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ika~

好文分享~讓孩子學會看重自已

2009年11月17日
文/柯華葳

讓孩子學會看重自己---相信自己,有學習就有成長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杜威克將多年研究的心得寫成《心態致勝》一書。作者拋出一個問題:有些孩子面對困難時,不去管它:有些會想辦法應付(不一定是解決):有一些則愈挫愈勇。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呢?

相威克的論點是:一個人怎麼看自己,影響他是否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也影響他是否完成自己所看重的事。

用要「成長心態」看待自己
如果一個人看重「聰明」,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註定,稱為「定型心態」。這種人會覺得一個人的智力不可能改變多少,即使學新事物,也無法真正獲得改善:因此,抱持定型心態的人,他做事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不可以讓人覺得我笨」。換句話說,定型心態者要他人肯定自己是聰明的、努力的、有愛心的:得不到肯定時,會以「天賦不足」為籍口,放棄努力。
相對地,另一種人將自己的現況視為只是一個起點,相信人人都可因鍜鍊和經驗而改變,這就是「成長心態」。抱持成長心態的人,認為無論智力高下,都能做出相當的改變,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改善自己的IQ:因此,對他來說,成功關乎學習,有學習就有成長。

爸媽的行為影響孩子的心態
《心態致勝》書中主要以企業、婚姻、人際關係為例,但也提到教養案例。家長和老師表現出來的行為(包括對孩子的讚美和斥責),會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和老師期望的是「定型心態」還是「成長心態」。舉例來說:當研究者問孩子:「當你有不錯的成績,爸爸媽媽會很高興,為什麼呢?」若孩子答:「他們高興看到我是個聰明的孩子」,這呈現的是「定型心態」。若孩子答:「他們高興看到我認真地讀書」,這呈現的是「成長心態」。

不同心態讓思考變得不一樣
心態會影響思考。例如,新手媽媽面對新生兒時會不知所措,如果她能跟寶寶說:「媽咪知道你餓了,我們兩個都在學著面對新生活,我也知道這很折磨人,但是我們都正在學習。」當媽媽能這麼想的時候,表示她跳脫負面思考,重新讓自己有不一樣的想法,於是不但改變了她對寶寶的態度,也影響了寶寶的反應。這讓我想到兩則真實故事。

有位阿媽幫著博士兒子帶孩子。阿媽到處聽演講,決定要把孫子帶好,阿媽說:「小時候我教兒子數學,他反應比較慢,我又比較心急,不知怎地說了『真是笨!』。兒子到今天還記得我這麼說過他。我現在要把孩子教對才可以。」

有位爸爸,生活中一時失意,喝酒開車被警察攔下,開了罰單。回到家,看到年長母親,母親尚未多說什麼,兒子卻說:「反正我不是你們家的人。」母親愣在那兒,「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只因當時兒子年少惹禍,我一時氣不過,說了『你不像我們家的人』,沒想到兒子記到今天。」

兩位母親都認為自己當時是一時情急,不是故意說的,但是兩位已經成家當爸爸的兒子卻一直記得媽媽的話,彷彿那是他們心中的罩門與額頭上的金箍咒。兩位母親當時看到的,就是定型的「能力」,於是兒子也就一直活在擔心被媽媽「小看」的陰影中:他們努力的目的是向母親證明自己是「聰明」的。

從這裡我們反覆地看到:父母的話可以激勵人、改變人腦:但也可以讓人心痛一輩子。爸爸媽媽想讓孩子學會看重自己,就要多多發揮成長心態,鼓勵孩子、指導孩子,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是能不斷進步的。

爸媽教養孩子時要多以鼓勵、指導取代讚美和批評,如此孩子才不會因為少了一時的讚美就放棄努力。



摘錄自...學前教育10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