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Li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5年04月30日
公開
26

{news}蟾蜍爆炸解謎 烏鴉啄食

蟾蜍爆炸解謎 烏鴉啄食 編譯朱小明�綜合二十九日外電報導 歐洲北部由德國到丹麥近來出現千餘隻蟾蜍忽然鼓起肚皮然後自動爆炸的怪現象,科學家百思不解。德國科學家在檢查蟾蜍殘骸後指出,都是烏鴉惹的禍,為了吃蟾蜍的肝臟,用喙啄破蟾蜍的肚子,從而引起肚皮爆炸。 柏林獸醫穆奇曼說:「烏鴉很聰明,一隻烏鴉吃到口,其他烏鴉很快有樣學樣。」漢堡市衛生和環保局發言人表示,這種理論不無可能,可是有關單位沒有親眼看見,不敢斷定。 蟾蜍肚皮爆炸最嚴重的地點是德國漢堡市一處池塘,水面浮滿蟾蜍屍體,被稱為「死亡池塘」。檢查池塘的水質並無異樣,蟾蜍殘骸也查不出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 穆奇曼發現蟾蜍胸部和腹腔之間有鳥啄過的痕跡,推斷蟾蜍遇鳥攻擊時,為了自衛,產生身體膨脹的自然反應。由於肝臟部位缺了一個洞,蟾蜍身體膨脹時,血管和肺臟爆開,其他器官因此噴出。 穆奇曼表示,這種景象雖然駭人,並不罕見,只是因為發生在市區,所以蔚為奇觀。 漢堡市環保人員說,蟾蜍爆炸的過程有如恐怖電影,蟾蜍先脹成大氣球,猛然爆開,內臟溢流,又不會馬上死透,還要掙扎扭動達數分鐘之久。 漢堡市衛生環保單位定期檢測水質,並未發現蟾蜍染病的證據,而且排除蟾蜍受南非黴菌感染的推測。也有人推測,蟾蜍爆炸是犧牲小我的表現,以免蟾蜍數量過多。 【2005/04/30 聯合報】

2005年04月30日
公開
30

「再也不想看到你」孩子最受傷

「再也不想看到你」孩子最受傷 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 什麼話最讓國中小學生反感?新竹市家長聯合會與教師會昨天公佈「學生最討厭老師講的話」及「孩子最討厭爸媽講的話」統計結果,學生期望的其實都很簡單:希望師長少禁止、羞辱和威脅,多鼓勵和支持。 學生最不喜歡聽到老師說:閉嘴、不要、無知、廢物、你聽不懂是不是、被罰的人沒有資格講別人、要我講多少次、老師很想罵人、你國中完蛋了、你到底想怎樣等,充滿禁止、羞辱和威脅的話。 學生喜歡聽到老師說:加油喔、你一定可以、老師以你們為榮、你很讚、改掉就好了、老師相信你等鼓勵的話,另外謝謝、成熟了、長大了、你是個好學生等讚美也很受用,如果老師用「誠實、尊重、負責、下次不要再這樣了、小心一點、下次要記得帶作業」等話指導,學生也覺得很好。 至於「最討厭爸媽說的話」包括不可以、我數123…、大人講話什麼時候輪到你、還玩、快去做功課、閉嘴、你聽就好等禁止的話。另外如討厭、你很煩、你沒腦子啊、你是豬啊、笨蛋、白癡、敗家子、生了你算我倒楣、你去死好了、沒用的東西、滾出去、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等羞辱和威脅的話,最讓學生覺得受傷。 學生在調查中普遍最希望爸媽對他們說,爸媽以你為榮、改掉就好了、沒關係,你盡力了、失敗沒關係,最要緊的是不要放棄、你喜歡就好、我支持你、寶貝我愛你等鼓勵的話,及真乖、好棒、不錯喔,有用心、真孝順等讚美的話。 竹市教師會長曾琴音表示,調查結果值得教師深切反省,是否在無意間傷害了學生。竹市家長聯合會專員盧桂鶯指出,當父母被孩子激怒時,要學會絕不在盛怒下責罵或打小孩,有些話語的傷害比動手打還要嚴重,她鼓勵現代父母透過親職教育的學習,來提升管教孩子的知能,減少傷害孩子的行為。 【2005/04/29 聯合報】

