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德翰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為孩子,一起做真正的 「好大人」吧!

2011年02月04日
公開
16

遠見雜誌2011年2月號 第296期 作者:蔡穎卿 親愛的朋友: 當我提筆寫這封信的同時,有關校園霸凌的討論正沸騰在媒體與生活的角落當中;不爭的事實是;一個孩子的受苦與不安全,會使整個社會的父母感到焦灼不安。我跟各位一樣為人父母,即使兩個女兒都已成年,但對於身為父母的責任感受卻與大家一樣鮮明深刻。這幾年我常常去不同縣市分享教養的經驗,在接觸更多親子之後,我已確信:教育絕對不是一份「階段性的任務」,我們不會因為孩子長大而不再關心教育,因為,沒有「好孩子」的社會就沒有信心希望,因此你我彼此提醒與相互鼓勵便格外重要! 我很想在這封信中跟大家報告這幾年來的觀察,我從中看到成人的一言一行是如此的重要;我們看重哪些價值、放鬆哪些行為,孩子們都一一受到影響;可以說,我們是孩子生命價值的引薦者。因為霸凌事件深擾著每一位父母的心,所以我想先談談關於「行為教導」的一些想法。 所有的行為都有它背後支撐的價值,霸凌是價值開始歪斜卻完全沒有得過導正、因此壓垮自己也壓傷別人的結果,它的病根是從「不瞭解尊重的嚴謹定義,因而放縱小節」開始的。當校園裡驚傳駭人聽聞的傷害時,我們不能只關注各種調查、主張或只熱衷於事件的討論;更重要的是,盡速從生活中幫助孩子重建對於紀律的深度認識。 我聽到很多人在討論懲罰的施廢,但懲罰只能是保護制度,它不能當成教育的手段,因此,孩子不應該單從「畏懼處罰」中學習紀律,他們應該從「瞭解他人權益與自己權益是同等重要」的角度,在「每一件事情」上學習自我約束的貢獻。如此小至「不在公共場所亂跑」、大到「絕不能在言語或肢體上侵犯他人」就全部統合在一種「人我相處」的價值標準之下了。 20幾年前,我曾在聖荷西(San José)聽過當時教育部次長阮大年先生的一場演講。他講一個小故事,說天堂的餐桌與地獄一模一樣,菜擺在中間,而每個人的筷子都很長。在地獄裡,人人雖忙個不停卻都好餓,因為長筷子雖然夾得到菜卻無法轉圜,菜無法送到自己的口中;天堂的人也用同樣的筷子,卻人人愉快飽足,因為他們夾了菜之後不是送到自己嘴邊,而是去餵對座的人。阮校長說:這就是天堂,我餵人人,人人餵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覺得這樣的小故事比「同理心」這一類的詞更適合孩子,因為孩子雖懂得一個詞的含意,卻沒有足夠的經驗可以對應在生活中,他們的不夠體貼並非沒有善意,只是缺乏生活中扎實的帶領。 我們應該一起來幫助小朋友認識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實:如今,我們都生活在人際關係非常緊密的社會中,「尊重」的執行,攸關著大家的安全與快樂;我想請更多的朋友一起帶領孩子用行動創造出幸福的生活;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天堂。 除了關懷孩子的行為之外,我也想談談我所觀察到的「學習問題」。不論社會對於教育有多少主張、做多少討論,真正能扭轉教育的大力量,是多數父母的想法所造成的形勢,因此,父母不改變,教育很難真正有改變。 這兩年,我在活動中親自帶領過幾百個小朋友,在細緻的相處之下,孩子的聰明與能幹再再使我感到驚豔。無論智慧或能力,台灣的小朋友完全在水準以上,但是與他們相處之間,我卻看到一個現象:孩子們由於長時間習慣於過度密集與片斷的學習規劃,所以很多小朋友無法靜下心來,只要一有空閒就立刻感覺無聊;對於學習,他們顯然比較習慣「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尋找」,所以,我想為孩子請命,希望各位家長能為孩子提供時間長一點、經驗完整一些的活動,不要讓他們老是趕來趕去、無法安定。 