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童顏

簡單生活

簡單生活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凍胚植入

2010年10月24日
公開
8

最近大家受了凱西的影響 開始積極作第二胎 凱西的第二胎奇蹟 造就大家對第二胎深具信心 如果我有凍胚 我也會積極 不過… 鳳梨頭那次…的胚胎已經全數在林口長庚用完 比較分裂良好的胚胎… 也隨…鳳梨頭那次全數植入 可惜…鳳梨頭喜歡當獨生女 把其他著床成功的胚胎養分都給吸收走 所以…他無緣有兄弟姊妹 鳳梨爸經過懷鳳梨頭整個生產過程、孕期 不希望我再幫鳳梨頭生個弟弟或妹妹 第一 鳳梨爸老了,不想辛苦賺錢再養一個 第二 鳳梨媽整個孕期及產程嚇到鳳梨爸 (鳳梨爸說他的心臟不好….無法再受刺激) 第三 鳳梨頭難搞… (鳳梨爸說個性像我!我是乖順綿羊ㄟ!!) 我把之前植入凍胚的流程簡單說明 當然醫師不同做法也會不同 提供大家參考 那次凍胚我是採自然週期植入 沒吃排卵藥 等月經一來,就跟生殖醫師報到 生殖醫師還是一樣幫我照超音波並抽了血 跟我說…月經結束後馬上回診 月經結束後,依約回去看診 一樣幫我掃超音波 看我的卵泡,子宮內膜厚度 2-3天回診追蹤卵泡及子宮內膜厚度 等卵泡到1.5mm開始密集追蹤卵泡及子宮內膜厚度 幾乎天天報到及抽血 等卵泡跟內膜厚度達到黃金比例 看時間打破卵針(HCG) 密集行房 然後排時間植入 植入後用的藥跟試管植入的藥物一樣 之後就等開獎

