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遊戲中學溝通

2012年07月17日
公開
45

文�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現在很多父母都已看到閱讀的好處,只要有空都願意拿書念給孩子聽,這是很可喜的現象。不過,遊戲還是孩子的天職,遊戲的重要性不亞於閱讀,父母除了念書給孩子聽,還須帶他去跟別人玩。 有個孩子,一歲半就被媽媽抱在懷裡親子共讀,兩歲半自己會拿著書看,是一個愛看書的乖孩子。五歲進了幼稚園,老師卻說他過動,愛打人推人。母親自己去幼稚園觀察,才發現其實孩子不是過動,而是不知道如何跟別人玩。 原來這孩子是獨生子,從小在公寓長大,不懂得如何與家人以外的人溝通。在幼稚園中,跟其他孩子玩時,他便去拉人家,或把玩在一塊兒的另一個孩子推開,自己去取代那個孩子的位置。這時母親才驚覺:當時一直把他關在公寓裡是錯的,孩子需要從小學習跟別人相處。 這個母親之前的想法,其實也是很多現代母親的想法。因為現在社會太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車子多、壞人多、空氣髒,如果帶到公園玩,一個不留神,被壞人抱走就糟了;加上公園的玩具是共用的,她認為不衛生,不如讓孩子在家玩樂高。所以,她的孩子長到五歲,才第一次經驗團體生活。想不到,在公寓中單獨與母親互動的那一套,在團體不適用,於是孩子只好使用最原始的互動方式,以肢體接觸去溝通,才會被老師認為是過動。 德國人類學家艾伯斯費爾德描述過一個部落孩子的童年,他說:「三歲大的孩子就可以加入遊戲團體了,孩子其實是在團體中長大。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會解釋遊戲規則,也會告誡那些不守規則的人,例如,搶別人的東西,或愛打人會被驅逐出團體。所以孩子的『社會化』,主要在遊戲團體中發生;一開始時,年長的孩子會容忍年幼孩子的行為,但是容忍有上限,再犯就不跟他玩了。從團體遊戲中,孩子學會什麼行為會激怒別人,什麼是規則,一定要遵守。」現在很多學者都認為孩子的社會化是在同儕團體中完成的。 遊戲除了學習團體生活之外,還教孩子類化已學到的規範。美國有位心理學家在嬰兒的腳踝上綁一根絲帶,絲帶另一端綁在搖籃上面的走馬燈上,當嬰兒醒來踢腳時,走馬燈就轉動,嬰兒很快的就發現了這個關係,會一直踢,並咯咯的笑。但是一旦換了不同顏色或花樣的走馬燈,或把嬰兒床從臥室移到客廳,他們就不知道套用原來的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轉以取樂。   實驗者更發現,只要在嬰兒學習過程中,讓他們看不同種類的走馬燈,或在幾個不同環境練習踢動,嬰兒就會知道套用類似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獲得樂趣。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提供多樣性的刺激,對他學習的彈性(類化)是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情境相似,那麼在這個情境中行得通的,在另外一個情境下,也應該可以。缺乏了這樣的彈性,孩子就不知道為什麼在家中可以跟媽媽互動的方式,在外面跟小朋友就不可以。 如果孩子需要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我們就要給他機會跟別人玩。書本帶給他知識,遊戲教他拿捏人際關係的分寸。「讀書」和「遊戲」是人格和智力成長的兩大推手,缺一不可。所以在念書給孩子聽之餘,也要常讓他跟別人一起玩。 在發展的理論上,「遊戲」甚至比「讀書」還重要,因為人品也比知識重要。現代社會,最後決勝負的是領袖魅力,而領袖力則必須在團體中才能培養出來。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06/22 家庭版

大階段•刺激手部發展的小遊戲

2012年07月09日
公開
45

健康與發展並重 人們常說「雙手萬能」,其實,手的動作是人類進化的重要象徵,也是嬰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標誌。但是,媽媽常擔心寶寶的手抓花了自己的臉、又摸了不潔物品,而給予了一些限制,這對寶寶的身心發展可是大有影響喔!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百家姓托嬰中心所長鄭百吟•老師鄭汶菁(遊戲設計) 你注意到了嗎?剛出生的寶寶總是以四根手指把大拇指緊緊包在裡面,這是因為寶寶的大腦皮層發育還不成熟,使得手部活動調節不佳,還不能靈活的張開手指,只能握著小拳頭。 手經碰觸而認識環境 寶寶的拳頭什麼時候會打開呢?百家姓托嬰中心所長鄭百吟表示,「等到寶寶準備好了,自然就會把手指打開」,而這也是開始向外探索的時候了!她解釋,如果爸媽用手指觸摸寶寶的手掌,基於「抓握反射」原理,寶寶會不由自主地緊握你的手指頭;但是寶寶若能打開手掌,讓手指分開,他就能隨心所欲地「玩弄」各種物品,這代表「寶寶已能主動探索、學習」。 請別輕忽寶寶的小手,因為手部動作是人類進化的象徵,也是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指標,不斷活動的手,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並開啟嬰兒心智發展的大門。 鄭百吟說,「0?6歲的寶寶正處於感官敏感期,會藉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其中,觸覺正是透過手的碰觸,打開學習的大門。」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所有肌肉,所以,他必須從手開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並靠自己的力量不斷「修正」,父母不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讓寶寶不斷的探索學習,當寶寶一歲半時身體協調性就會有比較好的。 寶寶的手,應該是打開學習的大門的最佳工具,可是卻常常成了媽媽最想「管」的目標,因為怕寶寶把臉抓花,又不想他養成吃手習慣,還擔心手摸到髒東西,放到嘴巴裡而生病,是否有辦法讓媽媽減少擔心,又能讓寶寶的手擁有探索的自由呢? 0~3個月:啟蒙期 寶寶剛來到世上,一切還不熟悉,什麼都要開始學,但是手手卻還沒準備好,所以,他總是握緊拳頭。 寶寶的手有多重要呢?他必須學習怎麼用力,才能抓住眼前的東西;再配合聽覺、視覺等感官知覺,搜尋東西在哪裡?然後,得學著控制距離,才知道手要伸多長,才能碰到東西;要該用多少力氣,才能抓住東西;再來,還要學著各種拿東西的方式,以及怎麼操作……好多好多事,一切都從手部開始呢! 通常,握緊的拳頭要到3?4個月大才會完全放開,但是媽媽若能從寶寶出生起,就給他刺激,他會更快準備好踏入學習的大門喔! 媽媽在意的問題:寶寶把臉抓花了 寶寶的手總是有意無意去抓臉,但寶寶的指甲很薄,容易刮傷臉上稚嫩的肌膚,媽媽擔心之餘,常常幫寶寶套上手套,無形中,限制了寶寶的手部活動機會,百家姓托嬰中心老師鄭汶菁建議,睡覺時,才讓寶寶戴手套;清醒時,則脫下手套,藉由活動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減少他抓臉的機會,也能刺激寶寶的手,慢慢打開緊握的拳頭。 刺激手部的遊戲 遊戲1. 打開緊握的手 雖然寶寶準備好了,自然會張開拳頭,但是透過刺激,幫助他早日張開小拳頭,即早展開與環境的互動學習之旅。 方法:脫開寶寶的手套,在寶寶的肘部和手背輕輕按摩,以溫柔的觸感刺激觸覺神經,讓寶寶放鬆肌肉,握緊的拳頭就會慢慢放開。 遊戲2. 我會看著東西 雖然寶寶的視力還不太好,視力範圍約只有25~30公分,且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不過,還是能在其視力所及之處,透過搖晃有聲響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並想伸出小手摸摸,為培養追視、手眼協調等能力預做準備。 方法:在寶寶眼前約25~30公分處,搖晃有聲響效果的玩具,並告訴他「這裡有搖鈴喔」,吸引寶寶的目光,並帶動做出伸手的動作。 遊戲3. 注意手手在哪裡? 寶寶必須意識到「我的手」,才會知道手的用處,所以,請媽媽多跟寶寶玩,讓寶寶早日發現手的存在吧! 方法:可自製鈴鐺手鍊,套在寶寶的手腕上,媽媽可拉著他的手輕輕搖晃,讓寶寶憑藉聽覺尋找出聲的位置,當他意識到「這是手手」,不是只能放進嘴巴,也能做出別的動作時,寶寶就會慢慢對手產生濃厚的興趣。(鄭汶菁老師建議,也可在腳部套上鈴鐺,建立手腳意識後,慢慢學會對手腳的控制。) 剪指甲3步驟 很多媽媽不敢幫寶寶剪指甲,因為寶寶的手多處握拳狀態,又會動來動去,擔心不慎剪到肉,而多趁寶寶睡覺時,才幫他剪指甲,但又容易因此驚動寶寶。鄭汶菁老師建議,不用急著幫寶寶剪指甲,先花點時間跟他玩手部遊戲,好使他能靜靜的讓媽媽剪指甲。適時修剪指甲,不讓過長的指甲藏污納垢,也可避免寶寶抓癢時,不慎抓出傷口,而增加感染病菌的機會。 Step 1先把自己的指頭伸進寶寶的拳頭裡,讓寶寶抓著媽媽的手。 Step 2另一手再輕輕按摩寶寶的手背和指頭。 Step 3當寶寶會把拳頭打開,小手貼在媽媽的手指上,這時,媽媽就可開始剪指甲囉。 4~6個月:學習期 寶寶慢慢會趴、會翻身、會踢腿,也能在照顧者的扶持下坐上一些時間,都代表寶寶的身體肌肉與平衡感有所發展,鄭百吟說,寶寶的力氣會逐步從手部的抓握,發展到頸部支撐、翻身活動全身;而小手的靈活度也逐漸顯現出來,如與視覺能力協調下,能一把抓住眼前的物品、會自己扶著奶瓶等。最有趣的是,先前寶寶吃手時,是把整個拳頭放入嘴巴裡,或者是用手掌去抓玩具再用什頭舔一舔,這表示寶寶手部感覺開始發達囉!鄭百吟指出,「當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比較強時,就會開始自由的探索世界了」! 媽媽在意的問題:愛吃手擔心養成壞習慣 寶寶愛吃手,的確讓媽媽很擔心「以後戒不掉怎麼辦?」但這又是寶寶心智發展的必經過程,因為吃手代表「寶寶具有自我安撫的能力」,不宜一味禁止,畢竟滿足寶寶口腔期的需要很重要!鄭百吟說,藉由其他物品代替,如安撫奶嘴,因為「手是與生俱來之物,很容易就放進嘴巴,如果吃上癮,以後要戒的難度比較高」。 不過,不管吃手或吃奶嘴,都應該只是過渡時期,如睡前或哭泣時,吸一下,而不是連白天活動時也一直吸,父母應利用一些手部活動吸引寶寶,讓他把注意力轉移,準備該時期的合宜的離乳食品,滿足寶寶的舌頭和嘴的感覺,這樣就無須擔心寶寶會吃手(奶嘴)會吃上癮了!,同時能輕而易舉的戒掉奶嘴或手。 刺激手部的遊戲 遊戲1. 會伸手抓正前方的物品 若將東西放在寶寶的正前方,他會想要伸手去抓,也許剛開始抓不到,但練習幾次,寶寶就會愈來愈精準的抓住眼前的物品囉! 方法:可拿單一色彩的物品吸引寶寶(鄭汶菁建議,寶寶剛出生時,只對黑白色有反應,而4個月大起,可改以單一色彩物品吸引寶寶,依序從紅色、黃色到藍色刺激視覺),可配上兒歌,或是本身會發出聲響的玩具,逗弄寶寶伸手來抓。 遊戲2. 玩躲貓貓會抓頭上的毛巾 一塊小毛巾就能玩出很多遊戲喔!媽媽可先用毛巾遮住自己的臉,再拿下來,吸引寶寶的注意;然後,再把毛巾蓋在他的臉上,可先引導他用手拉開毛巾,再讓他用自己的力量抓開毛巾。每一次的練習,都是寶寶累積怎麼使用力氣的經驗。 遊戲3. 以懸吊玩具練習抓握能力 配合寶寶或躺或坐的姿勢,利用懸吊玩具讓寶寶練習抓握的能力,在每次的抓握中,也隱藏「放手」的練習,一鬆一緊間,是寶寶自我調整力氣的好時機;而搖晃的玩具也是寶寶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的好工具!鄭汶菁說,懸吊玩具也可用來訓練寶寶用腳蹬、踢的能力。 趴著好好玩 當寶寶會趴著時,代表他的視野不再只能看著上面,如今,身旁四周都是活動範圍,加上腦神經已開始對身體各部位下指令,能夠分別使用左手、右手,趴著玩耍,將可讓身體練習出更多的協調性。 7~12個月:口欲期+長牙期+探索期 會爬、會坐,甚至會站的寶寶,比起先前,手部的靈活度更是大幅提高,你會發現寶寶的小手會很多動作,抓、握、拉、扯、推、摳、捏等,沒一樣可難倒他。這時的寶寶不只對什麼都感興趣,而且只要拿到東西就想往嘴巴塞,鄭百吟解釋,「因為寶寶正是利用這種方式探索世界」,提醒家長,這時,應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不安全的物品一律收起來,才不用一直告訴他「不可以」,讓寶寶失去探索世界的熱情。 此外,剛好碰到長牙期,寶寶需要咬東西減少牙齦不舒服的感覺,鄭百吟建議,可準備質地較硬的營養口糧、磨牙餅,或把水果切成條狀(例:芭樂、蘋果、水梨等較硬的水果),讓他拿著吃,既可訓練抓握能力,也能克服長牙期的不適。 媽媽在意的問題:習慣把東西放進嘴巴•擔心會生病 寶寶拿到東西就放進嘴巴,讓媽媽好擔心,萬一吃下病菌會生病,其實,寶寶的活動空間多在家中,與病菌接觸的機會有限,鄭汶菁建議,寶寶的玩具要時常清洗,而寶寶在吃東西前,務必用清水幫寶寶洗手,她說她自己比較龜毛,用自來水洗過寶寶的手後,還會再用以冷開水沾溼毛巾,幫寶寶擦手。 兒科醫師則表示,病菌通常是大人由外面帶回家,只要大人回家後,洗手並更換下外出衣物,就能減少病菌影響寶寶健康的機會。心智科醫師提醒家長,多陪寶寶玩,當他學會操弄玩具的方式後,就不會動輒把東西塞進嘴巴了。 刺激手部的遊戲 遊戲1. 用五根指頭靈活抓東西並換手 寶寶的五根指頭愈來愈靈活,以拇指為首,搭配其他指頭,讓寶寶運用不同方式抓住大小、形狀不一樣的物品,並誘導他練習換手。 方法:可自製很多的沙包(內裝紅豆、綠豆或黃豆皆可),讓寶寶自由拿取,拿穩後,再誘導他從一手換到另外一手。 遊戲2. 我愛摳洞洞(抽的遊戲) 媽媽可發現這時的寶寶很愛「摳」,只要有洞的地方就想「摳」;也喜歡抽面紙,一張一張的面紙就這麼抽出來,看了有點心疼,但是這些都指頭靈活的表現,又不能隨便阻止他的發展,媽媽得想想辦法囉! 方法:媽媽可利用數條不同顏色的絲巾(或小條的布條),兩兩打結,成為一大條,放入有洞口的盒子,可先把絲巾拉至靠近洞口處,讓寶寶很容易摳到絲巾,再拉出來,這樣做既環保,又能滿足寶寶發展動作能力的需求。 遊戲3. 抓握能力大晉級 如果寶寶已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成人可再加一把力,協助寶寶配合節奏練習走路,他要走得穩,抓握媽媽的手時,勢必得用更大的力道。 方法:寶寶會站立後,成人可以牽著他的手,讓他在協助下練習行走。寶寶除了下肢需要用力外,手部也要出力,才能穩穩抓住成人的手。練習時,可配上有節奏感的音樂,讓寶寶聽著節奏,調整自己的力氣與步伐。 觸覺經驗不足˙易引起學習障礙 從幼兒的觸覺發展來看,由於觸覺神經分布在全身各處,影響最廣,從皮膚的感覺開始,活動時的大小肌肉與大小關節的牽動,都屬於觸覺範圍內,因此,相應在大腦的整合作用中也最大。綜觀各種的感覺學習,觸覺的數量最多,也最複雜。鄭百吟提醒,如果家長因為怕髒,而使孩子無法累積觸摸各種物品的經驗,很容易在觸覺發展上出現狀況,觸覺無法得到滿足,就會影響情緒,進而成為學習障礙。 ~原文刊載於《媽媽寶寶雜誌》

小遊戲開發7個月孩子潛能

2012年05月11日
公開
49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小遊戲開發7個月的孩子的潛能。下面介紹7個簡單的小遊戲,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發育情況、反復操作、遞進操作,以促進孩子潛能開發。 潛能小遊戲之一:翻滾 讓孩子在遊戲毯或地毯上坐著玩,如果將玩具小汽車從孩子左側開到其右側,孩子想轉向去拿,但夠不著,於是使勁翻成俯臥再轉身,終於將小車拿到手中。 孩子要克服自身的重力才能滾動,翻滾比較費勁,從肌肉、關節、韌帶、皮膚感覺等,都會成為信號傳入大腦記憶庫中。越是全身的大動作,就越能鍛煉孩子的感覺綜合,促進大腦和前庭系統的發育。 潛能小遊戲之二:理解“不”的含義 要讓孩子懂得“不”的含義。當孩子把不該放在口中的東西如廢電池、電器插頭等拿到嘴邊時,媽媽應用嚴肅的表情加上聲音“不”,或者用手擺動叫孩子勿放入。如果孩子不明白,應把其手中之物奪去,並說“不能吃,有毒”。有些孩子聽話,有些孩子則會大哭,但無論如何,媽媽不能妥協,只要堅持,孩子很快會明白“不”的含義,而且學會服從。這時應馬上表揚,讓孩子懂得有些事可以做,另一些事不許做。 滿7個月的孩子應當學會抑制,不能隨心所欲。如果不在孩子能理會之前立一些規矩,孩子就會發展成為不聽話或者慣壞的孩子。要孩子學會抑制自己的慾望,聽從媽媽的意見對自己有益的。要在孩子剛懂得“不”的含義時抓緊教育,否則等到孩子養成一切都要我行我素的習慣再教育就有點遲了。 潛能小遊戲之三:認識第一個身體部位——手 教孩子與人握手,告訴孩子“伸手”,並引導孩子伸出手來同人相握。如果孩子懂得在媽媽說“手”時伸手,就認識了身體的第一個部位。多溫習幾天,讓孩子認識身體的第一個部位——手。 潛能小遊戲之四:測試觀察能力 把孩子的玩具突然拿走,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會吵鬧,則表明他覺察到玩具被拿走,以此來測試孩子的觀察能力。這是嬰兒智力測驗的一道題。當然,前提是這個玩具是孩子喜歡、感興趣的,否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測試目的。 潛能小遊戲之五:坐穩 讓孩子坐在床上,孩子旁邊再放幾個小玩具,孩子能用雙手去擺弄玩具而不用手去支撐身體。媽媽在孩子身後同孩子說話,引孩子轉動頭和身體去看媽媽,爸爸在另一側用玩具引逗,又使孩子的頭和身體轉向另一側。如果孩子的頭和身體向兩側轉動之後仍能不失重心,則說明孩子坐著的穩定性良好。 能坐穩的孩子可以更方便地獲取信息,從視聽、手摸、嘴啃、腳踢等多方面去認識事物,所以認識事物的範圍和深度比以前增大。 7—12個月孩子的認知、語言、與人交往、處理能力都比以前發展加快。 潛能小遊戲之六:訓練表示大小便 孩子如果有大小便時,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往往沒有任何表示或發楞,停止活動後即拉出大小便。而如果媽媽抱著孩子大小便時,嘴發出聲音,如小便時“噓”、大便時“嗯”,並反复練習,那一段時間後孩子也會通過發聲加上動作來表示便意。 這個訓練主要是讓孩子學會自理,先要在便前作出表示,同時要自己控制,等待媽媽把持後才排泄。在訓練的過程中輔以表揚以鞏固成績。 潛能小遊戲之七:聲音遊戲 錄製生活中常聽見的各種聲音,如汽車喇叭聲、鈴聲、水聲、鐘聲以及各種動物的叫聲,播放的同時抱孩子去觀察、認識各種相應的實物或物品圖片;播放孩子自己的哭聲以及別的孩子的哭聲,觀察反應。 這個遊戲可發展孩子聽覺的靈敏度,即對聲音精細的分辨力,同時也逐漸讓孩子在不同的聲音與事物間建立聯繫。

