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何時訓練孩子大小便的能力才適切呢?

2011年07月04日
公開
50

大小便的訓練也是自主權的訓練 大小便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對孩子來說,在適當的地方用適當的方法大小便,是他在人生旅程中適應社會的一種行為。而訓練孩子表達便意、懂得在正確的地方解便、養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這也是訓練大小便的真正目標。 初生嬰兒的大小便通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反射作用,只要膀胱內的尿液裝得差不多了,自然會尿出來。 因此,這時候要求他以自我意識層面來控制大小便,是不可能的。 曾經看過有些媽媽在產後不久,就開始這項重大的訓練,結果使母子展開一場自主權的爭戰,雙方的挫折感破壞了親情的品質。 大小便的學習原本就是自主權的訓練。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體驗到什麼時候應該收,什麼時候應該放;什麼時候該取,什麼時候該予。但是,在孩子還沒有體驗充分的愛、還沒有對母親建立起適當的信賴、對自己及外界間關係的概念還混沌未開時,我們怎能要求他接受自己控制自己的訓練?也就是說,在孩子還小,還沒有能力藉意識層面去控制大小便的時候,就開始訓練他,太重的壓力等於是剝奪了孩子享受大小便那種解放後所帶來的舒適感。 孩子小的時候無力反抗成人加給他的學習壓力,隨著他的成長,很可能會出現許多行為問題。 越早開始訓練越快學會嗎? 有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大小便訓練開始的早晚與他自己能控制排尿的早晚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一歲以後,能達成排尿控制的孩子極少。 二歲到四歲時,能控制排尿的人數迅速增加。 五歲以後,增加的情形較慢。 在性別方面,二、三歲以後,女孩比男孩較早會控制排尿。 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女孩的生理成熟較早,對小便訓練反抗較小。 訓練要考慮身心的成熟度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比較恰當呢?一般說來,時間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看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 從生理方面來看,最起碼要等到孩子會站、會走的階段。 這時,孩子直腸括約肌的功能發展得比較健全,糞便可以在直腸內停留一段時間,也就是他可以憑自我意識控制排便了。 其次是孩子要能夠與外界溝通,要會用語言或聲音表達便感、聽得懂指示, 這時他才能有效地接受正確的訓練。從心理方面來看, 最少也要在孩子斷奶之後。 通常孩子在斷奶以後,心理發展正是從口腔期轉入肛門期,他對自己與外界已經有了基本的信任經驗。 一般來說,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生理和心理已經發展到可訓練的基本程度,是可以考慮開始嘗試訓練他大小便了。 對照顧者來說,孩子能自己大小便,固然可以減少洗尿布、換褲子、擦地板、為孩子清潔的時間;對孩子來說,也可以避免尿布疹、出門不便、被同齡幼兒取笑的機會, 但是,訓練之前,要考慮下列的因素︰ 1.孩子的膀胱控制能力︰是否隔約30分鐘以上才尿一次, 而且每次尿量不少,而不是經常在滴濕褲子。 2.肯配合照顧者的抱姿與口語指示(假如︰「尿尿」、「嗯嗯」等),不會執拗抗拒很久(例如︰啼哭或掙扎)。 若希望孩子能在便盆上尿尿,則要考慮他是否能獨自坐在便盆上4、5分鐘;若希望孩子會表示尿意,則要考慮他是否已有表達能力(例如︰用明顯的表情或動作、會說「尿尿」或「嗯嗯」等話語來表示);如果是期望孩子能自行用便盆,則要考慮到他的行動能力、對便盆位置的認識,以及他把褲子拉上和拉下的能力。 在觀察、了解孩子的情況後,才能決定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的時間。 因此,父母不要太著急,以免造成孩子因為不適應而導致情緒障礙,或出現所謂「心因性問題」(例如︰強忍不尿,直到控制不住而流出、便祕或隨時滴尿等)。這一切需要父母費心觀察、小心嘗試、彈性變通,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採循序漸進、鼓勵的方式 父母該如何著手訓練孩子大小便呢?可以運用孩子喜歡模仿的學習動機。 例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叔叔(舅舅、阿姨)都是這樣做的,寶寶已經長大了,也要學大家這樣做喔﹗」開始訓練時,媽媽可以憑經驗抓準孩子解尿的間隔時間,提早幾分鐘提醒他,則成功率會比較高。至於排便,可以安排在早餐或飯後, 因為吃進的食物可以刺激腸子蠕動,有助於排便。 現代的沖水馬桶,對認知能力尚在操作前期的(Pre-operation stage)的幼兒來說,有時會造成心理上的威脅,因為他不能完全理解糞便如何在水波中消失的原理。 因此,如果能配合使用專為幼兒設計的便盆,可以使排便成為較安全的經驗。此外,對孩子大小便衛生習慣的養成過程,例如︰表示便意、脫褲子、使用衛生紙、洗手等,最好循序漸進,一步步地要求幼兒自己達成。 只要孩子有進展,我們就該給予鼓勵。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每次都是在尿濕褲子後才找媽媽,這次卻能在事前說出來,或是他原本都得找媽媽幫忙把尿,這次卻能自己脫褲子,這時候,媽媽就應該抱他、親他、陪他玩或向家人公開他進步的事實等,好好地鼓勵他。 對於會坐或走路的孩子,可將便盆放在靠近他遊戲的地方,以便觀察其表情或把握時間就近為他把尿。 此外,父母上廁所時,不妨讓孩子看大人坐馬桶,鼓勵孩子也坐便盆尿尿,或者和孩子玩「娃娃尿尿」的遊戲,使孩子因好玩而願仿效。 找出退化行為的癥結,並設法解決 為什麼孩子原本良好的大小便習慣會產生改變,甚至出現尿濕褲子或便祕的現象呢?這可能是因為︰ 1.睡眠時間的改變 孩子小時候,除了喝奶就是睡覺,對大小便的訓練較能單純地記住、服從。長大後,睡眠減少,活動增加,也就容易忽略了。 2.飲食與環境的改變 飲食方面,由於副食品的增加,消化量大,大小便的需求變得不定時了。在環境方面,孩子到親友家作客或去遊樂場玩,可能因一時高興或戲耍得正在興頭上,而忘了要大小便。 3.成人的責備與孩子羞恥心作崇 如果孩子因偶爾控制不住大小便而遭到成人的責罵或旁人的戲謔,則容易使他對大小便產生恐懼,甚至認為那是一件羞恥的事,大小便時便會顯得緊張、焦躁不安,或產生抑制的心理。 面對這樣的孩子時,不妨參考前述建議斟酌實施,重新培養孩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儘量在輕鬆的氣氛下鼓勵孩子坐馬桶,坐的時間可由半分鐘逐漸延至五分鐘。 在飲食方面,多給孩子喝他喜歡的飲料,以增加尿意次數;或是鼓勵孩子多吃纖維質多的蔬菜及固體食物,以解決便祕問題。 另外,在幼稚園(托兒所)中,難免有孩子因種種因素而未能控制好大小便,老師不宜當眾斥責,以免引起孩子的自卑感。 平時最好多加觀察,注意其發生次數,以了解問題的嚴重性,隨後與家長共同探討原因,譬如︰ 1.心智發展方面︰是否還在兩歲以下的階段? 2.情緒因素︰是否有近因導致情緒困擾,而採取退化性行為以引人注意? 3.生理因素︰是否膀胱控制力一直很差或最近出現了問題? 4.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是否不會表達,或畏縮而不敢讓大人知道他有尿意? 5.是否因遊戲得過於興奮以至忘了上廁所? 訓練孩子大小便,是親子關係中很重要的考驗。 深盼媽媽們別忘了︰「愛」是最好的推動力量。 如果失敗了也沒有關係,下次再試試看。希望這樣的人生經驗, 能奠定孩子將來發展良好的自我控制的基礎,讓他的人生有很好經驗 資料來源 : 奇蜜親子網