2005年04月30日
公開
27

父 母 親 的 一 百 句 好 話

與孩子相處時,用心觀察;孩子的好處,誠意的讚賞與肯定,雖然只是隻字片言,可知會給孩子多美妙的影響 ◎   了不起 ◎   太好了 ◎   做得好 ◎   你學得真快 ◎   極佳的表現 ◎   你辦得到的 ◎   繼續試試看 ◎   做得好極了 ◎   那就是了 ◎   好主意 ◎   好多了 ◎   恭喜你 ◎   真好啊 ◎   好可愛 ◎   好極了 ◎   你做對了 ◎   真是傑作 ◎   真令人驚訝 ◎   太奇妙了 ◎   進步真快 ◎   好優秀啊 ◎   那就對了 ◎   你很能幹 ◎   你做到了 ◎   很突出 ◎   你真懂事不少 ◎   很不錯呢 ◎   繼續保持 ◎   多美妙啊 ◎   我好愛你 ◎   這正適合你 ◎   就是那樣做 ◎   記性真好啊 ◎   妳還記得呢 ◎   哇:看你的了 ◎   你走對路了 ◎   我真以你為榮 ◎   你快要做到了 ◎   那實在太好了 ◎   我很喜歡那樣 ◎   真令人感激 ◎   你做得很順手嘛 ◎   你以前做到了 ◎   你真是小神童 ◎   好﹙豎起大姆指﹚ ◎   你想出好辦法了 ◎   你真是好幫手 ◎   你一定練習很久了 ◎   你做得漂亮極了 ◎   你真讓父母開心 ◎   進行得很順利嘛 ◎   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   你真是可愛﹙美麗﹚ ◎   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   我就知道你能做到 ◎   你今天做得好認真 ◎   你每天都有進步哦 ◎   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   我很感激你的幫忙 ◎   你下次會做得更好 ◎   這才是我的好孩子 ◎   你沒有任何差錯嘛 ◎   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   你正盡力地做好它 ◎   對了:就是這樣做 ◎   你這樣快就想出來了 ◎   你使它變得容易多了 ◎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 ◎   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   你看你想出辦法來了 ◎   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   今天頭腦真是靈活啊 ◎   你幾乎像個大師一樣純熟啊 ◎   你真學到不少東西嘛 ◎   你已經有很好的開始了 ◎   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   真是讓我感到快活啊 ◎   謝謝你啊 ◎   你幫得很對 ◎   這好像是你做得最好的一次 ◎   我想你己經有把握了 ◎   你今天做得比以前好呢 ◎   你真的不斷在進步呢 ◎   再試一次你就可以做到 ◎   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了 ◎   繼續做,你愈來愈進步了 ◎   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 ◎   你不會忘記你做得那樣好 ◎   你正進入很好的情況呢 ◎   我自己都沒有做得那樣好 ◎   你真像個美麗的小甜甜 ◎   那真是一件溫馨的事啊 ◎   你真是我的小王子﹙小公主﹚ ◎   啊:跟你在一起讓我覺得很快樂 ◎   你真讓我感動 ◎   我為妳今天做的工作感到驕傲 ◎   看到你做得那樣認真,使我覺得做媽 媽﹙爸爸﹚真愉快 ◎   看到你各方面的表現,使我覺得做媽 媽﹙爸爸﹚以你為榮

2005年04月29日
公開
30

好美的花

2005年04月29日
公開
32

水族館

2005年04月27日
公開
26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地點:國語日報社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 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 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 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完全一無可取, 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 他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 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 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失敗可以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 創造力)   會想會動腦的人可能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 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 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 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 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 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你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 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 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 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實際,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 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布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藥劑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 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難道一早起來還很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 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 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弟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出息。 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 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 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 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 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 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 他主修歷史,自學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 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 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 記得有個長跑選手溥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 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 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 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 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 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 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 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 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 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 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 女兒就會越來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 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 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 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 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 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 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 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 後來老師說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 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 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 他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 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 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 所有要有生機,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2005年04月20日
公開
27