扮家家酒遊戲啟蒙

2012年04月19日
公開
50

採訪陳惠玲 諮詢台北兒童福利中心秘書 吳心蘭 扮家家酒是非常豐富而細膩的遊戲,不僅能增強孩子觀察與模仿的能力,也可讓孩子在遊戲中盡情地發揮想像力,對人際互動的學習也很有幫助呦!想要與孩子一起共享歡樂開心的童年嗎?只要找到訣竅,父母也可以參與孩子的遊戲,陪伴、見證孩子的成長。本篇告訴您如何加入孩子的遊戲,並提供專家嚴選的親子共樂遊戲喔! 扮家家酒 孩子生活的鏡子 扮家家酒遊戲,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喜好。台北兒童福利中心秘書吳心蘭指出,根據認知發展理論,2~7歲的孩子進入運思預備期,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象徵外在事物,扮家家酒遊戲是孩子最早開始自發性的象徵性遊戲。扮家家酒遊戲,就像一面鏡子,直接反映孩子對於現實的生活環境的感受和經驗,以及對各種角色的認知。從孩子玩扮家家酒遊戲中也可窺見,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發展、形成不同的能力。 2∼3歲:語言剛開始發展,會在獨處的時候開始自言自語,其實孩子透過這個時間在整理生活經驗,認識周遭發生的事情。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習慣自己玩,或是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但各自玩扮家家酒遊戲。 3∼4歲:在這個階段孩子出門機會增加,觸角和視野都延伸了遊戲的內容,也從家庭拓展到更具社會化概念的範圍,視覺和聽覺也更成熟,可以開始與同伴互動和溝通,角色的扮演更加豐富;遊戲的方式更展現孩子組合發展的能力,由於想像能力快速的開展,也開始從「即興」進入「創作」階段,孩子不再只是單純的模仿,還會用新的眼光觀察,杜撰人物、故事、劇情,更會利用許多物件創作出需要的道具;語言和記憶在此時也更完整,可以反覆的運用、學習大人的語彙。4歲以後,則開始會出現非現實的想像人物扮演。 Play and Learn!邊玩邊學 吳心蘭表示,孩子的學習經驗大多從遊戲中而來,扮家家酒遊戲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媒介,對於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和啟蒙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很少遊戲能像扮家家酒,同時統合孩子的語言、思考和情感,滿足孩子身心的發展。 吳心蘭指出,扮家家酒遊戲有10大啟蒙功效: 1.語言和肢體的運用 孩子學習怎樣情境對話並練習,且拓展適合角色的語言、肢體動作。 3.整合生活經驗 孩子從遊戲中重複、重組、統合生活經驗,建構對環境和事物的認知,也開始瞭解生活經驗的意義。 4.生命教育 孩子在象徵性的遊戲中可以盡情發揮他的情感、愉快或不愉快都可以抒發,情感上的衝突也可以藉由遊戲得到調整,滿足表達情感的需求。 5.社會性行為 孩子藉由揣摩、模仿融入不同的角色,學習和適應社會性的行為。 6.團體參與 透過和其他孩子的互動,孩子學習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 7.肯定自我 透過角色扮演,孩子定義自己的角色和別人有何不同、知道自己是誰,也從中認識自己和自我控制。甚至在角色扮演中練習危機處理,有助增強自信心。 8.拓展想像空間 從已知的角色到天馬行空的角色扮演,孩子有無限的空間可以揮灑想像力。 9.創造力 因為必須賦予想像人物個性與情節意義,也需要就地取材,讓角色扮演能更加具體呈現,孩子能從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各種的創造力。 10.藝術欣賞 如何讓自己更像扮演的角色,考驗孩子的美感和觀察力。甚至能夠融入舞蹈、音樂、歌曲和童謠在角色當中時,同時也在發展多項藝術欣賞的能力。 Join in!創造與孩子的親密回憶 扮家家酒是學齡前的孩子最有興趣的遊戲,甚至是生活的重心,遊戲多以扮演家庭生活為主題。父母想要參與孩子的童年,藉著加入孩子的遊戲是最好的機會,透過孩子最愛的遊戲方式來教導他,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吳心蘭建議父母一定要把握這段無可取代的時間,和孩子建立感情及培養默契。 加入遊戲的七個聰明撇步 1. 先觀察孩子怎麼玩 父母要加入孩子的遊戲前可先觀察孩子平常怎麼玩、如何想像、怎樣扮演、和同伴如何互動,並且瞭解孩子生活經驗和事件,才能夠不著痕跡的陪伴他遊戲。 2. 適當時間加入 父母要自然的加入,不要刻意的安排。孩子玩遊戲是很自然的,如果太過刻意,孩子就沒興趣了。要掌握加入時機,如果第一次不成功,下一次就會更困難。 3. 拋開刻板印象 父母變成孩子的玩伴,要拋開平常的忌諱和刻板印象,就算和孩子一起在地上爬也無須在意,和孩子以同樣的角度看事情,甚至要角色交換,讓孩子來扮演大人或老闆等。 4. 遊戲的專屬空間 可以在家中佈置一個區域當作扮家家酒的「家」,可用現成的矮櫃、紙箱等變成一個房子,或者以秘密基地、隧道的形式呈現遊戲的空間也可以,讓遊戲和現實能有所區隔。 5. 和孩子討論 父母可和孩子一起討論玩法,制定要如何玩的規矩。 6. 轉換角色的準備 藉著道具幫助孩子轉換、接受和大人一起扮家家酒,並和現實的角色區分。例如:起初可使用布偶、絨毛玩具互動,從動物的角色模擬是很好的方式,孩子特別容易進入狀況;進階可開始人物的角色扮演但用簡易的紙面具把臉遮住,或者報紙、被單等道具加以裝扮,情節也較容易發展,之後在慢慢以面對面的方式角色扮演。 7. 每天進行 父母一旦開始加入,建議每天都要找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遊戲,即使是不斷重複的內容也可行,只要每天在重複中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即可。 Do it!你可以這樣和孩子玩! 專家嚴選 必玩的四個有趣遊戲 1.打電話遊戲 可用玩具電話或二手電話模擬,從鈴聲、接起電話、應答開始。打電話是必須單用語言來表達的遊戲,如果沒有說話,別人就無法瞭解,也是一對一親子溝通很好的機會。此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用清楚、正確的聲音說話,這也是入學以後,孩子會被要求的基本能力。 2.交通工具模擬遊戲 交通工具是孩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情境,用椅子並排營造車廂的感覺。並依據不同的交通工具(計程車、運貨車、火車等)加入不同的情節(交通規則、運貨卸貨、路上看見、遇見什麼等),可幫助孩子建立許多具體的概念。 3.買東西遊戲 可讓孩子當老闆,透過反覆的情境和角色扮演,可幫助孩子認識生活用品並且建立數字的概念。 4.請客遊戲 透過主人、客人的角色互動,孩子在烹飪、用餐的過程,可以學習待人接物、餐桌禮儀、樂於分享等社會行為。 吳心蘭強調,遊戲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不可忽略,即遊戲結束以後,要讓孩子發表遊戲的感想,讓孩子自己整理、轉化遊戲經驗。爸媽也可以和孩子討論遊戲中遇見的狀況,從中瞭解孩子真實的感受,並且適時的處理和教導。相信只要用心抓住走進孩子世界的機會,爸比媽咪不只能夠參與孩子成長的喜悅,也能和孩子一起享受扮家家酒的樂趣喔! 吳心蘭 現職:台北兒童福利中心秘書 學歷:省立台北師專幼兒教育科畢業 經歷:救總實驗托兒所所長 實踐大學教保人員訓練班講師 出版『親子共擁書香』,創作兒童文學圖書3冊及兒歌近百首

寶寶出遊準備與注意事項

2012年04月18日
公開
46

春風拂面,春意融融,三、四月的春季正是踏春好時節。有寶寶的家庭,家長們都列出了和孩子踏春出遊的美好計劃。然而,在享受快樂出行的同時,一定要確保寶寶們的安全和健康哦。那麼,如何享受一個既快樂又安全的出遊呢,家長們需要注意哪些出行事項呢? 帶寶寶出門遊玩,家長們需要注意哪些出行事項呢? 帶寶寶踏春出遊好處多 1、鍛煉體能 帶著寶寶外出旅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呼吸清新的空氣,是一種積極的、行之有效的體育鍛煉方式。讓寶寶走走跑跑,可以提高肺活量,可以增強肌肉活力。 2、擴大知識面 旅遊可以幫助寶寶感知自然和生態環境,接觸至親之外的人和事,拓展知識面。帶寶寶出遊時指點著景物作恰如其分的講解,能讓寶寶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向理性認識飛躍。 這些知識的掌握對孩子參加智力比賽未必有用,但對提高他的理解能力和遷移能力肯定有幫助。 3、提高自理能力 不少爸媽習慣為寶寶打點一切,理由是寶寶太小。建議家長在做出遊準備時,不妨讓寶寶參與準備工作。 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寶寶的出行興趣,還能讓寶寶了解外出旅遊應該帶哪些必備用品。另外,還可以培養寶寶整理物品的良好習慣。 帶寶寶踏春出遊注意事項 1、注意合理進行行程準備 帶寶寶出遊,不同於成人旅遊,要根據自家寶寶的特點,選擇有趣、適合孩子的旅遊點,如動物園、植物園、海濱等。 行程也不宜過於緊密,要盡量輕鬆,太勞累的行程會使孩子身體不適、甚至生病。旅途中應盡量安排孩子在一些較空曠的地方,如公園、廣場等,跑跳活動,以舒展筋骨。 2、慎重選擇春遊地點: 近郊好地帶,忌遠行,更忌險地 有些家長為讓孩子開闊視野、壯其筋骨,會選擇去春遊遠行,甚至是去險地踏春。事實上,以幼兒的智力與體力都不足以支持春遊遠行或險地踏春。 因而,建議家長在選擇春遊目標地點時,要多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宜多選擇一些近郊出行,比如城郊農村就是很適合出遊的好地方。 注意攜帶出遊必需品 1、食物準備 寶寶總是很挑食的,在家就難侍侯,外出旅遊就更挑剔。出行時給寶寶帶上在家裡經常吃而且營養豐富的食品:如奶粉、餅乾、水果等。 準備一些小孩經常喝的純果汁,也可以把水果、蔬菜洗乾淨後,切成小條、小片放在餐盒中,用牙籤給小孩扎著吃。 2、藥品準備 小朋友們在看到鮮花、綠草之時總是很激動的,激動之餘,難免會手舞足蹈,如此,磕傷碰傷也是難免的。 因而,家長們在孩子們春遊時一定要記得帶上幾瓶雲南白藥、創可貼之類的外傷外敷藥品。同時,如果孩子本身有一些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一定要記得預先根據醫囑,帶一些對症下藥的常用藥。 3、其他必需品 保溫壺、奶瓶、奶粉、輔食、紙尿褲等必需品一定要帶,確保孩子飲食如在家時一樣規律。保溫壺不僅可以保障寶寶隨時都能喝上熱水、熱奶,還能避免有些腸胃敏感的寶寶因水質變化導致腹瀉。 春季多雨,步行出遊時,要帶上雨具,預防寶寶被淋濕而感冒。帶上一、兩件孩子喜歡的玩具,坐車久時還可以拿來給他解悶。隨身帶上外套,以保暖和擋風雨。衣服一定是熱了能脫,冷了能夠穿在一起。 盡量不要帶毛衣。毛衣天氣熱了易捂,天氣涼了易透風,還容易引起孩子皮膚不適。帶平時穿慣的衣服,這樣環境變了也不容易造成小孩皮膚過敏。 注意教育,娛樂教育一路行 1、爸爸媽媽事先給孩子外出的心理準備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事先描述旅遊的趣事,把要遊玩的地方,在地圖上找到介紹給孩子,有圖片先作介紹更好。讓孩子對旅遊充滿期待。 2、同時,從幼兒教育的角度看,幼兒春遊不是簡單的出外賞景,更是對孩子們進行情感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 3、春遊可以培養孩子們團結協作精神,共同出遊可以幫助孩子們增進友誼。因而,在安排春遊計劃時,家長們可以適當考慮一下和有孩子的親朋好友共同出遊。 這有助於增進孩子們的感情和友誼,也能讓孩子們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的同時,也能更多理解友誼與合作的意義。同時,孩子們在一起嬉鬧,也會讓家長們感受到更多童真童趣。 注意休息調整 1、春季出遊時,寶寶因為接觸新鮮事物,情緒會比較激動亢奮,盡興玩耍的時候會不肯按時睡覺。嬰幼兒正是生長發育的重要期,因此,合理安排寶寶作息時間,勞逸結合對增強寶寶抵抗力非常重要。 2、爸爸媽媽們要讓寶寶按合理的作息時間休息睡覺,如果是一整天的戶外遊玩,可以帶上手推車,午間讓寶寶在車中休息午睡,對寶寶的抵抗力大有幫助。 注意安全第一 1、乘車時要提醒孩子,不要從車窗向外伸頭、伸手,乘飛機要係好安全帶等。 2、在遊玩時,父母要隨時關注寶寶的情緒、狀況,注意寶寶是否飢餓或勞累,身體是否舒服,要注意孩子的健康,防止感冒、拉肚子或感染其他疾病。 3、到達目的地後,家長應對房間做必要的安全檢查。在人群擁擠的景點,家長要小心看護寶寶,不應離寶寶太遠,以免走失或摔傷。 4、在寶寶的衣服口袋裡最好放置一張寫有寶寶姓名、父母姓名、聯繫電話以及酒店地址的信息卡片,以防萬一。再者,平日要教導寶寶牢記“有問題找警察”、“家在哪裡”、“父母叫什麼名字”等等的必要信息。 資料來源:搖籃網, 親親寶貝,親貝網,寶寶論壇

