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hicoconi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2013年05月11日
觀身不淨
「身念處」跟「受念處」,主要是對治我們的愛取煩惱,我們對於身跟受會有愛取的情況。「心」跟「法」是對治我見的顛倒,我們對於能緣的心跟所緣的法,會有一種我見的分別,我見的顛倒生起。先看「身念處」──觀身不淨。

這觀身不淨,在《智度論》講到二種觀法:第一個觀自身不淨,觀自己的色身,你不要觀別人,你觀自己的色身。觀身不淨當中,分成內相跟外相。龍樹菩薩講一個偈頌說:「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我們剛開始觀自身不淨,先觀察內相,就是把我們這一層皮剝開;剝開以後,看到我們色身內在的情況,就是一個骷髅、一個白骨,然後填上很多的血肉、心、肝、脾、胃、腎、膿血、屎尿,三十七種不淨物,把這個白骨給包起來,最後再一層皮包起來。所以當我們剝開內層來觀察的時候,「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內」。換句話說,我們在色身當中,找不到一個干淨的東西,找不到。這種不淨物,它還不是經常在裡面保存著,「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糞」,它經常利用九孔,二個眼睛、二個鼻子、一個嘴巴、大便處、小便處,經常從九孔當中,散發出它不淨的情況。這是觀察你自身的不淨。就是我們能夠從自己的色身當中,覺悟到我們色身是不淨的。

其次,觀他身不淨,就是觀別人的色身,就觀死屍了。看到別人的屍體,死掉以後,屍體變成青黑,然後膨脹膨脹,啵!破掉。破掉以後,流出膿血,長出蟲來咬這個屍體的肉。咬完以後,變成一堆白骨,最後白骨被風一吹就壞散了,連這個人的樣子都沒有了。這個九想觀是觀他身不淨。龍樹菩薩說:這個當中,也可以對調,我們也可以觀自身的不淨來觀察他身,觀內相、外相不淨來觀察別人;也可以拿別人的九種觀來觀自己。不過你剛開始下手的時候,是觀你自身的內相、外相,觀他身的九想。但是你熟了以後,你可以對調,來破除我們對自他色身的愛著,因為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愛著一個不淨的東西。所以說,我們會愛著這個色身,是來自於我們的顛倒、我們一種錯誤的理解,對這個境界一種錯誤的理解。這個是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第二個觀受是苦。前面的色身,是一個所受用的果報體。這果報體是誰在受用呢?能受用是受。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我們果報體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受。這個受,有苦受、樂受、捨受。這個苦受是苦,當我們遇到違背我們心情,果報體會生起苦受,這個是容易理解的。

這生起樂受是苦,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這當中,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偈頌,來解釋為什麼樂受是苦呢?龍樹菩薩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一切無樂時。」說我們對於我們所歡喜的五欲境界,產生了樂受,這個樂受為什麼是苦呢?因為你在追求的過程當中很痛苦,因為你希望財色名現前,別人也希望財色名,這當中就必須要競爭。人跟人之間的競爭,你要花很多的精神體力,你這當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這個是苦。好不容易花了幾十年的辛苦,白天也工作、晚上也加班,哦,五欲的境界成就了,應該快樂吧!不對,得到這個五欲的境界,「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你會感覺到:你要保存這些五欲快樂的相續,你還不能放松。

因為「得時多怖畏」,因為只要你一不注意,別人就會破壞你,因為別人要搶你的五欲。所以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當中,你只要不進步,你馬上就被破壞,所以你會有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你為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這個時候你心中還是不快樂。為什麼呢?「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怖畏,害怕失掉。

第三個「失時懷憂惱」,雖然你害怕失掉,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事實上世間上的事情,有生就有滅,遲早要破壞。這破壞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因為對五欲的執取太重了,內心會有很大的憂惱。所以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這個樂受之所以安立苦,是因為你為了追求樂受,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就是說你要承受多苦,而得到一個微少的樂受,所以安立做苦。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出生美味,終得大患。雖然這個美食也的確是甜美,但是因為這當中太多毒藥了,你為了吃這個美食,你要同時吃那麼多的毒藥,所以這個也是苦。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樂受的苦,是因為你追求這個短暫微小的樂受,但事實上你冷靜下來,你背後付出太多的痛苦,你在追求的過程也要痛苦,得到的時候你要擔心它失掉,失掉以後你心不甘、情不願,這整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加起來相對那個微少的樂受來說,苦多樂少,所以安立為苦。

所以樂受是苦是這樣子安立的。這樣子我們就來破除我們對於受的一種樂顛倒。我們凡夫的心情,歡喜放縱內心去攀緣六塵的境界,我們就是期待樂受出現,期待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只有樂受出現。說我們歡喜吃這個東西,其實我們不是真正的想吃這個東西,我們是歡喜我這個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那個樂受能出現。因為你如果真的想吃這個東西,你要吃多的時候,你吃厭了,沒有樂受了,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們是期待樂受出現。但是當我們知道樂受是苦的時候,它就能夠息滅你向外攀緣的心,就會讓你專心的修學聖道,是這個意思。這二個是在對治愛取的煩惱。

