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要快樂過日∼★

佳塋

佳塋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四句話

2007年10月28日
公開
1

有一個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和尚,人們都稱他為智和尚。少年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帶給別人愉快的人呢?」智和尚笑著望著他,說:「孩子,你有這樣的願望,已經是很難得了。有很多比你年長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中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所以只好讓他們保持原狀就好了。」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絲毫得意之色。智和尚街著說:「我送你四句話。 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涵義嗎?少年回答說:「你是不是說,在我感到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狂之時,把我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淡一些?」智和尚微L點頭,接著說:「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少年沈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的的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而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幫助?」智和尚兩眼發光,繼續說道:「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智和尚哈哈大笑:「阿彌陀佛,孺子可教也。 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後慢慢品味吧!」少年說:「這句話的涵義,我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整合起來呢?」智和尚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閱歷。」少年沈默了很久,然後叩首告別。後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老年人。再後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人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禪心慧語認識別人,被別人認識,認識自己,用一顆真誠的心將三者結合。把別人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別人。關鍵的在於認識自己,弄懂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成為近於完美的人。

人生的鐵索

2007年10月27日
公開
1

一座泥像立在路邊,歷經風吹雨打。他多麼想到個地方避避風雨,可是它無法動彈,無法呼喊。它十分地羨慕人類,覺得做一個活生生的人真好,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到處休閒。它決定抓住一切機會,向人類呼救。這天,佛陀路過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佛陀發出求救。「佛陀,請讓我變成一個人吧!」泥像說。佛陀看了看泥像,笑了笑,手臂一揮,泥像真的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青年。「你想要變成一個人可以,但是你必須先跟我試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承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可以馬上把你變回原來的樣子。」佛陀說。於是,青年跟隨佛陀來到一個懸崖邊。只見2座懸崖遙遙相對,此崖為「生」,彼崖為「死」,中間由一條長長的鐵索橋連接著。這座鐵索橋又由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鐵環串聯而成。現在,請你從此岸走向彼岸吧!佛陀長袖一拂,已經將青年推上了鐵索橋。青年戰戰兢兢,踩著一個個大小不同鏈環的邊緣前行,然而,一不小心,一下子跌進了一個鐵環之中,頓時兩腿失去了支撐,胸口被鏈環卡得緊緊地幾乎透不過氣來。「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揮動雙臂,大聲呼救。「請君自救吧。在這條路上,能夠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佛陀在前方微笑著說。青年扭動身體,拼命掙扎,好不容易才從痛苦之環中解脫出來。「你是個什麼鏈環,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少年憤然道。「我是名利之環」腳下的鏈環答道。青年繼續朝前走,忽然,隱約間,一個絕色美女朝青少年嫣然一笑,青年飄然走神,腳下一滑,又跌入一個環中,被鏈環死死卡住。「救……..救命呀!好痛呀!」青年驚恐地再次呼救。可是四周一片寂靜,沒人回答他,更沒人來救他。這時佛陀再次在前方出現,他微笑著緩緩說道:「在這條路上,沒人可以救你,只有你自己救自己。」青年拼盡全力,總算從這個環中掙扎了出來,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兩個鏈環間小憩。「剛才這是什麼痛苦之環呢?」青年想。「我是美色鏈環。」腳下的鏈環答道。經過一陣的休息後,青年頓覺神清氣爽,心中充滿幸福愉快的感覺。他為自己終於從鏈環中掙扎出來而感到慶幸。青年繼續向前趕路。然而料想不到的是,他接著又掉進了貪欲的鏈環、妒忌的鏈環、仇恨的鏈環…….,等他從這些痛苦之環中掙扎出來,青年已經沒有力氣在走下去了。抬頭望望,前面還有漫長的一段路,他再也沒有勇氣走下去了。「老人家!老人家!我不想再走人生之路了,你還是帶我回到原來的地方吧!」青年呼喚著。佛陀出現了,手臂一揮,青年便回到了路邊。「人生雖有許多痛苦,但也有戰勝痛苦之後的輕鬆,你難道真的願意放棄人生嗎?」佛陀問道。「人生之路有太多痛苦,歡樂和愉快太短暫又太少了,我決定放棄人生,還是去做我的泥像吧!」青年毫不猶豫。佛陀長袖一揮,青年又還原為一尊泥像。「我從此再也不必受人世間的痛苦了。」泥像想。然而不久,泥像便被一場大雨沖成了一堆爛泥。禪心慧語不經歷風雨,怎能看見彩虹?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都要經歷困苦和磨練。有的人在艱難面前做了強者,有的人就只能做弱者。