10項親子小遊戲大公開

2012年03月20日
公開
50

嬰兒與母親 │ 2012-02-01 採訪撰文�湯佳珮 拉近你與寶貝之間的距離 你知道爸爸媽媽與寶寶玩遊戲時,經常會犯的通病嗎?你是不是也犯了呢?來看看正確的親子遊戲觀念吧!對於不知道該如何與寶寶玩遊戲的爸爸媽媽,本篇文章也整理了10個最經典的小遊戲,讓爸爸媽咪輕輕鬆鬆就能與寶貝一起be happy! 從好奇,發展學習與建立親子關係 親情的建立,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聖曦表示,當嬰兒開始對周遭環境感到好奇的時候,就是拉近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機。這時候的親子互動,往往可以加強親子間情感的聯繫。嬰兒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好奇心也很旺盛,當他們開始有意識與知覺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想要瞭解的渴望。比方當嬰兒睡在床上時,在他頭上放置一個黑白對比的圓形吊飾,不但會引起嬰兒的興趣,更有助於眼睛聚焦與視覺追蹤、協助對外界「觀察」技巧的發展。當嬰兒逐漸成長,隨著他們學習能力與肢體動作的進步,也會開始對生活環境展開五官的探索與搜尋,無形間開啟了科學活動的第一步。 建立「因果關係」的學習歷程 當嬰兒逐漸開始使用他們的手、腳或口「觸摸」物體時,他們也可以從這些「接觸」學習感受外界事物的特性,例如物體的軟硬度、粗細度、圓滑度等。從一開始的觸摸學習,拓展到進一步會移動物體、開關玩具和電器產品按鈕、把東西亂扔,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都是學習的歷程,更是有目的與具積極性的實驗。簡單來說,嬰兒會藉由透過對各種動作的嘗試,而陶醉在自己行動所產生的結果中,所以嬰兒大多很喜歡玩有「立即回饋性」的玩具,比方按按鈕就會發出不同聲響、或是可以敲打的木樁等,都可以幫助嬰兒建立「因」(動作或行動)和「果」(物品的反應)關係的連結。「如果我這樣做,就會導致這種結果」,也會使嬰兒學習到更多生活中不同的經驗。 “Play”與“Game”不相同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楊琇玲指出,親子遊戲的概念可以區分成“Game”與“Play”。Game與Play都有遊戲的意涵,但差別在哪呢?所謂的Game,就是指約定成俗、已有既定規則的遊戲,例如像大富翁,規定就是必須依骰子的點數往前跳,若往後跳或亂跳就是錯誤的。Game其實已有既定社群互動的模組,若孩子對於規則不了解,就很難執行這個遊戲;Play就不一樣了,它沒有既定的規則,可以打破約束的框架。即使是亂丟東西或重複動作的行為都是Play,大人看起來雖然沒秩序,但其實「孩子有自己找到事物內在秩序的邏輯」,對大人而言沒意義,不代表對小孩而言沒意義,所以玩耍的過程相當重要。 適度競爭帶來進步,過度競爭適得其反 相較於Play而言,Game比較具有競爭意味,結果的輸贏更顯重要。Game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幫助孩子瞭解與他人互動的社交規範、適度的競爭感也可以激發孩子想改變現狀的上進心,缺點則是較不能刺激孩子的創意與想像力,孩子可能也不懂「為什麼必須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而且適度的競爭感雖然可以幫助孩子進步、適度的挫折感也能訓練忍耐力,但若超過可負荷的範圍,孩子也會變成得失心太重、挫折感太高,甚至根本不想再嘗試;至於Play則是藉由玩耍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意,比較趨向滿足個人的需求;Game的概念則是與他人互動的需求,並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而是依不同需求的目的而定。 2歲以下,最好都是“Play” 如何判定要讓孩子Play或是給予Game的刺激?楊琇玲治療師認為應該以發展年齡來區分,0∼3歲的孩子應以Play為主,不要有太多的規則;3歲以上的孩子則可加入Game,因為3歲之後孩子的社交發展有明顯需求,能夠與其他人玩大家規則都一致的Game,也有助於孩子經營人際關係。不過3歲後雖然會有Game的加入,但Play仍屬必要,無論孩子成長到幾歲,都要一直具備Play的能力,因為這正是發展創意的必備要素。 該如何與孩子進行遊戲 與寶貝進行親子遊戲時,該注意什麼呢?有什麼原則要掌握? 1.不用急著教孩子怎麼玩 在親子遊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想要教孩子怎麼玩,比方積木怎麼堆疊,但其實這是錯誤的。應該讓孩子自己探索、找尋事物的內在秩序與邏輯,在摸索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咬積木或打積木,應讓他自行嘗試。家長所需幫孩子的,是給予他安全的玩樂空間與玩具,正因孩子會抓來咬,所以選擇安全合格的玩具很重要。如果看到孩子咬玩具,家長就感到緊張,這種緊張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孩子,導致孩子無法享受這種Play的過程,便失去了Play對孩子的意義。 「你這樣不對!」←妳也說了嗎? 看到孩子的玩法錯誤,家長的反應往往是:「你這樣做不對啦!」然後馬上將玩具拿過去,教導孩子該怎麼玩。這是新手爸媽常犯的通病,也會剝奪孩子自己「發現」的樂趣與學習經驗。妳也犯了嗎? 2.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如果家長緊張或不愉快,孩子也無法好好享受遊戲的樂趣,所以爸爸媽媽在遊戲中保持愉快的心情很重要。隨時保持愉悅的心情,腦袋會更靈活、家長本身也會更能創造出不一樣的遊戲。放心、放鬆,才會使彼此更能enjoy! 3.不用勉強做到遊戲目標 如果爸媽想要設計一些小遊戲給孩子玩,也要注意:不一定要使孩子做到遊戲的目標或完成遊戲。不少爸媽與孩子玩遊戲時,孩子達不到目標,爸媽就會不太開心,其實家長應該要把自己調整得更“playful”,不要和孩子太計較,享受親子互動的過程遠比結果來得重要。 4.先安靜陪伴與觀察孩子 比方孩子在玩積木時,看到他很專心在玩時,家長應先在一旁安靜陪伴、並觀察孩子的舉動,不用告訴他大人的想法或該怎麼做。如果孩子正在專心做一件事,大人講太多話、說話速度太快,也會打亂他的思緒。什麼時候該與孩子講話呢?就是當孩子拋出「想與大人互動」的訊息時:可能是看看大人或是把玩具拿給大人,大人再作回應即可。 5.保持彈性,隨時皆可變更遊戲方式 把握以上的原則,就能輕鬆與孩子互動與玩遊戲。無論遊戲規則與既定方式為何,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要依孩子的狀況「保持彈性」,隨時可以改變遊戲方式與隨時終止。觀察小孩的反應,當他感到害怕或大哭時就不要勉強他。不過有時候孩子表現出抗拒的態度,可能是第一次接觸到新遊戲而感到害怕,第一次不習慣可先終止,改天再試試看,或許孩子會有不同的態度表現。遊戲中只要隨時保持彈性,掌握以上原則,就能設計與創造出無限多的遊戲。 遊戲的好處多多 無論是Play或是Game,都是好處多多。遊戲的好處有哪些? *心智發展: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提升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可以增進邏輯思考的能力,處理外在經驗的認知能力會大幅提升,孩子的心智發展也會比較健全。 *情緒發展:經常玩遊戲的孩子情緒通常比較正向,自我價值感與自信心也會隨之提升。 *身體發展:同時也會促進身體感覺統合的能力,比方跳格子的遊戲可以促進平衡感與肌耐力等。 *社交能力:隨著與別人的互動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與技巧也會進步。這也關係到日後能否處理與面對衝突的發生。 專家推薦的10個小遊戲 0∼2歲在發展的階段中,處於感覺運動期,目的是讓孩子從感覺、運動中學習,整合感官經驗,在看似無意義的動作探索中,學習簡單的因果關係及問題解決能力。這階段所有小遊戲設計的目標,都是讓孩子在刺激過度與不足之間找到平衡;另一個目標也是協助孩子更加瞭解與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 遊戲1.認識自己的身體 適合年齡:0∼4個月 玩法: 1. 先摸摸孩子。 2. 拉拉孩子的手,告訴他:「這是手手」,左右搖一搖孩子的手,大人同時可以唱唱兒歌;再拉拉他的腳,告訴他「這是腳腳」,以這種方式帶他認識自己的身體。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多摸摸孩子,可以讓孩子情緒穩定、刺激淋巴系統、加強抵抗力,增進親子關係。 2. 可帶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大人可以在特定的時間點作嬰兒按摩,例如洗完澡後;也可以在Play時很自然的加入擁抱或按摩。 遊戲2.練習踢腿功 適合年齡:4∼6個月 道具:一個大餅干盒蓋 玩法: 1.讓孩子臥躺,使孩子的膝蓋彎曲,並抓起他的兩隻腳。大人用手輕推孩子的腳掌,誘使他推回來;如果孩子雙腿發軟、無法施力,加上平常站立時也會軟腳,則應該就醫做進一步的測試。 2.如果孩子幾次都成功地頂回來,就可以換上餅干盒蓋,讓他用力頂著餅干盒蓋,大人再施加一點力量,讓孩子的抗衡越來越有力。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增強大腿肌肉的力量。 2. 測試嬰兒的中樞神經是否良好。 遊戲3.海盜船晃啊晃 適合年齡:8個月以上 道具:小被子一條 玩法: 1. 爸媽各拉著被子的一邊,讓孩子躺臥在裡面。再把被子輕輕抬起來,兩人可以一起慢慢、輕輕地搖晃被子;或是媽媽可以先抬高被子一點點,讓孩子滾到爸爸那一邊,接著兩人再互換。但要特別注意被子傾斜的角度不要太高,讓孩子一次翻一圈即可。 2. 隨時須注意孩子的反應。可以先慢慢搖兩下,再停下來觀察孩子,看孩子會不會抗拒,如果孩子沒有抗拒可再繼續;若孩子不願意,可等一會再試或下次再試。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可加強練習孩子翻身。 2. 訓練孩子的平衡感。 遊戲4.枕頭山爬爬樂 適合年齡:大約5、6個月左右(適合已可將身體撐起來、想往前爬但還不太會爬的孩子。) 道具:床、棉被、枕頭、一個玩具 玩法: 1.在床上做一個棉被山讓孩子練習爬行。可在孩子前方的枕頭上放置一個孩子喜歡的玩具,誘使他往前爬向目標。 2.可隨著孩子的能力提高,再提升枕頭堆疊的數量與高度。大人可以在一旁替孩子加油、也可唱歌,提升歡樂感與節奏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促進孩子的肌耐力、身體協調、自我挑戰的能力。 2.增加孩子的忍耐力與專注力。出現了想要拿到的目標,嬰兒就會肯支撐著體重往前爬,不但可以提升忍耐力、也可學習到「想拿玩具的需求不被立刻滿足」的承受力,更可從而發展出專注力(要專注往眼前玩具的方向爬行,而不被其他物品所吸引)。 遊戲5.不同高度看世界 適用年齡:6∼9個月 玩法: 1. 爸爸先坐著,讓孩子跨坐在爸爸肩膀上,手扶著爸爸的頭。等孩子坐穩了,爸爸再慢慢起身,不過也要注意必須以兩手扶住孩子的背部,使他不會向後倒。 2. 爸爸一邊慢慢起身,一邊說:「變高囉!變高囉!」 3. 爸爸可以帶著孩子找尋他常接觸到的人、動物或物品。比方詢問孩子:「電視呢?」若孩子不知道,媽媽就指出電視的位置、並拉著爸爸調整方向,「看,電視在這裡!」然後再問:「狗狗呢?」再依循一樣的做法,讓孩子找出生活周遭的人事物。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建立孩子的高低概念,從高處認識生活周遭常見的人事物。 2. 增加孩子身體的平衡控制感。 遊戲6.我說你做 適合年齡:6∼9個月 道具:數個生活常見的小物品 玩法: 1. 大人將物品一一拿起,每拿起一樣,就說出物品的名稱,然後再隨便拿其中一樣遞給孩子。例如拿熊布偶,便可對孩子說:「熊熊給你。」孩子不一定要伸手接住每一樣物品,只要放在靠近他的地方就可以了。 2. 每一個物品都給孩子之後,再反問孩子:「熊熊呢?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不知道哪一個是熊熊,大人就可以指著熊布偶,再問一次:「把熊熊給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還是不知道,大人可以一邊將布偶拿起來、一邊說:「這個就是熊熊,媽媽要把熊熊拿過來囉!」 3. 若孩子拿錯物品給大人,並不需要刻意指正他「這是錯誤的物品」,只要順水推舟地說:「喔!你拿盒子給媽媽呀?」即可。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讓孩子認識日常用品。 2. 讓孩子理解並學習聽從他人的指示。 遊戲7.球池嬉戲樂 適合年齡:9個月以上(適合能坐穩、捉握能力良好的孩子。) 道具:紙箱一個;不同材質、顏色與大小的球 玩法: 1. 大人將各種材質與顏色的球放在紙箱內(例如皮球或自製的小球),再輕輕將孩子也放進紙箱裡。 2. 家長可以在一旁,拿球在他的臉上或身體上輕輕摩擦。一邊唱歌一邊與他玩,亦可推著紙箱慢慢向前走,讓孩子感覺到空間感與速度感。 遊戲目標與益處: 1. 刺激孩子肌肉與關節的感覺。 2. 刺激孩子對於辨認各種不同材質的觸覺與不同顏色的視覺能力。 遊戲8.大盒小盒裝一裝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三個大小不同、但形狀一樣的盒子 玩法: 1. 把三個保鮮盒依大小層層套疊,然後在孩子面前一個一個拿出來擺在一旁。 2. 接下來引導孩子自己隨意套放,讓他以視覺及操作的動作來體會物品的大小概念。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對於大小概念的認識,屬於認知概念的活動範圍。 遊戲9.跟著魔毯遊世界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一條厚的大毛巾 玩法: 1. 大人先在地板鋪上軟墊、再鋪上大毛巾,並讓孩子坐在大毛巾上方。大人拉起毛巾另一端,一邊面對孩子,一邊緩緩倒退並拉著毛巾向後走。 2. 可以邊走邊唱兒歌,增加孩子玩樂的興致。每唱到一個段落後就停下來,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害怕不敢坐,就把孩子抱起來;如果他很開心就可以繼續,並可斟酌變化速度,但要注意安全。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進孩子的平衡控制感與刺激神經。 遊戲10.神秘袋裡的小法寶 適合年齡:9∼14個月 道具:一個小布袋;還有孩子常見的物品,如奶嘴、梳子、帽子等 玩法: 1. 把所有物品放進小布袋內。大人先伸手進袋子裡抓出一個物品,然後問孩子:「這是什麼啊?」等幾秒後,再告訴他:「是帽子喔!」 2. 接下來換孩子自己伸手進去抓,同樣也問他:「這是什麼?」等久一點,再告訴他:「是梳子喔!」藉著這種方法讓孩子多認識一些詞彙。 遊戲目標與益處: 增加孩子所能夠使用的語言詞彙。 楊琇玲 學歷:美國Drexel University舞蹈治療碩士 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親子舞蹈治療團體 現任: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 林聖曦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幼教博士 美國奧瑞岡大學幼教碩士 經歷:台東大學副教授 現任:台南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諮詢�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林聖曦 台安醫院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舞蹈治療師 楊琇玲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梳化�徐筑芳 model�媽咪張毓玲 寶寶林妍蓁 參考�楊婷舒(2000)《嬰幼兒益智遊戲》。臺北:信誼出版社。

