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Q比媽媽

日期

#Tag

孩子過動 大人先自省

2006年04月30日
公開
32

心靈大掃除 孩子過動 大人先自省 【中時電子報 】 2006 / 04 / 30 (星期日) 許添盛(台北縣立醫院身心科主任)「過動症」是個時興的名詞,許多兒童或青少年因為無法在課堂上乖乖坐著學習,或容易與其他同學起衝突,也都不肯定下心來,專心做完功課,於是符合了「衝動、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症三要素。 過動症的治療方式很多,包含了遊戲治療、父母效能的建立、親子溝通課程、教育者的能力提升及同理心訓練等等。我一向不太推薦藥物治療,因為藥物治療永遠只是治標,短期內看來,孩子注意力集中了,老師不再告狀,成績也有所進步,但對孩子發育中的腦部傷害是任何科學研究所無法具體呈現的,更遑論孩子長大後對人格的長遠影響。 治療過動 能不吃藥? 如何能在孩子盡量不吃藥的情況下,同時幫助頭痛的父母及老師解決難題?以下以這個臨床個案來探討可能的原因及有效的方法: 小明今年小二,媽媽自營小型家庭美髮院,老師屢次向她抱怨孩子上課不專心,老是自顧自地四處游走、找同學說話,一再地提醒也沒多大效果。當然,小明的學習狀況也不佳,回到家中一直黏著媽媽,不喜歡做功課,一坐上椅子就像隻蟲似地動來動去,非常容易分心。 媽媽曾帶小明上醫院兒童心智科,確定了過動症的診斷,投以「利他能」藥物之後,產生了食欲減低、體重下降及偶爾失眠(新聞、網站)的副作用。因此,媽媽不想再給小明吃藥,而經由朋友介紹,前來找我協助。 在臨床觀察上,我發現小明媽媽話急、不易打斷,令人感受到一種焦慮的氛圍,詢問之下,媽媽表示自己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並且憂心家庭的經濟及孩子的未來。 而小明呢?與媽媽的依賴度高,且不時以眼神來探知媽媽的情緒,以確定自己是否安全。目前小明的功課由媽媽監督及教導,尤其是數學,媽媽教到第三遍時,會不自覺地拉高聲調及語氣。於是,我當下作了評估,並歸納出幾個重點: 孩子的學習 家長的壓力 第一,小明的安全感不足,雖然媽媽陪伴他的時間不少,卻是低品質陪伴。媽媽也自認非常有愛心,但由於本身的工作收入及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高度焦慮,導致孩子產生很深的不安全感,這點可以從孩子喜歡啃指甲的行為,及經常過度的摟抱媽媽得到進一步的佐證。 第二,小明本身的學習焦慮過高,幾乎已成為一種制約反應──小明寫功課,媽媽教他,小明還沒弄懂,媽媽便開始發脾氣,失去耐心,甚至開罵:「你怎麼教也教不會?真有這麼笨嗎?」於是小明進一步產生焦慮。人一焦慮,本來學會的立刻忘光,愈發緊張之下,更加學不會新的課程。 大人焦慮 導致孩子不安 小明的學習焦慮從未被處理及面對,到了學校,老師一教,他的焦慮情緒立刻上升:「老師教的我學不會,回到家裡,媽媽再複習,我又會忘記,她一定又要罵人了!」想到這裡,小明所有的焦慮反應(衝動、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也就一一出現了。 當我與小明媽媽溝通這些看法時,她隨即點頭表示同意:「哎呀!我先生就是這樣說我的,他說我很關心孩子,卻是『愛心無限,耐心有限』。」我告訴她,孩子在媽媽身邊一直受焦慮能量的影響,到了學校或安親班,便會不斷釋放焦慮情緒,以致產生醫學上所謂的「過動症」現象。 不管你家孩子是否有過動傾向,我都希望父母及教育者問問自己:「我是否是那種『愛心無限,耐心有限』的照顧者?」許多成人的焦慮問題、不安全感及憂鬱傾向,都是小時候受父母的負面情緒影響過大,以致長大後形成這類人格。因此,各位親愛的大人們,請不要一味地想治療你家孩子的過動傾向,也許真正的原因出在大人身上,讓我們先試著來處理大人內在的焦慮吧!

分享 [ 孩子,我應該留給你什麼?]

