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德翰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1年02月25日
公開
22

YOHO

2011年02月24日
公開
19

海生館

2011年02月23日
公開
21

義大世界

2011年02月07日
公開
20

國中同學會

還有大學同學插花

2011年02月04日
公開
19

為孩子,一起做真正的 「好大人」吧!

遠見雜誌2011年2月號 第296期 作者:蔡穎卿 親愛的朋友: 當我提筆寫這封信的同時,有關校園霸凌的討論正沸騰在媒體與生活的角落當中;不爭的事實是;一個孩子的受苦與不安全,會使整個社會的父母感到焦灼不安。我跟各位一樣為人父母,即使兩個女兒都已成年,但對於身為父母的責任感受卻與大家一樣鮮明深刻。這幾年我常常去不同縣市分享教養的經驗,在接觸更多親子之後,我已確信:教育絕對不是一份「階段性的任務」,我們不會因為孩子長大而不再關心教育,因為,沒有「好孩子」的社會就沒有信心希望,因此你我彼此提醒與相互鼓勵便格外重要! 我很想在這封信中跟大家報告這幾年來的觀察,我從中看到成人的一言一行是如此的重要;我們看重哪些價值、放鬆哪些行為,孩子們都一一受到影響;可以說,我們是孩子生命價值的引薦者。因為霸凌事件深擾著每一位父母的心,所以我想先談談關於「行為教導」的一些想法。 所有的行為都有它背後支撐的價值,霸凌是價值開始歪斜卻完全沒有得過導正、因此壓垮自己也壓傷別人的結果,它的病根是從「不瞭解尊重的嚴謹定義,因而放縱小節」開始的。當校園裡驚傳駭人聽聞的傷害時,我們不能只關注各種調查、主張或只熱衷於事件的討論;更重要的是,盡速從生活中幫助孩子重建對於紀律的深度認識。 我聽到很多人在討論懲罰的施廢,但懲罰只能是保護制度,它不能當成教育的手段,因此,孩子不應該單從「畏懼處罰」中學習紀律,他們應該從「瞭解他人權益與自己權益是同等重要」的角度,在「每一件事情」上學習自我約束的貢獻。如此小至「不在公共場所亂跑」、大到「絕不能在言語或肢體上侵犯他人」就全部統合在一種「人我相處」的價值標準之下了。 20幾年前,我曾在聖荷西(San José)聽過當時教育部次長阮大年先生的一場演講。他講一個小故事,說天堂的餐桌與地獄一模一樣,菜擺在中間,而每個人的筷子都很長。在地獄裡,人人雖忙個不停卻都好餓,因為長筷子雖然夾得到菜卻無法轉圜,菜無法送到自己的口中;天堂的人也用同樣的筷子,卻人人愉快飽足,因為他們夾了菜之後不是送到自己嘴邊,而是去餵對座的人。阮校長說:這就是天堂,我餵人人,人人餵我(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覺得這樣的小故事比「同理心」這一類的詞更適合孩子,因為孩子雖懂得一個詞的含意,卻沒有足夠的經驗可以對應在生活中,他們的不夠體貼並非沒有善意,只是缺乏生活中扎實的帶領。 