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德翰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胸廓異常

2012年02月09日
公開
97

漏斗胸(Pectus excavatum; Funnel chest)是胸腔外科及小兒外科常見之問題。漏斗胸是指前胸廓生長異常,造成胸廓對稱或不對稱向內凹陷,使胸腔內包括心臟及肺臟等重要器官受到壓迫,除外觀上的缺陷,亦有可能造成內臟功能受影響,而影響發育或不適,也可能會造成心理之影響。漏斗胸通常在出生時較為輕微,隨著生長,在兒童時期可能會較明顯,在十歲以上會最為嚴重。 漏斗胸常見之症狀包括胸痛、心律不整、運動耐受力較差,伴隨凸腹、垂肩、駝背脊椎側曲等問題。病患可接受胸部X-光檢查、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肺功能檢查、電腦斷層攝影等工具來評估胸壁凹陷之程度以及對心肺等功能所造成之影響。 過去漏斗胸之手術治療方式,是以侵犯性較大之手術方式,將生長異常之肋骨及肋軟骨切除,傷口較大、手術時間較長、恢復時間較長,仍有復發之機會。美國Dr. Nuss從1987年起嘗試經由較小之傷口,將鈦合金屬製成之矯正板植入需矯正之漏斗胸病人體內,經過2至4年時間,重新塑造及矯正異常之胸壁。此種手術方式為納氏手術(Nuss procedure)。近年來經過運用胸腔鏡手術之輔助、手術方式之改良及較長時間之追蹤,手術的併發率大幅減少、病人的滿意度亦達7至9成,在歐美、日本、南韓等許多國家皆已被廣泛接受,並逐漸取代傳統之手術方式。南韓Dr. Park近五年來(1999至2004年)累積超過五百例以納氏手術矯正漏斗胸,包括幼兒以及成人(16個月至40歲),病患滿意度亦達八成以上。矯正板建議在術後兩年(兒童)至四年(成人)移除。 漏斗胸患者接受手術矯正之年齡一般而言為4至20歲,最佳之年齡為4至12歲。若出現明顯壓迫症狀,需早期矯正。由於納氏手術之發展,以及考慮減少小孩子對手術之記憶,亦可考慮早期矯正。手術之適應症包括:

生活就是教育 何不自己綉學號?