和寶貝一起「玩」故事

2012年03月18日
公開
34

育兒生活 2月號 NO.261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故事屋創辦人 張大光 親仁實驗幼兒園 咖啡老師(劉志輝) 參考書籍�《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創意故事教養絕招》 Model�趙珮淇、趙偉勝 攝影�老麥攝影 插圖�日光路 Peri美國手工斗蓬外套提供�Mombabyfun歐美進口〔糖果屋〕 還記得各位爸比媽咪小時候讀的「格林童話」及「伊索寓言」是多麼吸引人、又寓教於樂嗎?隨著資訊發達,童書架上有越來越多吸引人的好書等著聰明的讀者們選讀。電子媒體氾濫的今天,撿起一本好書,和孩子一同享受最舒適的親子時間。 Chapter 1:選一個好故事 近年來,亞洲社會也逐漸關注到「閱讀力」的重要性,有不少專書或是雜誌,運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紹「閱讀」;所謂的閱讀,絕對不僅限於教科書、工具書的閱讀,包括故事書、小說、繪本甚至由家長自發說出的小故事,都可以作為廣義「閱讀」的一部分,在歐洲,有許多小孩從小就開始培養閱讀能力,並且與父母一同養成閱讀的習慣,而台灣的父母也漸漸迎頭趕上。閱讀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對於閱讀的喜好及了解程度後挑選一個適合的故事,而書局中架上總是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各式書籍,該怎麼挑選才好呢? 聽故事,送給孩子一生最棒的禮物 閱讀為什麼重要?如果閱讀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語彙容量,那麼電視、CD等媒體似乎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既然媒體於今日已經益加發達,又為什麼還要強調「書本」閱讀的重要性?故事屋創辦人、出版過《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創意故事教養絕招》的張大光爸爸表示,若與單向觀看的電視作比較,每講一個故事,互動中都增加了邏輯思考、溝通表達與語彙的經驗,就像是英文無法一日學好,每次和孩子講的一個小故事,雖然都像是薄薄的一張衛生紙,但只要持之以恆,一週至少講2∼3次,那麼幾年下來,衛生紙也能疊出驚人的厚度。若是加上持續講故事後孩子獲得的閱讀習慣、獨處習慣、作文能力與第三興趣,這樣的內涵將可以持續至成年之後,就是家長們給孩子這一生當中,最棒的禮物。 此外,從小聽許多故事的孩子,就像是經歷過了更種不同的情境,他們的生活經驗會比一般沒有聽過故事的孩子來得豐富。故事還能增加孩子們的觀察力、想像力及創造力,從小聽故事的孩子,世界將會豐富且寬大。 孩子為什麼喜歡「聽故事」? 學語言的方式有非常多種,不過從好幾世紀以來,靜態的聽故事,卻讓許多大人小孩愛不釋手。孩子會喜歡聽故事,就像是大人們喜歡看電影、連續劇一樣,在故事中的起承轉合,總讓人覺得又緊張又刺激,尤其想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故事提供了孩子認識這個世界更寬廣的方式,也提供了孩子情緒上的入口及出口,只要拿起第一本書為孩子說故事,你會發現他們將會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興趣與期待,關掉電視,和寶貝一起掉入書中的世界吧。 選故事,以年齡作分界 翻開介紹繪本的書,大都會以書本的呈現方式、題材或功能作為分類,例如無字書、玩具書、立體書……,而爸比媽咪們通常也會運用這些書籍告訴我們的分類來為孩子「選」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架上幾萬本的書中,要「選」出「適合」孩子的繪本似乎不太容易,有時家長開心的選了一本自認有趣的書,要坐下來唸時孩子卻一點都不買單,有時孩子愛不釋手的書籍,家長卻可能覺得無聊、「學不到東西」,那麼,一個「好故事」該怎麼選呢? 1歲左右的孩子,口說故事最好 「1歲的小孩就可以聽故事了嗎?」相信這是許多人的疑問,1歲的小孩正值以感官探索世界的時期,光是要他們坐下來就非常困難了,又該怎麼讓他們聽完一整個故事呢?張大光表示,雖然1歲的孩子不見得可以坐下好好專注的聽一個故事,但他們卻時時都在接收爸比媽咪給予的訊息,因此不管孩子如何動作,爸比媽咪只要把自己要講的故事說完,孩子的耳朵都會聽進去;有時得等到過幾天才能等到孩子突然一句話的回應,但這卻表示爸比媽咪所講的故事是有被聽到的。親仁實驗幼兒園咖啡老師則認為,2歲之前的孩子應以「擴充感官經驗」為主,市面上的書籍有許多介紹無論是顏色、形狀、幾何甚至是味道的書,對於家中有幼小孩子的家長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也因為孩子好動的特性,張大光建議爸比媽咪們,對這麼小的孩子說故事,「不拿書」是比較好的選擇。特別是當一本書每次都講不完,或是書每次都被好奇卻不懂得控制力量的孩子動手撕破時,為了減低父母的挫折感,除非找到一本「撕不破」的玩具書或是布書,否則只要直接用「說」的,即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鳴。 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增加情節 根據張大光多年講故事的經驗與觀察,若是在孩子1歲時,持續為他講故事或講話,那麼孩子在1歲10個月時便會有驚人的進展──可以聽完一整個故事了!大約在2歲左右,已經累積許多語彙及生活經驗的他們,開始會講話,可以了解故事情節,就可以閱讀長一點的故事。而在此時,選擇繪本的標準應該是「沒有標準」;張大光表示,根據科學研究,大腦在成長的過程中,接收源「突觸」在接收到任何新的訊號之後,都會與互相連結以了解事物彼此之間的關連性,於是當爸比媽咪讀了各種不同領域的書籍時,會增加孩子腦中的刺激,在過程當中家長也會更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與他有更多的話題。由此可知,只要繪本裡沒有「可怕」或是「血腥」的元素,什麼都可以讀!「興趣是培養來的,」咖啡老師表示,如果孩子每次都只想讀恐龍的故事,不妨下次拿鱷魚或蜥蜴的書告訴他:「恐龍如果活到現在就是蜥蜴,你也可以試著看看這本書。」受到成人的影響後嘗試,也許就能幫助孩子開啟另一扇大門。 現在市面上也有部分繪本具有較深層的意涵,咖啡老師以自己班上孩子很喜歡的書《不是我的錯》舉例,整本黑白的顏色呈現當中,有個孩子一直被人欺負,但大家都說:「不是我的錯」,這本書最後放了幾張戰爭的圖片,要讓孩子思考:戰爭真的不是我們的錯嗎?面對這麼有深度的書,爸比媽咪們當然也可以講給較小的孩子聽,但是不要期望孩子們能夠太快感受到當中的意義,要了解有時得具備足夠的生活經驗才可以。 選故事就像飲食,要均衡 孩子挑選書籍時,很喜歡大人陪同在他們身邊,雖然可以讓孩子選擇喜歡的書,但是大人也應發揮其功能,選擇能讓孩子「均衡攝取營養」、擴充生活經驗的書本。咖啡老師陪班上孩子在圖書館挑選班書時,只會開放1/3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歡的書籍,剩下的是孩子的「需要」,有1/3與班上正在學習的生活常規有關、最後1/3則是與正在進行的課程相關。 如果還是不知道從哪一本書開始讀起,咖啡老師提供幾個不錯的管道給家長們作參考:目前無論是網路書店或是實體書店,幾乎都會有重點選書或是排行榜供爸比媽咪們作參考,若是持續參加說故事的活動,也可以看到不少說故事志工精心挑選的繪本,或是到一些繪本相關的部落格看其他人的心得與介紹,只要自己看過覺得適合,就可以和孩子一起來閱讀囉! 信手捻來的好故事 如果手邊沒有故事書,孩子又想要聽故事時,該怎麼辦呢?張大光曾經在捷運上時,講了小時候被老師罵的故事,沒想到一講卻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原來爸爸也被罵過!」小時候的故事對成人來說可能只算是「生活經驗」,但孩子卻特別喜歡聽聽這些「有的沒有的事」,而這也可以算是一個好的「故事」。 電子書,應作為閱讀輔助 科技日新月異,電子書的發明增加了不少父母外出或是購書時的便利性,特別是現在的電子書無論在尺寸或是畫質上,已較以往改善不少,閱讀時就像真的書本一樣。只要確認使用的設備適合孩子觀看閱讀,那麼也會是一個很棒的選擇!電子書的另一項特點是,依據其程式設計,有時孩子邊讀可以邊玩上面互動性的小遊戲,雖然能增加閱讀中的趣味性,但咖啡老師也提醒家長,過多的互動遊戲及聲光效果有時會讓孩子的閱讀失去焦點,「喜歡閱讀」反而變成了「喜歡遊戲」,錯失了接收故事情節想要表達的內涵。在閱讀的初期讓孩子直接接觸真實的書籍,累積與真實書觸碰的感覺及經驗,等到年齡與閱讀書本的量都成熟之後,再加入一點點電子書增加孩子閱讀的多樣性,才是比較好的作法。 一本好故事,從小讀到大 某些書在平實的情節背後,有時會藏有深厚的涵義,而這個涵義不見得是所有年齡層的孩子都可以了解,隨著孩子的生活經驗改變,看故事的角度及感受也會不一樣。如果找到一個好故事,孩子從1歲讀到100歲,感覺都不會膩。 Chapter 2:說一個好故事 選好故事以後,就要開始來「說」故事了!爸比媽咪知道語言學習的順序嗎?「聽、說、讀、寫」的語言學習步調也可以應用在說故事上面,從講話給寶貝聽開始,慢慢地發展到與孩子一同討論故事內容,最後和他一同讀出書本中的文字。循序漸進之下,你會發現孩子的語言正一天天的在進步。 小小孩,重覆性高一些 看過天線寶寶嗎,卡通內緩慢的步調與不停重覆的內容,曾經引起廣大觀眾的熱烈討論,卻也一直是寶貝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天線寶寶受到幼齡兒童喜愛的原因就在於其經過專家設計過的內容,重覆4次的特性能讓學齡前的孩子語言學習速度加快,這也就是為什麼家裡的寶貝總是能最先說出「爸爸」、「媽媽」「球球」……這些父母不斷重覆的詞語。有鑑於此,對幼齡的孩子唸故事時,首先可以著重在重覆「名詞」上(這是一顆「蘋果」、「蘋果」、「蘋果」),搭配繪本中的圖片,擴充孩子的語彙及感官經驗;等到孩子熟悉之後,再進一步將各種名詞作延伸的說明如:「這是一顆紅色的蘋果」、「這是一根黃色的香蕉」,最後把所有的物品以看圖說故事的方式,讓圖片串成一個故事:「紅色的蘋果和黃色的香蕉是好朋友,他們等下要去找誰呢?」 不說故事,聊天也可以 面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不能專注,剛開始講故事的爸比媽咪可能會感到非常緊張,因此張大光老師建議家長們,不一定每次都需要閱讀制式的繪本,尤其對於幼齡的孩子,有時放下書本,輕鬆地與孩子聊天、討論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不但能增加彼此表達與接收語彙的機會,還可以作為將來講故事的起始練習,是很棒的語言跳板及親子時間!張大光第一次和快1歲兒子說的那些「故事」,不外乎是自己在公司發生的事情、或是他們周圍發現的新大陸,雖然是爸爸說、孩子嗯啊嗯啊的聽,但張大光的兒子在1歲時,卻也懂了許多東西,語彙更是增加不少。 7歲以下讀故事要以「圖像」為主 拿起一本書時,你會怎麼「講故事」呢?一般人第一次說故事時,因為不知道如何作變化,便會逐字逐句照內容唸出,但是張大光卻從孩子聽故事的反應中發現:當孩子還看不懂字、或聽不懂語句中的某些詞彙,怎麼辦?於是了解孩子對圖像反應更大的張大光便開始「照著圖片」說故事,從最簡單的認識水果開始,漸漸發展至繪本中的插圖。一位因為孩子無法專心聽故事的沮喪的媽媽照著張大光老師的方式後講故事後,他的小孩開始漸漸聽得懂故事內容,也越來越願意坐下來聽大人講故事了! 因此,在選書時爸比媽咪可以首先僅看書的圖畫,從一頁又一頁的故事中,能不能了解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如果家長光看插圖都無法了解故事內容,那麼孩子會更難從家長所唸的文字中在圖書裡找到線索,無論這樣的書中圖片多富有藝術的深度,都不適合讓孩子閱讀。咖啡老師補充,對於小一點的孩子來說,繪本中的圖片提供了孩子把聽到的內容具體傳遞的功能,生活經驗還不夠多的孩子,必須看圖畫讓故事變得更完整,比起沒有繪本的說故事,孩子更可以靠著圖片來研究內容。 了解內容之後,家長可以再一次閱讀文字,了解第一次閱讀時所理解到的故事情節是否正確,或是是否有任何缺漏的地方。最後,用自己的話,帶領孩子觀看圖片一頁一頁的說下去,中間還可以穿插孩子的提問與對話。如此一來,孩子更容易理解內容,說故事變得不沉重不困難,甚至還能刺激他用自己的話將故事依照圖片再說一次。(小編按:此篇文章內每頁的圖片也可以用想像力連成一小篇故事喔,爸比媽咪快來試試吧!) 從圖畫細節講故事 對於小小孩來說,在書中最興奮的可能就是「認識」書中的「物體」;小編朋友的2歲小孩發現自己認識書中的「月亮」時,每次翻書都會打斷媽媽的話,於每一頁指著圖畫興奮的說:「月亮!」張大光說明,在這個例子中首先證實了孩子的閱讀是「先讀圖書再讀文字」,當孩子發現了繪本中好玩的地方時,爸比媽咪也應該順水推舟的藉由圖畫來作更多的發揮:「對,是月亮!在月亮下有哪些動物呢?這隻大野狼現在要去咬那隻兔子了!」下一頁孩子喊月亮時:「對阿,現在還是同一天晚上,咦兔子現在跑到哪裡去了呢?」家長們不必被繪本限制,更可以從與孩子的對話中延伸更多的可能性。 講完故事,是對作者的尊重 咖啡老師認為,第一次講新的故事時,為了表示對故事情節的尊重,及讓孩子享受一個完整的故事,他通常不會中斷故事的內容,如果有任何問題也都會請孩子聽完之後再發問,讓故事的情節及氣氛可以一氣呵成。若想要使用這個方式,家長一定也要讓孩子知道講完之後會讓孩子發問,才不會讓他為了想問問題而忘了要聽故事。 沒有故事書,也可以講故事 如果說孩子是以圖像來「聽」故事,沒有書、沒有來源、沒有圖像的狀況下,孩子又該如何聽懂故事呢?張大光表示,若爸比媽咪有過聽笑話的經驗,就會知道在聽的同時腦袋裡幾乎一定會跟著笑話內容「播放影像」,而這就是人腦神奇的地方,如果沒有實際圖像可以參考,那腦袋就會自己製造出影像!由此可知,不管是我們熟知的三隻小豬、西遊記、神話故事等等都可以隨時隨地講給孩子聽。 如果爸比媽咪想說一些較新的故事,又知道某些場合帶書不方便,那麼在出門之前,可以自己先利用繪本中的圖片創造故事。圖片相對於文字更容易被我們記住,在閱讀時不妨就只看圖片,記住故事內容後,再練習不拿書講一次,那麼下次正式與孩子不拿書講故事就會變得更容易。要注意的是,這樣不看圖說故事的方式,必須等到孩子對語言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實行起來才會比較順暢。 不看書講故事會遺漏故事細節嗎?沒關係,當孩子發現這個問題時,又可以是另一番有趣的新發現與討論! 和小孩一起編故事 每次都是爸比媽咪單向說故事,久了可能也會變得不那麼好玩,不想只有自己說故事,那就和孩子一起編故事吧!咖啡老師的班級就曾經進行過一個「說不完的故事」活動,從傑克去上學途中遇到馬戲團開始,由每個小孩輪流接棒、每天2分鐘,這個故事後來持續了將近一個月,而歷經了戰爭、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的傑克,最後在上床睡覺中結束了故事。這樣的活動其實從小班的年齡就可以開始了,不同的年齡只會有內容複雜度的差距;但當成人在陪同孩子編故事時,也應該隨時留意故事進行的品質,例如有時孩子可能會因為講了一個很好笑的東西之後,讓後面的小孩都只重視好笑而不在乎內容,此時家長就應出面幫助情節可以繼續下去。 營造故事的好氣氛 如果想要增加故事的豐富程度,爸比媽咪們可以試著改變自己的「聲音表情」,例如使用低沉沙啞的聲音來代表巫婆說話、用高亢的嗓音來代表小鳥說話等等。此外,聲音的表情變化也可以讓故事的氣氛更加生動,生氣、傷心、熱鬧等等都能利用聲音作變化,有時光是小聲與大聲的變化,就可以讓故事變得不同!好玩的是,在故事中加入音樂及燈光變化,情境會變得更貼近故事情節、也更適合講故事,特別是將燈打在牆面上時,大家就可以一起使用影子來說故事,故事的氛圍也就變得特別熱鬧好玩了。 別怕講出不好聽的故事 開始第一次講故事之前,爸比媽咪們有時得先跨過心裡的那一道障礙:如果我的故事講不好怎麼辦?事實上,在張大光多年的故事屋經驗中,看過許許多多的爸媽為孩子說故事,這些爸媽雖然都不是說故事的高手,卻也從來沒有孩子說出:「我爸媽講得故事好難聽」等話語。孩子喜歡聽故事,除了故事的內容吸引人外,有一大部分是他們非常享受聽故事中坐在爸媽懷裡親密互動的的過程,即使故事中沒有精彩的肢體動作與聲音表情,兩個人在唸書時的互動與專注大概是孩子在做其他活動時很難體驗到的,因此也特別著迷。只要爸比媽咪跨越了這道障礙,相信也能重新再找回屬於你們彼此的親子時間。 如果開始之後,孩子的反應不如自己想象中的要熱烈,或是扭動著坐不住,那麼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再試著用心改變下一次說故事的方式或內容,或是在長篇的故事中間停一停休息一下,找出最適合自己跟孩子的模式。 再好聽的故事,也不要講太多太久 進入吃到飽的餐廳,看見食物櫃上那些新鮮美味的佳餚,相信有許多人都會忍不住再多吃一點喜歡的東西,不過你是否有過因為太想嘗試各種食材,到最後離開餐廳的記憶只是「好飽、好飽」的經驗?對孩子來說,聽故事也是相同的道理。再好聽再動人的故事內容,若是超出了孩子可以消化的範圍,多出來的部分,他們只會利用直覺反應──坐不住或是乾脆鬧場,來破壞這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良好氣氛。說故事的時間,最好掌控在每天大約15分鐘,故事數量也不要讓孩子予取予求,為了讓他每天都意猶未盡、有所期待,一天只要講1個就好,如此對於家長或是孩子,都不會是太大負擔。 睡前是很棒的說故事時間 張大光老師建議,每天講故事的時間不妨固定下來,特別是睡前輕鬆的時刻,最適合安排這樣靜態的親子時間。固定時間除了可以讓「閱讀」這件事更輕鬆的開始,孩子會對於睡前時間特別期待,也幫助他們能夠準時睡覺。 故事說完,聰明提問 一般人說完故事後,為了想知道孩子到底有沒有「吸收進去」,便會開始像要孩子寫心得報告那般提問:「這個故事在講什麼?」這個問題既難回答,又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提問題的撇步,其實可以比照成人觀看電影討論的問題;看完電影《賽德克.巴萊》時,如果有人問:「這個電影是在講什麼?」一時可能會很難回答,因為這個問題太大了,如果把問題改成了解電影的細節如:「你覺得莫那魯道為什麼最後會在山洞出現?他為什麼又會死在裡面?」就會讓人更容易回答。讀完繪本之後也是一樣,問一些細節問題如:「為什麼巫婆要送他一顆蘋果?」「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你會怎麼樣?」孩子會更快抓到故事中的重點。 別怕問出「大人覺得無聊」的問題,對於正在學習語文的孩子來說,任何一個問題都是他們要花費一些腦力才能理解的,就像是我們回答外國人的英文問題一樣,雖然問題大人聽起來簡單,但對孩子來說絕不無聊。 Chapter 3:好故事帶出好關係 在採訪中,張大光不斷的重覆著一個重點:親子共讀可以增加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如果有和孩子親子共讀的父母,一定感受過在講好聽的故事時,聽著孩子天馬行空的回應,或是兩個人窩在一起津津有味享受一件事物的感覺;另外,在共讀的過程中,藉由孩子的回應以及發言,爸比媽咪們會發現自己越來越了解寶貝的喜好及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為熟悉,彼此的距離也就會越來越近。 說完故事,來玩故事 說完故事以後,還想做跟故事相關的遊戲,可不可以呢?張大光曾經在說完《七隻小羊》的故事之後,把枕頭和衣服一個個塞進自己的肚子裡,告訴兩個孩子:「你們要救出小羊嗎?現在大野狼要睡覺了,不可以把我吵醒喔。」然後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只見兩個孩子開始躡手躡腳的動作,哥哥:「妹妹你太大聲了!」妹妹:「哥哥你不要講話!」大野狼除了躺姿,還會翻身變趴睡,讓兩個小孩苦惱不已。當對故事的內容沒有限制,說故事很輕鬆時,分享一個好玩故事的心態自然而然就可以衍生出「玩」故事的力量;但如果爸比媽咪覺得陪他們玩實在太綁手綁腳,或是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始玩,那也沒關係,太過要求自己進行這樣的活動,有時反而會讓人更有挫折感。 如果熟讀了,請寶貝與自己一起來演出故事情節,並且使用隨手可得的道具,讓孩子更快進入故事,「要演就要演像一點」咖啡老師表示,當家長們與孩子非常認真投入並享受在故事的扮演時,就能成為一次很棒的家庭活動。如果想增加孩子肢體動作的機會,利用故事的情節延伸出體能活動(例如讀完《大象艾瑪》,就讓孩子們變成其他大象陪著艾瑪到處去散散步!),也可以讓寶貝玩得非常開心。 了解孩子之後,教養都變簡單 因閱讀了解孩子,不只是能幫助孩子更快找到未來的方向,有時為家長來說,運用他的興趣方向,有時也能省去不少教養的力氣。張大光分享自己與兩個寶貝相處的經驗,有不少就是因為了解他們,而減少了自己與他們的衝突;例如在張大光家中,叫兩個孩子起床的方式就是……和他們聊喜歡的東西!冬天是最難起床的季節,如果又遇上愛賴床的孩子,三催四請的爸媽很容易就會失去信心,張大光叫孩子起床時,就直接在喜歡恐龍的兒子耳邊問:「爸爸問你喔,如果暴龍和三角龍打的話,誰會贏阿?」聽到問題,兒子會馬上爬起來說:「雖然三角龍的皮很厚阿,可是暴龍很兇……」提起了興趣之後,孩子也不會想睡了;女兒因為喜好不同,叫法當然也有所不同,在叫之前先和女兒玩一下,再問喜歡分析的女兒:「爸爸覺得……很好玩,明天想去你覺得如何?」當想替爸爸解決問題的女兒開始「說教」時,自然也會醒來了。 張大光怎麼知道兩個孩子不一樣?又怎麼會知道叫孩子時應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親子之間的互相了解,有時最經濟且對孩子最有幫助的方式,就是「說故事」而已。 品格,不能光靠故事書 近來有越來越多專家在討論孩子的教養時,會建議家長輔以相關的繪本,讓孩子能從中了解家長們想傳遞給孩子的訊息。但家長應該了解的是,一本繪本寫得再精彩再好玩,都不可能光靠閱讀就讓孩子改變生活中的壞習慣,「若丟一本書到監獄,就能期待這個世界沒有壞人了嗎?」張大光及咖啡老師皆認為,從長遠來看,無論是行為或是生活習慣,生活中的教育遠遠比繪本教育來得重要,不應仰賴故事來為父母完成這件事。生活的教育包括父母實行的身教,及為孩子設定的原則,而幼小的孩子一定會不斷挑戰這些原則,此時只能靠父母來為孩子的行為把關。 咖啡老師說明,雖然不能取代生活教育的功能,但繪本確實可以拿來提醒孩子的教育媒介,運用故事中主角發生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如果哪些事做了「會不會發生什麼事?」,喜歡扮演的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會將角色投射在自己身上,因而預見到故事裡主角要傳遞的訊息。咖啡老師也提醒爸比媽咪們,通常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相對的不會太好看,家長不妨慎選那些不直說、但非常有涵意的書如著名的《愛心樹》,故事中沒有任何一句說教,但卻可以讓孩子從中了解「大方」、「分享」及「奉獻」的概念。 張大光 現職:故事屋創辦人 學歷:中原大學物理系 經歷:唱片公司企業、業務經理 出版:《不教孩子,只說故事:創意故事教養絕招》 咖啡老師(劉志輝) 現職:親仁實驗幼兒園教師 學歷: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經歷:親仁幼兒園教師;皇后幼稚園園長、教師〔森林動物說掰掰〕