我們應該一起來幫助小朋友認識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實:如今,我們都生活在人際關係非常緊密的社會中,「尊重」的執行,攸關著大家的安全與快樂;我想請更多的朋友一起帶領孩子用行動創造出幸福的生活;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天堂。 除了關懷孩子的行為之外,我也想談談我所觀察到的「學習問題」。不論社會對於教育有多少主張、做多少討論,真正能扭轉教育的大力量,是多數父母的想法所造成的形勢,因此,父母不改變,教育很難真正有改變。 這兩年,我在活動中親自帶領過幾百個小朋友,在細緻的相處之下,孩子的聰明與能幹再再使我感到驚豔。無論智慧或能力,台灣的小朋友完全在水準以上,但是與他們相處之間,我卻看到一個現象:孩子們由於長時間習慣於過度密集與片斷的學習規劃,所以很多小朋友無法靜下心來,只要一有空閒就立刻感覺無聊;對於學習,他們顯然比較習慣「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尋找」,所以,我想為孩子請命,希望各位家長能為孩子提供時間長一點、經驗完整一些的活動,不要讓他們老是趕來趕去、無法安定。 另外,我也從學習態度的反應中推論了一些影響。以我遇到的小朋友來說,問而不答,只以肢體語言表達的孩子約占一半以上,對於這些小朋友,我無法相責,因為感覺中,我們的小朋友的確常常處於「聽很多訓話教導」卻「很少好好被聆聽」的生活現場。他們有些不曾被帶領過如何表達,有些則是表達時從未被仔細聆聽;因此,:我想請家長朋友先不要做太多監督指導的工作,我們是不是先學習更真誠、更仔細地聆聽;這是培養表達最溫暖也最容易的方法,這也會是建構學習多方意義的基礎工程。 在照顧兩個女兒成人、接觸許多可愛的小朋友之後,我發現每個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一樣,那就是:安全、安定、愉快跟美;當一個孩童領受這些對待時,他對於愛的體會就不抽象;而出了問題的孩子,他們缺乏的也就是這樣的生命經驗。因此,我們應該對孩子們好好說話並真心聆聽、勇敢、周到地保護他們的生活安全、捨棄不必要的歡樂,靜下心來與孩子相處、提供各種生活美感,當然,還要以自己喜歡學習、持續閱讀的氛圍來養育他們。 親愛的朋友,我很想親口跟您說,時間過得很快,跟前的孩子會以無法相信的速度成長,他們不久都要面對長大自立的事實;如果,您同意我所說的這些小事與其中的價值,請不要錯過任何能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雖然觀念確實能引發行動,但只有持續的行動才能成為真正的身教。 我希望能跟您一起努力,一起做真正的好大人;這個社會需要更多可以跟隨、可以信賴的堅實背影。讓我們放下憂慮,把對孩子的愛全部化成生活的動能吧! 謝謝您耐心讀完這封信,也祝您 愉快! 蔡穎卿 敬上