杜邦在中國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

杜邦在中國上了一堂震撼教育課[商業周刊] 【文 沈耀華】 碰過鹿港、印度抗議撤廠,杜邦見識、處理過無數次危機,但中國消費者對不沾鍋塗層可能有問題的激烈反應,卻硬是讓杜邦行之兩百年的危機處理原則重新歸零…… 在杜邦,所有的事都有一個經驗教訓。」公司成立逾兩百年的杜邦,歷經過各式危機處理後,去年卻在中國狠狠地學到全新「經驗值」。 同樣是不沾鍋上面杜邦生產的塗層有安全疑慮的事件,歐美和中國大陸的消費者反應截然不同;而同樣是華人,台灣對不沾鍋事件的反應冷淡,但在大陸卻無比沸騰,逼得杜邦總裁從休假中被召回,二十八天內二度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澄清,讓杜邦見識到他們累積了兩百多年的危機處理標準,在這次的事件中根本不適用。 負責危機處理的杜邦全球副總裁范凱琳〈Kathleen H. Forte〉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被問到這次事件時,沉默了大約兩秒,歸納出這次事件的經驗值是:「你永遠不能去預期〈事情〉會怎麼演變。」 事情的起因,是用來製造不沾鍋的特氟龍時,使用到的活性劑PFOA,曾在人類血液中被發現,但這種物質在塗層製作過程中應該就已經揮發,為什麼會跑到人的血液裡?杜邦不知道,美國環保署的科學家也不知道,這些科學家就跟杜邦索取相關資料,開始進行研究。這些資料,被美國環保署負責研究申報的單位知道了,認為杜邦沒有按照規定向環保署報告,因此在去年七月八日對杜邦提起行政訴訟。 這項消息透過華盛頓當地記者的即時新聞傳送出來後,美國當地媒體一陣追逐,當地的重點在於美國媒體推估出一個,如果杜邦被罰鍰,金額可能高達三億美元的鉅額賠償,媒體的報導並不認為這件事會釀成跟消費者安全或環保有關的危機。美國民眾對這種可能會纏訟多年的訴訟也習以為常,因此不沾鍋事件沒有多久就在報紙版面上消失。 大陸媒體大肆撻伐 特氟龍鍋被撤下架 但美國環保署是聯邦政府的單位,依照公司的危機處理機制,這次事件是嚴重性比「警報級」〈Alert〉高,但比「危機」〈Crisis〉低的第二級的警示分階;因此,杜邦內部的法務部門立刻連打三通電話,分別打給技術人員、公關部門、相關部門主管。在一個小時內,范凱琳已經動員相關人力,並主動向媒體發布公司立場的聲明。至此,一切的發展狀況,基本上都在杜邦團隊的掌握和沙盤推演的假想狀況中。 但意外的狀況,是四天後、在太平洋的對岸發生。 七月十二日,中國大陸內部才開始了一波驚天動地的全民撻伐聲浪。杜邦亞太區公共事務部總監林娓娓凝面搖頭憶道:「那一週,來自大陸的媒體詢問和專訪要求,占全球媒體的九○%以上,有兩、三百個之多呢!」這是杜邦中國從未見過的陣仗。 在七月十二日上海當地媒體開始轉述外電後,七月十三日北京媒體以「杜邦特氟龍可能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為標題所做的報導,引起大陸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簡稱質檢總局〉高度關注,並在媒體發言:「一旦發現特氟龍確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國家有關部門將立即採取相關措施。」