嬰兒的四種床上遊戲

2012年03月11日
公開
47

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小孩來說,就讓柔軟寬闊的大床作為孩子既舒適又安全的主要活動場所吧。可以在床上做遊戲,床上看一些彩色圖片,聽音樂等,這裏介紹在床上遊戲的方法。 1、吹氣球,先吹大,然後鬆開氣球,氣球就會像火箭一樣快速地伴著聲音飛出,因為蚊帳的限制,氣球只在蚊帳的範圍飛動,易於撿起再飛。寶寶會聽著氣球聲,眼光追隨氣球。著可以鍛煉寶寶的觀察力和注意力。  2、把枕頭一端抬高,成為一個斜面,把圓形物品如空塑膠瓶子或其他球類玩具放在較高的一端,讓其滾下,自製成動感玩具。寶寶會在玩具落下時主動去抓。多次重複,鍛煉寶寶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3、在寶寶四周放上各類玩具,寶寶會四周找尋自己喜愛的玩具,不斷的轉動和爬行,有利於鍛煉寶寶爬行和學走路。  4、床是寶寶活動較多的地方,在床邊的牆上粘貼一些顏色鮮豔的畫,多為動物,每天指著畫教寶寶看圖識物。雖然寶寶不會開口說話,但他們處在聽和潛在模仿階段,聽多了,當再次念到期畫中事物的名稱時。 寶寶就會不自覺地朝那畫看去。這有利孩子早期啟蒙教育。 適合嬰兒的晚間遊戲 8個月以後,寶貝模仿能力增強,父母的各種動作,他都會樂於去模仿。1歲以後,寶貝的想像力開始發展,到2歲以後,一些看不見的事物的印象也會在他的頭腦中浮現出來,堅持從小就跟寶貝玩模仿遊戲,就會讓他養成樂於想像的好習慣。 熱鬧的動物園”,一個完全符合6-12歲寶寶成長特點的晚間遊戲,各位家長如果有時間不妨多多陪寶寶玩這個遊戲吧!“熱鬧的動物園”這個遊戲對於寶寶的智力發展可是有特不錯的幫助的。 遊戲方法: 1.父母先示範,假裝自己是某個動物,學某個動物的動作和叫聲,讓寶貝模仿。 2.父母說出某個動物,讓寶貝模仿這個動物的動作和叫聲。 3.鼓勵寶貝自己想出盡可能多熟悉的動物,並且模仿動物的動作和叫聲。 4.父母假裝自己是某個動物,讓寶貝模仿這個動物的天敵,來抓父母模仿的動物。 貼心提示: 1.父母可以根據寶貝的年齡適當調整遊戲內容,先易後難,讓寶貝一點點適應這個遊戲。 2.等寶貝熟悉遊戲的玩法以後,父母可以將平時給寶貝講的故事搬出來,以表演的方式繼續這個遊戲。 然而,多玩運動類的遊戲對於6-12個月寶寶也是十分有好處的。 1、肢體的動作可以刺激大腦,使寶寶變聰明。比如:手部的動作是與左腦頂葉掌管的,因而多做手部的運動(比如勞作、手工之類的遊戲)都有利於大腦的智慧開發。 2、運動是釋放寶寶心理情緒和壓力的途徑,有利於寶寶形成積極正向的格特質。 3、肢體運動有助於寶寶的認知和學習。一般來說,7歲以前的寶寶的認知都來自於感覺,即對來自外界事物的感受。運動是寶寶學習的工具和途徑,比如:寶寶通過用手去摸,來感覺事物;通過移動身體來拿玩具等等。 4、坐、爬、站、走這些基本肢體動作是寶寶將來學習各種其他動作和技能的基礎,這些體能的遊戲對這一階段的寶寶智慧開發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不花錢的益智小遊戲(0∼1歲)

2012年03月10日
公開
40

有一雙靈巧的小手,寶寶很快就能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長大以後寫字、畫畫也會受益匪淺。對3 歲前的寶寶來說,生活中很多遊戲和活動,都可以鍛煉小手,讓小肌肉運動自如。現在,我們就和寶寶一起行動吧。 寶寶7 個月以後,用手操作物體的能力迅速增強。所以要抓住機會,讓寶寶充分使用自己的小手,去嘗試拿東西、玩玩具。這可以提高寶寶手部的感覺能力,增強手指力量,讓小手變得更靈巧。 7個益智型小肌肉遊戲 1.抓住媽媽的手 媽媽把手指放在寶寶的手裏,讓他抓住。當感到寶寶在用力時,媽媽可以慢慢地把手向上提。可以一邊唱歌,一邊反復做這種動作。 效果:可以增強寶寶的握力,還能鍛煉寶寶肩部的力量。 2.抽紙巾   準備一個抽紙筒,裝上紙巾。你把著寶寶的手,從抽紙筒裏一張一張地往外抽紙巾。等寶寶可以獨立完成抽紙動作時,你只要幫助他扶住抽紙筒就行了。   效果:可以增加寶寶手腕和手指的力量,使觸覺變得更敏銳。 3.抓灌水氣球   準備一個質量好的、厚一點兒的氣球。先往氣球裏灌點水,然後把氣球吹起來,但不要吹得太大。把灌好水的氣球遞給寶寶,讓他抓著玩。   效果:可以促進寶寶精細動作和觸覺的發展。 4.隨意揉紙張   給寶寶幾張紙,讓他拿著玩。你可以給他作示範,用雙手隨便地折或者揉成團兒。寶寶很快就能學著你的樣子去做。   效果:揉紙的時候需要整只手都用勁,所以對增加手部力量很有好處。   小提示:最好不要用報紙和有列印、複印墨粉的紙。 5.搖撥浪鼓   給寶寶一個撥浪鼓或小鈴鐺,讓他隨便搖著玩。給他類似的玩具也可以,只是大小要合適,方便寶寶抓握,發出的聲音要悅耳。   效果:可以鍛煉寶寶的手勁,提高聽覺的敏銳性。    6.摸一摸布   準備一些圍巾、手帕等布料不同的物品,讓寶寶任意地摸、揉,感受不同布料的質地。你還可以抓住布料的一端,讓寶寶抓住另一端試著拽一拽。   效果:可以使寶寶的觸覺更敏銳。 7.扔掉、撿起來   給寶寶準備一個塑膠或不銹鋼小勺,讓他隨意敲著玩。如果寶寶故意把小勺扔到地上,你就幫他撿起來。他再扔掉,你接著撿。8 個月以後的寶寶喜歡這樣做,你可不要嫌麻煩。   效果:可以鍛煉寶寶手指的靈活性,還能幫助他瞭解自己的動作和物體之間的關係。 3個徒手遊戲 1.拍手和推手遊戲 你抓住寶寶的手,嘴裏數著“1、2、3……”,同時教寶寶練習拍手。然後你和寶寶手對手,上下左右慢慢地推。  效果:有利於鍛煉寶寶的觸覺,同時也做了撫觸。 2.十指遊戲 把寶寶放在你的膝蓋上坐好,然後按順序把寶寶的手指一個一個地彎一遍,再打開。 效果:可以增強寶寶手指關節的柔韌性。 3.握拳和點指遊戲 教寶寶練習握拳,再把手指伸開,反復做幾次。然後教寶寶用左手的手指點向右手的手掌,再用右手的手指點向左手的手掌,左右手交換著做幾次。 效果:可以鍛煉寶寶的觸覺,增強手指的靈活性。 5種玩具鍛煉小肌肉 1.觸覺刺激球  選擇質地比較柔軟的,大小以寶寶能夠方便地拿在手裏的為好。有一種球表面有突出的小粒,可以很好地刺激觸覺。 2.硬紙板畫冊 1 歲前寶寶的興趣主要不在於書上印著什麼,而在於翻書這種動作本身。硬紙板畫冊可供寶寶隨意地翻頁,甚至不怕咬。可以鍛煉小手的肌肉,對刺激觸覺也有好處。 3.鈴鐺   鈴鐺首先能刺激寶寶的視覺和聽覺。同時,由於寶寶可以抓著鈴鐺搖來搖去的,所以也可以很好地鍛煉臂力。只是選擇的鈴鐺聲音要動聽。 4.塑膠鑰匙串  鑰匙上有很多的輪廓,可供寶寶觸摸和啃咬,很讓寶寶著迷。對觸覺也是很好的鍛煉。 5按鍵電話   可以讓寶寶隨意地按,鍛煉小手的力量,讓手眼更協調。 不花錢的玩具  一個較大的塑膠容器,再準備一些安全的小物品(任何一維都不小於4cm),如小勺、空線軸等。把這些東西裝進塑膠容器裏給寶寶玩,他會一樣樣地拿出來,扔到一邊,或者把它放回容器裏。這就是很好的鍛煉小肌肉的活動。 其他還有電燈的開關,電視遙控器、答錄機的開關等等,只要沒有危險,都可以讓寶寶摁著玩,這些都是鍛煉小肌肉的好物品。 當寶寶對生活中的物品的興趣超過了對現成玩具的興趣的時候,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來鍛煉寶寶的小肌肉。 7個益智型小肌肉遊戲 1.用叉子吃東西   把水果或麵包切成適當大小的塊裝在盤子裏。給寶寶一把幼兒專用叉子,讓他自己去叉盤子裏的食物吃。記住,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因為寶寶的動作不熟練就去幫忙。 效果:可以提高寶寶的手勁和操作能力,對鍛煉手眼協調能力也有好處。 2.用勺子舀水   準備兩個透明的杯子和一把勺子。在一個杯子裏裝點水,讓寶寶用勺子從這個杯子裏把水舀到另一個杯子裏。如果寶寶做不好,也可以讓他直接拿杯子將水倒來倒去地玩。 效果:玩水是寶寶永恆的遊戲,可以鍛煉小肌肉的控制力、手眼協調能力和注意力。 3.蓋蓋子   準備一個帶蓋子的塑膠水杯或小碗。你給寶寶作個示範,教他把蓋子打開,再合上。可以讓寶寶慢慢練習。 效果:這個活動需要同時使用雙手,對培養寶寶兩隻手的協調能力很有好處,還能增強寶寶手腕的力量。 4.迷你汽車遊戲   給寶寶準備一些迷你小汽車玩具,教他玩停車場遊戲,比如把汽車整整齊齊地排成一排。也可以讓寶寶用小手去撥弄輪子,觀察輪子是怎樣轉動的。 效果:這不僅可以鍛煉寶寶的手部肌肉,還能增強空間意識。 5.敲打樂器   準備好小鼓、木琴、三角鐵等可供寶寶用雙手演奏的樂器玩具。播放寶寶熟悉的童謠或歌曲,讓他隨著節奏用雙手敲擊樂器。 效果:可以使寶寶更加熟練地使用雙手,還能培養樂感。 6.撕紙   準備幾種質地不同的紙,如面巾紙、列印紙、寫字本用紙等。讓寶寶試著用雙手把紙撕開,然後把撕過的紙揉成團兒。 效果:可以讓寶寶靈活地使用小手,提高精細動作能力。 7.翻書   給寶寶準備幾本書或相冊,讓他隨意地翻看。開始時,由於手指還不太靈活,寶寶可能會一下子翻好幾頁。沒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寶寶控制小手肌肉的能力越來越強,逐漸地就能一頁一頁地翻書了。 效果:翻書對小手肌肉是很好的鍛煉,說不定寶寶還會因此很快愛上閱讀呢。 3個徒手遊戲 1.小手變圖形   教寶寶伸開雙手,伸直手指頭。然後把食指和拇指的指尖對在一起組成圓圈,放在眼睛的前面,就像戴上眼鏡一樣。試試看,還能用小手變出什麼圖形? 效果:可以幫助寶寶認識各種圖形的變化,還能提高想像力。 2.“煎魚”   先讓寶寶把左手手掌向下,用右手輕輕地掂兩下手背,像煎魚一樣。再把手掌向上,捏兩下掌心。然後把右手伸開當成盤子,左手當成剛烤好的魚,把“魚”放在“盤子”裏,把小嘴湊過去假裝吃兩下。 效果:上下擺動雙手,可以使寶寶的手關節更加柔軟靈活。 3.用小手數數   教寶寶按一、二、三等數位的順序,逐一把手指伸出來。等熟練以後,還可以讓寶寶數書中的小鳥、鴨子等小動物。 效果:可以使寶寶的手指運動更加靈活,還能練習數數。 5個玩具鍛煉小肌肉 1.積木   可以讓寶寶把積木堆成各種樣子,再推倒重來。這個過程可以提高手眼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 2.彩色安全黏土   寶寶可以用安全黏土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這種活動可以刺激觸覺發育,讓小手肌肉得到很好的鍛煉。 3.小汽車玩具   寶寶拿著汽車玩具推來推去,可以鍛煉手的靈活性。還能通過它來讓寶寶識別不同的顏色,提高認知能力。 4.鼓類玩具   敲鼓時需要同時使用雙手,所以對手的小肌肉是很好的鍛煉。敲鼓時發出的聲音對寶寶的聽覺是很好的刺激,還能增強節奏感。 5.塗鴉用的筆   可以讓寶寶隨意在紙上畫畫,這對小肌肉鍛煉很有好處。 不花錢的玩具   門把手、抽屜等,可以讓寶寶反復練習開、關,打開、合上。這都是小肌肉鍛煉的絕好練習。不過要注意安全,不要夾著寶寶的手。

親子遊戲:幫寶寶鍛練小手

2012年03月08日
公開
48

手和寶寶的大腦發育關係密切。手的動作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而且對誘導嬰兒心理發展起了前提的作用。 打開小拳頭 開啟智慧之門 手指分開後,可以隨心所欲地擺弄各種物品,使嬰兒能夠主動地學習和從事各種活動,知覺和具體思維能力得到發育。通過手部動作,嬰兒和環境產生了互動,幫助嬰兒建立自己和環境互動的概念,這種互動的經驗對嬰兒今後的發展意義重大。 打開小拳頭 媽媽該怎麼做 生活時間:生活中,時常打開寶寶緊握的雙拳,會讓他有舒展手指的輕鬆感覺;洗澡的時候別忘洗寶寶的小手。把手指尖輕輕伸進寶寶的手掌裏,在小手心裏輕輕地來回轉動,邊清洗邊按摩;餵奶的時候把寶寶摟在懷裏,把手指伸進他的手心裏,大手握小手,輕輕地摸一摸,緩緩地搖一搖;輕輕撫摸、張開寶寶的拳頭,讓小手掌觸摸媽媽的乳房和媽媽的臉;不停地和寶寶說說話。吸吮媽媽的乳汁、感覺媽媽肌膚的溫暖,寶寶滿足又舒服。 遊戲時間: 給寶寶的手指做按摩 1、寶寶吃飽喝足、心情愉快的時候,可給寶寶的小手做按摩,肌膚溫柔的觸感能刺激寶寶觸覺神經,使寶寶身心放鬆,小拳頭很容易就鬆開了; 2、拿起寶寶的手掌,輕輕掰開拇指,再將手指一起打開,閉攏,再打開,邊做邊說話、唱歌。握住寶寶的手指,輕輕地一根一根打開,再一根一根合攏,輕柔地撫摸; 3、鼓勵寶寶頻頻“出拳”,練習手眼協調,觸碰、抓拿東西。 把玩具放入寶寶的手掌 讓寶寶握住玩具,媽媽拿住寶寶的小手,一起搖搖,聽聽玩具會發出什麼聲音。在遊戲中寶寶慢慢學習控制、使用自己的手。 注意:正確握姿———拇指和4個手指要相對而握。 1、選擇適合的玩具。適合寶寶手掌大小、會發聲、材質柔軟的玩具。 2、寶寶玩的時候旁邊一定要有大人陪伴。 抓住媽媽的手指,仰臥起坐,主要鍛煉寶寶的抓握力。寶寶躺在柔軟的棉墊上,媽媽雙手食指伸進寶寶的手掌,讓寶寶緊緊抓住;握住寶寶的手腕從仰臥慢慢提拉至坐位,再輕輕放下。寶寶的頸背部肌肉也得到了鍛練。 玩手,寶寶成長重要里程碑 當寶寶開始凝視自己的小手、相互觸碰———這是手部發育的出發點。手成了寶寶最好的玩具,他要開始學習抓握東西了。大約3個月前後,寶寶常常把自己的小手舉到眼前凝視,左看右看,熱衷於玩自己的手,忽而手指頭一張一合,忽而兩隻小手纏繞在一起,忽而又把自己的手送到嘴巴那裏舔一舔。有時候他還會伸手抓人、抓任何伸手可及的東西了! 重要提示:半直立,是刺激寶寶玩手部遊戲的姿勢。寶寶平躺,自然會對自由地轉動身體和踢腳揮手感興趣,舉手則顯得不方便。如果你把寶寶抱在懷裏,保持半直立的姿勢,寶寶會興致勃勃地轉動腦袋東看西看,手和手臂會自然地張開、合攏,玩手或玩具。