2006年04月25日
公開
28

文╱Carol(奧林大穎文化總編輯 )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 這個好朋是 一隻小豬,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要屠宰的對象。 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 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 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 「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爸爸這樣想著。 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不只悲傷,還很生氣。他想:「爸爸真過分!真殘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 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 ....... 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 因為他對「失去」一直有準備,現在他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得到很 多」, 但是, 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我們還要面對很多「失去」。 大一點的失去,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失去至親;小一點的失去,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 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轉學。 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怎麼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綁架,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 怕孩子生病,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萬一生病了,又該如何自救; 怕孩子跌倒受傷,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萬一跌倒了,自己又該如何處理..... 愈是愛孩子,愈要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我該留什麼給他?」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去」、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必要的。 《莉莎的星星》、《獨自去旅行》、《好好哭吧》 是三本以不一樣的故事討論「失去」 這個議題的童書。 說是童書,其實裡面有很多的涵義也是很適合大人去想想的 ...... 《莉莎的星星》講的是一個小女孩莉莎生病了,需要長期住院、不能去上學,其他小朋友對同學生病這件事的反應。 有些孩子一開口就問:「莉莎生的病會不會傳染給別人?」 有些孩子則是擔心莉莎會不會死 ...... 每一個孩子面對同樣狀況,所思所想都不太一樣,這就是個可以跟孩子好好討論的點。 最難過的是莉莎的好朋友班尼。莉莎生病後,班尼很自責,覺得一定是自己沒有對莉莎好,她才會生病。 又在心裡偷偷許願要把玩具都送給別人,如果這樣可以使莉莎好起來的話..... 班尼的這些屬於孩子的天真、善意情懷,讀來真是令人動容。 我們經由一個故事,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學習到一種新的對應生命挫折的態度...... 《獨自去旅行》則是用很童話式的可愛動物、鮮豔色彩去詮釋一個有點小悲傷的「失去朋友」的故事。 兔子要遠行,浣熊、鴨子、大象雖然不捨,但大家以「回憶和兔子度過的快樂時光」來互相安慰, 讓「失去」這個本來是負面的情緒,轉化成積極的生命能量。 《好好哭吧》卻是由一個溫柔的死神說故事給孩子們聽,把生跟死、快樂跟悲傷、歡笑跟哭泣, 這些原本看似對立、但其實應該是並存的情感放在一起看, 讓孩子理解 生活裡本來就有正面和負面的東西,應該快樂去面對正面的、好的事情, 也需要有度量接受生命中不好的、負面的人事物。 所有對孩子的發展觀察及研究報告都一再顯示, 一個孩子將來賴以為生存的、足以跟別人競爭的能力, 絕不是 英文、數學、電腦這些技能 , 而是抗壓性 、挫折忍受力、處理問題的能力、 能不能自我管理、知不道自己要什麼、 能不能體諒別人、跟別人好好共處.....等等 這些作為一個人的 " 完整人格特質 " 。 技能 ,只要想學,一段時間就可以學會; 天生的人格特質 ,則需要從小很精細的觀察、引導、培養, 長大了, 帶著這些特質去面對自己人生的種種問題, 從小沒學會這些 ,長成大人了,人格特質成形了,再要彌補往往辛苦加倍,有時也未必能扭轉得過來。 一個有美好人格特質 的孩子,不管父母在不在身邊、不管將來會碰到多艱困的環境和人事, 我想他都可以自己泰然自若的生活下去吧!