中國消費者保護協會也跳出來表示,「一經查證,消費者有權向杜邦索賠。」瞬間,大陸蔓延特氟龍危機,相關廚具銷售開始陷入寒流。部分超市開始將特氟龍鍋下架。至此,整個事件已經和美國完全不同。 被消費者控告詐欺 情況失控,總部慌了 一個美國環保署指控公司未依程序善盡通報義務的公文,跨過太平洋後,演變成特氟龍不沾鍋有毒風暴,更引發中國當局的高度矚目、消費者的群情激憤,甚至演變成為跨國企業故意傾銷有毒產品到中國的言論。遠在華府的杜邦總部眼見情況失控,完全傻眼。 危機處理中,極重要的部分在於預做準備。以這次事件來說,杜邦早在美國環保署開始展開調查、要求杜邦研究人員提報相關資訊的當下,就已經用內部郵件通報各部門人員,就連中國當地的團隊都知道美國環保署的相關動作。因此,當美國媒體開始了解、採訪美國環保署發布的訊息時,杜邦的公共事務部,已經進入第二階段:準備好人員配置及回應內容,主動聯絡媒體,讓市場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杜邦的立場。在杜邦的認知裡,這整件事情,只是「環保署和杜邦對這件事情該不該報告,有不同的認定」而已。 但沒想到的是,這個被杜邦認定為行政程序與通報上的爭議,跨過太平洋,大幅升溫。 七月底,中國小家電企業—立邦電器在北京宣布全面停產、停售特氟龍產品;立邦為第一個站出來向杜邦提出索賠的大陸企業。八月十七日,受特氟龍事件衝擊,炊具研發製造商—蘇泊爾掛牌上市第一天,就跌破掛牌價十二•二一元,一直到現在,這家公司的股價都還低於掛牌價。而去年十月十一日,中國出現第一起消費者控告特氟龍不沾鍋製造商和銷售商詐欺的官司,並在北京開庭。 總裁賀利得暫停休假 兩度接受專訪消毒 負責杜邦危機處理的范凱琳直到上週六〈九日〉坐在台北杜邦辦公室,嘴中還說,這真的是她在杜邦二十七年以來,從未見識過的狀況。從台灣最熟悉的,一九八六年台灣鹿港居民抗爭反對杜邦設二氧化鈦廠,杜邦撤廠轉戰觀音廠,到十三年前杜邦因為Benlate事件共賠償二十億美元,杜邦可說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突發狀況。 杜邦中國團隊顯然比較知道厲害,就在七月十二日媒體開始報導的同時,中國團隊就建議直接請總裁出面接受媒體專訪。四天之後,杜邦總裁賀利得〈Charles O.Holliday, Jr.,〉接受《人民日報》專訪。又過了四天,杜邦派出的兩位技術專家已抵達北京開記者會。 但事情並未就此落幕。當杜邦在美國另一件官司出現新進展的新聞出現時,特氟龍事件又在大陸掀起第二波漣漪,逼得賀利得二度接受中國媒體專訪!而按照行程,賀利得當時應該在休假。但這次,杜邦總部邀請中國各主要媒體駐美記者代表,讓賀利得花三個小時在杜邦總部好好溝通。同一天在大陸,中國杜邦再度召開記者會。 美國環保署的研究結果,最快也要到今年第三、四季才會出爐,因此杜邦的這次中國震撼教育,付出的學費還無法算出個總數。 但當賀利得首度接受中國人民日報專訪時,針對中美兩國消費者在該事件上反應不一時,曾試著回答:「我認為,我們對美國消費者比較熟悉。」言下之意,杜邦學到了不能只從美國看世界。台灣和印度的被迫遷廠事件和大陸的特氟龍事件,都一再讓身經百戰的兩百年跨國老店杜邦學到,即便是市場趨向全球化,但跨進另一個國界,很多經驗都必須歸零。