2011年02月04日
公開
21

青青草原

2011年01月22日
公開
50

外婆生日

2011年01月20日
公開
48

嘟發燒

嘟發燒

2011年01月14日
公開
24

德便在褲子上

德便在褲子上

2011年01月01日
公開
48

元旦假期

2010年12月30日
公開
142

通勤婚姻如何維持親密?

通勤婚姻如何維持親密?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19期 愈來愈多這種被戲稱「週公」、「季父」,或者「三五族」的通勤婚姻,通勤夫妻如何維繫親密關係?通勤者怎樣避免成為「外人」的無奈? 當另一半變「週公」、「季父」 家,按照國語辭典的解釋,意為「眷屬共同生活的場所」。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定義需要重新改寫。 在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擔任助理教授的黃玟娟,有個高一的女兒和國三的兒子。自婚後,先生就一直常駐其他縣市上班,平常住在公司的單身宿舍裡,週末才回家。 與家人分隔兩地沒多久,先生感覺不太對勁。他發現在家的母子三人漸漸結為生活共同體,自己卻被排除在外。 於是,他開始非常勤奮的在週間也抽一天回家,回來便接手送兒女去補習、倒垃圾;早上五點起床為家人煎蛋餅、打精力湯,努力要打破「通勤者」與「在家三人組」之間,那層看不見卻可能很巨大的隔閡。 這種婚後夫妻因工作關係分居兩地,隔一段時間才能全家相聚的新家庭模式,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常態,有人稱之為「通勤婚姻」、「兩地婚姻」,或「分偶家庭」、「候鳥家庭」,尤其在產業技術集中、地區固著性高、全球性的職業類別中(如科技業、教職、公務員、外商公司、貿易公司)特別常見。因此竹科有所謂「三五族」的形容詞(每逢週三和週五返家的竹科人),台商與台幹之間更常自我解嘲為「週公」(一週出現一次的老公)和「季父」(季節交替才返家的父親)。 家,意外成了這群在外工作的新遊牧民族,另一個短暫停留的居所。通勤者對家庭的想像和角色的實踐,像一條細細長長的線,維繫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模糊又飄渺。而通勤者與其配偶、子女間的角色互動隨之重新洗牌,關係的冷熱親疏也得面臨時空的嚴峻考驗。 「回想年輕約會的時候,老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於是兩人決定結婚吧,延續那種在一起的幸福感。這種「togetherness」(一體感)是大家在婚姻當中追求的。可是大費周章結了婚,卻又不在一起生活,」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說,通勤婚姻幾乎違反了大家對婚姻的美好想像。 呂旭立基金會資深諮商心理師林方皓分析,婚姻中有基本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可近性的需求。身為父母則有一起分擔教養責任、孩子生病要一起送到醫院的基本需求。時空阻隔,勢必影響兩人親密感的建立;兩地家庭讓這些婚姻的本質,一項項被抽出來放大檢視。 通勤者的煎熬和焦慮 專業鋼琴老師張必忻的先生,在中國經營管理顧問公司十年了。先生每隔三週會固定回台兩週,跟其他台商相比,能陪伴家人的時間算是很多、很幸運了。但幾年前張必忻因腹痛緊急就醫,竟是盲腸炎,須馬上住院開刀。先生雖在香港洽公,但無法馬上排開行程飛回台灣,只能拚命的傳簡訊關心病況,躺在病床上的她心裡很不好受。 家住基隆的陳從義(化名)在竹科上班將近十年,前陣子才因大女兒得了敗血症住院,向公司請了五天的照顧假。老婆雖和娘家住得近,急事可有親戚奧援,但最近老三出生後,老婆全職在家照顧三個孩子依舊分身乏術,多有抱怨,只好申請外傭來幫忙。「我跟同事說,看到我請假,千萬不要以為我在家很輕鬆,照顧病中的孩子比上班壓力還要大。」 因為在外工作者大多是父親,這種平日缺席父親,常被以為是自由自在的假性單身漢,讓通勤父親大喊冤枉。 「辛苦工作五天回到家,太太卻說:『你好不容易六、日回來,孩子就多帶一點嘛!』聽到我就火大。