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2006年04月25日
公開
35

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文�戴章皇(中華科技 公司執行副總)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大罵教改讓孩子的程度變差,孩子的國際競爭力喪失云云。教 改工程浩大,我不認為可以完全歸責於哪個人或者是哪個政黨的的錯誤。坦白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把複雜問題過分簡化的結果。我所想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批評教育官員或者 是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想想我們自己?我早上出去運動時,都得經過一所國小校門口 。最近也有機會全程參加一場國小運動會。一些發生在周遭的觀察,每天由家長、學生、老師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很確定的是:這 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大人的手中,這不是小孩子的錯!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 一個國小校門口去看看,您有很大的機會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 一、大人充當書僮,幫小孩背書包。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所以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 。有些人更覺得自己童年時受過不少罪,所以發誓要讓孩子過好日子。校門口一堆家長或外傭當書僮,為孩子們背著書包與水壺。這個書包真的重得令孩子無法負擔嗎? 背書 包上學是小朋友學習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基本功,更是形於外壓力訓練的開始。 我無法想像這些連最基礎的訓練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之後,這個孩子將來還有何 抗壓力可言? 二、家長隨意停車,堅持送小孩過馬路。 一般而言,在校門口附近的斑馬線都有導護家長或老師負責學生 穿越馬路之安全工作。家長們「不放心」導護家長或老師護送孩子自己過馬路,寧願隨便把車子一停,不管後面堵車如何嚴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時 ,孩子扮演的角色是皇帝。而這個皇帝不是自願的,是家長們自己塑造出來的。 從小學習的「遵守交通規則」在這裡蕩然無存,最糟糕的是在 小孩子與他的同學面前做了最壞的示範。家長們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規矩的同時,怪誰?家長們應該好好思索,應該很容易有答案。 三 、孩子目無尊長,家長視若無睹。 我還記得以前上小學時,師長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師長必須要先行 脫帽,然後敬禮向老師問好。這項教育並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尊師重道的 開始。但是,當我經過校門口時,看到孩子們對於導護老師站在門口,幾乎都是老師 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還禮貌地回應,然而我看到更多的小朋友是面無表情地走進校園。更令人訝異的是家長似乎也不以為意,這種情形讓我頗為震驚! 四、孩子不願下車,家長苦苦哀求。 校門口擠了一堆轎車,裡面的「小霸王」也許還沒睡醒,或者心 情不好。車門已經打開,但孩子就是不下車。孩子鬧脾氣稀鬆平常,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家長的現場處理方式就令人大開眼界!說理者有之,大罵者有之,僵持者有之, 最「精采」者莫過於苦苦哀求。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答應帶他去麥當勞、買他喜歡的玩具 ,似 乎只是希望他龍心大悅,而不是教育他什麼才是對的。只要他肯下車, 小孩就可以對大人予取予求。這種每天都可以來一次的機會,將成為孩子「習慣性 」要脅家長的籌碼。校門口的戲碼精采,一場國小運動會我在場外欣賞的「劇情 」也不遑多讓。學生表演開始,理應場地清場讓表演能夠順利進行。然而,沒想到音樂 一開始,一大群家長竟然全部衝到表演隊伍當中為他們的寶貝孩子攝影!台上開始廣播請家長退出,如要攝影請家長蹲下,免得擋住其他來賓。然而,家長依然我行我素,他 家的孩子最重要,其他團體紀律與秩序蕩然無存。拔河比賽非常激烈,往往得要纏鬥許 久才分得出勝負。而在這個運動會上我看到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女生拔河的某一隊長,在拔河進行了約莫三十秒鐘,雖然沒有大幅落後,但因為已經出現了繩子移向對方的徵 兆,裁判尚未吹哨子判定勝負,她竟然突然放掉繩子,看著對方隊伍臉上露出不屑的微 笑,讓隊友繼續拚命,他自己袖手旁觀。在三戰兩勝制中,我連續兩次看到她出現同樣的行為!一個四、五年級的孩子 有這樣偏差的行為,現場沒有人教育他。這是我看過所有運動比賽中,最沒有運動精神的一幕。 孩子們的天賦、聰穎容有高低,學習成績也因而會有差異。但是,這些真的不是 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才 是孩子未來足以影響一生的條件。許多家長把「教育」這件事全部丟給學校老師或教育官員, 是多麼的謬誤。在許多人自以為提出「專業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建議或許先想想我們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為「教育最大絆腳石」?孩子的競爭力是否就是斷送在我們手中? 教養兒女的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 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 青少年。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 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 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 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 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 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 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 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 教,父母有金科玉律: 1. 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 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 安全」的感覺中成長。所謂「尊重孩子」並非 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 ,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 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 不動也管不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 價,否則會讓孩子誤 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 當然也成了空談。 3. 花時間與孩 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 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 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 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 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 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 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 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 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 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 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 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 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 以放心。 6. 不要誤解「 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 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 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連連闖禍

2006年04月19日
公開
5

下午接了Q比就去中壢辦事情.. 第一站先去"修Q比的飛機燈"右邊機的機翼不亮了 媽咪才走進去跟服務小姐說問題.... 轉頭一直叫Q比看好漂亮的水晶燈喔... ㄣ...怎麼Q比都反應ㄚ??? 走過去看Q比一直哭喪著臉?右手還放到屁股後面?? 問Q比怎麼了?還不敢說...原來Q比一進門... 看到水晶桌燈好美..竟然用姆指和食指去碰燈泡啦~~~ OH MY GOD... 真的會被打敗內..手都起水泡了啦....真糟糕耶! 那很痛耶..趕緊叫Q比去洗手間用冷水一直沖手降溫 吼..第2次被燈泡燙傷了~第一次是3or4年前去墾丁街上時 Q比也是看攤販的展示燈很好奇就去摸..結果也是哎哎叫好久.. 真的搞不清楚Q比的腦筋再想什麼耶........ 第2站就帶Q比去玩具反斗城逛逛... 才逛了一下~Q比就"抓著小鳥"想要尿尿了... 可能剛和媽咪喝太多珍珠奶茶了.. 奇怪了????怎麼媽咪已經上好出來了..還不見Q比ㄚ? 叫了叫Q比...Q比才不好意思的從廁所門閃出來... 還跟媽咪說:我來不及..尿到褲子了啦...(一臉怕被罵的臉) 吼....媽咪真的好想給Q比"巴"下去ㄛ...是怎麼樣啦.... 都已經5歲了~還貪玩尿到褲子啦~睡覺都沒尿床~反而出門還尿褲褲 叫Q比上車把長褲和內褲都脫掉..媽咪只好開車到路邊隨便買件褲子應急 今天是怎麼啦...... 晚上媽咪在3樓打電腦... Q比寫好功課很興奮的要拿起來要給媽咪檢查 沒想到才聽到Q比上樓的腳步聲...突然就變成..哇哇... 媽咪..我滑倒撞到下巴啦~嗚嗚.....(都腫一個包了!) 哎呀...今天是怎麼啦~我可憐又莽撞的Q比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