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哲哲和安安的媽咪

日期

#Tag

玩,真的不好嗎?

2010年05月14日
公開
45

玩,真的不好嗎? (文章擷取至快樂寶貝親子館) 「再玩,看你長大之後怎麼辦!」。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因為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很愛我們的長輩們,都是這樣「告誡」我們的。而當我們長大了、甚至身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也會這樣「告誡」我們親愛的孩子們。不管哪個時代,這樣的「叮嚀」,目的都是一樣的:希望我們最寶貝的孩子們,能多用功點、少玩點,好好去念書,以後才能出人頭地。但是,玩,真的如此不重要、如此不好嗎?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漸漸發現:兒童的遊戲,是有其非常重要的功能和意義的。甚至,遊戲的重要性絕對不亞於知識方面的學習。很難相信嗎?讓我慢慢說給你聽。 首先,在遊戲當中,不論是丟球、堆積木、幫巴比娃娃穿衣服,孩子都在練習操作自己的身體,不論是大肌肉的運動、小肌肉的運動,或是手指與眼睛之間的協調等等都是。 你覺得這個不重要嗎?想想孩子為何學寫字的時候總是寫不好?為何那麼大了還是常摔跤?為何談鋼琴時明明眼睛看著樂譜,但手指彈出來就是錯的?甚至,為何體育課時,同學總是笑他/她球打不好,而使他/她很挫折與難過?發現了嗎?若這部份不好(也可稱為「感覺統合障礙」),其影響所及,遍及孩子整個生活呢! 其次,在遊戲當中,若有其他人在,孩子就會練習到人際方面的處理和因應。「每次我說要玩紅綠燈,小美就說要玩扮家家酒」;「今天我們在玩的時候,小明推了我一把,然後我就摔倒了。好痛!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說…」…。這每一次每一次,都會帶給孩子去練習處理人際關係和問題的機會。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知道該怎麼處理與人相處的問題,不是嗎?我們都是這樣一次一次從練習當中,慢慢知道如何適合的處理和他人之間遇到的問題的呀!而遊戲,剛好非常豐富的提供了這些。 第三,大人,是用「口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的。而兒童,是用「遊戲」來傳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的。也就是說:遊戲是兒童的語言。 為何會這樣呢?根據心理學大師皮亞傑(Piaget)的說法,我們需要到了十一歲左右,才會真的具有用抽象符號(例如:語言、數字)來完全表達我們意思的能力。也因此,在那之前,孩子們只會用具體的事物(例如:玩具)來傳達自己想傳達的。也因此,你會看到兩歲的孩子把積木堆起來,然後推倒;你會看到小一、小二的小朋友,在遊戲當中把一些人偶當作他/她們班上的某些同學,並且打他/她們;你會看到小四、小五的男生,開始對妹妹的芭比娃娃產生興趣,並想把它的衣服脫下來看看。其實,這些都有意義的:把積木堆好又推倒,跟這個年紀的孩子常遇到的可怕事件—摔倒—有關;打那些被稱做同學的人偶,可能代表孩子在班上遇到了一些事情,只是他說不出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說;而對芭比娃娃的興趣,就是這些快進入青春期的小男生,對於萌芽中的性興趣的一種探索呀!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大人那麼好,所以他/她們用遊戲來表達這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對摔倒的害怕、對同學的不滿、對性的興趣,都會得到一些抒發。甚至,他/她們可以從這個過程中,把問題更具象化,以便更清楚該如何面對,甚至找到解決的方法。我想,這是老天給孩子的「自我療育」功能吧! 所以囉,玩,其實是有很多功能的呢!一個沒有充分玩過的孩子,他/她在肢體運動上常常是不好的,而這會影響他/她之後的學習和人際關係;一個沒有充分玩過的孩子,他/她不知道如何和別人相處與協調,所以縱使有好的能力,但要「出人頭地」,嗯,…;一個沒有充分玩過的孩子,心中總是有很多模糊的感覺和聲音,一如一個被剝奪學習語言的人一樣,不知該怎麼形容和描述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感受。當然囉,因為連自己的感覺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又如何知道該怎麼處理和面對自己遇到的問題半 ??? 因此,那句「再玩,看你長大之後怎麼辦!」,應該改成:「不玩,看你長大之後怎麼辦!」 轉貼自杏語心靈診所治療師王亦華