改變了命運

2007年10月24日
公開
1

有個小沙彌,從小就離開了父母,跟隨師父出了家.有一天,師父用慧眼發現小沙彌只剩十天的壽命。難過之餘,不好說破,只告訴他,明天起回家好好和父母團聚,十天後返寺.十天過去了,想到年紀輕輕的徒弟從此離開人間,師父不免黯然。但就在悲傷中,突見小沙彌活蹦亂跳地從外面回來,氣色紅潤,精神極佳。師父非常納悶地問他:「你回去,你父母親還好嗎?有沒有吃過補品?」父母都好!小沙彌回答,「沒吃過補品!」「好奇怪呀!奇怪!」師父幾乎懷疑自己的神通失靈,再問, 這些天,這些天,你是怎麼過的?小沙彌一五一十細數十天的經過,師父不覺有何特別,但猛然靈光一現,急忙道:你再仔細說一遍,第一天回家途中,風雨之夜的經過?原來那晚風雨交加,有一窩螞蟻眼見就要被河水沖走,小沙彌一念慈悲,心有不忍,用樹葉把螞蟻聚集在一起,然後放在高高的地方後,才拍拍手踏上歸途,事後他幾乎忘了這件事。「原本如此!」師父說:「你知不知道?你做了件好事,無意中改變了自己命運!」禪心慧語命運不是機運,而是一種選擇;它是念頭的延伸,也是動機的累積;心起因,命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命運讚美智者,酬報仁者,幫助勇者;命運只能捉弄懦者,無法阻撓強者;只能譏笑弱者,無法拘束能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命運,與其說是偶然,毋寧稱為必然,我們無須慨嘆無奈,不必唏噓無常,只要心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自然就會有好運。

點燈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1

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村民在默默地行走。苦行僧轉過一條巷子,他看見有一團暈黃的燈從巷道的深處靜靜地亮過來。身旁的一位村民說:「瞎子走過來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問身旁的一位村民說:那挑著燈籠的人真的是一位盲人嗎?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他看不到柳綠桃紅的世界萬物,他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的,他挑一盞燈籠,豈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燈籠下漸漸近了,暈黃的燈光漸漸從深巷移遊到了僧人的芒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問:敢問施主真的是一個盲人嗎?那挑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自從踏進這世界,我就是一直雙眼混沌!僧人問:既然你什麼也看不見,那你為何挑一盞燈籠呢?盲人說:現在是黑夜嗎?我聽說在黑夜裡沒燈光的照射,那麼整個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是盲人,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僧人若有所悟說:原來您是為別人照明了?盲人卻說:不,我是為我自己!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人緩緩向僧人說:你是否因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過?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還不留心被2人碰了一下。盲人聽了,深沈地說:但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是我挑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更讓別人看到我自己。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到我了!苦行僧聽了,頓有所悟。他仰天長嘆說:我天涯海角地奔波著找佛,沒想到佛就在我身邊。原來佛性就像一盞燈,只要我點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見佛,但佛卻會看到我的! 禪心慧語為別人點燃我們自己生命的燈吧,這樣,在生命的夜色裡,我們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燦爛!