如何選擇保母

2011年07月01日
公開
52

到底該如何選擇一位能跟您一起帶領孩子成長的保母呢? -- 保母本身條件 -- 1.是否已考取保母證照?或受過扥育的專業訓練? 2.是否每年定期健康檢查?(如:肺結核、A型肝炎、愛滋病等技術士考試規定之基本健檢項目) 3.是否持續參加扥兒相關的在職訓練? 4.是否喜歡小孩、親切友善? 5.是否喜歡擁抱孩子、和孩子說話? 6.是否大致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需要與行為發展? 7.是否有清楚的育兒觀念和方法? 8.生活作息是否規律且無不良嗜好與習慣? 9.是否身心健康? 10.是否有購買公共意外責任險? -- 保母的扥育環境 -- 1.室內環境是否安全?(如:備有安全插座、衛浴防滑墊、急救箱、家具尖角部分適當處理、藥物存放安全位置) 2.居家是否乾淨舒適、光線充足、通風良好? 3.是否有足夠活動空間? 4.是否提供足夠、多樣的玩具、圖書等物品? 5.室外環境是否安全?(如:樓梯間有無堆積物) 6.居家環境是否整潔、治安良好、行路是否安全? 7.居家附近是否有安全、整潔的戶外活動場所?(如:社區公園、學校) -- 保母家庭狀況 -- 1.家庭成員是否有正當職業? 2.家中年幼的孩子是否過多? 3.家人關係是否良好?(婚姻及家庭生活單純安定) 4.家人是否支持從事保母工作,並能互相協調配合扥兒工作? 5.保母本身是否有其他兼差或受薪工作? -- 預留足夠的時間 -- 1.從您決定需要保母時,即可開始留意居家、工作地點附近是否有人從事保母工作。 2.不要在時間急迫的狀況下尋找保母。 -- 尋找保母的途徑 -- 1.透過培訓保母的機構查詢,如:此類機構所轉介的保母多半是已受過專業的職前訓練或已取得國家證照的保母,並且持續為保母做進階訓練與追蹤輔導的工作。 2.向親友、鄰居、同事打聽,或社區公佈欄尋找相關訊息。 -- 安排時間拜訪 -- 1.依您實際的需要做為考量依據篩選出保母名單;若是透過保母培訓單位代尋,通常代訓單位已幫家長做初步的篩選。 2.先與保母電話聯繫,並安排時間到保母家拜訪。 -- 實地拜訪 -- 1.不要只打一通電話就決定要或不要。 2.一定要實地到保母家拜訪,藉由與保母面對面的接觸、面談,可實際觀察了解保母本身的條件、家庭狀況、扥育環境等情況,如果可能,盡量安排孩子一起前往。 3.若拜訪時間有所更改,務必通知保母,以免保母白等一場。 當您與保母溝通時要注意的是: *澄清您的期待。 *了解保母的教保理念。 *雙方言談的氣氛與態度。 您與保母可以進一步討論工作內容: 1.父母、孩子、保母彼此的稱呼方式。 2.孩子扥育起始時間、接送方式、生活作息安排方式及負責接送的人。 3.雙方應準備的物品。(如:個人用品、奶粉、尿布、奶瓶、衣物、個人藥品等) 4.扥育費用的支付方式及調整方式。 5.詳細告知孩子的身體狀況。 6.生病或緊急情況的處理方式。(應變程序、緊急聯絡電話) 7.假日是否會需要保母加班?費用如何計算? 當您決定保母之後則需為您的孩子做好準備: 1.備齊托育時需要的用品、食品、藥品。 2.若孩子有特別喜歡的安撫物、玩具,不妨帶至保母家陪伴孩子。 3.試著與孩子溝通(若孩子已稍具溝通能力)、說明,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4.若孩子更換新的保母,孩子與保母都需要一段時間彼此適應;孩子會特別容易哭鬧、保母帶起來會比 其他建議: 1.與保母簽立協議書,保障家長與保母雙方。(承辦社區保母支持系統之單位有提供協議書範本供家長保母參考,內容可自行增減修改) 2.若距離開始收托的日期超過1個月的時間,建議家長預付保母約1至2週的托育費做為訂金,請保母為您的孩子保留名額;訂金可於開始收托後扣除。 在必須將孩子託付他人之時,找到一位值得信賴又貼心的保母,才能與您一起帶領孩子成長,為孩子營造溫馨健康的快樂童年!

