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idi

父母

2011年12月12日
最近有個很有趣的研究,是得過杜拉克經濟學獎(相當於諾貝爾的前哨獎)作的研究

他研究很多哪些父母作的事情會對小孩教育有幫助。有趣的是,當然大家可以不認同,但我只寫他的研究。就是父母是甚麼比父母做甚麼更重要

然後他研究哪些父母作得項目跟考試成績相關 沒相關

沒相關的:轉換好學區,幾乎天天念故事書給小孩聽,家庭關係親密,小孩常看電視,定期帶孩子上博物館,挨打。

有相關的:家裡很多藏書。父母教育和社經地位高。父母參予家長會。母親生第一胎在三十歲以上

還真有趣:

如果依照他的研究,很可能我們這些父母作了很多事情不管是功文,啟發式教育都跟考試成績沒多大相關

當然這是外國人研究。不見得可以推論到台灣學生。

xxx
所謂的科學研究必須在相同條件下進行比較
也就是當我們在提小朋友成績好的時候不能選擇性選擇我們個人偏愛的影響因素

假設我女兒國文成績好,我就認為那是我讓他參加作文班,補習,或是天天唸書給他,這種因為個人喜好,而認定這就是影響的因素。

而是要在相同條件或是眾多可能影響成因下,做研究。

並且還要考慮倒果為因的誤差,這就是研究中經常說相關,而不說影響。
閱讀進而國文能力強,到底是因為天生理解能力強,閱讀有效益,才國文能力強,還是後天培養。

我如果中意功文,我可能就會將他數學好原因歸類到功文,而忽略了家長的學歷,小孩的智商,和家庭社經地位。

同理,天天念故事書,也要同時考慮其他可能影響因素。

很多教養的書之所以成為迷思,就是少了科學研究的佐證
但是家長之所以大量嘗試參考各種教育做法,一來教育無法逆轉,二來教育對家長而言是個案,三來大家會選擇自己想相信的

相信功文(閱讀)看到的是功文(閱讀)有效的,不相信的眼中就全是反例

ps我在小孩小時候天天念一兩小時故事書給他聽,他並不喜歡閱讀,反而是老二,根本沒念書給他聽,他會從我書堆中找書來看。看了不少大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