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這個「心」是一個能;這個「法」是一個所;前面的「身」是一個所,所受用;這個「受」是能受用。這個「心」是能分別,這個「法」是所分別,也是一層能所。我們凡夫的心情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我們這一念明了心,有一個「常、一」的顛倒。我們總覺得在內心當中,有一個常一的我,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沒有差別的,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是沒有差別的!這種我見的顛倒,就使令我們為了愛著這個我,我愛、我見、我慢、我執,愛著這個我,我們就會創造很多生死的業力。但是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是顛倒的。怎麼知道呢?比如說:你今生這一念明了心,你隨順了三寶,是歸依三寶的心;但是你下輩子得到大福報,到天上去了,充滿驕慢,做轉輪聖王,七寶千子,你可能沒有遇到佛法了。沒有遇到佛法,這怎麼辦呢?心隨境轉。你當時的境界,就是大家所恭敬、禮拜、贊歎的境界,那只好是放縱你的五欲、煩惱,去享受五欲的境界。別人敢觸犯你,「君王一怒,血流漂杵」。你今生福報享完了以後,又變成一只螞蟻。我是一只卑賤的小螞蟻,我的工作就是把這個東西,從這個山洞搬到另外一個山洞,遇到大雨來的時候,就把我給沖死了,死掉以後又做一只螞蟻。你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驕慢、如此的充滿自信;但是你做一只小螞蟻的時候,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你怎麼能夠說「心是一樣」呢?那心中的我跑到哪裡去了?沒有一個常一的我,你的心有很大的轉變,就是過去心不可得。你過去那個轉輪聖王的心,跑到哪裡去了呢?不可得。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心是隨業力,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心識是怎麼來的呢?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善業的熏習,你的心就充滿了憍慢、充滿了功德;惡業的熏習,你這一念心就充滿了罪業、充滿了不安、充滿了苦惱。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明了的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的。所以說觀心無常,來破除我們對於心的一個「常、一」顛倒。我們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我們這一念心也可能趨向於聖道、也可能會趨向於三惡道,它是隨時在變化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這叫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觀法無我」,這個「法」,龍樹菩薩說:在宇宙萬法當中,除了「心」以外,其它的部分都是屬於「法」所收攝,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法」。「無我」這個「我」,就是主宰義。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於我們所追求的境界,會打很多妄想:我現在要干什麼、明年我要干什麼、十年以後我要干什麼。但事實上,這個「法」的境界,它不是隨順你內心的妄想,所以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告訴我們說:對這個「法」應該怎麼認識呢?「如夢幻泡影」。說你在做夢的時候,這個夢的情節變化,不是你能控制的,完全是業力所顯現。

過去有一個修仙道的叫漢鐘離,漢鐘離他學了很多仙道的技術,他年紀大了,希望能夠把這個法傳下去。找了很久,終於在一家旅館當中,找到了呂洞賓。呂洞賓十年的寒窗苦讀,這一天要去考試,在旅館裡面跟漢鐘離接觸。漢鐘離一看:唉呀!這個是我的弟子。漢鐘離就過去跟他說:你要干什麼?他說:我要去考功名。考功名干什麼?做官啊,享受榮華富貴啊。漢鐘離說:你不要做官了,你來跟我學仙道。呂洞賓說:不行,我這十年寒窗苦讀,為了就是這麼一天,我一定要去考。漢鐘離沒辦法,好吧,那談到晚上睡個覺吧。漢鐘離就從他的僧袋拿出一個枕頭:你睡我的枕頭好了。睡在這個枕頭,睡著了,睡著以後就開始做夢。在夢境當中,他去考試,唉呀!一考果然: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考上了狀元,大家又敲鑼、又打鼓的報這個信。皇上請去,他長得一表人才,皇上把女兒嫁給他,做驸馬爺。哦!有名有利。他的家庭生活很快樂,就生了一個兒子;但是榮華富貴不會持久的,沒有多久他的兒子得到一種流行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太太悲傷過度,心情不好,後來也死掉了。呂洞賓悲傷妻子跟兒子的死亡,整天哭,就把眼睛給哭瞎了。這個時候,一個人沒有眼睛的時候,你想想看,再好的榮華富貴對他來說,有什麼意思呢?他眼睛打開就是一片的黑暗。這個時候真是後悔,當初要是聽漢鐘離的話去修行,現在多好!這個時候,內心當中一感傷就醒過來:哦!黃梁一夢。

(哈哈)這時候就想:唉呀!人世間啊,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榮華富貴是如此的脆弱,你要去受用快樂的果報,這當中一定要吃下毒藥。換句話說,你要受用功德天,你就要同時接受黑暗。這個時候呂洞賓就二個都不要:好,我跟你學仙道去吧。所以「觀法無我」就是說:這一切的法,你沒有主宰性,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但是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是絕對不一樣的。就是這一切的境界相,不是你能夠主宰的。是誰能夠主宰呢?就是業力的因緣主宰。這當中牽涉到你個人的業力,也牽涉到眾生的共業,這當中曲折變化是很多的。所以說,我們觀法無我,能破除我們對法的顛倒,一種「我」的顛倒。我們總認為這個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我現在要干什麼、以後要干什麼,事實上我們是沒有主宰性的。

這個「觀心」跟「觀法」是破除我見的顛倒,「觀身」、「觀受」是破除愛取的煩惱。這樣子是對治我們對身心愛見的煩惱,四念處。這個四念處觀,不管是在聖道門、不管是在淨土門,都很重要。因為你站在聖道的角度,一個菩薩要在三界流轉,你大悲心廣度眾生,你也是要修四念處來調伏你的愛見,你才能夠所謂「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對這個果報體不能有愛見的顛倒,你才不會有痛苦的感受。所以龍樹菩薩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菩薩如果不修四念處,這個長時間的流轉生死,這種苦他受得了嗎?他受得了嗎?他受不了。他為什麼能夠在三界當中長時間的流轉?他就是有四念處的光明來保護他,是這個意思。站在淨土的角度,我們要厭離娑婆,就一定要對我們身心的愛取要調伏,所以這個四念處對淨土法門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破除我們的四種顛倒,使令我們能夠正確的看到我們身心世界的真實相,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