另外,我也從學習態度的反應中推論了一些影響。以我遇到的小朋友來說,問而不答,只以肢體語言表達的孩子約占一半以上,對於這些小朋友,我無法相責,因為感覺中,我們的小朋友的確常常處於「聽很多訓話教導」卻「很少好好被聆聽」的生活現場。他們有些不曾被帶領過如何表達,有些則是表達時從未被仔細聆聽;因此,:我想請家長朋友先不要做太多監督指導的工作,我們是不是先學習更真誠、更仔細地聆聽;這是培養表達最溫暖也最容易的方法,這也會是建構學習多方意義的基礎工程。 在照顧兩個女兒成人、接觸許多可愛的小朋友之後,我發現每個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一樣,那就是:安全、安定、愉快跟美;當一個孩童領受這些對待時,他對於愛的體會就不抽象;而出了問題的孩子,他們缺乏的也就是這樣的生命經驗。因此,我們應該對孩子們好好說話並真心聆聽、勇敢、周到地保護他們的生活安全、捨棄不必要的歡樂,靜下心來與孩子相處、提供各種生活美感,當然,還要以自己喜歡學習、持續閱讀的氛圍來養育他們。 親愛的朋友,我很想親口跟您說,時間過得很快,跟前的孩子會以無法相信的速度成長,他們不久都要面對長大自立的事實;如果,您同意我所說的這些小事與其中的價值,請不要錯過任何能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雖然觀念確實能引發行動,但只有持續的行動才能成為真正的身教。 我希望能跟您一起努力,一起做真正的好大人;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可以跟隨、可以信賴的堅實背影。讓我們放下憂慮,把對孩子的愛全部化成生活的動能吧! 謝謝您耐心讀完這封信,也祝您 愉快! 蔡穎卿 敬上

通勤婚姻如何維持親密?

2010年12月30日
公開
132

通勤婚姻如何維持親密?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19期 愈來愈多這種被戲稱「週公」、「季父」,或者「三五族」的通勤婚姻,通勤夫妻如何維繫親密關係?通勤者怎樣避免成為「外人」的無奈? 當另一半變「週公」、「季父」 家,按照國語辭典的解釋,意為「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定義需要重新改寫。 在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擔任助理教授的黃玟娟,有個高一的女兒和國三的兒子。自婚後,先生就一直常駐其他縣市上班,平常住在公司的單身宿舍裡,週末才回家。 與家人分隔兩地沒多久,先生感覺不太對勁。他發現在家的母子三人漸漸結為生活共同體,自己卻被排除在外。 於是,他開始非常勤奮的在週間也抽一天回家,回來便接手送兒女去補習、倒垃圾;早上五點起床為家人煎蛋餅、打精力湯,努力要打破「通勤者」與「在家三人組」之間,那層看不見卻可能很巨大的隔閡。 這種婚後夫妻因工作關係分居兩地,隔一段時間才能全家相聚的新家庭模式,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常態,有人稱之為「通勤婚姻」、「兩地婚姻」,或「分偶家庭」、「候鳥家庭」,尤其在產業技術集中、地區固著性高、全球性的職業類別中(如科技業、教職、公務員、外商公司、貿易公司)特別常見。因此竹科有所謂「三五族」的形容詞(每逢週三和週五返家的竹科人),台商與台幹之間更常自我解嘲為「週公」(一週出現一次的老公)和「季父」(季節交替才返家的父親)。 