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果凍

上幼兒園,非玩不可?/金瑞芝

2010年10月26日
上幼兒園,非玩不可?�金瑞芝

很多父母送孩子到幼兒園時,總會看看孩子在教室裡的情形,有時看到孩子在角落裡拿著積木或玩具車,心中不免有個疑問,「孩子在學校裡不是在學喔?是在玩喔?那留在家裡玩不就好了?」面對這樣的疑慮,建議爸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作思考。

老師教不來的事,遊戲中樣樣學得到
  首先,爸媽必須先釐清:「孩子在遊戲時沒有學東西嗎?」「遊戲和學習是互斥的嗎?」其實,如果我們很細心地觀察幼兒遊戲,常會看到幼兒在遊戲中數數,而在數著玩具的過程中,自然學習到數和量的對應關係。又比如,當在遊戲中,同伴要求分享玩具或物品時,幼兒得要思考很多事情,包含:該怎麼分?分出去自己還剩多少?要給多少才能滿足對方的需要、而自己也夠?他是我的好朋友、好朋友就可以分享更多嗎?我分享給他、那他以後會不會也分享給我?……等等。

  而以上這些隨著「分享」問題所衍生的各種思考和作法,幼兒多半是在遊戲中和同儕自然互動,從他人的回饋中反覆地修正而習得的。除了數量的分解和合成必須透過老師說明外,事實上,還有更多老師「教」不來的事,例如:對別人和自己所需的覺察、不同資源分配的方式、因關係親疏而對人際期待所產生的影響、社會技巧的評估和後果預期等,這些都是孩子可透過從遊戲中嘗試錯誤而學習到的重要社會能力。

團體遊戲,增進合作行為和親和力
  接著,再請父母思考:「孩子在幼兒園的遊戲經驗和家裡是相同嗎?」
事實上,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在幼兒園裡,幼兒是和「平權」的同儕一起遊戲,面對不同性別、能力、個性的同儕,幼兒猶如置身在小型社會裡,學習和不同特質的人相處。
  美國兒童健康暨人類發展研究團隊曾追蹤了一千三百多名兒童,於2008年發表長期研究結果,研究團隊發現學前幼兒在幼兒園裡和同儕團體的互動經驗,可以預測小學三年級的社會能力;而且幼兒若常和三五好友一起遊戲互動,到小學三年級時也會展現出較多的合作行為、比較有親和力。

缺乏遊戲機會,孩子的成長將受限
  不論在家中或是幼兒園,遊戲都是孩子最原創、也最自發的活動。遊戲的不設限,剛好給予孩子無限的空間,讓大人可以從孩子的遊戲中發現:「他在想什麼?」「他喜歡什麼?」「每天在學校,他和其他小朋友都在做什麼?」就像一面鏡子,遊戲會清楚展現出孩子的生活內涵以及思考的觀點。
  然而,目前坊間仍有很多幼兒園,傾向用一堂又一堂的認知課程,把孩子的上課時間填得滿滿的,沒有太多自由遊戲的時間;有的園所刻意將遊戲時間安排在課和課交接的時間,通常短於30分鐘,孩子還沒選好玩具,活動時間便結束了,根本來不及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甚至,從幼兒園現場還可發現,有些長期缺乏自由遊戲經驗的孩子,總是在等待老師給指示,他們不太會玩,只會一個指令、一個動作地進行遊戲。

爸媽請給孩子遊戲的時間和機會
  此外,要提醒爸媽的是,玩具並不是遊戲的必要條件。玩具之於遊戲,就如同物質之於生活,物質雖能改變生活,但生活的豐富和趣味,主要來自於人對生活的想法和體會;幼兒遊戲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也是來自於幼兒的想像和創意,只要你給孩子遊戲的機會,一張白紙他也能創造出遊戲。
  因此,爸媽請別急著把幼兒的時間塞滿,也別急著購買昂貴的玩具,因為幼兒在遊戲中的想法、創意以及和他人共玩的樂趣,才是童年最值得回味也最重要的成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