2005年04月17日
公開
30

印度工程師為何那麼強 ( 天下雜誌 ) (轉載)

回覆 印度工程師為何那麼強 ( 天下雜誌 ) 或許整個教育體制都有值得再思考的一面吧!!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體人才的培育重鎮,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全球炙手可熱的軟體工程師?怎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一出校園就展現競爭力?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 二十五萬印度人勢力深入矽谷,已不是新聞。 美國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簽證,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 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這樣充沛、素質又令人覬覦的軟體人才?答案是教育。 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為軟體人才的搖籃。 沒有選擇題的童年問印度工程師為什麼他們軟體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 我們數學好。 」 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 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 印度教育首重數學。 「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 T.Mutatkar )笑著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教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 印度人不但發明了數字及算術,還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 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 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 「 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 」西藏血統、印度長大、最後在台灣念大學的札西格勒說。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 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 」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 你必須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 」 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 札西格勒補充。老師的負擔當然增加,對學生卻是用心良苦。 「我們不要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 M.Raman )解釋:「 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 而 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大學還考選擇題? 」他詫異地問。 印度軟體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很會說話」是他們和台灣工程師最大的不同。 把 競爭力 說出來 台灣工程師 多半「 沈默寡言、多做少說 」, 印度工程師 卻可以 侃侃而談 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黑黑的臉龐眼睛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 言之有物,條理分明 。這竟也是軟體教育的一部份。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 溝通技巧 。「我們要 不斷上台演講 , 」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著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很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 如何快速切入重點 ,更重要的是, 態度要落落大方 。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體公司 Snowbit 助理執行長阿加渥( R.Agarwal )指出:「 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才會對你有信心。 」換言之,學生 不但要培養競爭力 , 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 , 讓別人一目了然。 印度軟體產業風生水起近十年,產業日臻成熟,軟體公司水準也趨於一致。這時候要搶國外大客戶,比的就是「人」的競爭力。業界的競爭既激烈又現實,這種氛圍,也早已滲入校園。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導 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 。他給全班最高分者 A ,第二高分者 B ,剩下的全部是 C 、 D 、 E 。 教授告訴學生:「 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 高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 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週末的 ,」他們異口同聲。 問他們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 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 為什麼願意長期在高壓下苦讀?動力是什麼?「為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 在印度,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平均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這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資訊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才念大學的他笑著說。這種「 天將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學生進入職場多半可以立刻上線。 學校、產業一家親 除了學生自己夠用功、專業能力優異外,印度軟體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 產業互動非常密切 , 學生對新技術的發展完全不脫節 。這也是矽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 學生和產業互動有多密切?可以從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中,學生雷地的學校生活中看出來。 雷地今年大三,這學期修的課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 IBM 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資料庫軟體」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體」。 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領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術發展。 系上二十七位老師中,有十六位是業界老師(在業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規教授」還多。 雷地另外選修了一門「網路架構」。這門課很特殊,是學長們向學校建議開設的。 「歡迎學生告訴我們他們想學什麼,有求知慾才會有進步,」行政長拉曼微笑說。 拉曼認為, 學校的責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對科技有充分的接觸( exposure ),才會激發強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發展。 而學校的策略,就是運用業界的力量,歡迎業界設立校園實驗室,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學生,夜間並由學生擔任管理員。 雷地在眾多實驗室中,選了摩托羅拉的實驗室工作,因為他對通訊很感興趣。摩托羅拉提供通訊軟體平台,「可以整夜窩在實驗室,在平台上試寫軟體,真是非常過癮,」雷地笑得很開心。 講到暑期實習,雷地笑得更得意,因為他去年暑假的實習,是在美國紐約。 「我第一次出國喔,」雷地忍不住透露。美國一家電子商務軟體公司 EXCEED ,想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兩個名額給學生赴紐約總部實習,當然也希望他們畢業後加入。是否加入,雷地笑著說會考慮。但說到實習的收穫,他神情轉為穩重:「要開發一個電子商務軟體,我們在學校多少有學過;但要實際去維持它,若不是這次實習,我不會知道有這麼複雜。」 密切的互動下,學生、學校、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 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盡情吸收。 學生畢業後投身業界,把當年吸收的養分回饋產業。 「 整個循環要快速、有效率,才能追上科技發展的步調。 」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教授迪內夏( K.Dinesha )指出。 幾位台灣資工系教授,在聽到印度這個「循環體系」時,都表示「 的確會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知道很重要」,但因為許多原因,在台灣很難落實。首先是「業界老師」難實現。說穿了,就是供、需都有問題。 以供應面來說,執全世界技術牛耳的,多半是跨國企業。 但這些 外商公司在台灣 多半是業務導向,鮮少有研發中心 ,遑論派專家進學校授課。 而本土企業縱使有意願,學校嚴格的把關卻又導致無法成行。「 我們對教師的審查可是『三級三審』:系審、院審、學校審, 」交大資工系副系主任陳耀宗笑著比喻,他隨即正色道:「 審查標準還是看論文的數量。但業界的人哪有時間寫論文? 」貝爾實驗室出身的他,一再肯定「業界老師」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認,要改變現狀有困難。 那麼進入產業實習呢?國內最早推動「專業實習」的元智大學資工系,系主任劉如生非常坦白地說:「很多廠商抱著『利用』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學生、幫助學生,」他感到失望且憂慮。但他也慶幸還有像工研院、資策會等對學生很有心的單位,希望企業也能同樣珍視產業最重要的資產—人才。 產業導向的隱憂與產業密切互動,固然創造了今天印度軟體人才的優勢,但也埋下了隱憂。 「 產業看三年,學校看十年」,這是技術研發的普遍共識。 「 太過產業導向的學校課程,長久下來,學校的研究會喪失前瞻性, 」印度德里科技學院資訊系主任庫瑪( M.Kumar )一針見血指出。 然而, 綜觀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卻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資訊科技學院成立,提供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全力支持。 政府卻也不得不這麼做。「今天我們好不容易創造出某種優勢,就要永遠保持這個優勢。」安得拉邦( AndhraPradesh )州長納都( N.Naidu )指出。印度政府最害怕的,就是中國大陸循相同模式,急起直追。 去年開始,印度政府喊出「二○○八年,百萬軟體人才」的口號(目前軟體人才有 41 萬),產業界與學界,已動了起來,朝目標積極邁進。 資金撒下,一所所資訊科技學院正大興土木,要為軟體人才打造最好的設備環境。例如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的學生,每人配一部筆記型電腦,還可以無線上網。 但值此同時, 印度卻有 70 %的文盲 ,完全活在另一個世界。 就像林蔭幽深、一棟棟新式大樓聳立的孟買大學,幾步之遙卻是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同樣諷刺且令人觸目驚心。印度政府難道沒有想過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 「這一直是個錯誤,」卡納塔卡( Karnataka )州政府祕書長庫卡尼( V.Kulkarni )說:「但不可否認的,這卻成就了我們的優勢。」 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內翻轉印度,從貧變富,由文盲變文明,是不可能的。 他們希望藉金字塔頂端 2 %人口的力量,帶動下面 98 %的平民。 可不可行,就待時間驗證。

