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產前產後走一回

2013年07月26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產前產後走一回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產前產後走一回

成長不馬虎


三餐灌珍奶 少女喝出糖尿病 醫建議喝無糖豆漿 3月甩肉4公斤-蘋果日報2013年07月16日【蔡明樺╱台北報導】

三餐灌珍珠奶茶,高中生喝出糖尿病、脂肪肝。一名17歲女高中生三餐都配珍奶,身高不到160公分,體重竟飆破80公斤,脖子後方出現糖尿病前期的黑色棘皮症,還有脂肪肝。醫師警告,年輕人非含糖飲料不喝,就像「糖上癮」,觀察近年因戒不了含糖飲料,導致肥胖、疾病上身的患者已增2成。

糖上癮患者增2成
收治病例的開業減重醫師蕭敦仁昨說,該女高中生自國中起,三餐都要配一杯500c.c.珍奶,且口渴就喝含糖飲料,幾乎不喝白開水,日前抽血檢驗發現她三酸甘油脂高達240,正常值為150以下,不僅有脂肪肝,脖子後方皮膚還出現糖尿病前期的黑色棘皮症。他觀察近年因喝太多含糖飲料,導致肥胖、生病人數已增2成。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分析,喝含糖飲料後若不進食,3小時內血糖會驟降,會一直想再喝,已有「糖上癮」症狀者,可循序漸進減量,避免焦慮等戒斷症狀。

無糖豆漿增飽足感
另蕭敦仁昨發表研究指,餐前喝無糖高纖豆漿有助減重、降體脂。他將60人分組,1組餐前喝500c.c.無糖高纖豆漿,另1組喝白開水,12周後每人平均減重4公斤,但豆漿組體脂率平均降5.7%,優於開水組的4%。

蕭敦仁指出,無糖高纖豆漿含豐富膳食纖維,餐前喝可增加飽足感;但豆漿也有熱量,午、晚餐需各少吃約180大卡、約6分滿的白飯,以免越喝越胖。

預防肥胖疾病建議事項
★少喝含糖飲料,每天不宜超過600 c.c.
★多喝白開水、脫脂牛奶、無糖豆漿等,取代含糖飲料
★餐前30分鐘喝脫脂牛奶、無糖豆漿,可補充蛋白質,增加飽足感以降低食欲
★養成運動習慣,建議每周運動5天、每天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每分鐘110下
★每餐吃7分飽,多吃蔬果、少吃肥肉
資料來源:蕭敦仁醫師、何一成醫師

---------------下一則--------------- 
父母忙茫盲� 7成小胖童 來自雙薪家庭-自由時報1020717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兒童體型可真實反映家庭飲食習慣。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發現,過重的國小學童有7成來自雙薪家庭,雖然超過半數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營養需求,卻因為有35%是雙親每週要加班2天以上、42%家長平均晚上7點以後才下班,明顯晚於體態正常組的家長,整體家庭飲食行為欠佳。

台灣癌症基金會透過國小營養師,在6月間針對台灣各地共490位國小學童的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其中230位孩子BMI過重或肥胖,另外260位BMI值正常。結果發現,過重或肥胖孩童家庭常見的不良飲食習慣包括,6成父母和孩子一樣喜愛肉食勝於蔬食、62.7%家中常備含糖飲料、45%常外食、僅28%有空經常誘導孩子吃蔬果。
此外,可能因為備餐時間較晚,51%過重組家長允許孩子餐前吃零食、47%允許孩子自行點餐。

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歸納,現在家長常是工作「忙碌」、對營養知識「茫然」、對孩子順應「盲從」。為了協助家長快速準備營養餐點,基金會請來柯俊年、黃景龍兩位美食名廚,提供改造外食秘訣,例如將御飯糰改造為蔬果皮蛋瘦肉粥;不討喜的青菜加入焗烤元素;熱量超高的炸雞排,也可將肉減量;增加生菜,改造後熱量可減少一半以上。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胖小孩有2到3成長大後還是胖,青少年期肥胖者更有5到6成會胖到成年以後。相較於正常體型孩童,肥胖孩童罹患高血壓、高血糖的風險增加2到3倍,其中女童罹患乳癌的機率增加4倍,男童成年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提醒,成長中的孩童每天所需熱量依其活動量不同,7到9歲男生每天需1800到2100大卡,女生需1650到1900大卡;10到12歲男生每天需2050到2350大卡,女生需1950到2250大卡。活動量不大的孩子,取其低標即可。

