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Q比媽媽

日期

#Tag

心靈法語

2009年09月25日
公開
12

■ 心靈法語 當自己發現起煩惱時, 要感謝使您產生煩惱的人、事、物 , 因為,他們是在幫助您修行。 摘自:《禪與悟》 細水長流 全力投入 初心禪修者因為不懂如何一面放鬆身心而一面又努力不懈的要領,所以放鬆身心時易成妄想懶惰乃至於昏沈瞌睡,精進用功時易成身心緊張乃至於疲累不堪。真正會禪修工夫的人,隨時保持輕鬆的身心,也經常處於勇猛精進的狀況。不緩不急而細水長流。 參話頭時,要以傾聽自己的無聲之聲發出的問語去參,但是,身體不要用力,心念不要緊張,否則參不久就會疲累。以致每次用功,疑情未生,疑團未成,便已洩了氣。 禪修者應該要時時練習著將身、口、意三結合,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方,身與心,當在做同一樣的事;打坐時打坐、吃飯時吃飯、工作時工作、見客時見客、說話時說話、睡覺時睡覺。不要身心分離,魂不守舍,弄得打坐時想著見客,見客時想著打坐。 有些人,認為自己很聰明,能在同一時間,做好多樣事情。禪修者不主張如此,而是要我們在做任何一項事,乃至任何一個動作時,都當全身全心全生命地全力投入。 禪修時,對於所用的方法不可以眼根看其形象,當用心眼向內看用功的念頭;不可以耳根聽其聲音,當用心耳向內聽無聲之聲。如果用眼球看形象,就會引起頭脹;用耳膜聽聲音,容易產生耳鳴。例如數息時只用心眼感覺鼻孔的呼吸,不要用眼睛看著鼻孔呼吸,也不要耳朵聽著呼吸。 一念萬年 心無罣礙 三祖僧璨的《信心銘》講到「一念萬年」,《華嚴經》及《楞嚴經》都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於一毫端轉大法輪。時間的長和短,空間的大和小,均可由於各人自心的體驗不同而有差別,如能像《信心銘》所說「得失是非,一時放卻」、「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便可經驗到,雖僅處於一毫的尖端,猶如橫遍十方,雖僅止於一念的瞬間,猶如豎窮三際。只要狂心頓歇,念念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念念都在與三世諸佛促膝談心。 諸位聽到這裡,一定覺得,我講得太深太玄,這樣的境界跟你們沒有關係。 其實呀,不要失望,不要自我菲薄,迷時覺得開悟好難,距離好遠,悟時卻只是彈指間的工夫。諸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被忘了的東西,要找它時,遍找不著,不找它時,就在眼前。此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曾經有位禪師在打坐時,發覺他的鼻子不見了,此念一起,心裡就非常焦急,立刻起座,四處找他的鼻子,並且喃喃自語:「我的鼻子呢?我的鼻子呢?「因為急著找他的鼻子,慌忙中一鼻子撞上了牆壁,於是撫起鼻子大叫:「鼻子好痛,原來它就在這裡!」這樣一來,當下就開悟了。 只要放下一切攀緣妄想的分別執著心,就是「一心不生」,你就見到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原與十方三世的諸佛無二無別。你可以稱它為涅槃妙心、清淨法身、真如佛性,其實即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無漏解脫的大智慧心。 如何能放下心中的萬緣?先要攝心收心,如《佛遺教經》所說:「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又說:「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又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要將散亂妄想心,攝於一個方法的焦點,乃是凝聚散心的工夫,由凝聚而再放下,便能心無罣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