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羽&小花@媽~

多踮腳尖和多赤腳奔跑改善扁平足

2008年09月23日
資料來源來自網路

(一)多踮腳尖改善扁平足
有扁平足的民眾,常因足部承受過大負擔,導致腳痛、膝痛,嚴重的可能惡化成脊椎側彎。復健科醫師表示,國內六歲以上小朋友扁平足好發機率為百分之十二,家長應注意小孩的足部發展,並在三歲至九歲的黃金治療期進行矯正。

 不要太早用學步車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汪作良表示,扁平足的形成原因是先天性趾骨黏合、足部韌帶鬆弛,後天因素則可能是小朋友過早用學步車練習步行,他建議小朋友不應在六、七個月大足部韌帶尚未發育成熟時開始練習步行。
他又說,小朋友三歲左右足弓開始發育至六歲完成,期間家長應提高警覺,扁平足小朋友常有走路、跑步跌倒的情形。他提醒,扁平足患者應避免做跳躍性、撞擊性的運動,並多作踮腳尖運動訓練足弓肌肉。汪作良說,扁平足分為柔軟型與僵硬型兩種,柔軟型扁平足可依腳形訂做矯正鞋不需開刀,僵硬型則必須開刀治療。

患扁平足症狀
▲小朋友站立時足部內側突出、足弓扁平塌陷、雙腳呈外八型。
▲鞋底後方內側磨損。
▲走路或跑步常跌倒。
▲步行時雙腳呈內八或外八步態。
■扁平足嚴重者後跟會外翻。

(二)家有扁平足幼童 多赤腳奔跑有助改善發育
有扁平足的幼童,若未把握足弓發育前的黃金治療期,長大後易 出現腰痛、膝蓋磨損等症狀。國內一項調查指出,台灣有越來越多幼童有「隱性扁平足」,專家建議,多讓家中小朋友赤腳在草地上奔跑或玩球,有助改善腳掌正常發育。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針對一百一十名七歲至十二歲的兒童,進行骨骼肌肉健診資料分析發現,兒童常見的骨肌問題依次為:扁平足、駝背、脊椎傾斜、內八及O型腿。

值得注意的是,在六成的扁平足兒童當中,其中有高達八成比率,是屬於需經專業檢測才能得知的「隱性扁平足」。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健康體能中心主任白淳升表示,臨床上發現,幼兒扁平足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其中 「隱性扁平足」,也就是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更因為外觀上還是可以看到足弓,因此家長很難早期察覺。

不同俗稱「鴨母蹄」的「結構性扁平足」,不論在承重與否的情況下,都呈現無足弓狀態,白淳升說 ,隱性扁平足患者在坐姿時可以看見足弓,只有在站立或行走時,才會隨著施力部位與動作,產生足弓時有時無的狀態。

小朋友如果走一小段路就很容易感到酸痛,而且運動能力較差,就很有可能有扁平足,會導致駝背、胸椎後傾及骨盆前傾等姿勢異常,若未及早調整,成年後也易有膝蓋磨損及腰痛等症狀。

白淳升建議家長,如果要預防小孩產生扁平足,可趁九歲足部的結構、形狀及比例成形前,提供足部 適當且適量的刺激,例如可多讓小孩到公園、草地踢球或山坡等不平整的土壤地跑跳,或可每天訓練十至十五分鐘的踮腳行走、在彈簧床上彈跳,都可以幫助小孩骨骼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