教育小孩-分享

2007年10月23日
公開
1

教育孩子,貴在時時處處                             品德教育,時時處處  當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時,買門票,要排隊,這是教育孩子守秩序。看到門旁盛開的鮮花,可以告訴孩子花的名稱,並讓孩子過去聞聞香不香。這是教育孩子學會觀察,培養他對事物的注意力和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如果孩子想摘一朵,我們應擺擺手說:“花兒是給大家看的,摘花不對。”看到有人投打小動物,問孩子他們對嗎?咱們怎麼辦?喝過飲料的瓶子、剝下的果皮,叫孩子扔進垃圾箱……孩子在玩中就能學到不少知識,同時也接受了品德教育。 智能開發,隨時隨地  在孩子學習數數時,如果父母隻是機械地讓孩子數1、2、3,問孩子3多還是2多?孩子可能會答不上來。當父母的不要認為“孩子太笨,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回答不上!”其實,這是我們自己沒掌握好教孩子的方法。如果你拿出5塊糖,一邊放3塊,一邊放2塊,讓孩子說3多還是2多,孩子就會正確地回答。重復幾次,孩子對數目就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每天上下樓也是教孩子數數的好時機。  有的父母認為,教3歲以內的孩子識別方向很難。其實,當孩子剛會配合穿衣服之時,“寶寶伸左手,寶寶蹬右腳。”就可將左右的概念在穿衣的同時輸入了孩子腦中。那麼,當過了1歲后,你問他:“寶寶,你的左手在哪兒?”他就能伸出小左手。 ◎總之:教育孩子,時間固然,但更需要父母“用心”。因此,請牢記,當你和孩子在一起時,你的一舉一動,都是在對孩子進行教育。 兒童早期教育的重點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兒童早期教育的重點是培養良好的習慣(1、生活習慣 2、衛生習慣 3、交往習慣 4、學習習慣 5、說話習慣 6、勤勞習慣 7、公德習慣),而不是知識教育。 有的父母以自己的孩子能認多少字、能說多少單詞感到自豪。 把認字識數當作早期教育重點,是某些父母的短視!沒認幾個字,上了小學可以補上;養成了不好的習慣,也許要花一生的時間去承受。 早期教育並不是早期智力開發,早期教育其實就是養成教育,是學習準備狀態的培養,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作息、自理、衛生、道德、記憶、觀察、思考等習慣。這些是在傳統的早期教育中被忽略甚至是省略的。傳統教育將智力開發推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智力的「獨尊」地位,排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現在不少父母過早地讓孩子識字讀書,學這學那,以把孩子培養成全能小天才為己任。這種盲目的神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掠奪性的智力開發,它違背了學前教育規律,打亂了兒童身心發育的秩序。 很多孩子在智力上茁壯成長的同時,非智力因素卻是孱弱、不堪一擊的。如情感脆弱,不能獨立解決問題等。所以才會出現大學生要父母陪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事情。人類社會永遠都是由兩個智力極端的中間態構成的。在當今社會,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已經凸顯出來。如果一個人性格孤僻、沒有與人合作的能力,且自卑、急躁、固執、難以面對挫折,智商再高也難成大器。幼兒時期是人格發育的重要階段,因此應重視孩子優秀的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隨機教育,培養孩子自信、堅強、不怕困難的性格以及較強的獨立活動能力。 淺談早期家庭教育與幼兒習慣培養良好習慣對幼兒的影響將伴隨幼兒的一生,使其終身受益,,本文對幼兒生活、道德、學習、思維等習慣的家庭養成進行了探索。 習慣;早期家庭教育;培養 良好的習慣對於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對幼兒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將伴隨幼兒的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壞習慣一旦形成,沒有十倍、百倍的力量將很難改變,會使幼兒終身受其害。觀照一些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行為,追根溯源,無一例外都是由於早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壞習慣日積月累最終釀成廠大患。因此,良好習慣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和歸宿,應最先培養最先形成,它是幼兒成人之根本。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誇美紐斯指出:德行應在邪惡尚未佔居心靈之前,早早就教。因為假如你不把優良的種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別的東西,只會生出最壞的莠草,,但是假如你想開墾那塊土地,如果能在開春的時候,把它犁一遍,撒一遍種子,耕耙一遍,你的工作就較容易,成功的希望就較大。兒童應當及早好好訓練,確實是一種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一隻瓶子新的時候可沾染的氣味是可以保持很久的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庭作為幼兒人生的第一課堂,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及義務。早期家庭教育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扎扎實實地培養幼兒各種良好的習慣,以期用這一時期形成的好習慣,促進幼兒認知、情感、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終身持續發展,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良好習慣培養的主要內容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一般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生活習慣的養成 生活是人生的第—課,也是最基本的課程。生活習慣的好壞不僅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兒綜合素養的體現,因此,早期家庭教育中必須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如講究衛生不吮吸手指,有了鼻涕要及時擦掉,主動刷牙、洗臉、按時睡眠、起床、飯前便後洗手;不挑食偏食,獨立進餐;能自己穿衣、系扣、繫鞋帶、疊被;用過的玩具、生活用品、學習工具能隨時歸位,擺放整齊;能幫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擦桌、掃地、摘菜、倒垃圾、洗小件衣物、收拾屋子、招理床鋪等。 道德習慣的養成 我國素以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稱譽於世界。講文明不僅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反映,也是每一個人文化素養、道德修養上的重要表現。幼兒養成了良好的道德習慣,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積極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具有高度責任感,將來在社會上才是成熟、可敬的人。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對人的成功成才起著更大的作用。