治療師談感覺統合

2011年06月29日
公開
32

摘自台大醫院衞教網站 作者:台大醫院復健部 黃暐恬職能治療師 "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他們外表可能和一般的孩子沒什麼不同,所以他們的問題容易被忽略,但感覺統合 的異常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人際關係、甚至是學習困難都有緊密的關係,而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藥方就是提供相關感覺輸入的活動、遊戲,所謂的感覺輸入,除了 我們熟悉的聽、視、嗅、味覺以外,還有三大感覺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覺,下面就以三大感覺系統及動作計畫能力來分別介紹居家相關的感覺統合活動。 感 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一名職能治療師 珍˙愛爾絲博士所提出的,在我們周遭的生活環境中,充滿了各種感官刺激,在我們的感官受器接收到這些訊息再傳到大腦以後,我們的大腦必須要去處理、過濾、 整合這些大量的資訊,才能做出適切的反應,若此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每天在走路的時候,視覺訊息整合過後讓我們知道 身體和障礙物的距離,地心引力的訊息經過處理以後,讓我們能做出平衡的反應,若感覺統合出現了問題,行走的過程中可能會跌的鼻青臉腫、到處碰撞。 觸覺 當孩子對於觸覺刺激的處理有困難時,他們可能會有觸覺防禦或是會去尋求觸覺刺激,例如:一直用肢體去碰觸別人或其他特殊材質的東西,若孩子的觸覺區辨能力 有障礙時,他們閉眼時無法用手摸來辨別物品的特性,手部操作協調差,甚至操作時都要一直用眼睛來看。下列是和觸覺刺激較有相關的活動: * 黏土、陶土、麵團:可以將黏土搓成湯圓(圓球)、麵條(長條狀),也可將小彈珠、銅板等小東西藏在黏土裡,玩尋寶的遊戲,讓孩子用手觸摸找出來。 * 神秘箱:可以將日常生活常見的東西放入紙袋、紙箱中,讓孩子用手觸摸來辨別,也可放入不同材質的布料、菜瓜布等,讓孩子找出相同的布料,甚至可以在箱子內加入豆子、乾通心麵等增加難度。 * 沙箱:可利用沙坑裡的沙、貓沙、園藝用的細沙石,加上孩子自己的玩具來玩沙坑遊戲,也可以相同地把玩具埋入沙中來玩尋寶遊戲。 * 沙畫、指印畫:利用手指與沙子以及印泥、紙面的摩擦所產生的觸覺,來提供孩子所需的觸覺刺激,還可變換成其他材料,例如:水彩加上漿糊。 * 球池:在兒童遊樂園或是幼稚園裡通常可以看到球池,可讓孩子在裡頭假裝玩水、打球池仗、尋寶,對於較敏感恐懼的孩子,可以先坐在池邊先用腳、手來撥球,逐漸進入球池。 * 觸覺治療球、沐浴刷、各式海綿、公園裡的按摩步道等生活常見的東西也可以提供觸覺刺激。 前庭覺 前庭覺輸入的形式以地心引力、加速度為主,同時它與身體姿勢維持、平衡以及眼球動作、孩子的情緒有緊密的關係。和前庭覺相關的活動有: * 滑板:讓孩子的腹部趴在滑板上,讓他們自己用雙手推進,雙腳呈微彎抬起的姿勢,也可由家長來控制速度、推動滑板,若有滑板車也可讓孩子站著推進滑行。 * 彈跳床:健身器材中的彈跳床也可提供前庭刺激,配合著音樂彈跳更能增加樂趣。 * 跳紙箱、米袋:利用不要的廢紙箱、米袋等,讓孩子站在裡面跳著前進,同時也可增進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 * 公園遊樂器材:鞦韆、溜滑梯、旋轉地球、搖搖馬 * 治療球:可以讓孩子坐在上面,或肚子趴在球上由家長扶著他的腰部後上下左右晃動,另外孩子也可肚子趴在球上,往前傾斜俯衝後自己用手撐地,當孩子趴在治療球上時也可試著丟球、丟沙包到箱子裡。 * 跳跳球、跳跳馬:市面上也有販售一些充氣的小馬、有把手的治療球,都可讓孩子坐在上面邊跳邊前進。 本體覺 本體覺來自於我們的肌肉、肌腱、關節等等,讓我們瞭解自己的肢體是伸直還是彎曲,高舉還是平放的位置,不需要用視覺也能知道,而本體覺的輸入型式以「重壓」的感覺為主,同時本體覺的輸入也可降低焦慮、提升孩子的安定感,使過多的活動量降低。 * 做漢堡、壓馬路:利用家裡的厚棉被、軟墊,將孩子包裹在裡面,還可以逐層加入枕頭、玩偶等,假裝是加「生菜」、「黃瓜」,或是將治療球緩慢壓過平躺的孩子。 * 拉魔毯(拉重物):準備一條薄的毯子或布,讓孩子坐在裡頭,手抓著布的後面兩個角把自己包起來,再由另一個孩子抓著布前面兩個角,拖拉著裡頭的孩子,再互換角色,或是把重物包在布裡,假扮聖誕老人載著禮物。 * 橡皮伸展帶:收集固定貨物或是健身用的橡皮繩,可以玩拉扯伸展的體操或玩拔河遊戲。 * 榨果汁、幫忙家事:在家裡可讓孩子幫忙用手動擠壓式的榨果汁器來榨果汁,還可以有成品的回饋,而在家裡幫忙搬桌椅、重物,敲釘子等也有相同的效果。 * 人體手推車: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讓他們雙手伸直撐在地上後,手抓著他們的雙腳抬起離地,並且雙腳及身體成一直線平行於地面,像推車一般前進(孩子的手同時要配合移動前進),同時背上可以放上布娃娃等增加樂趣。 * 黏土:孩子玩黏土時,可利用黏土壓製模型或是做餅乾、果凍的模型讓孩子壓製出各種樣式,並加上桿麵棍或是讓孩子徒手把黏土壓平。 * 嚼口香糖等有嚼勁的食物,提供口腔的本體覺刺激。 動作計畫能力 當我們計畫、組織如何運用自己的肢體身體來完成一樣本身不熟悉或複雜的動作,稱之為動作計畫能力,所以當孩子的感覺統合過程中有問題,或是本身的動作經驗不夠,都會影響到動作計畫能力。 * 過障礙:可利用公園裡的攀爬設施、森林遊樂園的越野設施以及自己在家中擺設桌椅、枕頭山等障礙關卡,讓孩子想辦法運用自己的肢體爬過、鑽過、跳過障礙。 * 學螃蟹、熊、毛蟲等動物走路。 * 模仿帶動唱以及打節拍 * 模仿遊戲: 例如「老師說」,可模仿「右手摸左肩和左手摸右膝」、「右手摸左耳及左手拍右腿」等較複雜的動作。 提供孩子適當的感覺統合活動可以改善他們的動作表現,但是如何控制活動中感覺刺激的量來合適孩子也很重要,所以建議家長們在給予孩子活動之前,可以先至醫院的復健部尋求職能治療師的諮詢,才能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適當的感覺刺激。"