她根本不懂我的工作分量與強度比她重多少,我是無奈被迫缺席,對家裡不是不關心!她以為我平常都很輕鬆嗎?」每週往返台北公司和台中家裡的企業主管王佳賢(化名)忍不住搖頭嘆道,平時家裡發生什麼事,夫妻兩人當下若能溝通叫做「交換意見」;但其中一方進度要是落後了好幾天,這些關心就完全變質,成了發牢騷和馬後砲。 「兩人的溝通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現在我們好比兩艘軍艦,總是相撞沉船,」王佳賢無奈的說。 留守者的委屈與不平 然而,通勤者也有許多盲點,比如爸爸一回到家很容易以上級指導者的角色看家裡的事,尤其男性特別看重外顯的成就與表現,對孩子教養意見就特別多。但由於通勤者脫離了家庭本有的生活脈絡,用高標準看事情,極易造成夫妻對立。 松德診所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分析,通勤者要是皺眉頭問一句:「你為什麼沒把孩子帶好?」夫妻絕對吵個沒完。在家留守的配偶除了工作和家務以外,必須把缺席者的親職角色一肩扛起,可以想見平時的親職壓力有多重。但通勤者一回來,不但沒對留守者拍拍背、說聲「辛苦了」,卻急著打翻平時建立的教養準則,「小孩都這麼晚睡嗎?到底有沒有在教他們禮貌啊?」一味的責備與批判,難怪留守者除了滿腹委屈,更有一肚子怒火! 許多通勤夫妻都同意,在家留守者承受的身心壓力比較大,容易報憂不報喜,家裡什麼雞飛狗跳的大小事情全往通勤者身上倒;相對的,通勤者為了不讓家裡擔心,比較傾向報喜不報憂。 黃玟娟在大學的課不算少,一個人要騎車負責接送兒女上下課和上補習班,若沒有夜間部的課也得煮晚飯做家事。有時女兒生病、顧不了弟弟,只好請娘家的父親來幫忙。她脾氣一上來,不管先生正在開會,就飆電話大罵一頓,心裡才稍稍平衡點,「我壓力大時,他真的比較倒楣。」 有沒有你,家人都活得下去 而讓通勤者倍感壓力的一點,應該是無法融入家庭生活,感覺不被需要,像個外人。不難想像,因為留守者與子女相處時間多,關係自然緊密,彼此也發展出一套生活步調。「有沒有你,我們都活得下去」,是個有點無奈的事實。 通勤婚姻的孩子,很像單親家庭的孩子。他們跟留守的父母非常親近,與通勤者保持一定距離,並成為留守者傾訴苦水的對象;卻也有親子間關係過度緊密,造成兒女為了取代通勤者的角色,而過於獨立的隱憂。 陳從義的大女兒每天晚上都會跟他MSN視訊,因為她覺得用電腦丟水球很好玩,但得避開她最愛的卡通時間,否則她一下就跑走了。孩子進入青春期,對通勤夫妻的衝擊最嚴重,因為青春期孩子跟你沒話講,要是之前關係就不好,動不動就在電話中嗆說:「你憑什麼管我?」、「只有出事情你才會回來!」讓通勤者啞口無言。 通勤婚姻的家庭生活不得已變得分層片段,夫妻關係和性生活也如此。通勤夫妻剛見面,會強烈感受到那股陌生感,即使有親吻和擁抱,總覺得中間有一條鴻溝。慢慢開始覺得「談得來」時,通勤者又得離開了,愛情的溫度總徘徊在剛開機的暖機階段。許多通勤夫妻中的太太則抱怨自己像個慰安婦,感覺很糟。 淡水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黃乙白解釋,由於男女對親密的需求不同,女性需要多一點時間放鬆談心和擁抱,男性則需要直接的性關係;這是個很微妙的拉扯,因為總有一件事要開始。因此夫妻應該先了解男女的需求點,同意親密應該包括美好的性,以及親密的對談,避免完事後倒頭呼呼大睡,只滿足某一方的需求。 通勤夫妻如何為彼此關係保溫,如何讓孩子感覺好像就在身邊?專家與過來人提供的建議如下: 試著跟孩子建立軟性的連結。雖然父母其中一方不在身邊,但孩子希望時時感受到關心。通勤者不要每次拿起電話只會問:「功課寫完沒?」、「考試考得怎麼樣?」這些硬邦邦的問題。不妨改問孩子:「校慶園遊會好不好玩?」、「班上某某同學最近怎麼樣?」通勤者也跟孩子分享心情與生活點滴,不是只有孩子單方的口頭報告。 儘量參與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時刻。可以的話,儘量在孩子的大日子趕回家陪伴;若沒辦法,也要在電話或視訊中「親自」關心他們的重要時刻,不要透過留守者詢問或轉達。 試著了解孩子的心情。在適當時刻,跟孩子聊聊父母分居兩地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他們有什麼想法,何時會感受到壓力,有什麼恐懼或疑問?