早期家庭幼兒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應包括:遵守各種行為規則,尊敬關愛長輩,能用禮貌用語主動問候長輩;愛惜東西,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能換位思考,考慮他人感受,在與小朋友相處時,能團結友愛;能與小朋友分享自己愛吃或愛玩的東西,不自私。在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方面不和別的小朋友攀比;不打人、罵人、不說謊;不合理的要求未得到滿足時,不無理取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並能善始善終等。 學習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有很大的影響,與幼兒的成人成才直接相關。大凡學習好的孩子學習習慣都比較好,而學習不好的孩子,多數並不是因為腦子笨,而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學習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它應與幼兒智力開發同步進行。早期家庭幼兒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如不長時間看動畫片、光碟、玩電腦遊戲;能經常進行廣泛的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不需要家長陪伴、督促,能自覺完成學習任務,遇到學習困難,無畏難情緒,並能堅持到底;學習時專心認真,不貪玩,不做小動作,有耐心和忍耐力;學習準備工作要在學習之前完成;學習時能珍惜時間,能有效地利用時間,不拖拉、磨蹭等。 思維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思維習慣有助於幼兒從正確的角度和方面思考向題,有助於幼兒能力的鍛煉、知識的獲取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問題。要把幼兒培養成具有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的人,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造福未來社會,就必須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思維習慣。如願意接觸、瞭解新鮮事物,善於觀察、勤於動腦,遇到問題能不恥下問;能運用觀察、分類、測量、假設、實驗、試誤、思考、表達、交流等技能解決現實問題;能意識自己的思維過程,並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一些思維框架去思考;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追求真理、反對迷信、實事求是等。 幼兒良好習慣培養的主要方法 轉變觀念,增強培養意識 長期以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一直未受到家長足夠的重視,重智育輕德育,重技能訓練輕行為培養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早期家庭教育首要的、關鍵的任務就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這項工作應是家長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家長要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及艱巨性,對孩子嚴格要求,反覆強調,持之以恆。幼兒良好習慣只有通過長時期的嚴格教育,嚴格要求,才能逐漸養成。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教育是培養不出高素質的人才來的。 整合家庭教育資源,合力培養 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開始,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須把家裡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合力培養。首先,家庭成員要統一認識,統一做法。這樣才能使各種教誨和規則不斷得到補充與強化,使幼兒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去努力,並鞏固已有的好習慣。其次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在這兩個因素中,家庭的精神環境是更為關鍵的因素。良好的家庭精神環境帶給幼兒的不僅是健康的體魄,更重要是健康的心態。溫馨、民主、和睦的家庭,使幼兒富有愛心、同情心,能懂得什麼是尊重和理解,同時也能養成幼兒活潑開朗、樂觀外向的性格;乾淨、整潔的家庭環境,會讓幼兒潛移默化地形成講衛生,做事有秩序有條理的意識和習慣。 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 「教育者要首先接受教育。」家長平時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努力學習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也要「用心」,用心地向書本學習,用心地向他人學習,用心地向孩子學習,用心地進行教育反思,「學、思、行」結合,摸索育人規律,成為教育孩子的行家裡手。另外,要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長自身的言傳身教,對幼兒影響巨大,小到小事小節,大到人生觀、世界觀都會對幼兒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不僅需要給孩子語言上的要求與期待,更重要的是做行動上的楷模。要讓孩子愛學習,家長就要經常讀書、看報,必要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學習、讀書或做一些對幼兒良好閱讀習慣形成有幫助的活動,以此加深幼兒的印象;要讓孩子講衛生,家長就要經常洗手、刷牙、洗澡;要讓孩子講禮貌,家長就要待人和氣,善良、寬容。那些只言教身不教的家長,是很難收到教育效果的。幼兒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有時辛苦教育幾天所取得的效果,由於家長的一個不當的行為而毀於一旦。因此,要求幼兒做到的家長必須首先做到,這樣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注意方式方法,忌簡單粗暴 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家長必須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得當,即使家長再努力,效果也不好。首先,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小就過度地溺愛、嬌慣、遷就孩子。像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味地滿足;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總是幫他完成,大包大攬;對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不及時糾正,甚至還默許、縱容等做法,表面上看是在愛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在「慣」孩子,日久天長,孩子懶惰、依賴、自私、任性、怯弱、沒禮貌等壞習慣就會養成。這時候再要去改正它,沒有漫長的時間,,不下大力氣,將很難改變。其次,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一開始就不允許做,並要堅持到底。