寶寶六歲前的四大叛逆期

2011年06月28日
公開
40

第一個叛逆期:8個月的煩躁您感到陌生 人 見人愛的寶寶本來對任何人都微笑,誰抱都沒問題。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再接受隨便什麼人的擁抱,對所有不屬於親近範圍的人都板著小臉,無憂無慮的笑容 變成了不安和焦躁;從早到晚粘著媽媽,只要媽媽一遠離,他就不滿地自言自語,嘮嘮叨叨。這樣的時候,往往連爸爸的親吻也不能讓他平靜下來。 只有天天在他身邊,給他餵食換衣的媽媽才能靠近他。 到底怎麼了? 寶 寶開始認生了,不僅能夠區分親人和陌生人,親人之中也有感情深淺的區別。除了最親近的媽媽,他甚至需要和任何人保持距離,以擁有私人空間。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可以任人擺佈的娃娃,個性已經慢慢顯現出來。 這個時候,寶寶的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世界,那些在他視野外的物體就是在另外的世界裡。 他認為媽媽的存在是依賴著他的,如果媽媽離開他,進入一個沒有他的世界,簡直是把他排斥到媽媽的生活之外了,那他怎麼可能接受呢?! 設身處地的替他想想:你的寶寶其實真的很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媽媽不能24小時都跟我在一起呢?”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順其自然地讓他與陌生人交往,不勉強他,但也別太縱容他。 盡量注意給他安全感就好。 別強行和他分開,只為了讓他習慣沒有你的日子。不要指望短暫的消失就可以讓他慢慢習慣與你的分離。 如果你已經開始重新工作,白天必須和他分開,給他留下一個帶有你味道的物品,比如一件柔軟的睡衣,一條絲巾,讓他感到你並沒有完全離開。 不要以為他不明白你所說的話,告訴他你會很快回來,不需要滔滔不絕,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句子就足夠了。比如:媽媽喜歡你,媽媽親親你,媽媽很快就回來,這些簡單的句子會讓他安心一些。 不要在他睡覺的時候出發,不要不和他說再見就走。也許你會覺得在這樣做比起在他絕望的哭叫聲中出門要輕鬆的多;但是下一次,他甚至會抗拒 睡眠 ,因為媽媽會在他無知無覺的時候消失。 玩藏貓貓。 藏了自己的臉,然後再顯現出來,反覆幾次,再藏自己的臉,然後顯出一個小娃娃,這樣儘管我們不在他身邊,但是替代品還存在。 第二個叛逆期:1歲半到2歲半拒絕的年齡 餵飯的時候,他轉過頭去拒絕;穿衣的時候,他左顧右盼,假裝沒看見;或者直接說“不”!他反對所有我們的建議:出去散散步,或者洗個澡,去外婆家看看,甚至一些平日喜愛的事情他也要故作姿態地拒絕。 到底怎麼了? 到目前為止,孩子只做父母對他說應該做的事情。 但是現在,他開始發現:你們不做他想做的事情。 進一步的發現,甚至父母在竭力和他對著幹。 他沒權利碰那些漂亮的花瓶,不能吃那些眼花繚亂的食品,不能跑快了不能穿少了不能…… 在1歲和18個月之間,孩子們從父母的嘴裡發現了“不”這個詞——簡單但是神奇的,帶有權利的詞彙。不,是對自我的強烈確認,不,是對自我意願的深刻表達。 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 孩子的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了。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他的第一個“不”還是比較容易扭轉的,因為他們還沒學會討價還價。首先你要堅持自己主張,然後開始想辦法:這時候可以運用一些分心術,比如說:媽媽要去購物,但是可以經過街頭那個小公園。 他一定會自己穿好衣服,忘記自己說過不要出門的。 在一些主要問題上,學會斬釘截鐵:就是這樣,沒有別的選擇! 父母之間可以搞配合,意見統一,不給孩子留餘地。 掌握原則 睡覺時間,好的吃飯習慣,對別人的尊重,這些是您不可以妥協的,其他,比如是穿粉裙子還是紅褲子,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選擇呢? 隨著孩子的 成長 ,他的拒絕也越來越難以被扭轉,以至引起沉不住氣的媽媽爸爸和他衝突。 孩子似乎一直在挑釁父母的決定權:到底誰是頭兒? 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讓他明白,這件事情上,“頭兒”絕對不是他。 當然,有一些父母所採取的息事寧人的妥協做法,或許可以換來暫時的輕鬆,但是小頑固更需要的是學習對事物尺度的掌握。 