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德翰媽咪

寶寶,把雙人床還給爸媽吧!

2007年01月05日
凱文與蕙亞,是眾人眼中的絕配佳偶,受過良好教育,擁有穩定的好工作。高薪使凱文付出代價,每日挑燈夜讀,而蕙亞總是溫柔相伴。在期盼下,庭庭誕生了,為了讓庭庭有最好的照顧,碩士學位的蕙亞辭掉工作,專心在家帶庭庭。


配合孩子的生活步調,蕙亞每晚陪庭庭入睡,而作息不定的凱文,為了不影響母子的生活,獨自睡在客房,才結婚沒幾年,夫妻就過著形同分房的生活。


靈巧聰明的庭庭,總逗得大家笑聲不斷。看著庭庭的成長,蕙亞心中無比的滿足,凱文也享受著努力獲得的工作成就與家庭的安定。但是在無法言喻的夫妻默契中,慣性生活卻不自覺地,讓他倆像是不同軌道運行的行星,沒有交集、無法對話,甚至互動冷漠而不再需要彼此…。


改變慣性生活 找回初始深情

忍不住工作壓力與身心寂寞的雙重啃蝕,凱文有了外遇。蕙亞在震驚的同時,冷靜堅強地找到可信賴的好朋友和專業機構求援,婚姻有了轉機。


她的第一步,將客房改成庭庭的臥室,訓練孩子獨立睡覺,凱文搬回主臥室的雙人床;第二步,修正自己的生活重心,凱文重獲蕙亞溫暖的愛意,飄忽的眼神在妻子的接納中安定下來。


修復關係的過程是艱澀難熬的,但微妙的家庭動力像齒輪般牽動,蕙亞奮力地調整方向,將全家牽往幸福的微光。感受到妻子的努力,凱文對蕙亞幾近死寂的愛再度被喚醒,而藏在蕙亞心底深層的深情也回來了,在微光中,他們依稀看見過往甜蜜的點滴與相互的依戀,這是最初決定成為彼此幸福的初始之衷。


親密第一步 雙人床寶寶不要來

在愛情的見證下,成員只有夫妻的小小家庭組成了,兩人世界過了幾年,寶寶出生,家庭也邁入生命週期中的「混亂期」。


孩子的成長帶來成家的甜蜜,升格當父母的年輕夫婦,也面臨各方的壓力:經濟、托育、教養、家事分工等,每項任務都需要夫妻在有限的資源下,投入所有能量,這時生活中不斷的衝突協調成了親密關係的一大考驗。


最普遍的現象就是,為了方便照顧嬰幼兒,孩子擺中間,夫妻睡兩邊,甚至,母親與孩子同睡,爸爸睡另一個房間。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謝文宜老師沈重的表示:「這是非常本末倒置的家庭關係,父母以為這是提供孩子最好的照顧,卻忽略家庭最重要的夫妻關係。」


謝文宜認為,親子一起睡其實是種隱喻,「從怎麼睡就可以清楚看見家庭結構——夫妻關係是被拉開的!甚至,誰和誰是一對,也成了問號。陪孩子睡久了會變成習慣,孩子,或甚至母親,都沒辦法獨立。夫妻關係也就變得不重要了!」


和寶寶分床 需要父母態度堅持

小嬰兒日夜顛倒,不讓他睡在身邊實在不放心,這時可以在房裡準備嬰兒床,以方便照顧;當孩子的作息邁入穩定,就可以讓他睡在自己的房間。否則,孩子一睡就睡到小學,夫妻關係大受影響。


孩子學習獨睡的過程中,爸媽的「堅定」、「溫柔」的態度是最好的方式。一開始,孩子可能會一再嘗試爬回爸媽身邊,請帶著他「走,爸爸帶你回房間。」,調適過程中,可能夜裡要來來回回地牽著走好幾次。但只要堅持,孩子自然瞭解規範,也慢慢適應新的睡眠環境。父母需要有耐心,切勿斥責、處罰,以免孩子對睡眠及父母產生畏懼。


0∼1歲 讓寶寶自己睡 最佳時機

◆出生:自出生起讓寶寶睡在嬰兒床。

◆出生3個月:寶寶尚需較多的照顧,暫時把嬰兒床放在父母房間。

◆出生3個月後:寶寶睡眠較穩定,把嬰兒床放到寶寶房。

◆使用儀器輔助:在寶寶床頭放置嬰兒側錄器,以便警覺寶寶動靜。


1∼3歲 以漸進方式訓練寶寶獨睡

◆由午睡開始:從白天午睡時就熟悉自己的小臥室。

◆延伸至夜睡:習慣了臥房後,讓寶寶學習自己夜睡。

◆建立睡前儀式:讓寶寶產生安定感,如:喝奶、刷牙、上廁所、聽音樂與故事等。

◆睡前分享:親子分享溫馨的故事與談話,使孩子情緒穩定,感受父母的愛意。

◆提供小物件讓孩子安心:在寶寶房、廁所走廊點盞小燈,減少孩子對黑暗的恐懼;舒適可愛的小玩偶,可作為情緒的安撫。


3∼6歲 讓孩子肯定自我、願意挑戰任務

◆對獨睡產生期待:肯定孩子的能力與成長,使孩子感覺自己「長大了」,可以勝任不同任務;和孩子共同布置心愛的小房間,使他期待擁有自己的空間、進入夢幻的小天地。

◆藉老師、同儕鼓勵獨睡:請老師藉課堂討論、故事分享,強化孩子對自己的肯定,願意學習獨立。在同儕相互的陪伴與鼓勵中,孩子將很快能勝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