比如不能隨著孩子的性子,想看多長時間電視就看多長時間,想玩多長時間電腦遊戲就玩多長時間,要合理地限制。否則孩子習慣了看電視、玩電腦遊戲,就會很不習慣靜下來讀書學習。家長要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限制的原因,同時要引導孩子閱讀,孩子嘗到了讀書學習的樂趣,自然就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第三,對幼兒多進行正面教育,反覆強化其正確行為就會抑制其錯誤的行為。鼓勵、表揚要恰如其分。批評教育幼兒時,更重要的是要告訴他批評的原因及正確的做法,而不要急著懲罰孩子。另外要特別提醒的是,家長在教育幼兒時,是絕對不能生氣的,不要把教育當做洩憤的方式,更不用說對幼兒進行打罵體罰了。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幼兒不良習慣的糾正 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的過程也不是永無錯失和疏漏的。教育的錯失和疏漏,可能會使幼兒形成一些不良習慣。由於人性的固有弱點,在很多時候,習慣一旦養成,要徹底糾正是十分困難的。所幸的是,幼兒的可塑性還很強,一些不良習慣雖已形成卻尚未根深蒂固,只要及早發現,及早糾正,還是可以亡羊補牢的。 及早發現。 對不良習慣的發現,源於對幼兒日常生活和學習思維活動細緻入微的觀察,家長要時刻保持警覺,處處留意幼兒言行,千萬不能因事小而忽視,以致使小錯演變成為痼疾。在有些家長的眼裡,幼兒有些毛病是正常的,等長大了,自然就會改正了,這種認識是非常有害的,會貽誤幼兒的成長。「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幼兒。特別是當走向社會後,幼兒時期養成的不良習慣,對人的一生的負面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後果警示。幼兒不良習慣的形成,究其原因,不外是幼兒自身和教育者兩個方面。在幼兒方面,由於不知何為對錯,加之自制力差,可能在不自覺中放任自己,隨心所欲而形成不良習慣;在教育者方面,對幼兒的溺愛,觀察不細,約束不嚴等往往是主要原因。所以,當發現幼兒有不良習慣時,應及時向其警示或引導其切身感受不良習慣帶來的後果,使其痛知其害,從而達到糾正的目的。 做好家園聯繫。 加強家庭和幼兒園的聯繫溝通,及時交流幼兒在家和在園的思想、行為和表現,採取配合措施,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糾正,更利於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孩子的習慣教育從吃飯開始 當孩子第一次坐上家庭的餐桌,習慣教育便從此開始了。怎樣用勺、吃飯;怎樣與家人溝通、交往;怎樣幫父母收拾碗筷……在這時,如果父母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麼以后的各種教育將會變得簡單而自然。 但是,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說:“我最發愁的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了,平時看著挺可愛,一吃飯,什麼毛病都來了,挑食,青菜不吃,魚不吃,那個有怪味不吃,這個苦苦的不吃;好不容易吃了兩口,轉身就跑,還非得大人哄著、追著喂飯,一口飯能在嘴里含5分鐘;吃不完的東西到處亂扔,身體又瘦又小,真讓人沒辦法。” 可見,從孩子第一次坐上家庭餐桌的時刻起,父母就要格外重視對孩子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 每天吃飯,根根不吃蔬菜,不吃肉食,專點米飯泡水加咸菜,他說那是奶奶愛吃的飯,自己跟奶奶最好,所以也吃這個飯。任憑全家人怎樣的教育和開導,根根就是不買賬,要麼你給我水泡飯,要麼我就不吃飯。 多多的表弟根根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但是,與姑姑家和舅舅家的幾個女孩子相比,根根顯得又黑又瘦小,醫生說這孩子的血色素太低了,偏食習慣要是不改正,很難有健康的身體。一家人都很著急,奶奶更是覺得自己對不起孫子:“這孩子,我是因為小時候家里窮,才吃水泡飯,就點咸菜湊合湊合,他怎麼也這樣呢?” 爸爸媽媽請教了專家,採取了“多管齊下”的方法來糾正根根的偏食。他們首先把根根送到了幼兒園的托班,和老師一起配合讓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同時,他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工作一忙,就把根根扔到一邊,而是盡量抽出時間和他一起吃飯。 在飯桌上,父母有意識地津津有味地吃飯,還把水果蔬菜放在顯眼的地方有時間就和根根一起蹲下琢磨水果的顏色、形狀,爸爸繪聲繪色地講述蘋果的甜和脆,香蕉的可口和酥梨的誘人,說著說著,爸爸自己禁不住有了口水,根根也受了感染,那些水果就成了他們肚子里的獵物。 姑姑家和舅舅家的兩個姐姐很活潑,根根非常喜歡去和她們玩,以前吃飯的時候,姑姑和舅舅都遷就根根,給他專門做泡飯吃。后來根根的爸爸媽媽和他們協商一致,根根再去的時候,姐姐們和他一起玩游戲。可是一到吃飯時間,大家都若無其事的該吃什麼吃什麼,根根剛開始有些不適應,還是不願意上餐桌,大家都不理他,根根自己呆著沒趣,看姐姐們吃得那麼香,也就開始注意餐桌了,這時候,姑姑或者舅舅暗示姐姐給根根盛飯,根根拿著姐姐端來的飯菜,似乎也沒有丟面子,就安心吃了起來。再后來,根根開始學著自己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菜。慢慢地也不再挑菜了,他的小臉圓了,小胳膊粗了。全家人都很高興。 多多的同學尼卡是加拿大國籍的混血小姑娘,她的父親是加籍人,母親是中國人。 暑假期間,母親帶尼卡回中國探親,目的是要讓尼卡接受漢語的學習。尼卡非常喜歡姥姥家,因為姥姥家的伙伴多,而且非常友善和可愛。尼卡最不喜歡的就是姥姥家的中國餐。 第一天坐上姥姥家的餐桌,尼卡死活也不肯吃中餐。她躺倒在地上大聲音的叫喊:“MilkBread!”無論姥姥怎麼哄她都無濟於事,姥姥怕把這個洋娃娃餓病,只好去買了牛奶和面包。 晚上尼卡的媽媽知道了這件事,表示非常的不高興,媽媽對姥姥說:“她在我家也不肯吃中國飯,哭著喊著要面包,我們誰都不理她,過會兒,她餓極了自然就會吃了。” 第二天,尼卡照樣向姥姥要牛奶和面包,姥姥記得尼卡媽媽的話,任憑尼卡大喊:“Milk!Bread!”就這樣,早飯加中餐尼卡一口都沒吃。 下午起床后,姥姥開始心疼尼卡,她找來一些中國的小點心對她說:“你看這蝴蝶酥多好看啊,你嘗嘗是甜的。”“這叫糖三角,里面藏著好吃的果醬呢,快吃一口吧”。 尼卡看著姥姥手里誘人的小點心,肚子咕嚕咕嚕的叫了起來。 在姥姥的勸導下尼卡小心地嘗了一口,香香的、甜甜的。尼卡自己拿著點心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再到吃飯的時間,姥姥讓尼卡坐在哥哥、姐姐的中間,尼卡看著哥哥、姐姐吃得那麼香,自己也安靜地吃了起來。 回加拿大的那天,尼卡用一口帶有外國味的漢語說:“中國的面包好吃!” 其實根根不是不能吃菜、不愛吃菜,而是他在奶奶家從小就沒有建立起良好的進餐習慣。如果根根的奶奶不是那樣的一味順著根根,並從根根很小的時候就堅決不讓孩子吃水泡飯,那麼根根肯定是很愛吃飯的。 如果父母能夠抓住這一難得的教育時機,堅持對孩子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那麼不僅是孩子受益,父母的生活也將會因此而變得輕松和愉快。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呢? ★ 長要鼓勵孩子參與大人的做飯活動。比如:三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讓他拿拿菜,拿拿碗筷等,這樣可以促進孩子對做飯活動的興趣。★ 家長在吃飯前,要以積極地向孩子逐一介紹飯菜,激發孩子對進餐的興趣和好感,引發食欲,並與孩子一起品嘗味道、觀察食物的顏色,點評飯菜。 ★ 切忌家長在孩子面前議論某種食物不好吃,以免造成孩子對食物的偏見,這可是挑食的前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認為爸爸媽媽認為不好吃的東西一定不好吃。 ★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把水果、蔬菜裝飾成“水果娃娃”、“蔬菜娃娃”使之擬人化,同時利用這些“娃娃”自編成小故事講給孩子聽,使孩子逐漸從情感上接受並喜歡它們。 ★ 可以變化食物的形狀,例如把孩子不吃的青菜或紅蘿卜剁碎,混在絞肉里,做成丸子,讓孩子也有機會吃到他不愛吃的食物,才不會營養失衡。 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禮貌 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可缺少的規範。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夸夸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正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性。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有些家長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坏習慣,一旦形成坏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面,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呢? 建議: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應該利用家里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並給孩子做出榜樣。 7歲的明明在接待家里的客人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聰明的媽媽沒有當場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因為她知道批評和指責往往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不禮貌的。但是,這位媽媽並沒有忘記這件事,在客人離去后,媽媽把孩子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明明,媽媽發現你對劉叔叔講話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明明有所醒悟地說:“哦,我忘記了,對不起,媽媽,我下次會注意的。”這樣,媽媽通過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在處理相同的事情上,另一位媽媽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媽媽發現4歲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貝貝,你好像忘記說什麼了?”4歲的貝貝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麼,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貝貝,我代貝貝謝謝您!”4歲的貝貝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表示禮貌,於是奶聲奶氣地說:“貝貝也謝謝阿姨!” 同樣是提醒孩子講禮貌,兩位媽媽都沒有當場批評指責孩子,而是運用禮貌的方法來提醒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了運用禮貌的好處。可見,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使用文明的語言,在家庭中不要講粗話、臟話,家人之間多使用禮貌用語,說話要和氣。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建議:凈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於周圍的環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要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 有一個上小學的男孩,滿口臟話,經常欺負女生,甚至對女老師也很不恭。班主任老師聯系了孩子的媽媽,沒想到他的媽媽卻對老師哭訴這孩子如何對她無禮。班主任老師於是苦口婆心地教育這個孩子要講禮貌,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班主任到孩子的家里去家訪。開門迎接老師的是孩子的父親,班主任老師便隨口問了聲孩子的母親在哪里,孩子的父親則輕蔑地說:“還癱在床上呢,死豬婆!”班主任老師馬上就明白了孩子不講禮貌的根本原因! 父親如此當著孩子的面侮辱自己的妻子,而且不顧有外人在場,孩子怎麼可能講禮貌呢?班主任老師非常憤怒,當著孩子,批評了他的父親,這位父親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后來學會了尊重妻子,不講粗話。這個孩子也越來越禮貌了。 當父母發現孩子說臟話時,要找出孩子說臟話的“根源”,盡量讓孩子遠離或少接触那種不良的環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限制孩子與經常說臟話的同學來往;也可以和教師取得聯系,借助老師的力量促進其他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還可以和孩子同學的父母取得聯系,一起幫助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建議: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強調注重個人禮儀的重要性,父母應該注意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儀容儀表 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凈凈;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干凈、整潔、合體。 行為舉止 目標就是“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方面提出要求。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無精打採、聳肩、塌腰,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適中,防止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表情神態 教育孩子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面帶自然微笑,千萬不要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摳腳等不良習慣動作。 言談措辭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沒關係”等。要求孩子做到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語言,簡潔得體,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嗦重復。 父母向孩子強調文明禮貌的常識時,不要用教訓、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若出現互相擠撞,不要惡言惡語,要抱理解、寬容態度;要求孩子做到行為文明,如,和人見面時主動打招呼、和別人說話時專心、愛護公共環境、遵守交通規則等。 建議:要求孩子禮貌待客。 每個家庭都會有客人來。父母要試著讓孩子學會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禮貌待客。 在這方面,我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豐子愷先生的做法非常值得一提。 豐子愷先生有個兒子叫豐陳寶。