第三個叛逆期:1歲半到4歲半長脾氣了 他為一丁點兒事就亂發脾氣:被禁止吃一塊糖,你拒絕把手機給他,或者只為了你讓他停下手中的玩具而來吃飯,他就變得出奇的暴力,哭鬧得昏天黑地,而且此時正是他開始說話的年齡,他甚至會說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話:媽媽壞,討厭媽媽之類。 到底怎麼了? 您的孩子目前正處在一個新的階段:人生第一個叛逆時期。 從學會說“不”到發動戰爭。 他的憤怒經常和他被剝奪的權利聯繫在一起:您拒絕他的願望或者沒收了他的物品。 這個年紀的孩子只知道享受歡愉。 當快樂被剝奪,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會忍耐和包容;當然,這和他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腦部有關。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保持冷靜 這是正常的孩子舉動,人性弱點,不要喪失教育孩子的信心以及無端去找尋自己教育的錯誤。 如果您大聲喊叫,只會火上澆油。 也許他會因為你的暴力舉動而停止哭鬧,但是內心深處他會更加沒有安全感。 面對這樣的哭鬧,不如先自娛自樂轉移注意力 “來,我們來聽音樂!我們來跳舞!”如果他還是不理睬你,那麼您可以自己先開始,如果這樣還不能讓他平靜,讓他自己回自己屋裡生悶氣吧。和他隔離一段時間,當他開始平靜下來,重新和他在一起,“現在我們可以出門玩了吧?口渴了吧?” 在公眾地方和家中,注意用同樣態度對待孩子 否則,孩子的自我表現欲加上憤怒簡直可以培養出一個好演員。 擁有眾多觀眾的注視,在他就猶如找到了保護傘,他會變本加厲地哭叫。 如果孩子當眾哭鬧,馬上隔離孩子和眾人,盡快把他帶回家。 避免讓他跟您對著幹,每次盡量給他一個選擇,比如面對早上不願去 幼兒園 的孩子:咱們去幼兒園,還是上醫院? 每 次哭鬧之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都經歷了一場身心疲憊的鬥爭,哭喊後還要伴隨幾分鐘的抽泣,此時應該讓他放心你們的關係並沒有因此改變,輕輕的擁抱讓他忘記 剛才的不愉快。最後,安慰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他有權利生氣,然後否認他的抗議,雖然哭鬧,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你的決定。 第四個叛逆期:2~5歲獨立的宣言 突然有一天,他決定什麼都自己幹:自己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摁電梯上的按鈕……甚至自己去幼兒園! 誰幫忙他跟誰急;第二天,他又什麼都不想做了,甚至自己的襪子都懶得脫,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到底怎麼了? 從拒絕他人的階段過來,孩子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渴望。 獨立完成的願望顯示了他小小的權利慾望,以及挑戰自我極限的本能:他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對自己的環境做多少改變呢?這正是一個讓孩子進步的好機會,但是很多家長卻還沒反應過來,仍然一成不變的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 家長善意的保護性措施扼殺了孩子獨立自製能力。另外惰性也乾擾和影響孩子的進步,難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鼓勵支持他獨立自主的願望,比如他決定自己穿鞋,儘管左腳穿入右鞋。你要做的是保持事物的趣味性,給予方向性的指導。 僅僅去幫助他記憶什麼標誌可以區分左右腳,最終祝賀他的進步! 一些小的損失是必然的,也許目前您耽誤一些時間,但是從此以後,您會贏得更多的時間。一個孩子有學習的慾望,他心裡的成熟度已經前進了一大步。 相反如果您阻止他的求知行為,他可能會喪失這種學習能力。 如果您趕時間,那麼盡力在平時多讓他練習或者直接幫助他完成。 如果到4歲,他還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進度,那麼您應該重新審視以前的教育方式了。 也許衣服系錯了扣眼,臉沒洗乾淨,接受他做的不是很完美的事情,不要苛求。 當然,您不能忽略安全問題。 在他提出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事情的時候,向他解釋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可以做的事情,目前他還太小。 讓他期待自己的成長吧 分享Facebook Plurk YAHOO!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訓練大小便的時機