家,意外成了這群在外工作的新遊牧民族,另一個短暫停留的居所。通勤者對家庭的想像和角色的實踐,像一條細細長長的線,維繫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模糊又飄渺。而通勤者與其配偶、子女間的角色互動隨之重新洗牌,關係的冷熱親疏也得面臨時空的嚴峻考驗。 「回想年輕約會的時候,老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於是兩人決定結婚吧,延續那種在一起的幸福感。這種「togetherness」(一體感)是大家在婚姻當中追求的。可是大費周章結了婚,卻又不在一起生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說,通勤婚姻幾乎違反了大家對婚姻的美好想像。 呂旭立基金會資深諮商心理師林方皓分析,婚姻中有基本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可近性的需求。身為父母則有一起分擔教養責任、孩子生病要一起送到醫院的基本需求。時空阻隔,勢必影響兩人親密感的建立;兩地家庭讓這些婚姻的本質,一項項被抽出來放大檢視。 通勤者的煎熬和焦慮 專業鋼琴老師張必忻的先生,在中國經營管理顧問公司十年了。先生每隔三週會固定回台兩週,跟其他台商相比,能陪伴家人的時間算是很多、很幸運了。但幾年前張必忻因腹痛緊急就醫,竟是盲腸炎,須馬上住院開刀。先生雖在香港洽公,但無法馬上排開行程飛回台灣,只能拚命的傳簡訊關心病況,躺在病床上的她心裡很不好受。 家住基隆的陳從義(化名)在竹科上班將近十年,前陣子才因大女兒得了敗血症住院,向公司請了五天的照顧假。老婆雖和娘家住得近,急事可有親戚奧援,但最近老三出生後,老婆全職在家照顧三個孩子依舊分身乏術,多有抱怨,只好申請外傭來幫忙。「我跟同事說,看到我請假,千萬不要以為我在家很輕鬆,照顧病中的孩子比上班壓力還要大。」 因為在外工作者大多是父親,這種平日缺席父親,常被以為是自由自在的假性單身漢,讓通勤父親大喊冤枉。 「辛苦工作五天回到家,太太卻說:『你好不容易六、日回來,孩子就多帶一點嘛!』聽到我就火大。她根本不懂我的工作分量與強度比她重多少,我是無奈被迫缺席,對家裡不是不關心!她以為我平常都很輕鬆嗎?」每週往返台北公司和台中家裡的企業主管王佳賢(化名)忍不住搖頭嘆道,平時家裡發生什麼事,夫妻兩人當下若能溝通叫做「交換意見」;但其中一方進度要是落後了好幾天,這些關心就完全變質,成了發牢騷和馬後砲。 「兩人的溝通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現在我們好比兩艘軍艦,總是相撞沉船,」王佳賢無奈的說。 留守者的委屈與不平 然而,通勤者也有許多盲點,比如爸爸一回到家很容易以上級指導者的角色看家裡的事,尤其男性特別看重外顯的成就與表現,對孩子教養意見就特別多。但由於通勤者脫離了家庭本有的生活脈絡,用高標準看事情,極易造成夫妻對立。 松德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分析,通勤者要是皺眉頭問一句:「你為什麼沒把孩子帶好?」夫妻絕對吵個沒完。在家留守的配偶除了工作和家務以外,必須把缺席者的親職角色一肩扛起,可以想見平時的親職壓力有多重。但通勤者一回來,不但沒對留守者拍拍背、說聲「辛苦了」,卻急著打翻平時建立的教養準則,「小孩都這麼晚睡嗎?到底有沒有在教他們禮貌啊?」一味的責備與批判,難怪留守者除了滿腹委屈,更有一肚子怒火! 許多通勤夫妻都同意,在家留守者承受的身心壓力比較大,容易報憂不報喜,家裡什麼雞飛狗跳的大小事情全往通勤者身上倒;相對的,通勤者為了不讓家裡擔心,比較傾向報喜不報憂。 