豐陳寶小時候特別怕生人,在客人面前顯得不太禮貌。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到上海為開明書店趕一項編輯工作,把十三四歲的小陳寶也帶了去,想讓小陳寶幫著抄抄寫寫。有一天,來了一個小陳寶不認識的客人,這位客人同豐子愷先生談了好長時間,小陳寶一直沒有與客人去打招呼。客人與豐子愷先生談完后,就過來與小陳寶打招呼、告別。這下小陳寶可愣住了,他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豐子愷先生送走客人后,語重心長地對小陳寶說:“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麼可以不理睬人家呢?”后來,豐子愷先生一直非常注重小陳寶的禮貌教育。他告訴小陳寶,客人來了,應該為客人端茶、盛飯,而且一定要用雙手捧上,這樣表示恭敬。他還風趣地打比方說:“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飯,就好像皇上對臣子賞賜,更像是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 豐子愷先生還教育小陳寶說:“客人送你什麼東西的時候,你一定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這些話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陳寶的心中,后來,小陳寶果然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 禮貌待客的禮節有: 迎客 迎接客人進屋的時候,主動幫助客人放衣物,請客人在合適的位置落座;主動送上客人想喝的飲料;遞接物品要用雙手。 交談 教育孩子主動、大方地與客人交談,不要拘謹,讓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樣。 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時應禮貌挽留,說“您再坐一會”、“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離后說“再見”、“有空常來”。 做客 做客的時候要讓孩子保持整潔,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不能粗聲粗氣,要談吐文雅;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里的東西;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飯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沒有講禮貌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現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總會強迫孩子講禮貌,比如有客人來家里,孩子躲在房間里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孩子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事實上,父母這種強迫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禮貌的。孩子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從小就很害羞;孩子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係;或者他正在做作業,一時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導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應該在事后告訴孩子:“與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禮貌,你去別人家里時也希望受到別人的熱情歡迎呀!”這樣,讓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他的禮貌舉止才會發自內心。 建議: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禮貌看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修養。有自尊的孩子會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說話時往往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 德國有個家庭,母親包莉讓孩子幫助做什麼事時總是對孩子說:“請你幫我……好嗎?”,“請你……好嗎?”從來不會說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強硬的命令語氣讓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親總會說聲“謝謝”。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父母總會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塊看電視時,如果父親想換一個電視節目,總是先對孩子說:“杰克,我們換個頻道看看好嗎?”過聖誕節時,父親給孩子買了一個高爾夫球台作為禮物。有一次,父親想與一個朋友一起玩一下,父親就問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爾夫球台借給我玩一下?”這位父親認為,既然已經是送給孩子的禮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誰要使用這個物品,必須和孩子商量。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們都養成了彬彬有禮的習慣。 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時,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間的尊重,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建議: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並不是說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還不知道怎樣去關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在飯館里請一位朋友吃飯。他把自己的幾個十來歲的孩子都帶了去。剛吃完飯,就有孩子對豐子愷先生提出要先回家。豐子愷先生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事后在家里,豐子愷先生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你們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的不敬。”孩子們聽了豐子愷先生的話,都覺得父親說得有道理。在以后的請客吃飯中,孩子們個個爭當好客的主人。 可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學時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遇到熟人要熱情打招呼,請人幫助時要用禮貌用語,等等。 同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親朋好友的性格、優點,鼓勵孩子學習他人的優點,並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謙虛謹慎,不驕傲自滿,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