1 - 1歲半 育兒手冊

2010年09月16日
公開
4

一歲至一歲半寶寶的生長與發育來介紹:一歲大的寶寶的生長與發育來介紹:一歲大的寶寶平均體重是十公斤,約為出生體重是十公斤,約為出生體重的三倍,若不及八至八.五公斤,表示體重過輕;平均身高約七十五公分左右,若男生七十五分、女生七十公分以下即屬身材短小;而正常的頭圍,男生四至五至五十一公分,女生四十三.五到四十七分分,頭圍太大或太小都屬不正常,應讓兒科醫師仔細評估 1.如何評估生長發育評估嬰幼兒的生長與發育狀況,我們常從四個方面來看,包括 1. 粗動作發育 2. 精細動作及適應能力 3. 語言能力 4. 身體處理及社會性 一般我們分成一歲、一歲三個月、一歲半這三個時期來考量: 一歲的寶寶 一隻手扶著可走幾步路、可不需幫忙而站立,懂得用拇指和食指拿葡萄乾、有意義地叫爸爸或媽媽,開始使用除了爸媽以外的幾個單字、會做一些手勢、會和大人玩且不只以哭的方式表達需要。   一歲三個月大的寶寶 可獨自行走、爬著上樓梯、用蠟筆畫直線,將小東西放進瓶內、疊兩塊積木、開始懂得大人簡單的命令、會說出熟悉玩具的名稱,如:球等、會模仿   一歲半的寶寶 已可以簡單但略微生硬地跑步、能倒退走、一隻手扶著會上樓梯、自動亂畫、可重疊三塊積木、將瓶子內的小東西倒出來、看圖能說出一種東西的名稱,且能正確指出身體的一部分名稱、可以自己餵食、用湯匙吃東西時少溢出、尿濕時會抱怨,也會噘嘴親親父母。 對於上述隨年齡成長而要有的發育,若超過年齡而仍未表現出應有的行為或語言能力,父母親即應尋求醫師的協助來探討原因,譬如說:一個寶寶已經一歲半仍不會自己走路,根據醫學的統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是腦性麻痺兒。   2.秋冬季之好發疾病 當對於寶寶正常的生長與發育有所了解之後,我們常更進一步知道這個年齡小孩的好發疾病,尤其即將入秋冬之際,有許多疾病易發於此季節,先做好心理準備,才不致壓力及挫折感太大。一歲至一歲半寶寶好發的疾病有呼吸道、腸胃道、神經系統方面的病病:   (1)細支氣管炎: 冬季是小孩細支氣管炎的流行季節,入以後,由於氣候的轉變,病童漸漸增多,身科病房因此病症的住院的孩子佔了相當的高比例。細支氣管炎的患者大多是二歲以下的幼兒,此病的病原體最主要是呼吸道融合病毒,其他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是可能的病源體,發生的原因多半是家人感冒而傳給小孩,或小孩在公共場所感染所致。臨床上的症狀除了咳嗽、流鼻水、食慾不振、發燒、呼吸加快外,還能可出現咻咻的喘鳴聲,如果摸病童胸部,可感覺到粘液在胸腔裡震動著,症狀會持續幾天到一、二個星期才減輕,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病的治療是以支持療法為主,嬰兒若發高燒或咳嗽厲害,甚至肋間或肋骨下隨呼吸呈凹陷時,醫師會給小病人罩以氧氣帳,高濕度的氧氣可舒解呼吸窘迫;水份的補充亦相當重要,但乃應避免給予孩子過多的水份。在醫師的監視下,可儘量減少嬰兒併發細菌性肺炎,萬一發生了,會儘早施予抗生素治療,以免惡化。   (2)病毒性哮吼症: 主要的病原體是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初期的症狀呈現咳嗽、流鼻水和發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隨後病人的咳聲和哮鳴聲,病童的聲音沙啞異常。病情厲害的病童,可能出現胸骨上、肋間或肋緣下凹陷等呼吸道阻塞現象,嚴重時則導致缺氧及發紺。哮吼症的治療,若病童呼吸窘迫,可以在門診接受治療,給予冷且潮濕的空氣並使用氧飽合度監視器,對咽喉及上氣管部水腫的現象,另可使用類固醇來改善。   (3)嬰幼兒氣喘: 是門診中常見的疾病,這些病童百分之五十至七十都有過敏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家族中近親也有過敏體質,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會引起呼吸道的炎症反應。病童的呼吸道因過度敏感且容易收縮而玫氣管阻塞。秋冬時,由於濾過性病毒感染增加而易引發嬰幼兒氣喘。典型急性氣喘症狀主要是咳嗽、呼吸氣不足、呼氣時哮鳴聲、臉色蒼白和焦躁不安。有些病童以慢性或反覆性咳嗽來表現,有些則以半夜或清晨咳嗽為主。嬰幼兒氣喘必須長期服藥或噴藥,雖然咳嗽來表現,有些則以半夜或清晨咳嗽為主。嬰幼兒氣喘必須長期服藥或噴藥,雖然咳嗽好了仍須吃藥,為的是使氣管能完全舒張而不致成習慣性收縮,甚至一開始感冒就得開始服藥。治療上要給予適當的抗炎藥物和支你擴張劑、抗組織胺或以抗生素來治療繼發性細菌感染,平時居家生活中避免或減少過敏原和刺激物的接觸。 (4)玫瑰疹: 易發生於六個月至三歲大,尤以一歲左右為多。全年均可能發,但以晚秋及早春為多。病原體為人類庖疹病毒第六或第七型,經由飛沬傳染,典型症狀為突發性的高燒,持續三至五天,偶可發現厭食、不安等症狀,但一般無流鼻水、咳嗽的感冒症狀,高燒退後同時出疹子,在軀幹處較明顯,疹子持續一至二天,也可在數小時內消退。