鼓勵孩子把感受說出來,並且再三保證,好比下次生病時,會請姑姑來幫忙。孩子的心情需要被知道。 跟青春期的孩子保持溝通。若與青春期的孩子互動變少,更要積極的找出他們可接受的方法持續保持聯繫,提供關心與支持。但也別過度緊張,青少年有段時間就是會變得怪裡怪氣。 信任、尊重與保留自我 通勤者與留守者為了家庭分隔兩地辛苦努力,最怕因為彼此猜疑不信任,成為壓垮夫妻關係,甚至摧毀家庭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些台商富太太雇徵信社、包計程車跟蹤先生;先生回台前,特地練瑜伽做臉又SPA,讓皮膚保持光滑,留守者的不安全感明顯反映在「以夫為天」的不平衡關係上。 鋼琴老師張必忻雖常忙到沒卸妝就睡著,仍堅持在專業上有表現、有進步,讓先生看得起。對於通勤夫妻常見的不信任感,擔心另一半感情外遇的憂慮,張必忻抱持「疑而不用、用而不疑」的想法,從未到先生公司查過勤。也許是因為當初兒女還小時,夫妻曾一起走過經營家庭、學習當父母的歷程,「這對穩固關係很重要」,她說。 先生已經通勤十多年的黃玟娟也有感而發說,通勤婚姻很累很累,卻也給她一些自由,「夫妻倆再好,一定有些時刻是很寂寞的,一定有些空間是別人進不來的,」所以女人要在婚姻裡找到自己的重心和主軸,線頭在留守者的身上:留守者快樂,通勤者就放心。 給通勤者的建議 別嫌每日 MSN 麻煩。你對家庭置身事外,有天你可能也會被置身事外。時空距離也許對通勤夫妻是挑戰,但心態才是關鍵。通勤者千萬別覺得在每天忙碌的時刻表中,插入半小時 MSN 或 Skype 是浪費時間,反正每天講的都差不多,小孩也總是半路跑掉。這半小時是確保你與家人的情緒,以及家裡的大小事情都保持同步的重要媒介,一定要逼自己養成習慣。 不要叫人家講重點。通勤父親回到家,很喜歡打斷太太天馬行空的聊天,「我們好不容易聚在一起,時間寶貴,講重點。」能分享,就是一種連結,好的壞的大小事都可以講,儘量聽。電話或視訊不光是用來解決問題,更是分享心情最直接的方法。 記下自己的心情。在你很想分享喜悅、想念或沮喪,偏偏家人可能在忙,時間不太對時,用手機把心情錄下來,再寄給家人,讓愛在彼此間流動。 幫另一半找支援。協助不太容易開口求救的留守者建立人際支援網絡,幫忙看顧你的家。 回家時展現想幫忙家事的意願。通常留守者看到通勤者要幫忙做家事,會說自己比較知道方法,就直接把事情接過來做。這時通勤者要記得說:「教我怎麼做,我來幫忙。」因為留守者只要知道你有想幫忙照顧家、幫忙分攤的那份心意,就已足夠。 給留守者的建議 給彼此的關係留一個玄關。每次通勤者回家時,在家裡找一個舒適的角落,花十分鐘坐下來,先支開小孩,彼此用配偶的角色輕鬆對話。就像從大門轉進客廳的玄關一樣有轉圜空間,讓雙方心理準備好,面對接下來幾天的「夫妻模式」。 留一點事情給通勤者做決定。家裡的留守者通常是超人性格,媽媽也可以打蟑螂、修按摩浴缸。但偶爾,刻意留一些家事或決定給通勤者,讓他感覺被需要,在家還是有權威。 給彼此時間學習表達愛意。設計師吳季剛的母親陳美雲,獨自一人帶兩個兒子移民加拿大,先生第一次去探視他們即將返國時,陳美雲問:「為什麼你不在這個時候抱我一下?」先生卻什麼也沒做就入關了。後來,先生說:「這裡抱抱不怕人家笑,如果回台灣我就不敢抱你了,」終於學會主動抱她。給通勤者一點提示和時間,用你們的方式表達愛意。 做通勤決定前的提醒——不要輕易把家庭當代價付出 口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我想大多數選擇通勤婚姻的伴侶都是出於不得已,相愛卻老是分隔兩地一定很難受。但提醒大家認真的想一想:這真的是無可選擇中的選擇嗎?有些夫妻選擇分居兩地,是因為社會文化隱約的鼓勵我們,工作應該優先於家庭;或者背後考慮到長輩或親友的眼光,不能讓公婆以為我不支持先生發展事業。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反而顧慮別人的想法,結果輕易的把家庭當成代價付出去。 我建議正在做通勤決定的夫妻,別小看了「夫妻一體感」的重要性。 MSN 和 Skype 不太可能取代一個人, 那種把即時的感覺變成冷凍包,需要時才拿出來解凍分享的家庭, 很難了解你們錯過了哪些重要的生命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