0~3歲 42個簡單易學的經典成長遊戲

2012年03月01日
公開
44

3個月前的寶寶,大部分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雖然此時的寶寶最重要的是適應周圍的環境、調節睡眠規律等,但寶寶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覺器官已經裝備齊全,適當的遊戲可以促進寶寶感知能力的發展。 1.抬一抬頭   寶寶睡醒後、餵奶前,讓他趴在你的胸前,雙手放在頭的兩側。你溫柔地叫寶寶的名字。或者讓寶寶趴在較硬的床上,你拿一個發聲的玩具在他頭部的前上方逗引,吸引寶寶抬頭。  為什麼這麼玩? 抬頭是寶寶出生後需要學習的第一個大動作,可以使寶寶的脖子和背部的肌肉得到鍛煉。學會抬頭,還擴大了寶寶的視力範圍。因為平躺的時候,寶寶看到的只是天花板這個平面的世界,現在他抬起頭來,看到的就是一個立體的世界了。 2.輕輕撫摸他  媽媽抱著寶寶,或者給寶寶餵奶的時候,撫摸寶寶的小手、小腳丫、小臉蛋。洗完澡還沒有穿上衣服的時候,輕輕地撫摸寶寶的全身。 為什麼這麼玩? 觸覺是嬰兒感知覺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最早的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主要也是依賴於身體的接觸。你溫柔地撫摸寶寶,親他的小手、小腳丫,和他說話,寶寶也會愉快地回應你,手舞足蹈起來。這實際上是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等各種感覺器官的綜合刺激。 3.和寶寶“聊天”    媽媽在給寶寶換尿布、餵奶或者抱著寶寶的時候,和寶寶面對面,看著寶寶的眼睛,溫柔地和他說話,給他唱歌。可以說你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尿濕了吧?小寶貝,媽媽給你換尿布啊”,“寶寶睡醒了嗎?來,媽媽抱抱”…… 為什麼這麼玩? 研究發現,寶寶剛出生的那天起,就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了。媽媽對寶寶說話,不僅可以鍛煉寶寶的聽覺,更重要的是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愛。 溫馨提示   小寶寶的到來,給你的生活和家庭帶來了巨大變化。除了需要恢復體力,還要花大量的時間給寶寶餵奶、換尿布。不過還好,寶寶的大部分時間也處在睡眠狀態中,所以玩遊戲的時間並不多,你只需要在給寶寶餵奶、換尿布、洗澡的過程中,自然穿插著進行就可以了。但要知道,這些舉手之勞的小遊戲對寶寶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 3∼6個月的經典成長遊戲   3個月以後的寶寶,睡眠時間明顯減少,遊戲時間明顯延長。寶寶比以前活躍多了,好奇心和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意識也逐漸發展起來了。抓住時機,和寶寶一起玩吧。 1. 聲音從哪里來?   媽媽抱著寶寶坐好。爸爸拿一件會發聲的玩具,在寶寶視線之外不同的地方弄出響聲,或者躲在不同的地方叫寶寶的名字,寶寶會轉頭去尋找聲音的來源。 為什麼這麼玩? 4 個月左右的寶寶聽到聲音就會把臉轉過去,辨別聲音是從哪個方向來的。 這種玩法還可以幫助你判斷寶寶的聽覺發育情況。 2.夠取玩具   用繩子綁著一個顏色鮮豔的玩具,你拿著玩具在寶寶眼睛的前上方來回搖晃,吸引寶寶的注意,逗引他伸手去夠取。開始時你要慢點搖晃,讓寶寶容易抓到。等寶寶適應後,可以加快速度。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眼睛看到一個活動著的物體,伸手想去夠取,他就要用眼睛去追尋這個物體,還要判斷和預測這個物體運動的方向和速度,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體現了寶寶各方面的能力。這樣的練習可以促進寶寶各種能力,特別是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 3.照照鏡子   媽媽抱著寶寶,在鏡子前面照一照。寶寶會好奇地睜大眼睛,認真地看著鏡子裏的人。你還可以對著鏡子,做一些誇張的表情、動作,引起寶寶的注意。 為什麼這麼玩? 我們每個人都是通過鏡子知道自己長得什麼模樣的,寶寶也一樣。鏡子還給寶寶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提供了另外一種視角。 4. 咿咿呀呀   情緒好的時候,比如喂完奶、換完尿布,寶寶開始玩耍,咿咿呀呀地發聲。這個時候,你要積極地回應寶寶,和他面對面,學他的樣子咿咿呀呀,逗引寶寶發出更多的聲音。你可以對著他張嘴、吐舌頭,嘴的動作、聲音都可以誇張一些。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這種對發音的興趣,以後將逐漸發展為學習語言的能力。你的逗引,可以讓寶寶更加積極地發出聲音。而且,和寶寶說話,也是增進親子感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5. 躲貓貓   媽媽用雙手捂上自己的眼睛,或者用手帕遮住自己的臉,說“沒有了”。一會兒放開手或拿掉手帕,給寶寶一個笑臉,說“找到了”。也可以媽媽抱著寶寶,爸爸站在媽媽的身後,一會兒將頭從右邊伸出來,一會兒又從左邊伸出來,玩的過程中還可以在媽媽身後藏一會兒再出現。 為什麼這麼玩? 在躲貓貓的遊戲中,寶寶有一種期待,要預測下一個瞬間會發生什麼事情。比如,爸爸將會在哪一邊出現呢?這種期待可以幫助寶寶發展注意力和對事物的預測能力。躲貓貓遊戲還可以幫助寶寶建立物體恒久的概念(即使事物不在眼前,它也是存在的),甚至可以為以後的分離作準備。 6 蹦蹦跳跳   你在椅子或沙發上坐好,雙手托住寶寶的腋下,讓寶寶的雙腳踩在你的大腿上。你通過腳跟有節奏地抬起、放下,帶動寶寶做上下跳躍的運動。逐漸地,寶寶會有意識地自己蹦跳。可以一邊玩一邊念兒歌:“小寶寶,蹦蹦跳……”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5 個月左右的時候,腿部肌肉的力量已經發展起來了。蹦跳的練習可以使寶寶腿部的肌肉變得更加結實,為他日後的站立和行走時用腿來支撐身體的重量作好準備。 溫馨提示  前一階段的遊戲,在以後的各個階段中仍然可以繼續玩。比如,媽媽對寶寶說話,給寶寶唱歌,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需要的。還有躲貓貓遊戲,不同時期可以變換不同的玩法。 ◆ 6∼9個月的經典成長遊戲  這個時期的寶寶,動作的發展非常快。從坐到爬,再到站立,幾乎都是在這個階段學會的。語言也從單純的聽,逐漸發展到能夠理解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了。會玩的遊戲也變得越來越多。 1. 積木對對碰   準備兩塊寶寶可以單手抓握的小積木。先遞給寶寶一塊積木,然後再向寶寶拿積木的那只手遞上另一塊,看看寶寶能不能倒手,會不會用另一隻手去拿第二塊積木。如果寶寶做到了,再教他一手拿一塊積木互相敲擊。 為什麼這麼玩? 開始的時候,寶寶拿東西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把手裏的那個先丟下,再去拿另一個。但大約6 個月以後,寶寶會將玩具從一隻手倒到另一隻手了,並且知道將兩個東西互相敲擊,這是寶寶兩隻手協調配合的表現。多提供這樣的練習,寶寶的兩隻手、手和眼之間將能更好地協調合作。 2. 神奇的燈   媽媽抱著寶寶,一邊說“燈”,一邊抬頭看燈,並指給寶寶看。還可以扶著寶寶的小手,去控制燈的開關,觀察燈的變化。多次重複後,寶寶對燈就有記憶了,這時可以問寶寶:“燈在哪兒呢?”引導寶寶抬頭去看。 為什麼這麼玩? 燈的明暗變化可以激發寶寶的好奇心。這樣的遊戲是幫助寶寶將物體的命名和聲音聯繫起來的重要步驟,可以增強寶寶對語言的理解。 3.“再見、再見”   每次在適合的情景中,教寶寶用手勢表示“再見”、“歡迎”、“謝謝”等。比如擺手表示“再見”;碰見熟人或高興時拍手表示“歡迎”;別人給他東西時,雙手握拳上下晃動表示“謝謝”。開始時成人先示範,然後幫助寶寶完成動作。慢慢地,你一說相應的詞,寶寶自己就知道怎麼做了。 為什麼這麼玩? 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能夠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簡單的語言了。通過這些簡單動作的模仿,可以形成第一批語言–動作的條件反射,教寶寶學習與別人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 4. 打“哇哇”    抓著寶寶的小手,放在媽媽嘴上拍打,媽媽持續發出“哇……”的聲音,當寶寶一拍打就變成“哇、哇、哇”斷斷續續的聲音了,這讓寶寶感覺很有趣。然後,媽媽把手貼在寶寶的嘴上,如果寶寶也能發出“哇、哇、哇”的聲音,和媽媽的動作相配合,說明寶寶已經知道怎麼玩了。媽媽還可以有意識地教寶寶發其他一些音,如小動物的叫聲等。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這個遊戲可以鍛煉寶寶的模仿能力,幫助寶寶練習發音的方法。 5. 撕紙   準備乾淨的包裝紙、彩色廣告紙等各種不同的紙張,讓寶寶隨意地撕。媽媽還可以和寶寶一起撕著玩。 為什麼這麼玩? 七八個月的寶寶非常愛撕紙。這是寶寶精細動作發展的需要,同時撕紙時發出的聲音也讓寶寶感覺很好奇。當寶寶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和發出的聲音之間的關係時,會表現得很愉快。 6. 飛來飛去  爸爸媽媽一邊搖著寶寶的身體,一邊遞給對方,遞的同時說:“飛啊飛,飛到媽媽(爸爸)的懷抱裏。”就這樣,讓寶寶在媽媽、爸爸的懷中“飛來飛去”。 為什麼這麼玩? 這個時期的寶寶對經常照顧自己的親人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依戀情感,一家三口一起參與的遊戲,可以滿足寶寶情感和運動發展的需要。 7. 爬過去  你坐在床上,兩腿伸直,讓寶寶坐在你身體的一側。你拿著寶寶喜歡的玩具,在身體的另一側逗寶寶玩一會兒,然後將玩具放下,吸引寶寶從你的腿上爬過去拿到玩具。如果寶寶的腳部力量比較弱,常常往後退,你可以把寶寶放在靠近牆壁的一側,這樣寶寶就可以用腳頂住牆壁往前挪動了。 為什麼這麼玩? 這個時期的寶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想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以便抓到較遠處他能看到而無法接近的物體。在教寶寶練習爬行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小障礙,可以成為寶寶學習的動力。 ◆ 9∼12個月的經典成長遊戲   學會了爬以後,寶寶會異常興奮,好像一刻也停不下來似的。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寶寶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這一時期,媽媽要在家裏給寶寶佈置一個自由、安全的空間,讓寶寶去探索、發現和體驗。 1. 家中探險 準備靠墊、枕頭、被子等家居物品。根據家裏的情況,給寶寶設計一條安全快樂的探險路線。從一個房間爬向另一個房間,越過不同的" 高山"(枕頭、靠墊),鑽過不同的" 山洞"(桌子、椅子腿),爬過" 獨木橋(" 用被子卷成的長條),跨過" 戈壁灘"(在毛巾被下麵放一些小玩具,製造出凹凸不平的效果),然後進行探險(找找櫃子裏有什麼)。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會熟練地爬行之後,家裏就成了他的探險之地。在這樣的遊戲中,寶寶可以到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地面,滿足寶寶爬的心理需要,對寶寶的體力和意志力也是很好的鍛煉。 2. 扶著站起來   準備一把椅子,讓寶寶能夠扶著椅子站起來。當寶寶能夠站穩以後,可以並排放幾把椅子,讓寶寶扶著椅子來回移動身體。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在獨立行走之前,首先要學會獨自站立。這樣的練習可以增強寶寶的體力,讓他的雙腳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全身的重量,同時保持身體平衡。 3. 玩具在哪里?   寶寶在床上玩玩具的時候,媽媽把其中的一個玩具從床上滾落到床下,問寶寶:“玩具哪里去了?”寶寶會用眼睛去尋找。然後媽媽將玩具撿起來,給寶寶看。重複幾次。或者媽媽用手帕將玩具遮住一部分後,問寶寶:“玩具在哪里?”寶寶可能會將眼睛定在手帕上,或者伸手將玩具上的手帕拿開,表明他知道玩具在哪里了。 為什麼這麼玩? 在這之前,玩具消失後,寶寶會以為玩具不存在了。現在,他能用眼睛去尋找不見了的玩具,還能在只看到物體的一部分時而想像出它的全部來,說明寶寶知道了,這個物體即使不在眼前,它也是存在的。 4. 變沒了  媽媽手裏握著一塊小積木或一把鑰匙,先放開手讓寶寶看一下這個物品,然後快速把物品放在毛巾下麵,媽媽還是握著拳頭。寶寶可能會去掰媽媽的手。當發現媽媽手上沒有這個物品時,寶寶會到處尋找,最後在毛巾下麵找到了。 為什麼這麼玩? 此時的寶寶已經有了物體永存的概念,也能夠記住物體的模樣了。這樣的遊戲可以幫助寶寶學會思考,增強記憶力,理解剛才看到的物體和現在找不到的物體之間的關係。 5. 踩著腳背走  媽媽從後面扶住寶寶,讓寶寶的兩隻腳分別踩在媽媽的兩個腳背上。媽媽有節奏地往前移動腳步,帶動寶寶一起往前邁步。可以一邊走,一邊喊:“一二一,走起來。” 為什麼這麼玩? 經過一段時間的站立練習,寶寶的小腿變得越來越有勁了。在大人的帶動下往前邁步,可以為以後的獨立行走作好準備。 6. 抓小餅乾  把小饅頭、小餅乾等放在一個乾淨的盤子裏,讓寶寶用小手去抓著吃。 為什麼這麼玩? 這個時期的寶寶,好奇心和小手的精細動作發展都很快,喜歡用手指將細小的東西捏起來,有時還要放進嘴裏品嘗。為了防止寶寶把地上的髒東西捏起來放進嘴裏,還是提供小食品讓他練習更加明智。 7.摁一摁  給寶寶一個舊電話或玩具電話,讓他隨意地去摁上面的按鍵。 為什麼這麼玩? 八九個月的寶寶非常喜歡去摁鍵盤似的東西,或者用小手去摳細小的孔洞,喜歡拿著你的手機摁來摁去。如果沒有看住,他還會去摳電源插座呢,這樣很危險。用舊電話作為替代物給寶寶玩,既可以鍛煉寶寶的小手,讓他玩得開心,又能防止他把電視等物品摁壞。 ◆1∼1.5歲的經典成長遊戲   1 歲多的寶寶開始以自己的方式,學習怎樣與別人交往了。此時的寶寶還有兩個重要的任務要完成,那就是學習走路和說話。通過一些小遊戲,為寶寶的成長提供一些動力吧。 1. 玩套筒   準備一個套筒玩具,也可以用大小不等的紙杯、盒子代替,讓寶寶隨意地玩。在玩的過程中,寶寶會發現,小的可以放進大的裏面,大的可以放進更大的裏面。 為什麼這麼玩? 很多時候,寶寶的學習是在試錯的過程中進行的。通過不斷的試錯,寶寶學會了觀察、比較、判斷等各種能力,從中理解了大小、多少等數概念。更重要的是,寶寶從中學會了獨立思考,這可以幫助寶寶確立自我,變得更加自信。 2. 遞給和要回   你把一件玩具遞給寶寶,接著又向寶寶伸出手去,叫他把玩具放在你手裏。寶寶會把玩具遞回給你,然後又很快跟你要回去。你還可以遞給寶寶一塊餅乾,然後跟他要著吃。如果寶寶真的給你吃了,你就吃一口,然後跟寶寶說一聲“謝謝”。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還不會用語言交流,所以就用這種遞給和要回的方式來和你交往,這是寶寶與別人建立聯繫的一種方式。當寶寶給你東西的時候,哪怕只是隨便從地上撿的一塊髒兮兮的小石子,你也要跟他說一聲謝謝。這可以讓寶寶明白,“謝謝”是接受別人禮物時的一種正確的回應。 3. 來回滾球   準備一個小皮球。媽媽和寶寶面對面坐好,兩腿岔開。媽媽把皮球滾給寶寶,寶寶再把皮球滾回給媽媽。反復玩。   為什麼這麼玩? 來回滾球實際上是遞給和要回遊戲的繼續。雖然寶寶在滾球的時候還不可能做到目標準確,但寶寶喜歡把球朝著你的方向送出去,又看到球回到自己的身邊來。 4. 拿來給媽媽   準備三四個小橘子,讓寶寶挨個兒地拿過來給你,直到把所有的橘子都拿完為止。當寶寶能夠很輕易地完成任務時,可以換一種東西,增加一定數量,比如換成五六塊小餅乾,再讓寶寶挨個兒地拿給你。 為什麼這麼玩?   這個時期的寶寶很喜歡幫助大人遞一些物品。你給寶寶一些指令,讓他去完成一件事情,對培養寶寶專心做事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5. 小小運輸員   準備一個手推車(也可以用大的紙箱代替)和一些玩具。把玩具放在小推車裏,讓寶寶扶著推車走。媽媽可以設計一些情景,增強遊戲的興趣。比如在地上畫個小房子當小狗的家,對寶寶說:“寶寶快來,請把玩具送到小狗家吧。”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剛開始走路的時候,不可能太穩,借助一些工具,寶寶可以更好地邁步。再加入一些情節,就可以把單調的邁步練習變成有趣的遊戲了。 6. 另一隻眼睛呢?    媽媽指著自己的一隻眼睛,寶寶也會模仿媽媽的樣子指著自己的一隻眼睛。這時,媽媽就問寶寶:“另一隻眼睛呢?”引導寶寶指出自己的另一隻眼睛。開始時,可以讓寶寶先指媽媽的眼睛。 為什麼這麼玩? 教寶寶區分相同和不同的東西是很重要的。這個遊戲不是單純教寶寶學會數“一個”、“兩個”數,而是教寶寶掌握相同的東西有一個,還有另外一個這樣的數概念。類似的遊戲還有數臺階、數點心等。 不可不玩的玩具:    1歲以後的寶寶,會玩的遊戲越來越多了,你提供給寶寶的玩具花樣也應該相應地增加。除了之前就玩的積木、球以外,最好能給寶寶準備以下玩具或物品。   筆和紙:1 歲左右的寶寶進入了塗鴉期,塗塗畫畫是寶寶表達自己的一種很 好的方式。   橡皮泥:可以隨意地揉捏,對促進寶寶小手精細動作的發展很有好處。   圖畫書:圖畫書最能引發寶寶的好奇心了。同時,一起讀書也是一種很好的增進親子關係的方式。   另外,這個時期提供給寶寶的玩具,最好是讓寶寶的5 個手指都能均衡用力,使寶寶在玩過程中能將注意力集中到手指上。 ◆1.5∼2歲的經典成長遊戲  會走以後,寶寶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自我意識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在生活中由被動變得主動,逐漸減少了對成人的依賴。你既要保護好寶寶,又要給寶寶自由的空間,幫助他建立自我,並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 1. 身體模仿操   媽媽一邊念童謠,一邊做動作,教寶寶模仿。比如“我有小手,拍、拍、拍;我有小腳,踏、踏、踏;我有小腦袋,點、點、點;我有小屁股,扭、扭、扭。” 為什麼這麼玩?   這時期的寶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已經很強了,隨著兒歌做動作,可以幫助寶寶將語言與相應的動作聯繫起來,在情景中更好地理解語言。 2. 風寶寶   媽媽扮演“風媽媽”,寶寶扮演“風寶寶”。玩的時候,媽媽和寶寶面對面,鼓起腮部互相吹氣,看誰能把對方“吹倒”。吹的同時可以做鬼臉,並發出有趣的聲音。媽媽一定要被厲害的“風寶寶”吹倒幾次。 為什麼這麼玩?   寶寶的發音和嘴的動作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樣的遊戲可以訓練寶寶的嘴和臉部的肌肉控制力,有助於寶寶發出清晰的音。 3. 小幫手   媽媽需要小物品的時候, 叫寶寶幫忙遞一下。比如晾衣服時,叫寶寶遞一下衣架;爸爸下班回家,叫寶寶幫忙拿一下拖鞋等。當寶寶做到了,就對寶寶說一聲“謝謝”,表揚他一下。 為什麼這麼玩?   在成人看來,這些是勞動,但對寶寶來說,卻是一種有趣的遊戲。這些生活小事還可以使寶寶獲得滿足感,形成積極、正面的情緒,培養好的行為習慣。 4. 誰不見了?     準備一頂帽子和寶寶喜歡的3 個小玩具。把寶寶喜歡的3 個玩具放入帽子中,在寶寶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拿走1 個玩具。然後讓寶寶看看帽子,並問他少了哪一個玩具。接著將玩具放回帽子裏,繼續玩。 為什麼這麼玩?  記憶力、觀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遊戲可以鍛煉寶寶的記憶力、觀察力等,還可以幫助寶寶理解看到的東西和看不到的東西之間的關係。 5. 跳臺階   在戶外玩的時候,看到低矮的臺階,可以拉著寶寶的小手,教他站在最後那個臺階上往下跳。在家裏,可以用高度適宜的枕頭搭一個臺階,在周圍鋪好被子,讓寶寶站在枕頭上往下跳。 為什麼這麼玩?   跳躍是這個階段寶寶需要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動作,它可以鍛煉寶寶腿部的肌肉,提高身體的控制力,使身體更好地保持平衡。 6.把紅色的給媽媽   準備一盒畫筆。教寶寶按照你的提示,拿出相應顏色的筆。比如,對寶寶說:“把紅色的筆給媽媽。”或者說:“拿出和媽媽衣服顏色一樣的筆。”還可以問寶寶:“你喜歡哪種顏色的呀?”讓寶寶做出選擇。 為什麼這麼玩?  色彩感的培養,對寶寶的視覺和其他方面的發育都非常重要。1 歲左右的寶寶就應該能區分紅色或濃淡非常清晰的顏色了。1 歲半以後,不妨引導寶寶記住並識別更為複雜的色彩。 2∼3歲的經典成長遊戲   兩歲以後的寶寶,想像開始發展起來了;語言的發展也非常快;身體動作變得更加協調,跑、跳等各種運動能力都很強了;喜歡獨立做事。和這一階段寶寶玩的遊戲,要多一些創意。 1. 情緒牆   平時拍一組寶寶不同情緒的臉部特寫,如微笑、大笑、哭泣、生氣等的照片,沖洗出來後貼在牆上,位置以寶寶平視就能看到為宜,起名為“寶寶的情緒牆”。讓寶寶不時去看看這些照片,問問他哪個照片表示高興,哪個表示生氣等。還可以在寶寶出現以上情緒時,用這些照片和他交流當時的心情。 為什麼這麼玩?   隨著寶寶的成長,情緒變得越來越豐富了。正確表達情緒,是寶寶需要學習的很重要的能力。照片可以幫助寶寶很直觀地認識不同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便於媽媽和寶寶進行情緒方面的交流與溝通。 2. 大採購   去超市購物前,媽媽告訴寶寶,家裏要買一些東西。接著,和寶寶一起用彩筆劃出每樣物品,製作一張圖文並茂的採購清單,然後帶寶寶去超市。一邊走,一邊讓寶寶拿著清單,從貨架上挑選出要買的物品。 為什麼這麼玩?   商場和超市是寶寶很好的學習場所。在這裏,寶寶通過眼睛看、耳朵聽、手的觸摸等方式可以獲得各種資訊。以購物清單的方式帶寶寶逛超市,可以幫助寶寶將實物和符號很好地聯繫起來。寶寶需要集中注意力去看、去選擇物品,從中還能學到物品大小、顏色、數量等概念。 3. 不一樣的故事   給寶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比如這個年齡寶寶都愛聽的“小紅帽”的故事。當寶寶熟悉故事內容後,可以稍稍把情節改變一下,比如小紅帽在樹林裏碰到的不是大灰狼,而是老山羊,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說你講錯了,就請他說說錯在哪里,山羊和狼有什麼區別,故事的結局又會怎樣? 為什麼這麼玩?   2 歲多的寶寶,隨著想像的發展,對有一定情節的故事非常著迷。給寶寶講故事成了你每天都要做的功課。在講的時候,你改變一下故事情節、出場人物等,可以啟發寶寶思考,豐富他的想像,還可以提高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4. 正著走,倒著走   用粉筆在地上畫一條線,或者用塑膠地墊鋪成一條小路。讓寶寶沿著這條線或小路,先正著走,再倒著走。開始時,寶寶會小心翼翼地一面走一面回頭看。媽媽可以,倒著走。