玫瑰疹的治療,在發燒時可考慮給予退藥,無特殊療法。常見的併發症有痙攣性發作,偶爾也可見前囟門膨出而誤以為腦膜炎,應帶給兒科醫師詳細檢查。   (5)輪狀病毒腸炎: 冬較為常見。病毒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看為車輪狀,故稱為輪狀病毒。傳染途徑是經由糞便-口腔傳染,有些研究顯示,也可經由呼吸道傳染。病童會先有發燒、倦怠等感冒症狀,繼發嘔吐,再發生厲害的腹瀉,大便呈稀水便帶有酸味,偶爾有黏液附著。嚴重時,發生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病程約需二週左右,會自癒。治療上以支持療法、矯正電解質不平衡和預防脫水為主。如果腹瀉嚴重,時間較久,使得小腸發生乳糖酵素缺乏,則需餵食不含乳糖的奶粉,直到乳糖酵素恢復,通常需時一個月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腸炎好發在嬰兒房、托嬰中心及幼稚園,所以有此病童時,隔離措施一定要加強,且照顧此病童後,一定要勤洗手,以免爆發流行。   (6)熱性痙攣: 是指急性體溫升高到某個程度之後併發的抽搐,但中樞神經感染,如腦膜炎所引起的發燒和痙攣不包括在內。熱性痙攣是一種良性的病症,通常在六個月至六歲間的孩子才會發生,尤以九個月至二十個月大的孩子最常發生,大部分是在發燒一 上時發生,引起發燒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咽喉炎、玫瑰疹、尿路感染和腸炎等。   此病症很常見,每一百位兒童中就有三位曾有此現象。發作時令人害伯:病童可能失去知覺、全身抽搐、眼球上吊、牙關咬緊,至嘴唇發紫、呼吸困難。大部份很快會自動停止,若時間不長,對腦他,將衣服鬆開,保護其頭部及身體,避免撞到東西,將他身體側躺一邊或頭朝下俯臥以避免口鼻內的東西吸入肺部,也不要硬塞硬物於口中,這樣反而會將牙齒弄斷頭弄傷。如果抽搐超過五分鐘而未自動停止,就該儘速送孩子到附近的醫院處理。此病症的孩子約有半數以後發燒時可能再複發,但大部份於三、四歲之檢查,以便區分是熱性痙攣還是癲癇。   3.對意外的預防 一歲至一歲半的寶寶,活動的範圍比之前大了許多。因為此時他(她)已經能站得很穩且能開步走。大約一歲兩個月時就可走得很穩,一歲半時就會上樓梯,且寶寶常有新的動作與花樣,所以父母親天天都有新的照顧經驗及新的喜悅。然而一不留神,偶爾也會有新的的狀況出現,如:跌倒、跌撞或傷害的情形,做父母的必須格外小心。對於一歲至一歲半孩童意外事故的預防,要先了解如前述的動作發育程度而有不同的預防措施。 此時的孩童已能抓握東西且到處行走,會藉著把東西放入口中來探究物品,因此容易吞入硬物或不該吃的東西;會打開櫥櫃、抽屜、容器而拿取不該拿的物品;當不受人監視時,會有探索環境的強烈好奇心;會探查任何孔洞,並藉著爬高、伸手、墊腳尖等動作來拿取放高處的東西;但他們不了解水、火、熱的危險性,且對高度的認知也尚未建立,因此隨意攀爬、上下樓梯、打開窗戶等;他們可以做許多動作,但在許多動作及技巧上顯得笨拙、不靈活,所以要預防幼兒意外的發生要有良好的觀念及措施,以下提供給家長們參考: (1)預防跌倒: 應在樓梯口做好安全措施。   (2)避免吸入及窒息: 勿讓孩子玩鈕釦等小物品,並且選擇大而牢靠的安全玩具,避免有尖緣或可拆開零件之玩具,以免誤吞;最好不要在地上放小東西,且勿給小孩吃硬的糖果、有核的食物、花生米及口香糖等。此外,應關好冰箱、衣櫃、洗衣機、浴室的門,以防小孩躲入而發生窒息等意外。當孩子接近水源時,應密切注意,並在水池及游泳地邊加上柵欄,以防溺水、窒息。   (3)避免身體傷害: 勿讓孩子自己拿刀叉吃東西,應使用摔不破的碗盤;注意與動物間的安恮性,尤其是貓、狗;禁止幼兒在走路或跑跳時,口中含著食物。   (4)避免中毒: 給藥時要仔細並留意,除非有醫師處方,勿給予服用成人藥物,父母應了解正碓使用糖漿的方法和劑量,藥物或化學藥品使用後,立即收存於安全位置或換用兒童安全扣蓋。   (5)避免燒燙傷: 應在任何熱燙的容器前做好防護措施,例如:鍋柄朝內放置容器下的桌巾不要讓孩子摸到;勿讓孩子玩電器物品;火柴及打火機必須放在小孩拿不到地方;必須先試洗澡水溫度及先放冷水再放熱水,禁止小孩玩水龍頭。萬一孩童遭灼燙,應循沖、脫、泡、蓋、送的五個程序處理,即沖冷水、蓋清潔布類而後送醫治療。   (6)避免交通事故: 坐車時不要讓孩子坐成人的椅子,須使用構造良好的汽車安全座椅及車內安全帶;不要讓孩子在路邊或在停靠路邊的車後爬行遊行,若無法監督小孩則應將門或籬笆鎖好。   平常多留意,不幸減最低 寶寶是父母心中的最愛,每當兒科或外科急診見到因意外而送醫的孩童痛苦的樣子,以及父母心急如焚的神情且不斷地自責,於心十分不忍,衷心地期盼大家平時就能多留意意外的預防措施,讓不幸和痛苦減至最小、最低的程度,也希望天下每位父母親都是快樂的爸爸媽媽。 摘自:http://www.howmama.com.tw/b77/1-1-t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