2005年04月16日
公開
25

心情糟透了

音樂欣賞

2005年04月03日
公開
23

[news]電腦新世代 思想行為大不同

電腦新世代 思想行為大不同 【聯合新聞網 記者梁欣怡、楊清雄�特稿】 你可能發現,孩子每次做功課時,總愛開著電腦和電視(新聞、網站、商品),有時還戴著隨身聽的耳機,手機也放在一旁。或許你會擔心,這樣能專心做功課嗎?他們卻告訴你:要是沒這些東西的話,他們才沒法子用心。 別以為只有你家的孩子這樣。現代的孩子或許因為從小接觸電腦和網路,已經慢慢習慣在多媒體中同時做多樣的「工作」。 這種複雜模式的工作環境,對孩童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其實,不少專家也很想知道。或許由於社會對這群新生代的了解和注意不夠,科學家一直不曾深入探討現代科技對他們的影響。 最近,美國已經發現這群現代孩童不僅生活模式和父母那一代大不相同,他們的思想及行為方式,甚至觀念上,都和傳統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引起注意。在國內,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見。 但對所有父母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問題?新的科技媒體對他們會有什麼不良影響嗎?探討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 以視窗多媒體為核心的這群孩子,坐在電腦桌前,總是一副不得閒的樣子,手指在鍵盤上拚命敲打,為的是跟好友在線上哈拉,一會兒網路電話鈴聲響起,又趕緊戴上耳麥跟來電的人八卦一番,順帶把後頭電視機正在播出的名人緋聞,Key給對方。 可以在同一段時間中,同時操作這麼多的功能,可能令你自歎弗如,其實比起早年的電腦玩家,他們也顯得高竿得多。要想像他們這樣可不簡單,因為你得對不斷推陳出新的資訊軟硬體,永遠保持高度的興趣,才能讓自己處於流行尖端。 當然,為了和朋友在電腦上溝通方便,中文打字的速度也得講求,而為了讓中打速度夠快,新興的網路語言應運而生,「這樣子」,可以變成「降子」,「你好嗎」可以變成「ㄋㄏㄇ」;或者利用英文字母來處理複雜的詞語,例如OGS代表「歐吉桑」,甚至,允許同音字夾雜,只要對方看得懂即可;有人把這種「文法」戲稱為火星文。 類似的技巧確實提升了中文輸入的速度;更要緊的是,特殊的新語言文化,更讓他們有認同感,也有了共同遵循的遊戲規則。 講究效率的結果,「等待」變成了一種罪惡,每個人都把自己視為宇宙中心,所有的人事物都得順應自己,因此,他們普遍缺乏耐性。這種特性反映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總是對父母顯得不耐煩,充其量父母只要負責提供金錢,其他都可以不必過問。 事實上,就算是與網友間的互動,也常會以自己為中心,所有的別人都要順應要求,不然,就開發新的網友。 新世代的這種特性,和電腦的演變關係很大,有人甚至戲稱說:都是比爾蓋茲惹的禍。 電腦從早期的單工,逐漸轉變為多工、萬能,加以網際網路發達,所建構出來的虛擬世界,讓人可以輕易主宰一切。以學校生活為主體的青少年族群,越來越依靠電腦來處理所有的學務和事務,加上網路帶來的匿名、隱藏性、高度排他性等優點,讓這群人日益龐大。 富邦文教基金會連續三年的調查顯示,有五成大學生回到家就開電腦上網,半數年輕族群表示生活裡不能沒有電腦。過度沈溺於這個多媒體世界的結果,一方面讓這個族群可以主宰一切,另一方面,卻也導致他們從自己為中心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比較令人擔憂的是,網路造成的許多特性,正逐漸使傳統的價值觀崩潰。譬如說,寫作業時,找些網路上的資料來改比較快,是否出自己手不要緊;又如因為缺乏經濟能力,所以,軟體能免費最好,否則就到地下網站下載盜版,而且越能弄到最新、最貴、最嗆的貨,越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此外,一切依附在這個自我和虛擬的世界裡,使得這個族群更封閉,也更易受到網路的影響。於是,這個族群越來越封閉,實體的人際互動,逐漸被電子訊號取代,夕陽的絢爛、清新的早晨空氣、徜徉在草坪上的感覺…一切都變成文字敘述,而不是實際生活中的記憶。 這些原本應該從接觸自然而產生的記憶,現在都可以從虛擬的多媒體取得,年輕族群不再跋山涉水去感覺,因為搜尋引擎和影音光碟可以提供。 去年,日本曾發生諸多網友相偕自殺的事件,也是一例。因為他們太過自我中心,現實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心理受挫的程度可能超過父母所能想像,也更讓這群人不願意步出戶外,面對真實的世界。 雖然在目前,沒有人說得上科技媒體盛行對下一代可能有怎樣的影響,但從整個社會對青少年許多表現的評價看來,新科技似乎已經出現一些不良副作用了--當然,這還有待專家深入的探討。