小遊戲-寶寶語言啟蒙者

2012年02月29日
公開
46

◆ 嘴巴的聲音 ◎ 適齡寶寶:0∼3個月   ●模仿寶寶嘴巴發出的聲音,這是你們之間非常好的交流方式。   ●試一試下面的建議: * 親吻。 * 彈舌頭的聲音。 * 咂舌聲。 * 發出“哧哧”聲。  * 把你食指放進嘴裏,把它“噗”的一聲抽出來。 * 吹氣和吸氣的聲音。 * 哼歌的時候,用食指撥動上下嘴唇,發出“吧吧”的聲音。 ◎ 遊戲重點:嘴巴發出各種聲音,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 專家評點:想辦法先引起寶寶的注意力,在不斷變換花樣逗寶寶開心的同時,激發他對於嘴巴所發出聲音的好奇心。  ◆ 哎喲,小寶貝   ◎ 適齡寶寶:9∼12個月 ● 把寶寶的手放在你的手裏。 ● 從寶寶的小手指開始,用你的食指觸摸寶寶的每個指頭並說“小寶貝”,直到你摸到寶寶的食指。 ● 把你的食指從寶寶的食指上滑下來再滑到大拇指上,同時說:“哎喲!” ● 當你摸到寶寶的大拇指尖時說: “小寶貝。” ● 遊戲時說這樣的話: “小寶貝,小寶貝,小寶貝;哎喲,小寶貝!哎喲,小寶貝!小寶貝,小寶貝,小寶貝。”   ◎ 遊戲重點:反復重複同樣的語言,要寶寶記住這些簡單的語言。 ◎ 專家評點:也許寶寶還不能夠準確的模仿大人,但是很快,寶寶的小嘴唇也會隨著你的遊戲而有所反應,也許會有微小的聲音開始試圖學習你所說的話。  ◆ 媽媽,爸爸   ◎ 適齡寶寶:6∼9個月 ● 到了這個年紀,寶寶已經可以把語言和人、事聯繫起來了。 ● 在寶寶的搖籃裏、高腳椅旁和換尿布的地方放上媽媽、爸爸和寶寶認識的其他親屬的大照片。 ● 當寶寶發出類似“爸爸”的聲音的時候,指著爸爸的照片說:“這是爸 爸。” ● 其他時候可以指著這些照片,對照照片裏的人造句子:如“媽媽愛你”,“奶奶今天要來了”等等。   ◎ 遊戲重點:讓寶寶知道,每個人都是有不同稱呼的。 ◎ 專家評點:儘管寶寶還不能夠說,但是在這樣不停地引導下,各種稱呼或者語言已經記錄在了寶寶的頭腦裏,此遊戲對於寶寶語言發育有著很直觀的促進作用。 ◆ 滾動的書 ◎ 適齡寶寶:3∼6個月   ● 用類似奶粉罐、燕麥罐這樣的圓形容器為寶寶做一本“書”。 ● 在雜誌裏找一些有意思的圖片粘在罐子上,所選的圖片應該是寶寶所熟悉的,例如動物、人、杯子、球或者玩具等。   ● 在這些圖片上覆蓋一些透明膠紙。 ● 和寶寶一起玩-滾動罐子,指著不同的圖片,和寶寶一起看圖說話。 ◆ 讓寶寶自己找圖片: “小狗在哪兒?” ◎ 遊戲重點:鍛煉寶寶對於語言的靈活度。 ◎ 專家評點:經常鍛練快速準確的找到所看到的圖形,可有效開發寶寶對於語言的渴望。 

兩個小遊戲帶寶寶走進數學

2012年02月28日
公開
42

兩個小遊戲帶寶寶走進數學數學可不是只有1+1=2,數學王國裏的臣子臣民們可是很多哦,而能夠認識數學、善用數學的寶寶,未來的成就才會更大。 為了讓爸媽可以在生活中就能簡單建立寶寶的數學概念,特別從“金錢的運用、時間、量的比較、邏輯”四大數學範疇,設計了多種玩數學的遊戲,讓爸媽輕鬆培養出數學小天才。 學習如何運用金錢 “錢”對寶寶來說,剛開始可能只是能用來買東西的工具,不過,爸媽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經驗,慢慢讓寶寶瞭解錢不是憑空而來的,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年齡再大之後,可以進一步教導他試著學會存錢以及愛惜物品的觀念。 遊戲1:認識錢幣 遊戲方法: 1、先準備1角、5角、1元不同的硬幣。 2、教寶寶排列形狀,由小排到大或大到小。 3、並教他認識上面的數位。 4、告訴他數字越大代表越有份量,可以買比較多或貴的東西。 遊戲目的: 教給他簡單的數位概念,並認識錢幣的不同,同時可利用錢幣的大小,讓他知道,少的面額形狀比較小一點,多的面額形狀大一點。 遊戲2:跳蚤市場 遊戲方法: 1、爸媽先準備一些要賣的物品,例如娃娃、玩具、鉛筆。 2、然後準備一些零錢(也可以用假幣)給寶寶。 3、由爸媽來扮演老闆,寶寶演客人,請寶寶來買東西。 4、對於小寶寶,爸媽可以把每個東西都定一樣的價格,例如全部定價1角或1元。若寶寶對於數位、金錢很有概念,則可以依照不同東西、不同定價來讓寶寶來買東西。 遊戲目的: 通過買賣可讓寶寶建立買東西要使用錢的常識,也讓他知道錢用完了就不能再買東西,同時,建立簡單的物品價值觀念。

初生前半年 該和孩子玩什麼呢?

2012年02月27日
公開
46

寶寶的世界,玩就是學習。所以對於小小孩來說,爸媽的陪伴,加上一些好的玩具或教具,就可以讓寶寶的成長加分,甚至還能帶來額外的腦力啟發與情緒安撫效果喔! 當寶寶離開媽媽的體內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之旅。有些大人看著這麼小又沒有什麼行動能力的寶寶,總以為他們還不懂事、也還沒有什麼情緒感知,事實上,人類的視、聽、觸、嗅、味五個感覺中,寶寶在一生下來就已經具備成熟的聽、觸、嗅三覺,而視覺與味覺則會以大人想像不到的速度進展中,所以絕對不要輕忽了寶寶的感知能力,且更應把握時機選擇良好的啟蒙教具或玩具,跟寶寶一起度過人生中成長最快速的時期。 發展晚半年?仍屬正常範圍! 爸媽在考慮要選擇什麼玩具給寶寶玩之前,首先應先了解寶寶的成長狀況,才能恰當的提供符合寶寶需求的玩具。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涂妙如表示,每個寶寶的發展狀況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所以每項發展大概都有半年左右的觀察期。 例如走路這件事,有的寶寶八個月會走,有的要到一歲三個月才會走,這兩個時程都屬於正常範圍,所以爸媽是可以依據寶寶五覺的大約發展過程來評估,但不需要太過執著於時程,重要的是要仔細觀察屬於自己寶貝的發展,才能與寶寶有良好的互動。 ◆ 寶貝的視覺發展 視覺是人類重要的感知能力,但視覺是一個慢慢成熟的器官,並不是一生下來就看得很清楚,涂妙如主任指出,從出生到6個月的視覺發展大約可分三個階段: ◎ 出生到6週:這個時期寶寶的視力只有18-23公分(即媽媽抱著寶寶餵奶的距離),此時期寶寶喜歡色彩對比強烈的東西,比如人的頭髮與額頭,或是黑白對比的圖畫。 ◎ 6週到3、4個月:視力可看更遠一點,開始學習調整眼部焦距,但尚未完全成熟。最喜歡看人的臉與自己的手,這時已經會從看人的臉慢慢判讀人的情緒,開始有社會性的互動,所以你對寶寶笑他也會笑,你如果生氣,這時期的寶寶已經可以從看你的表情察覺到生氣的氣氛。 ◎ 4個月到6個月:此階段寶寶的視力發展已經成熟,可以成功的調整焦距,掛在牆上的畫或是戶外遠方的樹,寶寶都可以清楚看見。此時期可以尋找不在視力範圍內的物品。 ◆ 寶貝的聽覺與嗅覺發展 聽覺與嗅覺是早在媽媽肚子裡的胎兒時期後期,就已經發展成熟了。涂妙如主任指出,寶寶早在媽媽肚子中,就已經習慣生活在有聲音的環境中(媽媽的心跳聲、肚子外傳來模糊多樣的聲音),所以一生下來就會習慣各種聲音,此時如果環境太過於安靜,寶寶反而會害怕而沒有安全感,父母可以多和寶寶說話,雖然他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但他會習慣你的聲音,具有安撫寶寶情緒的效用。 至於嗅覺也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因為剛出生的寶寶就會憑著自己的嗅覺,聞出媽媽以及乳頭的氣味,所以可以自己循著味道找到奶喝。 ◆ 寶貝的觸覺發展 雖然觸覺也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在0~4個月這個階段,因為寶寶尚未具備操控自己身體的能力,所以這個時期的觸覺發展主要靠爸媽的觸摸。 這個時期的寶寶很喜歡被觸摸,因為透過觸摸感覺像被安撫,會讓寶寶感受到愛與安全感,所以爸媽給的觸摸與擁抱愈多愈好,也建議平時可以幫寶寶做有點重量與力氣的全身按摩,透過按摩寶寶更可體驗觸覺的美好。等長到4~6個月有自己的行為能力時,寶寶就會想靠自己去體驗各種觸覺了。 ◆ 寶貝的味覺發展 味覺與視覺一樣是漸近發展的,但初生兒已能分辨甜味,所以會特別喜歡甜的東西;一直到4~6個月後,慢慢接觸到副食品,開始嚐到甜味以外的味道,便開始建立口味分辨能力與接受度,所以如果在寶寶接觸新味道時,爸媽提供的食物不夠多元,就容易造成日後偏食。 ◆ 寶貝的粗細動作發展 0~4個月寶寶的動作發展,以使用到大肌肉的粗動作為主,像是抬高脖子、玩手、玩腳、踢被子、翻身等;到了4~6個月則開始發展細動作,像是手部的抓握、抓東西放進嘴裡等。 「成人玩具」~寶寶的最愛 根據上述的五覺與粗細動作發展,就可以開始幫寶寶選擇適合的教具或玩具了!不過在選擇玩具前,其實0∼6個月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是「成人」,這個「成人玩具」是一個固定照顧寶寶、讓寶寶有安全感的人,而且還要對寶寶有回應,這樣他就可以玩得很開心了。當然除了最佳的「成人玩具」外,仍然有許多教具與玩具可選擇,後面文章就分階段來介紹。 ◆ 出生~1.5個月 玩什麼? ◎ 鮮豔小球&黑白書 初生一個半月前的寶寶,大人拿著鮮豔的小球,在寶寶的視力範圍內移動,可以訓練寶寶的追視能力,提升視覺發展;而黑白圖卡與黑白故事書也是不錯的選擇。 ◎ 音樂 初生寶寶的聽覺已經成熟了,所以可以選擇一些遊戲音樂、睡覺音樂給寶寶聽,一方面可以藉由不同的曲風,培養寶寶正常的作息;另一方面音樂原本就有安撫寶寶情緒的作用,聽音樂可以穩定寶寶的情緒。 ◎ 繪本 親子共讀在這個時期就可以開始了!選一些優良的繪本,由大人說說唱唱故事給寶寶聽,可培養寶寶對閱讀的喜好。大人要注意的是,語言是經由互動學習的,由大人說給寶寶聽會比放故事CD佳。 ◎ 懸吊式玩具 懸吊式玩具對於這個階段的寶寶來說是最適合的,很多媽咪在選擇這類玩具時,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買粉色系,但其實此時期的寶寶喜歡對比強烈的色彩,粉紅粉藍在寶寶看來都一樣,所以最好選正紅、正藍、正黃、正綠,再加上黑白顏色的懸吊式玩具。此外,軟質的懸吊式玩具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過去曾發生過硬質懸吊式玩具不小心掉下來砸傷寶寶的事件,所以要特別小心。 ◆ 1.5個月~4個月 玩什麼? ◎ 遊戲書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特殊設計的遊戲書,都很適合給小寶寶邊看邊玩。譬如觸摸書,可以讓寶寶體驗到不同材質和觸感,有助觸覺發展;還有有聲遊戲書,按壓可以發出聲音,會讓寶寶感到驚奇。除此之外,這個階段的孩子,凡是可以出聲、可拉、可抓或是會滾動的玩具,都很適合喔! ◎ 安全鏡子 安全不易碎裂的鏡子是此階段很好的玩具,因為這個時期正是寶寶喜歡看人臉的時候,給他一面小鏡子他就可興味盎然的看很久。不過寶寶約要到7個月大以後,才能分辨鏡子中的人是自己,此時如果在寶寶的鼻子上點個紅點,寶寶照鏡子時不會摸自己的鼻子,反而會去摸鏡中的自己,這樣玩會讓他覺得很有趣。 ◎ 可咬玩具 4個月前的寶寶正是口腔探索期,喜歡用嘴巴來探索這個世界,此時爸媽可提供尺寸大小適中、能放入嘴裡咬、易於清洗的玩具,來滿足寶寶的需求。 ◎ 斜躺式搖籃 這個階段的寶寶頭和眼睛長得特別大,是為了吸引大人來與他互動的時期。此時大人給予寶寶愈多的互動,可以增強寶寶的各種反應,建議讓寶寶躺在可斜躺式的搖籃中,讓寶寶有機會能看看四周立體的世界。 ◆ 4個月~6個月 玩什麼? ◎ 神秘箱 這個階段視力已經發展成熟,寶寶已可以尋找不在自己視線內的物品,所以會開始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藏東西的遊戲,所以這時可以提供「神秘箱」這類型的玩具,將一些玩具藏進神秘箱中,讓寶寶自己用手去撈出來。 ◎ 腳踢玩具 此階段寶寶的軀體與手腳的行動力增強,也可提供一些可以用腳踢的玩具。有一種用腳踢會發出各種不同聲音的玩具,就很適合這個時期的寶寶玩。 父母與寶貝如何進行互動? 玩具是媒介,重點是大人要引導與示範,同時花時間和寶寶一起玩,而且家長必須知道寶寶的注意力其實只有5到10分鐘,沒辦法一次玩太久。 父母與寶寶之間的互動,可以培養寶寶的安全感以及增加他被愛的感覺,所以在跟寶寶進行互動時,最好由固定的照顧者進行,而且與之互動的大人,要給予寶寶正向且一致性溫暖的回應,寶寶才能在互動中建立穩定、安全、愛的感覺。 互動的時間則最好選擇寶寶精神好的白天,每次玩的時間不需太久,但可在白天多玩幾次,這樣寶寶白天玩累了,晚上睡眠品質會比較好。 寶寶接受度差的原因 寶寶天生的氣質度、身體狀態以及情緒狀況,都會影響他們對活動的接受度。每個寶寶生下來就帶著與生俱來的氣質,有的好社交、活潑,有的不好社交、內向,所以對於新的玩具有的接受度快、有的則很慢。 而要讓寶寶喜歡和你互動,那麼首先就要仔細觀察寶寶的氣質度,如果寶寶屬於接受度慢的,千萬別勉強寶寶,大人可引導示範幾次,讓寶寶慢慢適應新玩具;同時切記不要一次給寶寶一大堆玩具,因為這樣容易玩膩,不如一次只給一兩樣,等他玩膩了再給他其它新的玩具,這樣就可以持續玩比較久的時間。 除此之外,大人也要學會觀察與判讀寶寶的身體狀況與情緒好壞,因為身體欠安與情緒差,也會影響與寶寶互動的品質。 哪些啟蒙教具父母可以自製? 市面上的教具與玩具雖然樣式非常的多,但很多時候寶寶反而比較喜歡家長提供的簡單自製玩具,其實家中就有不少東西可以略做些小變化,就能變身成為寶寶愛玩的玩具。 例如:空的養樂多瓶兩個,裝上綠紅豆,用膠帶將兩個瓶口黏在一起,再用舊毛衣包起來,寶寶就多了個手搖鈴玩具(詳細做法介紹於後);小型的空紙盒數個也可讓寶寶玩上半天;大型的空箱子挖個洞,就可讓寶寶玩躲貓貓;可發出聲音又不會破的鍋碗瓢盆,都可讓寶寶開一場打擊樂音樂會。只要父母掌握住簡單、安全這兩個原則,都可發揮創意自己幫寶寶做玩具。 選擇市售教具或玩具時需注意什麼?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玩具傷害幼兒的新聞出現,這也是所有父母在選購玩具時最擔心的事,幼小的寶寶最怕受到重金屬、甲荃等物質傷害,所以選玩具時要特別留意。 國內針對玩具有推出安全玩具標章ST(Safe Toy),而歐盟則有CE標章,所以選購玩具的第一步,就是需有安全玩具標章,以下為選購玩具應注意事項: ◎ 需有安全玩具標章ST或歐盟的CE標章。 ◎ 產品需註明:玩具名稱、使用方法及警告標示、使用年齡、製造廠商名稱、 地址、電話、主要成份。 ◎ 表面塗漆須通過檢驗合格,不易脫落。 ◎ 拉扯玩具之繩索部分不得超過30公分,以免幼兒纏繞窒息。 ◎ 玩具不可有銳邊及尖角,以免割傷皮膚。 ◎ 填充、絨毛玩具之縫線部分必須牢固,以免幼兒挖取內部填充物吞食。 ◎ 玩具或其小附件若小於十元硬幣,請不要讓三歲以下兒童使用。 ◎ 請依照寶寶年齡層選購適合的玩具。