2011年06月25日
公開
38

孩子還不太會大小便,或者是還沒準備好,皆不宜訓練大小便。 嬰幼兒的人格特質不盡相同,別像要求大孩子一樣要求他或嚴格教導他(她)。 否則,大人會發現訓練得相當辛苦,以致於造成學習效果是事倍功半。 提供參考訓練時機 普通白天的訓練“小便”在一歲半左右,便可開始。 而普通白天“大便”在二歲左右,便可訓練完成。 家長如果發現尿布在二小時未溼時,就可開始訓練小便。 剛開始,先以每一小時自動帶孩子去坐馬桶,解小便。 在天氣較好時,不穿褲子也不會冷的室溫下,來訓練,較為合適。如夏天。 如有學習對象,會學得更快。如…小馬桶可放在大人馬桶旁,刺激他想學習的慾望與動機。   平時在未開始訓練時,可讓他習慣定時定點坐兒童馬桶。 普通大便訓練較容易完成自我控制。 夜晚小便訓練可能要到3-5歲才會。 同齡的小孩盡可能使其大小便時,互相觀摩學習,互相稱讚,較易達到訓練及學習效果。  訓練時,家長要有相當的耐心去準備及訓練寶寶如何自我控制。 其實,寶寶晚學會通常除了肛門收縮肌,自我控制系統尚未健全以外,家長沒有耐心也是造成寶寶較晚學會大小便的原因。 實際操做學習時,男孩則由父親教;女孩便由母親教。 但最好是固定托育者教導及紀錄,因為可持續訓練且讓孩子有依賴及信任感。   訓練期需穿著輕便短褲或小內褲,尿濕後要讓寶寶有尿濕褲不舒服的感覺,千萬勿大聲責罵,會造成孩子相當大的挫折感,甚至會產生心理陰影。 由於小寶寶皮膚細嫩,衣服質料硬度太高者,其硬度會刺激生殖器,造成習慣性敏感,不易控制解小便,所以訓練期間,請盡量著棉質舒適之小褲子。   讓孩子適應不同場合的廁所大小便。  記得家長或是托育者是須要有相當大的耐心,需保持冷靜沉著,這是必經過程,不要給孩子及受托育者本身太大的壓力。 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是有相當大的差異,千萬不可拿來相互比較,否則會有反效果出現。 如孩子不小心尿在褲子上,不要責備,先口頭上告知”尿濕了喔!褲子濕濕的會不舒服,下次想小便時記得要告訴媽媽,我們到廁所去尿尿。”  睡前一小時內儘量不喝水,睡前帶孩子去上廁所。 剛開始,大概紀錄或是預估孩子多久會想小便,一天內何時是孩子解大便的時間?大人在寶寶訓練大小便期間一定要特別注意。 有特殊狀況時,或是環境突然改變時,切記稍緩訓練,訓練幼兒大小便,是千萬急不得的。 關心您及您的心肝寶貝∼ 摘自:花木蘭保母網站

上幼稚園前要教孩子四件事!!!

