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didi

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

2012年02月14日
我覺得一般人要效法很困難。就我這邊教會傳言,他父母也是經歷過天人交戰,後來覺得孩子好像打得還不錯,就請了教練。當初打球的條件就是功課要好。
對非基督徒而言,可能很難理解順服的道理。著重的是父母支持孩子走出一條路,但就基督徒我們看到的是神的帶領,若無神的指引,單憑父母的個人意願,很難全力支持。

父母的支持看中的是俗世認可的結果,神的帶領是彰顯神,打球是為神所打的,非為名利。

一般人沒有神的力量,很難效法林的父母

林也打破很多NBA禁忌,如在公開媒體表明自己的信仰,在美國宗教往往是禁忌,更何況籃球。這在美國籃球壇是<政治不正確>
他的打球生涯想必可以更新許多人耳目,帶領他們認識主,建立基督徒的模範


ps 說句不相干的話,林和makyo是最近常被比較的,但就基督而言,他來是召罪人,Ma 比林更需要基督徒的關懷


----
每個人看得觀點不一樣,這篇針對他的父母的支持,並非在批評我國教育體制,也非如何培養出這樣的孩子。大部分沒有神的信仰,父母付出許多不見得能夠無怨無悔,多少有世俗的名利期待。
以華人在日發光的棋壇女將,一些運動健將,鋼琴好手,不少背後有很大的父母鞭策,甚至一旦沒有好表現,父母拳打腳踢都有。

何大一,楊致遠,基本上還是走世俗的路。在美的華人幾乎也是這樣培育孩子。這更顯林的父母脫離世俗的難能可貴。

以非基督徒的眼光,著重的大都是如何教養出這樣的孩子,希望能複製出他的成功歷程,但只有基督徒父母才清楚在上帝眼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神都有付予每個人使命,這並非是父母的力量可以造就的,而是神的指引,只要順服神的旨意即可


要擺脫世俗觀點,沒有宗教信仰支持,我個人覺得很困難

致於如何規劃,在美國的確華人父母幫小孩做出很多規劃,例如在卡內基舉辦鋼琴演奏會,到台灣當志工,有利於申請學校。
但就體育方面,華人父母在這方面比較生疏,只能靠一點運氣,看可不可以碰到好教練


ˊˊˊˊ
我在這說說我所了解美國華人子女教育和藍球生態。
在加州華人子女幾乎都是以UC和長春藤為目標,由於UC取消對少數民族的優待,甚至有要求東方人分數要高出一般生兩百多的不成文規定。華人父母在對孩子的規劃大都強化他們的學業,看小台北心算班大排長龍,隊伍排到大街就清楚。也不要小看美國的榮譽課程,他們的高中榮譽課程教的又快又廣,
也有父母送ABC孩子回台補習英文SAT考試
即便入學,父母教導和陪著孩子上大學課業,幫孩子打掃大學宿舍,涉入孩子大學生活的父母大有所在。


才藝方面華人子女大都學兩種樂器,在社區開演奏會更是常見。學音樂可以開演奏會,可以參加比賽,參加檢定,得獎機會很高。
除了音樂會,就是參加奧林匹克數學或科學競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此外學生還搶著擔任志工,上天下海。

運動若功利來講,對東方人申請大學好處不多。還會排擠讀書和擔任義工時間。所以打球,大概到了高中就停了。打球,尤其是籃球,可是每天訓練兩小時,星期天都要去上。打完球回家都累垮了,很難兼顧學業。因此到了高中即使是美國人可以看出明顯分流,讀書的讀書,運動的運動。

此外,若是看過美國高中籃球隊,就清楚,亞洲人幾乎沒有上場機會。即使亞洲人高,骨架還是相較細小,大多參加籃球隊的亞洲人都是打好玩,站在美國人身邊,簡直是小學生站在大人旁邊。

因此林的父母願意支持孩子打球的心意,在當地華人社區(尤其史丹佛等地一帶)真的是異類。

我想以結果論對林的父母並不公平。他們一開始也沒料到林可以打入NBA
林雖然校隊表現突出,但美國職籃有太多這樣的人才,而且林的校隊可是名不經傳,並非NBA選才的學校。看電視也清楚,林的體型明顯細小。種種不利因素,

更何況NBA的球員私生活多采多姿,打勝戰後的慶祝活動就夠讓父母擔心的
以一個父母而言,哈佛畢業的起薪就很高,工作又相對穩定。能夠支持孩子打上三四年不簡單(一開始說一年,但是林希望多打幾年)






豪小子的父母 才真不簡單!
作者: 王道維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2月13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王道維】

這幾天的體育版新聞無不圍繞著華人之光林書豪,他在世界籃球殿堂NBA的傑出表現。身為台灣人,能夠看到子弟在海外有這樣的成就當然會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背後的意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

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林書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卻正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這樣的林書豪,似乎才是我們在「與有榮焉」時所應深思的一面。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反應出許多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只想培養他們才藝;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引導合適的道路,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中時電子報版權所有Copyright (c) CN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 2012 Yahoo!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Yahoo! News Network | 服務中心 / 建議隱私權政策關鍵字廣告服務條款版權政策...
:Roseline 參觀網站 /相關留言/加到連絡人 2012-02-16 02:56:22 [回覆 | 刪除 ]
[選擇 ]
你那一篇有關華人父母對孩子期望的分析我很贊同。即便是身為基督徒的華人父母,有幾個能真的順服神的旨意?在北美看好多華人父母嚴格要求孩子的過程,若父母不覺得適合的活動,即便孩子有興趣,也有辦法說服孩子不參加,一切以拿獎牌為取向。
很多人看到林書豪的例子,也對自己孩子期望將來能在運動場上發光,就像林書豪提到的諷刺,當初勸他母親別花太多時間讓他打球的父母,後來反過來問他母親該怎樣讓孩子參加運動,好能進哈佛?哈佛是林最後的選擇,因為所有籃球名校都不願意讓他申請獎學金啊。

我當時看到訪問,最驚訝的是他能在心中把神擺第一位,想的是怎樣在他的生活中榮耀神,我想我家孩子雖然決志信主,但還不懂這層意義。

50.53.172....
回覆: 就是,就算是一般基督徒,要全心放手也很困難。有一點,他媽說他捨不得孩子不快樂,他看到孩子打球很快樂,就答應他的請求。
看了這個也讓我自省。

回覆時間:2012-02-16 04:16:10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bid=28&sID=3754790&r=14&page=1

這個討論可以看出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