讓孩子為合理行為後果自行做選擇

2010年05月07日
公開
8

讓孩子為合理行為後果自行做選擇 教育之心工作室◎著 最常見的管教子女方法,就是在他表現好的時候給予獎賞;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就給予懲罰,父母都認為這樣賞罰分明的方式絕對不會錯,這樣方式的確是能讓孩子了解到什麼樣的行為是被認可、什麼樣的行為是不行的,但其中還是有些缺點如下: 孩子並非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行為之後,緊接而來的是父母的讚賞或懲罰,會造成孩子的行為只是為了逃避處罰或是獲得獎賞,無形之中,父母的獎懲對孩子的行為有了責任,而不是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權威人士出現才會有良好行為:也就是會對他執行獎懲的人出現,孩子才知道要聽話、做對的行為,但在他心裡只是為了避免被處罰。 無法自己做決定:因為孩子的行為是由父母所決定,他只是被動的看自己的行為會被處罰或是獎賞,而不是自己判斷這個行為的好壞。 你是不是感到疑惑,既然都是管教方式,孩子是處於被動的聽令角色,又怎麼會有機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文有說過,傳統的獎懲方式,孩子的行為表現只是為了獲得獎賞或是逃避處罰,而替代性的方式-「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是在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自然合理的行為後果,主要是由父母親提出可行的行為方案,由孩子自行決定要執行哪個行為,其中執行的後果也是由孩子所承受,例如,孩子禮拜六下午在看兒童節目,但難得有周末的父母想睡午覺,兒童台歡樂的氣氛馬上干擾父母的睡眠,使用傳統獎懲方式的父母會說:「你電視太大聲會吵到我們,不要看了,把電視關掉,再看你就別想出去玩!」這個說法,孩子雖然很想看電視,但是為了出去玩她只好摸摸鼻子把電視關了(明顯逃避處罰);而使用自然合理行為後果的父母則會說:「寶貝,我知道你在看電視,但是我和爸爸現在要睡午覺,你的電視音量會吵到我們,你可以把電視關小聲一點,或是到外面去玩。」這個說法,孩子自然會自行做選擇,看是要把電視關小聲還是出去外面玩,因為是自己選的,所以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就是自然合理行為後果的真意。 不是強迫孩子順從,而是鼓勵他們做負責任的決定,不論這個決定對自己是好的還是壞的都要自己負責!