2011年06月13日
公開
48

在家中,大人與小孩的比例通常是 一:一 或 一:二, 但是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大人與小孩的比例不太可能如此, 一定是一個大人要照顧很多個小孩,兩者的照顧條件大不同。 所以如果孩子在上學前已經具備一些基本能力, 可降低孩子的挫折感,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團體生活。 這些能力包括: 1.能聽懂指令、表達需求 孩子能夠聽懂大人的指令, 例如:「把玩具收好」、「去喝水、尿尿」; 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例如:「我想尿尿」、「我肚子好餓」、「我肚子痛」等。 2.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能夠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洗手、擦手、 穿脫衣服與鞋子等等。 3.作息正常、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 孩子可以早起不賴床,且體力至少可以維持一整個上午, 中途不需要再小睡片刻。 4.能適度控制自己情緒 遇到挫折或衝突時,孩子就算哭鬧,也不會超過五分鐘,就能自己平靜下來, 主動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不會動不動就以激烈哭鬧、攻擊別人、 傷害自己、破壞玩具為手段,要脅別人就範。 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快慢不太一樣,且孩子送托的年齡層不同, 所具備的能力當然也不同,如果孩子還沒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卻必須送托, 父母也不需要擔心,只要選擇得宜, 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教保人員自然就會以專業的態度及方式, 協助孩子培養出這些基本能力。 幼稚園非念不可? 幼兒教育並不是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各種事物,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應團體生活,並促進孩子在身體動作、語文溝通、社交情緒、 認知思考各方面的發展,並不需要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 所以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如果家中有親人可以照顧, 能多讓孩子跟家人相處,反而是現代生活型態中難得的人生經驗。 如果孩子未上學,是由家人自己照顧,父母只要掌握一項原則即可: 在安全無虞、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設施的前提下, 儘量提供孩子主動探索及親身操作體驗的活動與機會, 父母可善用社會資源,多帶孩子到社區公園、圖書館、遊戲場走走。 父母如果真能這樣,孩子的發展未必會比那些及早上學的孩子差, 甚至更優都有可能。畢竟親子是一對一的「師徒制」, 孩子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 幾歲送孩子上幼稚園比較恰當? 目前依規定幼稚園可招收四∼六歲的幼兒, 托兒所可招收二∼六歲的幼兒, 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只要滿兩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托兒所、 滿四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幼稚園。 原則上只要在上小學之前, 讓滿五歲的孩子能至少有一年學前教育的生活就可以了。 畢竟,上幼稚園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 不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1. 父母親或照顧者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啟發孩子, 想藉由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由專業的老師負責照顧與教育 ,這當然也是不錯的決定。 2. 孩子各方面發展蠻成熟的, 主動表達想要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老是吵著大人要陪他玩玩具, 就表示他有社會性需求,可以考慮讓他早點去上學了。 如果父母必須送四歲以下孩子上學,最好要選擇班級規模較小, 師生比例不能太高的幼稚園或托兒所, 三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十二, 兩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八,才可能提供較佳的教保品質。 另外要注意一點, 根據英國大樣本的多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就讀全天班的孩子, 與半天班的孩子相較,在各方面發展水準並無顯著差異。 換句話說,父母不見得要讓孩子念全天班, 而且因為目前許多都會地區的幼稚園空間擁擠,就讀全天班的孩子, 因為長時間在擁擠的空間一起吃睡玩耍,反而容易增加疾病相互傳染的機會。 林佩蓉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來源:親子天下

找保母的注意事項

2011年06月08日
公開
54

※家長為孩子安排保母時要多加用心及留意。以下: 1. 準備--委托托育的內容 包括委託托育的起訖時間、托育預算、希望保母配合的部份。另外,了解相關保母的年齡、婚姻狀況、收托經驗…等及收托人數,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目前依規定一個保母同時段(含保母本人之幼兒)最多只能收托2歲以上的孩子4名,如收托其中有2歲以下小孩,最多照顧2名。 2. 選擇--較合適者 與保母進行初次電話溝通,了解保母的托育方式是否能配合您的時間、人數、預算及期待,即可約定拜訪時間。 3. 拜訪--保母 仔細觀察了解保母,並與保母約定其家人亦同在家時進行拜訪,以便詳細了解 (一)托育之環境整潔、通風採光良好、有足夠活動空間、設備安全等。 (二)人格特質及條件,及是否有證照、是否加入內政部兒童局之社區保母系統、健康及精神狀況是否良好及是否固定做定期檢查、每年都有參與在職進修並積極自我成長、生活規律、無身兼其他工作、了解孩子的發展、喜歡孩子、托育理念與您相符。 (三)家庭狀況,如同住家人和善、有正當職業、關係合諧、出入人口單純、接納孩子。 (四)托育狀況,如托帶孩子狀況、與孩子的互動情形、製作食品過程及成品並觀察是否言行一致。 (五)並可詢問其鄰居對保母評價及口碑,或是詢問督導單位對保母之訪視評估,以供自己參考。 ※當您選定送托保母之後,別忘了 1. 和保母簽訂書面合約,並清楚雙方協議內容,以確保彼此的權利和義務。 2. 此外,送托前先讓孩子了解,並協助孩子認識保母、熟悉環境及送托初期的陪伴,讓孩子及保母能輕鬆度過適應環境之過度期,並可降低寶寶與媽媽的分離焦慮感,早日適應新的托育環境,穩定寶寶不安的情緒。 3. 當然孩子送托之後,家長亦應隨時注意孩子的狀況,並可要求保母做工作紀錄—寶寶生活日記。

何謂社區保母系統?

