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妡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提醒~保護孩子,把這些告訴他

2010年09月20日
公開
1

保護孩子,把這些告訴他 經常聽到活潑可愛的孩子遭到意外傷害的慘聞,而大多數孩子在遭到危險時都不知該如何應變。那麽孩子能學會在緊急情況下避免危險嗎?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保護孩子,把這些告訴他    如果您僅僅告訴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或者“遇到火災時不要驚慌”是遠遠不夠的。您必須向孩子描述可能遇到的情況,然後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下面就是您應該向孩子描述的幾種情況    1、你跟媽媽一起在大型購物中心購物(或者在海濱浴場、公園等地方遊玩)。你停下來張望了一會兒,當你擡起頭時找不到媽媽了……    正確的做法:這個秘密只能告訴一個可靠的人(警察或者保全)。如果在購物中心,就去找最近的收銀臺。如果在海濱浴場,就告訴救生員。切莫驚慌哭泣,或者隨便告訴別人你和媽媽走散了。    2、你獨自在家,門鈴響了, 你從門鏡中看到一個陌生人……    正確的做法:決不能為任何陌生人開門。 哪怕他說有緊急情況、說自己是警察、說是你爸爸或媽媽讓他來接你……但也不能在門鈴響起時不去理會它,因為小偷有時會按門鈴試探是否有人在家。 你可以隔著門告訴他,你爸爸在睡覺,讓他過一會再來。然後,給家長或鄰居打電話,告訴他們有一個陌生人在家門外,讓他們不要掛斷電話,直到陌生人離開為止。    3、當你回家時,發現有個成年人在後面跟著你……    正確的做法:應穿過馬路或者走另一條路,避免與尾隨者接觸。如果這個人仍然跟著你,或者他強迫你跟他走。你要大聲尖叫並跑向有人群的地方,例如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 不要往你看見的某一所房子跑,因為房子可能是空的;如果這時家裏沒人,也不要往家裏跑。    4、夜間,家裏人都已入睡,突然你發現家裏失火了……    正確的做法:大叫“失火了!失火了!”來叫醒其他家庭成員,然後沿安全通道迅速離開房子,到達戶外的安全地帶。如果房間裏充滿了煙,應盡量讓身體貼近地面爬出屋外。 如果你發現臥室的門是熱的,說明火源在客廳。因此,不要打開臥室的門。如果住在樓上,不能從窗戶逃生,那麽就打開窗戶,用床單之類顯眼的物體向樓外的消防人員發信號,然後,盡可能地讓身體貼近地面,等待救援。    5、你獨自在家時,不慎受傷……    正確的做法:如果傷口流血不止,應馬上用幹凈毛巾將傷口包緊。包緊的程度應能止住流血,但也不能太緊,避免令血液無法正常通過,然後,給家長打電話求助,或者叫鄰居幫忙。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拔打110急救中心的電話,清楚地告訴他們家庭地址,打開房門,等待救援。    6、你和小朋友在湖邊或者遊泳池邊玩耍,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並且他不會遊泳……    正確的做法:切莫跳入水中企圖救他,而應該將救生圈或者其他任何可以漂浮的東西扔給他,讓他抓住並堅持住,然後,跑去叫人幫忙。也可以找一根樹枝或者一根竹竿,抓住一頭,人趴在岸邊,讓你的朋友抓住樹枝或竹竿的另一端,將他拉向岸邊。    除上述幾種情況,家長也可以根據具體生活環境,補充數種情況及應變方法告訴孩子,為他的健康成長提供一道自我保護的安全屏障。

培養健康心理從小開始...萱媽.妡媽咪分享

2010年09月19日
公開

培養健康心理從小開始,父母別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分類:親子育兒2010/06/05 13:52培養健康心理從小開始,父母別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個時期奠定基礎,如果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心理學家提醒,培養兒童心理健康,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同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七、不要在小朋友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樣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讚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wO23APeWEQ55I3p1VW7PrMSiOQ--/article?mid=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