2011年10月26日
公開
59

生活就是教育 何不自己綉學號? by HCY 2011/10/17 11:40 芬蘭的學生都要學工藝;男生要會拿針線,女生要會拿螺絲起子。我小時候的學號是自己綉的,我母親一直告誡我們:「凡事有機會學,就要趕快學,學會了不求人」。 文�洪蘭 在報上看到苗栗的父母漏夜排 隊替孩子綉學號,半夜11點半,人龍還蜿延到街角,勞動警察出來維持秩序,蔚為奇觀。原來學校宣布星期一早上要檢查學號,苗栗只有三家綉店,幾百件制服頓時湧入,綉店措手不及,挑燈夜戰,老闆說每天忙到半夜12點都還未吃午飯,只好掛出牌子「不再收件」。 我看了有兩點不解:學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它只是個名牌,方便教官記名字而已,沒什麼理由非在星期一早上檢查不可。現在民智已開,綉不過來不是孩子的錯,怎麼沒有人打電話或上網請校長通融一下?我們不是教孩子不要逆來順受,要合理的捍衛自己的權益嗎? 第二個不了解的地方是,既然排隊要排上兩個小時,為何不回家自己綉一下,把問題解決?自己綉,兩個小時一定也綉好了,強勝於黑夜在外面餵蚊子。 我到學校與同事談起來,才知道這一代的父母是不會做這個的。這些博士們,個個睜大了眼睛,好像我在說天方夜譚。這使我更加不解,杜威不是說「生活即教育」嗎?怎麼這些生活上的小事,連大人都不會?這不是偏離了教育的本質嗎? 我小時候,台灣沒有菲傭(事實上,那時菲律賓比我們有錢,還有人去菲律賓留學),我們要幫媽 媽做家事,當時的女生是菜刀、剪刀、剃頭刀,三刀都會,才嫁得出去。在美國留學時,大家都窮,上不起外頭的餐廳,要請客,自己燒,我可以用上館子五分之一的錢 燒出一桌飯菜來,窮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了。 我也曾因缺生活費,去加州的社區大學教烹飪,我「秀」了一手切肉絲的刀功,主任就讓我上場了。那時,真的很感謝母親當年要求我們肉絲不能切的比牙籤粗。有時,學一個東西,什麼時候派得上用場,不知道,但是碰到了,用上了,問題就解決了。 我小時候的學號是自己綉的,我母親一直告誡我們:「凡事有機會學,就要趕快學,學會了不求人」。芬蘭的學生也是不論男女,都要學工藝,男生要會拿針線,女生要會拿螺絲起子。這是對的,因為不論男生、女生一樣要過日子,所以生 活上的事情,兩性都得會。台灣現在一切以念書為主,凡是不考的,一概不會。雖然只要有錢,可以有人代勞,但是現在常常有錢也請不到人,就像綉學號一樣。「良田萬畝,不如薄技隨身」,多學一個技術總是沒錯。 現在的教育不重視課本以外的所有知識,實在令人擔心。其實,自立自強、不求人是很好的品德教育,電視影集《馬蓋先》非常吸引觀眾,因為他什麼都會,很多女生都希望嫁給他。 學習時的苦痛是短暫的,不會的痛苦是終生的,或許我們應該多教一點用得到的東西,孩子喜歡上學後,教官就不必用學號來抓逃學生了。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2011年10月21日
公開
50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 2010-02 * 親子天下雜誌10期 * 作者:賓靜蓀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小行為發脾氣。 壓力大,找不到出口 更往深層探究,有時候,父母的暴躁,其實是累積了許多日常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家中沒有反抗力的孩子,就成為最大的出氣筒。 長庚醫院醫師蕭美君觀察,愈來愈多媽媽因情緒困擾,前來求助。面對企業要求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面對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許多女性要求自己扮演好生命中的每個角色,卻完全不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分鐘休息。無法、無處紓解的壓力讓好脾氣、好耐性都不見了。教育程度愈高、一路優秀的媽媽,最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剛開始的情緒失控還可以清理,但後來就亂成一團。為了面子都在家中解決,孩子被打被罵成為代罪羔羊,」蕭美君觀察。 壓力也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擾亂了女性正常的經期。蕭美君分析,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提早到四十九歲,四十歲停經算正常,憂鬱症發作高峰期提早為三十八歲,很多女性更是整個亂經,連情緒波動的規律性都找不出來。很多嚴重的個案,都是看到孩子無助惶恐的眼神、聽到童言童語,人際、職業、家庭功能都不對了,才意識到嚴重性。 整個環境給爸爸們的壓力也不小。但是「台灣的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很多人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到,更不用說去面對了,」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表示。很多爸爸覺得男性的情緒要收起來,不能輕易吐露。有問題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不願尋求幫助、自己又無法紓解,壓力鍋效應只能在家裡爆發。 切割自己與孩子的成敗 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惡行、責罵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強迫孩子複製自己生命經驗的控制欲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當父母的角色。一般台灣父母最難拋開成績的魔咒。高淑貞分析,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或不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那是你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的是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不照世俗社會或你的方向,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的思考,你就不放心、焦慮。那個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高淑貞點出很多親子衝突背後的一個迷思。 許多父母也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想『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己』容易多了。」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並提醒。 所以,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是學習,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親子互動品質就會改善。 要能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從三個面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一、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你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淑貞說。 了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想清楚自己人生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決不可能有好心情。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空間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要以高度警覺覺知自己的情緒指數(從○到十),如果在五、六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孩子,先處理自己。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二、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始者。去欣賞接納孩子可以有他獨立的生命經驗,不須複製你的生命經驗,才能開始欣賞孩子跟你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自己扮演爸媽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給予愛、單純做爸媽的快樂和愉悅,因此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的。抱著感恩的心,孩子也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的那個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的上陽台去晾衣服。晚風襲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他的眼淚就流了下來。盧蘇偉不是教徒,但是他身體力行,用珍惜感恩的心來服侍自己的家人,就會簡單得多、情緒就不容易波動。 三、示範衝突過後關係修補的態度,以及人際智慧的學習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生氣?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對待的人際智慧。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學習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最後,高淑貞提醒,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議,不能期待試一兩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做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如果你讓孩子在三年內對你失望,起碼也要給他一年時間重新認識你。你關懷他一次,因他沒有回應,就失望;但你打他十次巴掌,為何一次就要他立刻改呢?」高淑貞反問。 「親子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是一輩子對彼此的祝福,是人生挫折時滋養的來源,」高淑貞說,「任何衝突都不要以付出親子關係為代價。」 要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還是要當壓力的來源?父母的選擇應該很清楚。但是要堅持這個選擇,就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