黃玟娟在大學的課不算少,一個人要騎車負責接送兒女上下課和上補習班,若沒有夜間部的課也得煮晚飯做家事。有時女兒生病、顧不了弟弟,只好請娘家的父親來幫忙。她脾氣一上來,不管先生正在開會,就飆電話大罵一頓,心裡才稍稍平衡點,「我壓力大時,他真的比較倒楣。」 有沒有你,家人都活得下去 而讓通勤者倍感壓力的一點,應該是無法融入家庭生活,感覺不被需要,像個外人。不難想像,因為留守者與子女相處時間多,關係自然緊密,彼此也發展出一套生活步調。「有沒有你,我們都活得下去」,是個有點無奈的事實。 通勤婚姻的孩子,很像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跟留守的父母非常親近,與通勤者保持一定距離,並成為留守者傾訴苦水的對象;卻也有親子間關係過度緊密,造成兒女為了取代通勤者的角色,而過於獨立的隱憂。 陳從義的大女兒每天晚上都會跟他MSN視訊,因為她覺得用電腦丟水球很好玩,但得避開她最愛的卡通時間,否則她一下就跑走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對通勤夫妻的衝擊最嚴重,因為青春期孩子跟你沒話講,要是之前關係就不好,動不動就在電話中嗆說:「你憑什麼管我?」、「只有出事情你才會回來!」讓通勤者啞口無言。 通勤婚姻的家庭生活不得已變得分層片段,夫妻關係和性生活也如此。通勤夫妻剛見面,會強烈感受到那股陌生感,即使有親吻和擁抱,總覺得中間有一條鴻溝。慢慢開始覺得「談得來」時,通勤者又得離開了,愛情的溫度總徘徊在剛開機的暖機階段。許多通勤夫妻中的太太則抱怨自己像個慰安婦,感覺很糟。 淡水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黃乙白解釋,由於男女對親密的需求不同,女性需要多一點時間放鬆談心和擁抱,男性則需要直接的性關係;這是個很微妙的拉扯,因為總有一件事要開始。因此夫妻應該先了解男女的需求點,同意親密應該包括美好的性,以及親密的對談,避免完事後倒頭呼呼大睡,只滿足某一方的需求。 通勤夫妻如何為彼此關係保溫,如何讓孩子感覺好像就在身邊?專家與過來人提供的建議如下: 試著跟孩子建立軟性的連結。雖然父母其中一方不在身邊,但孩子希望時時感受到關心。通勤者不要每次拿起電話只會問:「功課寫完沒?」、「考試考得怎麼樣?」這些硬邦邦的問題。不妨改問孩子:「校慶園遊會好不好玩?」、「班上某某同學最近怎麼樣?」通勤者也跟孩子分享心情與生活點滴,不是只有孩子單方的口頭報告。 儘量參與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可以的話,儘量在孩子的大日子趕回家陪伴;若沒辦法,也要在電話或視訊中「親自」關心他們的重要時刻,不要透過留守者詢問或轉達。 試著了解孩子的心情。在適當時刻,跟孩子聊聊父母分居兩地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想法,何時會感受到壓力,有什麼恐懼或疑問?鼓勵孩子把感受說出來,並且再三保證,好比下次生病時,會請姑姑來幫忙。孩子的心情需要被知道。 跟青春期的孩子保持溝通。若與青春期的孩子互動變少,更要積極的找出他們可接受的方法持續保持聯繫,提供關心與支持。但也別過度緊張,青少年有段時間就是會變得怪裡怪氣。 信任、尊重與保留自我 通勤者與留守者為了家庭分隔兩地辛苦努力,最怕因為彼此猜疑不信任,成為壓垮夫妻關係,甚至摧毀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些台商富太太雇徵信社、包計程車跟蹤先生;先生回台前,特地練瑜伽做臉又SPA,讓皮膚保持光滑,留守者的不安全感明顯反映在「以夫為天」的不平衡關係上。 