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didi

朋友的教育看法

2007年11月05日
『身為第一線教師,我不解的是,為何當初教改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我們都覺得很不錯,但是結果卻以我們沒想到的方式出現反撲?台灣真的沒辦法有個正常人性化的學習環境嗎』
從家長反對的角度來說:
我自己的看法是,長期社會利益分配不均的『集體潛意識』作祟。
台灣的文化承接中華文化,也承接了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
在科舉時代,只有靠仕途,才能往社會上層流動,
於是只有靠讀書一途,才有辦法改善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
這樣的潛意識一代一代傳遞下來,成為中國人的慣性思考,不易改變。

現代的台灣社會經濟結構,依舊利益分配不均,
更強化了這樣的思維。
教改人士很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夠適得其所,
但是基測及學測篩選學生的方式,更只有利於社會菁英家庭的子女。
我們的教育流動方式,並沒有照顧到中低階層家庭子女,甚至沒照顧到不適合走學術路線的孩子。

以技職體系為例,科技大學本身的定位就很曖昧不明,
同樣的企管系,請問跟學術大學的企管系有何差異?
科技大學想把自己的學生帶往職場的哪一個方向?
能夠為學生帶來哪些比學術大學更好的優勢?
如果不擅走學術路線的學生,讀了科技大學後,能更受企業主青睞,
比讀學術性大學更有就業的優勢,我想家長也更能安心地讓孩子選擇技職體系的路。

就學多元化後的就業機會均等,讓家長安心後,
學校的教師教學方式改良才有可能。

關於學校教學改革部分:
有一個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是『課程結構』,
這還是受基測考試的影響。
我覺得基測考的,既然是學生的基本能力,就不應該考這麼多科。
學生在國中時代,就好好地把數學英語及國語文基礎打好就可以了。
其他的科目應改以選修方式進行,
而且選修科目的規劃,還得六年一貫,承接大學科系的選擇。
這些結構性問題解決了,歷史、地理、科學老師才有辦法以正確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孩子才有辦法在人性化的環境中學習。
我想,自我概念薄弱的孩子,不管受東方或西方教育,很可能只會接收到缺點的影響。
但是ㄧ個志向清楚的孩子,
不管被放到台灣還是美國……..,有父母的支持和陪伴,都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

這是我個人粗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