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宜樺馬麻

請祖父母帶小孩的建議

2011年09月19日
文/親子學苑.文 / 周一飛  

通常人們見到嬰兒呱呱墜地時會興奮地歡呼,而談及老年人退休,則立即聯想到人生遲暮。當一個生氣勃勃的小寶貝與走向晚年的老人處在一起,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到蹣跚學步、穩健步伐;從咿咿呀呀到口吐珠璣,寶寶的茁壯成長總會令人由衷地感到高興。而家中的老人家,則顯得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惆悵傷感。

依照現代觀念,老人家並不一定要幫忙帶小孫子,當子女成家立業之後,讓子女獨立處理小家庭的事務,是很常見的情況。而老人家們也多半懂得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結交一些老友伴,有自己的生活目標。

不過,有一些子女還是喜歡讓自己的長輩來帶小孩,於是祖父母們只好負起照顧第三代的責任,不過,如何照顧好孫子也兼顧自己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老人家變年輕
人的衰老,往往反映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生理上的衰老不可抗拒,但是精神方面則取決於自身的想法。過了五、六十歲之後,身體各器官的機能開始退化,各式各樣的病痛漸漸找上門來,如果加上心灰意冷很快就會顯出老態龍鍾。

反過來看,如果一個人始終保持積極上進的心態,拒絕保守,堅持活到老學到老,那麼他就能保持年輕的心態。而寶寶加入生活後,有可能刺激長者保持高昂的心情,心情高興自然不容易發現身體上的老化。


跟上時代的祖父母
在養育理念上,新一代父母總是與長輩有所不同,就像我們自己與上一代也經常有衝突是一樣的道理。時代不斷進步,科技更新,育兒的理念也發生變化。如果完全依照舊時代的經驗來照顧小孫子是顯得太落伍了。

例如過去的人不知道胎教是怎麼回事,現在已被證明這是一種生育聰明健康寶寶的有效方法;過去的人認為3歲以前重在「養」,「教」是6歲以後的任務,但現在育兒專家都告誡我們不可輕視0∼3歲的早期教育等諸如此類的育兒新理念、新知識,要是長輩不能學習、運用,就很難成為新時代的阿公、阿嬤。


改變長者育兒心態的方法
現代人的健康有三個定義包含:1.沒有生理疾病;2.沒有心理疾病;3.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心理素質高的人,社會生存能力也強。對於老年人來講,提高心理素質,有利於增進身體健康,有助於提高生活品質。

因此,多多鼓勵長者就讀社會大學、多閱讀書報、多和朋友出去旅遊都是讓長者心態健康的方法。

1.告知長輩寶寶的正確發育
每個寶寶的生長發育都不相同,有的寶寶4個月時就爬來爬去,活動力旺盛,而有的寶寶6個月了還坐得東倒西歪;有些寶寶9個月時已有6顆牙,有的9個月時還是無齒之徒…提供給長者什麼才是寶寶合理的生長發育,有問題時要找醫師詢問,不需要和別人家的寶寶比較,當然也不要認為大雞慢啼,錯失發現問題的時間,此外,對於各種中藥補品的給予,也應該詢問中醫師的意見。專家的話讓長者成為更理性且專業的照顧者,全家人的觀念也更能溝通。

2.溝通彼此的育兒觀念
寶寶們的破壞力極強,有的小孩7個月大時就可以把草席撕破;11個月時可以把面紙撕得滿屋飛舞;買給他的玩具大多弄得支離破碎;13個月時砸壞了一部手機;19個月時把家裡的電腦按得秀逗了。
每個寶寶的破壞力十足,長輩也必須有能力應對寶寶的狀況百出,如果因此而限制寶寶的活動將寶寶侷限起來並不是很好的做法,可是,過度縱容沒有教育寶寶也是不可以的,因此,多多和長者溝通彼此的觀念,協調教育寶寶的尺度也非常重要。

3.多鼓勵長者與鄰里交友
新式社區的環境中,鄰里之間的交往遠遠不如住在鄉下地方,與其他鄰居甚至相遇如同陌生人。最好多鼓勵長輩帶孫子去公園或社區走動,久了就會找到相似生活的朋友,彼此也能分享經驗,如果有問題,大家也主動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