---------------下一則--------------- 
忙碌雙薪家庭 胖小孩比例達7成-中華醫藥網1020717《2013/07/16 18:15》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根據最新調查,雙薪家庭胖小孩的比例高達 7成,且有 3成 5的父母都常加班,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雙薪家長「忙(碌)」、「茫(然)」、「盲(從)」,容易導致孩童體重過重。

台灣癌症基金會是在今年 6月 1日到 15日針對 265名身體質量指數( BMI)正常及 230名過重或肥胖的兩組學童家長,進行「家庭飲食行為與父母備餐型態」問卷調查。

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觀察國內的肥胖趨勢,台灣人不論是男性女性,或是孩童,均列亞洲肥胖之冠,且台灣兒童不僅是亞洲第一胖,也比紐、澳、英、德的肥胖比率還高。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而肥胖的造成多數與飲食有關,孩子若小時候肥胖,則有 1/3到 1/4的機會成年後仍然是肥胖,尤其肥胖容易造成多項疾病的罹患率增加,包括癌症、心血管系統疾病、新陳代謝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

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國人應該落實均衡飲食,力行「蔬果彩虹 579」健康飲食概念,打擊肥胖、遠離癌症。

調查顯示,雙薪家庭胖小孩的比例高達 7成,且有 3成 5的父母兩位都常加班,尤其下班時間偏晚的比例亦高於 BMI標準組學童。

癌基會指出,也因為父母工作忙,外食機會多、備餐講究快速方便,還有家長會順小孩意思點餐,由於現實面的問題讓家庭更容易養出胖小孩。

癌基會針對「工作忙」、「技巧忙」及「順應盲」家長建議,忙碌之餘還是可以自己備餐,也可運用外賣熟食,加入健康食材,製作省時又添加健康,也可以技巧性的減少主食,增加蔬果比例。

父母工作忙,比較會寵溺,小孩想吃什麼就給,想喝飲料就給,對發育期小孩飲食更是不設防,多吃肉又何妨,癌基會強調,萬萬不可拿食物做為獎懲,應讓健康零嘴隨處可見可得。

---------------下一則--------------- 

教育有進步


童手機成癮 暑假暴增2成洗澡不離手 被沒收竟喊「要跳樓」-蘋果日報2013年07月16日【張勵德、沈能元╱台北報導】

小小低頭族手機成癮問題嚴重。兒童福利聯盟昨公布最新調查指,國內兒少使用智慧型手機出現「擁有率高」、「使用頻率高」、「App下載率高」等三高現象,1成受訪者還有手機重度成癮症狀,焦慮到每5分鐘要滑一次手機。精神科醫師也發現,暑假以來,手機成癮就醫學童已較上月增2成,有小六男童還因手機被沒收,大叫「還我iPhone,不然我要跳樓」。

兒童福利聯盟昨公布「手機及App使用調查報告」指出,受訪的2483名國小五年級到國中二年級學生中,有3成8使用智慧型手機,較2年前調查時增加近2倍。其中1成的孩子出現手機重度成癮,症狀包含沒帶手機會覺得沒安全感、無法使用手機會不開心或生氣等、被父母限制使用手機會和父母吵架等。

出現焦慮易怒症狀
調查也顯示,近8成孩童有使用App的經驗,其中又以「臉書」、「LINE」及「Candy Crush Saga」最受歡迎。小五學生戴子昊說:「智慧型手機有很多遊戲,每天都會想要玩,若沒有帶手機會覺得怪怪的。」