大溪老街

2007年10月20日
公開
1

上次看到胡瓜的節目介紹到 桃園大溪老街 感覺好像錯逛 所以今天就來逛逛囉∼ 大溪老街之旅---踩老街吃小吃 食尚玩家帶你走訪桃園大溪老街,看看這裡有哪些好玩、好吃的東西,還要帶你去看暨代表大溪繁盛的老街,近百年的華麗街屋,近年來大溪成為週末旅遊觀光的熱門景點。之外還要告訴你,來到大溪老街你不能錯過的小吃,有里長嬤的碗粿、好吃的三角湯圓,好吃的花生糖,還有來大溪不可不帶的辦手禮豆干,你一定沒吃過豆干上面還有一層薄薄金泊,那你可千萬不要錯過,今天食尚玩家大溪老街之旅哦! 里長嬤碗粿 在和平老街草店尾區有一家名為『金源』的歷史街坊牌樓就是『里長嬤碗稞』的店,里長嬤做碗稞六十多年了,里長嬤是前福仁里里長的夫人,做碗稞的手藝是婆婆教的,完全按照古法料理,里長嬤採用顆粒圓滾飽滿的『載來米』研磨成米漿後盛在碗裡放在蒸籠蒸熟,以經驗控制火候與時間,出籠之後在碗稞上面『散」上佐料即可食用;說起來碗稞很多人都會做,偏偏里長嬤做的碗稞就是特別好吃!里長嬤的碗稞不但特別好吃,連裝碗稞的陶碗也是精品,每個碗都有數十年的歷史了,使得這美味的碗稞更別具風味。 里長嬤碗粿∼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79號∼(03)388-2258 金字塔三角湯圓 「三角湯圓」吃起來麵皮Q又順口,裡面的內餡有豬肉、香菇、菜脯、豆干與油蔥,爆香過的料果然咬開就聞到一陣香,麵皮則是因為加了蓬萊米才能保持這種Q度,生意好時一天可以賣到兩百碗。 「糯米大腸」選用新鮮大腸,早上做好後就立刻冷凍保持新鮮,老闆李素梅說到這裡您不可能吃到爆開不新鮮的糯米大腸,生意好時也可以賣上30斤。 「古早味什錦麵」在煮之前所有料都爆香過,淋上預先精心煮好的高湯,就是一碗熱騰騰的美食。 金字塔三角湯圓∼大溪中央路181號∼(03)3889724 大房豆干 大房豆干∼大溪鎮中正路48號 ∼(03)3883457 花生糖 位於大溪老街街上∼電話0912877888 花花世界 大溪人吃的豆花和觀光客排隊買的豆花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內行的人吃過來ㄅ~ 來來來!!這裡不用排隊就可以買到衛生又道地的大溪豆花 花花世界∼大溪鎮登籠路18號∼(03)3878585 陳師兄素肉圓 大溪街上有一家陳師兄素肉圓小吃店,目前是大溪唯一的一家素肉圓店,現在正逐漸由第二代交棒給第三代中。年青的陳老闆表示,因為外公是彰化人,所以阿嬤在約30年前所賣的肉圓就是道地的彰化肉圓,一直到父親接手初期還是一樣。 陳師兄素肉圓 ∼大溪慈湖路24-1號∼(03)387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