鋼琴老師張必忻雖常忙到沒卸妝就睡著,仍堅持在專業上有表現、有進步,讓先生看得起。對於通勤夫妻常見的不信任感,擔心另一半感情外遇的憂慮,張必忻抱持「疑而不用、用而不疑」的想法,從未到先生公司查過勤。也許是因為當初兒女還小時,夫妻曾一起走過經營家庭、學習當父母的歷程,「這對穩固關係很重要」,她說。 先生已經通勤十多年的黃玟娟也有感而發說,通勤婚姻很累很累,卻也給她一些自由,「夫妻倆再好,一定有些時刻是很寂寞的,一定有些空間是別人進不來的,」所以女人要在婚姻裡找到自己的重心和主軸,線頭在留守者的身上:留守者快樂,通勤者就放心。 給通勤者的建議 別嫌每日 MSN 麻煩。你對家庭置身事外,有天你可能也會被置身事外。時空距離也許對通勤夫妻是挑戰,但心態才是關鍵。通勤者千萬別覺得在每天忙碌的時刻表中,插入半小時 MSN 或 Skype 是浪費時間,反正每天講的都差不多,小孩也總是半路跑掉。這半小時是確保你與家人的情緒,以及家裡的大小事情都保持同步的重要媒介,一定要逼自己養成習慣。 不要叫人家講重點。通勤父親回到家,很喜歡打斷太太天馬行空的聊天,「我們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時間寶貴,講重點。」能分享,就是一種連結,好的壞的大小事都可以講,儘量聽。電話或視訊不光是用來解決問題,更是分享心情最直接的方法。 記下自己的心情。在你很想分享喜悅、想念或沮喪,偏偏家人可能在忙,時間不太對時,用手機把心情錄下來,再寄給家人,讓愛在彼此間流動。 幫另一半找支援。協助不太容易開口求救的留守者建立人際支援網絡,幫忙看顧你的家。 回家時展現想幫忙家事的意願。通常留守者看到通勤者要幫忙做家事,會說自己比較知道方法,就直接把事情接過來做。這時通勤者要記得說:「教我怎麼做,我來幫忙。」因為留守者只要知道你有想幫忙照顧家、幫忙分攤的那份心意,就已足夠。 給留守者的建議 給彼此的關係留一個玄關。每次通勤者回家時,在家裡找一個舒適的角落,花十分鐘坐下來,先支開小孩,彼此用配偶的角色輕鬆對話。就像從大門轉進客廳的玄關一樣有轉圜空間,讓雙方心理準備好,面對接下來幾天的「夫妻模式」。 留一點事情給通勤者做決定。家裡的留守者通常是超人性格,媽媽也可以打蟑螂、修按摩浴缸。但偶爾,刻意留一些家事或決定給通勤者,讓他感覺被需要,在家還是有權威。 給彼此時間學習表達愛意。設計師吳季剛的母親陳美雲,獨自一人帶兩個兒子移民加拿大,先生第一次去探視他們即將返國時,陳美雲問:「為什麼你不在這個時候抱我一下?」先生卻什麼也沒做就入關了。後來,先生說:「這裡抱抱不怕人家笑,如果回台灣我就不敢抱你了,」終於學會主動抱她。給通勤者一點提示和時間,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意。 做通勤決定前的提醒——不要輕易把家庭當代價付出 口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我想大多數選擇通勤婚姻的伴侶都是出於不得已,相愛卻老是分隔兩地一定很難受。但提醒大家認真的想一想:這真的是無可選擇中的選擇嗎?有些夫妻選擇分居兩地,是因為社會文化隱約的鼓勵我們,工作應該優先於家庭;或者背後考慮到長輩或親友的眼光,不能讓公婆以為我不支持先生發展事業。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反而顧慮別人的想法,結果輕易的把家庭當成代價付出去。 我建議正在做通勤決定的夫妻,別小看了「夫妻一體感」的重要性。 MSN 和 Skype 不太可能取代一個人, 那種把即時的感覺變成冷凍包,需要時才拿出來解凍分享的家庭, 很難了解你們錯過了哪些重要的生命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