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蘋果媽

掙扎....

2017年02月02日
好想去上手工師訓
偏偏阿公阿嬤不在台灣
爸爸要上班

兩個姐姐找到人可以幫忙照顧一個禮拜
但小比還是有困難
跟著帶上台北 誰可以幫忙帶呢?
原本幾個有可能的機會這幾天看看似乎又有點遙遠
前幾天又發現周五傍晚要班親會...

覺得放下孩子沒照顧 自己有點愧疚
但又覺得不錯的課沒上到 覺得可惜
加上自己才打算手工老師的路....

看到臉書vivian的分享 值得自己想一想

ps. 又見到另一位媽媽Gloria Sun 分享的
似乎正是我留下來陪孩子的心情寫照.....

有時候我們好似因為成為父母親而感覺疲於奔命、生活壓力太大、沒有自己的時間、身材走樣⋯我們總能想得出各種的理由來怨嘆生活的無奈。
但是我們卻也因爲孩子們而有了好多好多學習的機會、觀看世界的全新視野、或者只是,單純的「停下來」活在此刻。
想作的事情真的很多很多, 那些真的該我來做的事情, 終究是會找到時間來做完.
此刻, 媽媽真心想好好的和你們一起慢慢長大,謝謝你們。

=================================================================
我如何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哺餵小嬰孩,還能去完成來回十多個小時車程的順勢療法課程?
對每個人來說,生活一定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點,然後我們依據那個中心點來完成我們的「日常」;對我來說,我現在的中心點就是一、哺餵小嬰孩(天塌下來都沒這件事重要!)二、照顧家庭,三、做做自己想做或是為了生活必須要做的事。
我很清楚我的生活中心目前就是要以這樣來行進,因為我明白對於剛出生頭一年的小嬰孩來說,「固定與規律」會是一件影響到他們生命力發展的重大因素,因此不管什麼狀況,我一定義無反顧地遵循這個鐵則。所以小四出生到現在我堅決地不帶她外出(除了被要求做健診的兩次之外),每天就是在固定的空間中,重複重複哺餵她的生活日常,三個多月後才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這裡冷,我都是正午十二點有太陽時)帶她到家門口吸吸外面的空氣曬曬太陽(前後不超過五分鐘),並且每天要出去之前,我會先讓她聽聽里拉琴的琴音,宛如一個告知,好讓她知道也安心,在她身邊的人「即將要做的是什麼事」!
一歲前的孩子極端一點的形容,可以說他們都是擁有「超能力」的一群小人類,他們並不只是用眼睛用聲音來辨識世界,他們甚至是完全用生命感官來經驗世界,尤其六個月之前的小嬰孩,世界是整個呈現在他周圍,他無法選擇更無法逃避,他們就只能被動地承受這些出現在他周圍的世界,如果你能夠以嬰孩的角度來看世界的話,你會發現那些不斷地呈現在周圍的世界是多麼地突兀(多年前我曾在師訓課程中上到丁丁老師的課,那堂課是躺在地上,將自己的脊椎回到嬰孩時期的狀態,然後去感受小嬰孩們所感受到的世界,那堂課讓我感觸良多,我也才知道我們大人所謂的『為了孩子好』是多麼冠冕堂皇的打擾。)就算媽媽將孩子背在身上,只要是環境(空間)的改變,即便是媽媽在身邊,對小嬰孩來說他們的感官就是進入到了周遭的空間中,不管他們能否承受,他們就是必須被強迫地體驗又體驗,老人家跟我說,從小帶著到處跑的孩子比較好帶,但我只能說:所謂的好帶,只是小嬰孩為了保護自己,而不得不將自己的感官關閉的表現,靈動力強感官敏銳的孩子,絕對會跟著環境做出相對應的反應,環境的不固定性當然也包含了陌生的聲音及各種不同的聲響,而汽車的移動更是對於長時間必須處於睡眠狀態的嬰孩來說,是另一個需要花費更多生命力來對抗的狀態,如果你曾試過在移動的空間中冥想(包含汽車郵輪飛機等等)和在固定空間中冥想的不同,你就會明白人類在移動空間中的睡眠是多麼地消耗能量,而小嬰孩在移動的空間中,可以說他們就宛如輪子般不斷地在轉動。
小四還有兩天就滿五個月了,從兩個多月開始她就越來越規律,因為我們給予了她極度的安心,因此她也開始回報我們「時間」,現在的她晚上幾乎是從八點直睡到清晨四點才起來喝ㄋㄟㄋㄟ,而且非常積極地去探索在她周圍的世界,並且每天只要一聽到里拉琴的聲音,就趴達趴達的揮舞小手小腳,哈哈哈笑著等著我們抱她到門口曬太陽。
所以這段時間,家裡亂了我也不在意,一餐只煮一道菜家人也都能體諒,偶爾想要外出透透氣時,佐藤先生一定幫我在家照顧孩子,對我來說,我的中心點很明確所以我也沒什麼好猶豫不決的地方,而最近因為牧場即將開始營運,為了將來的牛牛和動物們不要使用傳統西藥的療法,為了避免使用抗生素等問題,我必須要擁有自然療法的執造才能在牧場行使醫療行為,所以我才和佐藤先生商量,盡快地將資格取得,因此每當我需要外出時,佐藤先生就為我在家擔當起奶爸的重責大任。
什麼是必須的,而什麼又是真正的為了孩子好?這些問題都還是要回到最原點,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你真能回到這個原點去看孩子,我想該怎麼做,每個人應該都心知肚明,再問一次自己【現在的中心應該是要放在哪裡?】希望你找到屬於你和你的寶寶的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