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受訪也指,暑假才開始2周,因手機成癮就醫學童比率已較上月增加2成,門診中有名小六男童因暑假放假在家,每天使用手機長達7小時,上廁所或洗澡時手機也不離身,媽媽一度將手機沒收,男童當場大叫:「還我iPhone,不然我要跳樓。」

許正典說,經討論後,讓男童參加暑假多媒體設計課程、增加運動時間,男童使用手機每天已降至2小時,不用手機時所引起的心情焦慮、易怒等症狀已緩減。

應柔性勸導助脫離
兒盟執行祕書黃韻璇強調,為了不讓孩子手機成癮,家長應與孩子先約法三章,建立合理使用規定。許正典說,孩童若已對手機成癮,家長不應立即拿走手機,阻斷孩童使用,應柔性勸導,輔助孩童脫離手機,以免孩童心情更憂鬱。

新生兒篇


哺育施力不當 媽媽手上身-中華醫藥網1020718《2013/07/17 18:57》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哺育時如果姿勢錯誤,可能會罹患俗稱「媽媽手」症狀,衛生署台南醫院提醒產婦應儘早就醫及導正姿勢,才不至於影響新生寶寶的成長。

一名 30歲新手媽媽,懷孕後期開始有左手腕疼痛的症狀,因為擔心頻繁出入醫院會感染疾病,一直忍耐,並沒有就醫。

直到產後發現手疼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早上起床時大拇指側有腫脹緊繃的感覺,抱寶寶或使用擠乳器時會特別痛,最近甚至痛得無法使力,沒能享受與嬰兒親密的互動。

台南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王瀅瑄說,理學檢查後,患者大拇指有些微腫脹,握拳能力受阻,連張開拳頭的能力都不足,需要持續治療一段時間。

「媽媽手」又稱「奎緬氏症」,發生原因為拇指過度張合、手腕重複側向施力或手腕長時間處於彎曲狀態所致,治療通常以復健為主,必要時要搭配戴大拇指固定副木,也需改變過度使用拇指與手腕的工作方式,才能改善病情,約 2至 3週可痊癒。

她建議,日常生活應盡量避免過度使用拇指的張、握、壓、扣等,做家事和哺育嬰幼兒時,減少長時間過度使用手部的動作,不宜拿重物及重複進行手腕下彎,好讓手腕多休息。

………………………………………
新生兒沐浴 姿勢不對易骨折-中華醫藥網1020718《2013/07/17 21:44》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新生兒全身軟綿綿,奇美嬰兒室護理長徐富美提醒新手媽媽,新生兒沐浴水溫以 38-40℃為宜,過程應選用刺激性小沐浴品,小心姿勢否則易造成骨折、肢體麻痺等傷害。並勤做臍帶護理,澡盆、毛巾應專用,防交互感染。

徐富美說,為避免寶寶受涼洗澡時室溫應保持在 26-28℃左右。用水宜先用冷水後加熱水,水溫以成人感覺手背不燙為合適。新生兒沐浴前 30分鐘內勿餵 奶,以免溢吐奶。並先準備更換衣服,毛巾被打開舖好。沐浴動作要輕柔敏捷,每次不超過 10分鐘,由上而下,先洗軀幹,再洗四肢、會陰部。

她說,在臍帶未脫落前不可將新生兒全身浸入水中,防止臍帶污染引起感染。臉部應以濕毛巾擦拭,不要把水直接潑在寶寶臉上,洗耳朵時,以拇指及食指或中指按住寶寶的雙耳廓,以免水進入耳、鼻及口腔內。

洗下身時應特別注意臍部,如臍帶已脫落,可直接在水中洗,否則勿將臍帶弄濕。洗好立即抱出浴盆,用乾淨的大浴巾裹住,把水滴吸乾,尤其頸部、腋下、會陰等皮 膚皺褶處。必要時可擦拭寶寶專用的身體乳液,避免皮膚乾燥。最後再用95%酒精清潔臍帶,因臍帶護理為照料新生兒很重要的一環,一定要清潔擦拭臍帶根 部。

徐富美表示,為新生沐浴過程應謹慎勿吃到水及著涼,注意姿勢、動作,以免造成臉部及運動神經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