2004年08月16日
公開
31

我家馬桶坐墊的元兇

說真的家中有4隻【小鳥】,註定了我這個媽要辛苦一點! 因為只有我要坐著上廁所!(他們坐著上廁所就只有上【大號】!) 記得兒子們,小時候要上廁所(他們【小鳥】的高度剛好離馬桶高出一點),我都要把他們的【小鳥】抓出來(因為他們還在半夢半醒之間),不然【那個】都會黏在一起,然後就從【出口】的地方滑下他們的大腿、小腿、地面。然後我就要沖啊、刷啊、洗啊! 過了許多年的最近早上,我發現我們家的馬桶坐墊又出現【濕濕一片】!誰啊??? 厚))))))))) 後來,兇手抓到了!就是大哥! 原來正在【長大】的他,生理的關係,上廁所要離馬桶遠一點才瞄得準,所以。。。。。。 嗚~嗚~嗚~ 我問老爺,不會吧!?他不會比你【大】吧!怎麼你不用站那麼遠,他要站這麼遠! 老爺說:『因為他年輕嘛!現在角度是90,我已經老了,角度已呈180,所以。。。』 呵~呵~呵~好吧!我就接受這個理由吧! 不過想到最近幫我們家男生買短褲的反應! 最近幫兒子買了有拉鍊的短褲,兒子抱怨說:『媽媽,為什麼要買有拉鍊的短褲,這樣很麻煩,我會忘了拉!』 買了兩件薄的短褲給老爺跑步運動用的,老爺說:『為什麼要買沒拉鍊的短褲,這樣上廁所很不方便耶!』 厚)))))) 一樣是男生,問題出在那裡啊!?角度90與180的問題嗎? 就像新婚的時候,幫老爺買內褲,我也不知道有開檔與沒開檔的內褲,究竟有什麼差別?!?! 就如同,女人的內衣,開前與開後的製作方式,是【xxx】的問題吧! 阿哉的A-Li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