簡單親子遊戲 玩出手眼靈巧

2012年02月16日
公開
38

文�黃伊琳 許多家長常表示,學齡前的孩子塗鴉著色時,無法照著虛線描繪,或者容易超出邊界;丟接球時,無法精準接住球;扣鈕釦或拉拉鍊的動作慢,甚至無法完成。在日常活動中,兒童需要許多手眼協調的能力來完成上述的活動。 手眼協調能力是指腦部整合視覺訊息後,引導雙手做出協調、精確動作的能力。學齡前是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家長可以藉由幾個簡易的親子遊戲,讓孩子更靈活精巧。 ●積木疊疊樂:家長和孩子一起堆高積木塔、平排積木牆,也可增添想像力,和孩子蓋出房子或動物園(如圖1)。 ●你丟我接:準備幾顆小皮球和孩子玩滾球或丟接球的活動,可倒數如5秒後,將球滾出或丟出,增加趣味性與挑戰性,依兒童的能力調整球的數量和球速,可訓練動作敏捷度。 ●馬賽克撕貼畫:先一起和孩子構圖做底稿,或自行尋找,並列印圖案較大且空白處較多的圖案,利用色紙或廣告紙,和孩子一起撕貼,完成一幅畫,並引導需排列整齊、不超出圖案線條(如圖2)。 ●趣味摺紙:家長帶領孩子一起摺紙,並要求孩子需對準摺線(如圖3),可增進手眼協調能力。 ●「咚咚」彈珠樂:準備幾個瓶口大小不同的容器,帶著孩子用湯匙或曬衣夾 將彈珠舀起或夾起投入容器中(如圖4)。 家長只要花一點巧思,許多居家的親子互動遊戲,即可提升兒童的手眼協調能力,也可增進親子感情。遊戲過程中,家長的正面回饋也是孩子進步的主要動力來源,不要吝惜給孩子一些鼓勵喔。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職能治療師)

遊戲就是要這樣玩

2012年02月01日
公開
42

【什麼是遊戲】 遊戲是在滿足孩子的行為表現,可能是出於對事物的好奇、對環境的探索,或者是滿足刺激上的需求、個人的想法,又或者是在符合自己的動作表現。遊戲不一定是有目的性的,它可能只是孩子的一個想法、一個概念或是一種衝動表現而已。遊戲它是隨機隨性的,孩子想到就做、看到就做、聽到就去做。遊戲對孩子而言是充滿想像力的,它涵蓋著孩子的幻想跟創意,幻想跟創意可能是來自於孩子本身的生活經驗,也有可能來自於電視所看到的影像,又或者是來是於其他孩子表現出的行為模式。遊戲是充滿了快樂,它讓孩子會喜歡浸在其中,讓孩子不會感受到限制,讓孩子能夠自然且真實的表達自我。總之什麼是遊戲,就是一切只是為了”好玩”。 【遊戲的內涵】 遊戲是兒童能力發展的途徑與結果,因為遊戲發展是依循兒童發展而定,會依孩子當下的能力(包含認知、動作、社會、情緒)、而有不一樣的模式跟結果,所以可以從遊戲過程去判斷孩子的發展狀況,而孩子也會依遊戲的需求發展出所需的能力。遊戲是自發性的行為,是兒童呈現自己的最佳工具,因為遊戲會讓孩子解放各種不同的慾望及驅力,孩子會就當下的情境、當下的想法、及當下的能力讓自己在遊戲中巧妙的將現實中被動受環境所掌控的自己,逐漸轉變為主動掌控環境,所以孩子會採以有意義的方式主導自我的改變。因此兒童的遊戲能力與其整體發展是互相影響的,且兒童可以透過遊戲發展感覺、動作、認知、語言、社交、溝通、情緒、人格等能力(笛飛兒工作室,2003),隨著能力的發展,兒童遊戲的品質也就會跟著提升。 遊戲是無固定模式,它是隨機隨性的,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及組織策略尚待建立中,所以遊戲的玩法隨時會改變,也隨時在修正,因此孩子的遊戲玩法(能力)會越玩越好,也會讓人覺得越玩越聰明。遊戲是出自內在動機的,孩子會有種慾望跟驅力去滿足個人的行為表現,這也是一種學習的動力。遊戲強調的是過程而非結果,要看的是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想像、學習、組織及問題解決各項能力的表現狀況。遊戲是一種自由選擇,孩子會依當下的能力及情境選擇出適合自己表現的遊戲方式,它不同於工作或任務,被賦予目標或技術的方式,這樣會限制孩子在遊戲中所呈現的慾望及衝動。遊戲是具有正向的影響,孩子會依遊戲發展出各項所需的能力。遊戲具非真實與假裝的成分,遊戲過程中可進行模擬腳色或想像的情境,藉由這些虛幻的內容建立起情感抒發的管道,進而成就自信心的表現。 兒童遊戲的時間越長,內容愈豐富,代表兒童的能力越強,加上兒童的遊戲內容會隨著認知而改變,所以孩子在多次嘗試遊戲下,會逐步修正遊戲的內容,也就越知道怎麼玩,也就表示孩子的組織架構越趨於完整性。 【遊戲的發展順序】 遊戲發展的順序各家學者有不同的闡述,本人習慣常用的順序依序為感官式遊戲、排序式遊戲(針對自閉症兒童)、功能式遊戲、建構式遊戲、表徵式遊戲、及規則式遊戲。 感官式遊戲是指以滿足自己的感官刺激需求或是練習性的動作為主,指的是0~2歲的幼兒,因為這時候符合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感覺動作期,強調動作的知識,是以「現在」為取向,這時孩子會學習當下許多的動作基本架構跟感覺回饋,例如:吃手、玩聲音、晃動身體、跑、跳…等。 排序式遊戲在分類上是屬於自閉症孩童一種特定的遊戲模式,主要是受限於某特定認知功能上的發展,是以滿足個人特定需求為主,例如把所有小汽車依序排得很整齊不容許改變,該特徵呈現出孩子固著的行為,當孩子過度沉入於這樣的遊戲結構時,也就表示再次進入封閉的領域中,所以在策略上大人可試著在孩子的排序過程中侵入孩子的遊戲裡,例如改變排序的方式、多一個或少一個排序的要件,間接或直接引導孩子透過排序的物件注視到大人或其他環境線索,進而可要求孩子以排序為前提配合大人進行依序輪流的動作或是仿造大人排序的內容。此時在侵入的過程中可能會觸犯或挑戰到孩子固著的行為,所以過程中會是直接強迫孩子與人互動,在目標上也是同時在提升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及建立孩子的情緒管理行為。 功能式遊戲指的就是依據物件(玩具)的功能性做出遊玩的表現,以固定化的直接複製日常生活用品的方式玩玩具,也就是幼兒只是對物體的實體世界的特質做出反應。例如:推小汽車在地板滑行同時嘴巴發出『ㄅㄨㄅㄨ!』的聲音、或是用小盤子盛糖果、拍球或將球丟出去。發展的年齡約在14個月大開始幼兒已可以根據經驗而表現出功能性遊戲。在遊戲策略上可讓孩子從對物件操作「有概念」開始進行,讓孩子了解及認識物件的功能性。由於此階段也逐步的進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前操作(運思)期,當下符號的學習會是一個重點,所以過程中也可運用互動式的教學進行仿說練習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建構式遊戲指的是有目的、有組織拼湊出他人可以辨認〈或他自己命名〉的產品,如房子、飛機、機器人。此時準備進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前操作(運思)期的中後階段,孩子逐漸發展出計畫的能力,當孩子腦海裡開始有想法、有概念、因果的訊息呈現出來時,孩子開始會去展現出他們所看所聞的事件,當幼兒的行為越來越有組織,越來越具目標導引,就是建構式遊戲出現的時候,遊戲的內容包含堆疊積木、玩樂高、黏土、畫圖等。遊戲過程孩子發展仍以自我中心的方式進行思考,是以知覺和外表來思考並解決問題,所以在遊戲策略上可讓孩子展現他的作品、表達他的想法,也可透過簡單團體互動的模式,讓孩子透過互動的模式有機會去模仿他人的玩法,增加更多的經驗,讓孩子越玩越好,進而展現出更成熟的表現及成就感。 表徵式遊戲屬於假裝活動,從自己指向開始,例如:幼兒假裝喝牛奶。在十五至二十一個月之間,轉變為他人指向,逐漸呈現出社會行為,例如:幼兒餵洋娃娃吃東西。兩歲與三歲間,會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連續行為來反應相似的主題,例如:扮家家酒活動、讓小熊和娃娃坐在桌邊,並拿茶給娃娃喝。三歲以後的幼兒,這種一連串的連續假裝動作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複雜,對玩物的依賴也越來越少,他善於利用隨手可得的道具,甚至只要語言即能塑造想像性情境,至此表徵性遊戲發展即告完成。更大者的孩子能進一步扮演他人的角色,孩子是認同該角色,而不單只是模仿該角色的行為,例如:幼兒幫別人打針,因為他想像自己是醫生,而不只是單存模仿醫生做出這個動作。發展的成熟性會在幼稚園大班趨於明顯,該年齡指標性的活動包含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玩具卡,但過程中互動還是比較薄弱,仍是以自我為中心。 戲劇性遊戲是表徵性遊戲成熟、精進的一種表現,約出現在3歲至4歲半的幼兒,此時孩子具備更精熟的假裝能力、更複雜且彈性的語言技巧,兒童逐漸開始從事假裝的想像遊戲,可以參予各種角色的情境、對話或行動,可和同儕共同分享一個社會劇的架構,一起持續鋪陳一個故事。因為該階段逐漸表現出合作的特質,孩子的意見也增多,開始會加入許多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遊戲設計上可增加互動的元素,藉由討論的過程分配彼此的工作,例如誰當蝴蝶誰當毛毛蟲的戲劇活動。 規則式遊戲約在七歲至十一歲間,時值國小低中年級(1~4年級),該階段屬於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具體操作(運思)期,兒童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規則的能力增加,可以以邏輯來解決問題,邏輯可應用於具體的物體和事件上,所以這時更有能力可從事具有規則性的遊戲,例如:捉迷藏、球賽或下棋等,此時在遊戲策略上也可由孩子來設計遊戲的規則及內容。 【社會性遊戲的種類與階段】 依據遊戲的社會性特質來看Parten(1932)將幼兒遊戲的發展分為不參與行為、旁觀者、單獨遊戲、平行遊戲、聯合遊戲、合作遊戲。不參與行為指的是沒有參予任何遊戲活動或社會互動,只是隨意觀望。遊戲策略上執行者需演給孩子看,可透過多元(聽覺、本體覺)的刺激,甚至是強行介入孩子的世界來誘導或提升孩子的視覺注視。旁觀者指的是大部分時間都在觀看他人遊戲,偶而和他人交談,有時候會提出問題或提供建議,發展年齡會出現在2歲前,遊戲策略上可以試著演給孩子看,讓孩子覺得好玩,讓孩子有模仿的對象及經驗,過程中也可以由其他成員進行邀請的動作。單獨遊戲指的是獨自遊戲沒有和別人互動,附近也沒有其他幼兒玩相同的玩具,發展年齡會出現在2.5歲前,遊戲策略是試著加入他的遊戲中,以孩子的遊戲主軸發展。平行遊戲指的是幼兒玩與鄰近幼兒相同的玩具,但彼此之間沒有互動,發展年齡會出現在3.5歲前,遊戲策略是執行者先加入其他成員的遊戲,試著讓孩子覺得我們玩得很好玩的樣子,再進行邀請加入的動作。或是直接混合雙方的玩具再進行部分分享/分配的動作。聯合遊戲指的是幼兒和其他幼兒一起玩,進行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活動,遊戲中沒有分工和組織,發展年齡會出現在4.5歲前,遊戲策略會以加入孩子互動、輪流、競賽的元素。合作遊戲指的是遊戲具有組織性,幼兒和其他幼兒合力完成某個作品或達成某個目的,發展年齡會出現在4.5歲之後,遊戲的策略會加入分組的架構。 由於3-4歲的兒童開始會跟同儕一起玩,這個過程刺激兒童在共玩時必須建立共同的注意力焦點、所以在進行社會式遊戲時,在策略上要想盡辦法讓孩子注意到你、注意到教具的型態、注意到遊戲的內容,這樣孩子才會知道他在玩什麼,在跟誰在玩。而這過程中,語言及非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社會行為、情緒控管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要學習表達,學習對誰表達,當對方聽不懂或無法接納時,孩子的情緒及挫折忍受度是否可以忍受,也就是有被拒絕的能力,孩子會想方法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所以在策略上可試著設計讓其他孩子不跟他玩或是加入有吵架的橋段。 【了解孩子的需求與想法】 大人要了解的是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是哪一個?這樣玩起來大家才不會有過多的挫折感。大人要了解的是孩子目前常在玩的遊戲是什麼?試著先加入孩子的遊戲再引導更成熟的遊戲發展。大人要了解的是身為家長或是老師的您,在童年階段又期待/盼望些什麼呢?回想過往的自己,也許孩子的想法似曾相似,只是現在的你忘記以前的腳色罷了。 【大人的窘境】 時間的問題,大人常常挪不出時間陪孩子進行簡短的遊戲操作。沒有耐心,大人無法理解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常常對孩子的技巧表現出過多的期待,或是因為時間及計畫上的關係而無法等待孩子玩成遊戲。放不下身段,礙於腳色的問題,大人常無法融入或進入孩子的世界中,也或者無法與孩子一起進行幼稚的遊玩方式,以致於無法與孩子進行有效率的互動遊玩方式。技巧性不足,由於大人本身的個性或者是距離童年過於遙遠而遺忘了兒童的遊戲精神,以致於在技巧上無法引起孩子的共鳴性。 【遊戲的設計】 注意的項目有環境的設計、玩具的選擇、執行遊戲的方式、以及執行者的技巧。 在環境的設計上,要注意的有空間的大小,這樣才可以掌握孩子進行遊戲的動向。設備的結構,這與遊戲的內容保有高度相關性,是要進行靜態活動、動態活動、積木課程、又或者是球類運動,各項活動所需要的設備是不一樣的。空間的明亮度,明或暗,在遊戲內容上會有不一樣的玩法,孩子的表現會不一樣,而且也會有其不一樣的目標。教具的擺放位置,會影響遊戲的流暢性,例如快速就可以取得教具也許會增加流暢性,但也或許會因為孩子容易注視到教具的存在而產生分心。總之在環境的設計是需要在安全的環境建構下,使遊戲更有流暢性。 玩具的選擇,遊戲的過程並不取決於玩具的質與量,玩具越一般性、越普通,就越有詮釋的空間,能進行的操作方式就越多,想像的成分也就越容易表現出,例如雪花片。所以在選擇玩具上是隨手可得的越好,這樣才能讓孩子發歡想像力,凸顯出孩子的遊戲能力。因此玩具的玩法可以多元性,不要過於專一,一種較具至少可以呈現出三種以上的玩法越好。機械式的玩具或複雜度越高的玩具會讓兒童過於專注於玩具的操作過程,花太多的時間在了解玩具上,而使得與大人間的互動遊戲也會相對減少,且容易因操作上的挫折影響情緒表現,所以建議上,通常不建議找很貴很複雜的玩具進行遊戲,例如變形金剛。在遊戲的選擇中,執行者需先了解玩具可玩的各種可能方式,如此有能有效率的與孩子進行遊玩。 【執行遊戲的方式】 執行遊戲的方式有不同的模式,第一個模式是加入或觀察孩子的遊戲(自由遊戲),此時孩子可能是不參予者或是旁觀者,遊戲的策略上是以孩子為主導者,大人僅是配合加入或是在旁觀察。第二種模式是協同(協助)式的遊戲,策略上以孩子的想法為主,大人協助執行遊戲的方法,例如堆疊城堡、尋寶遊戲。第三種模式是引導式遊戲,由大人擬定遊戲方向,再添入孩子的想法。第四種模式是直接主導式的遊戲,完全依照大人的規則進行遊戲,主要是依據明確目標進行,例如要增加孩子的某項能力。總之,執行遊戲的方式整體上是著重在遊戲的流暢性。 【執行者的技巧】 執行者的技巧有三項,態度、互動方式、期待感。 態度上必須很快的就能吸引孩子的目光(注意力),執行者須具備部分表演者的天份,多加利用演戲的技巧來吸引孩子。讓孩子覺得你是他的玩伴,在互動上盡量式採取平輩式的互動方式,你們是朋友。讓孩子覺得你(大人)是好玩的,會有想再與你玩的想法與衝動。不要讓孩子覺得跟你玩是有壓力的,所以少點嚴肅與苛責,多點鼓勵與歡笑。 互動方式上與孩子講話的高度要盡量對齊,這樣孩子才不會有壓力,可以採取蹲姿或是坐姿與孩子進行對話。語調的起伏要收放自如,姿體語言要夠豐富且隨心所欲,如此才能快速的吸引孩子的目光進行遊玩互動。 期待感上不要太高,以避免大人不必要的挫折及情緒,在進行競賽式的遊戲可以假裝輸一下,讓孩子有贏的成就感,進而擁有想要再玩一次的想法。 【遊戲就是要這樣玩】 帶領者必須在遊戲中盡量產生互動、藉此增加孩子的能力、且必須引導孩子持續維持注意力在玩伴的身上,這過程當中帶領者也必須製造多一點的對話、多一點的互動,帶領者可擅用自己的姿體語言來引導孩子注視著你、注視其他的成員、注視在正在執行的教具,可以的話可以要求所有的成員與你一起去做同樣的一件事,所以帶領者的心態上必須放下身段與孩子一起去做一些幼稚好玩的行為,然後帶領者(執行者)必須與孩子一起陷入遊戲的世界裡,不管外界的干擾與看法。 文章出自:仁輔職能治療所--蘇文清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