2011年06月01日
公開
54

保母(家庭是托育)原本是一個自由市場,家長想要找保母皆靠 鄰居或親友口耳相傳;而過去保母帶小孩,多半是憑經驗,沒有所謂 的專業訓練或證照考試。 「社區保母系統」緣起 隨著社會變遷,家長對托兒之需求日形殷切,有嬰幼兒之家長們最關心的議題,就是如何尋得近便、安全、有品質的家庭式托育服務,這也正是政府部門的重要課題。有鑑於此,建構社區化托育服務網絡,建立優質專業的家庭托育服務模式,來滿足眾多家長托兒之需求,乃成為內政部(兒童局)之重點業務,期藉由輔導保母發揮專業知能,來協助家長解決托兒問題,並使幼兒獲得妥善照顧,讓幼兒、家長、與保母三者之間,均能獲得妥適的支持與協助,爰訂定本計畫據以推行。   「社區保母系統」目標 1.促進保母育兒的專業知能,使幼兒獲得妥善照顧。 2.協助家長解決托兒問題,使能投入就業市場,促進經濟繁榮。 3.掌握保母托育現況,給予適時之輔導與協助,保障嬰幼兒托育服務品質。 4.協助保母與家長雙方有效溝通,以維持良好的托育關係。 5.透過社區式宣傳輔導,提升家長育兒知能,增進親職功能。 社區保母系統參加資格 1.年滿20歲之本國國民。 2.高中(職)以上幼保 、護理相關科系畢業者。 3.實際居住且設籍或已辦理流動人口登記於該保母系統服務區域。 4.已經取得保母人員丙級技術士證或地方政府核發之保母職前訓練結業證書。但自98年起僅限已經取得保母人員丙級技術士證者。 5.健康檢查證明合格。 6.經承辦單位評估與審核同意加入。 承辦單位所提供的服務 1.提供幼兒家長洽詢專業保母之媒合與轉介服務。 2.提供幼兒家長及系統保母托育諮詢服務。 3.針對幼兒家長提供社區親職教育,宣傳育兒知能。 4.辦理系統內保母人員之在職訓練與訪視輔導服務。 服務方式 1.針對幼兒家長部份: (1)提供家長洽詢保母之資訊並 應優先協助媒合已取得證照之保母。媒合成功後,協助家長了解契約內容,取得契約範本,鼓勵家長與保母簽訂委任契約書,並定期聯絡了解家長托兒服務使用狀況。 (2)提供嬰幼兒保育之諮詢與輔導、托育資訊與育兒新知。 (3)建立家長意見回饋機制,作為該系統服務內容及推廣技巧改進之參考依據。 (4)其他對幼兒家長之服務事項。 2.針對加入系統之保母人員部份: (1)建立保母人員資料庫,俾利提供媒合及支持輔導服務。 (2)提供嬰幼兒保育之諮詢與輔導、托育資訊與育兒新知。 (3)提供家長洽詢保母之資訊並 應優先協助媒合已取得證照之保母。媒合成功後,鼓勵保母與家長簽訂委任契約書,並協助保母擬定幼兒生活規劃與書寫托育日誌。 (4)實施保母家庭訪視輔導及電話訪談。 (5)宣導與促成多樣化托育服務的提供(到宅、定點、臨托服務)。 (6)建立保母意見回饋機制,作為該系統服務內容及推廣技巧改進之參考依據。 (7)實施保母考核及退出機制,並讓保母有申訴之機會與管道。 (8)保母簽訂加入系統同意書,以明定保母與系統之權利義務。 (9)規劃辦理在職研習,增強保母之服務品質與服務意願。一年至少20小時。 (10)協助保母辦理責任保險事宜。 (11)協助保母辦理健康檢查事宜,檢查合格者始列為媒合轉介之對象。 (12)辦理優質保母選拔及表揚。 (13)鼓勵保母提供托育志願服務以回饋社區。 (14)其他對保母之服務事項 3.針對社區部份: (1)辦理社區托(育)兒講座、親子活動。 (2)設置保母資源中心,提供優良嬰幼兒相關圖書期刊、兒童安全玩具等供保母及社區家長借用。 (3)其他對社區之服務事項。 保母應盡的義務 提供媒合服務保母應盡的收托守則: 1.具托育服務之熱忱並願意接受媒合。 2.擬定托育服務計畫表,按時填寫托育紀錄表或製作嬰幼兒成長日誌。 3.保母及其家人不得有虐待、疏忽等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之行為。 4.至少2年一次定期身體健康檢查。 5.接受承辦單位家訪與輔導。 6.每名保母之收托幼兒人數(含保母本人之幼兒)以4人為限,其中未滿二歲者最多2人。同一場所收托達5人應即申請托育機構設立許可,並退出保母系統,改由地方政府督導。 7.參加保母系統辦理之在職研習,每年至少20小時。 8.在托育時段內應專心托兒,不得有其他酬勞報償之兼職工作。 9.其他保母系統規定之守則。 為了讓家長保母時不再向無頭蒼蠅一般沒有頭緒,並且提升保母 的托育品質,內政部兒童局於90年3月指示各縣市政府建立「社區保母 系統」為家長與保母搭起供需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