快樂瑪麗安w11親子文章

2010年04月30日
公開
35

Dear Parents: 本週(Week11)為Review week,重點複習之前教過的主題.周五在舞台前進行各班抽考,孩子們的記憶力真得好棒,都能記得之前教過的Songs& Rhymes.本周無瑪麗安紫本Homework book作業. 目前天氣多變化 ,請家長還是幫孩子在書包準備口罩備用,謝謝配合. ★重要提醒: 1. 5/3換季.改穿夏季制服(家長可視天氣情況內搭長袖薄上衣),換季後每周睡袋帶回清洗,室內鞋雙週帶回,牙刷一個月更新一次. 2. 5/8(六)母親節愛心園遊會將於10:00-12:00在文德二號公園舉行(紫陽加油站旁),孩子請著夏季制服於9:30到校準備.當天幼兒部表演之後將有孩子才藝show,趣味遊戲及食物攤位義賣,所有園遊會收入都將捐贈「兒福聯盟」-沒你救不行計畫,補助弱勢家庭兒童營養午餐及課輔費用,也藉此給學校內的孩子機會教育,親子一起做公公益。家長可以以買園遊卷的方式贊助,也可以直接前往快樂瑪麗安內湖金湖公益小將網站支持 http://love.children.org.tw/collector/mission.php?id=984 *當天也有二手物品募集的攤位,回收的二手物品將提供給光仁庇護工場,供身心障礙孩子販售. *另設二手物品義賣攤位,請踴躍捐贈物品(婉謝衣服.絨毛娃娃.錄音帶及錄影帶),並在袋上寫上『二手物品義賣』於4/30前交到office以便整理標價.在嘉惠其他家長及孩子的同時又能做公益,讓您的物品更有意義! 3.5/17(一)健康檢查,請依第一頁指示協助填寫資料並整份交回,謝謝! 4.五月Field Trip原訂地點林安泰古厝整修,與六月份地點蘇荷兒童美術館更換 J3/J3A-5/11;J1/J2/J2A-5/18 *六月份將至消防局民權分隊做地震車及雲梯車體驗 5.暑假Summer camp夏日花博會 8/2-8/20 三週 新學期開學日8/24(二) 小一先修 8/2-8/27四週 ★Weekly rule: Put the toys away carefully. ★Speak English correctly 英語正確語句教學 ╳ Today we eat what? ○ What are we going to eat today? Good Manners 常規禮儀小天使 Best Effort 學業進步獎 Best English 英文學習好榜樣 J1 Dan/Gavin/Mars Tommy Enzo J2 Mina Alex Brian J2A Michael Jessica Mavis J3 all Ethan/Joshua Yolanda J3A Alan/Vivi/Joseph - - ※隨信附上親子文章 快樂瑪麗安 內湖校TD Sarita

三餐與牛排--給孩子"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2010年04月30日
公開
22

三餐與牛排--給孩子"優質時間(Quality time)"作者:顧美芬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在等,等哪一天父母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怎麼這麼小?」「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他說得興高采烈。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快樂瑪麗安w9親子文章

2010年04月16日
公開
57

Dear Parents: 本週(Week9)主題為Sea world,孩子們透過海報及圖鑑認識許多海洋生物及其習性.可惜台北沒有海生館,假日家長不妨帶孩子到市場或魚市場,讓孩子有機會看到實物,或是有長假期時到屏東海生館參觀,讓孩子看到更大型的魚類. 目前天氣多變化 ,下周氣溫會回升許多.請家長還是幫孩子在書包準備口罩備用,謝謝配合. ★重要提醒: 1. 4月birthday party 4/20(Tue) 2. 4月field trip台灣博物館 4/27(二)J1/J2/J2A 3. 5/8(六)母親節愛心園遊會將於10:00-12:00在文德二號公園舉行(紫陽加油站旁), 除了幼兒部各班活潑可愛的歌舞表演外,當天幼兒部表演之後將有親子才藝show,趣味遊戲及食物攤位義賣,所有園遊會收入都將捐贈「兒福聯盟」-沒你救不行計畫,補助弱勢家庭兒童營養午餐及課輔費用,也藉此給學校內的孩子機會教育,親子一起做公公益。家長可以以買園遊卷的方式贊助,也可以直接前往快樂瑪麗安內湖金湖公益小將網站支持 http://love.children.org.tw/collector/mission.php?id=984 *當天也有二手物品募集的攤位,回收的二手物品將提供給光仁庇護工場,供身心障礙孩子販售. ★Weekly rule: Encourage others for trying,even when they make mistakes . ★Speak English correctly 英語正確語句教學 ╳ My first ○ I am first. Good Manners 常規禮儀小天使 Best Effort 學業進步獎 Best English 英文學習好榜樣 J1 Mori/Dan Enzo Eddie J2 Sky/Yatong Brian Kai J2A Leo/Alan - Stanley J3 Chris Bryant Joshua J3A Michelle Aioria Annie ※隨信附上親子文章 本週需清洗睡袋及室內鞋,牙刷請更新 快樂瑪麗安 內湖校TD Sarita

提昇與嬰幼兒溝通的技巧 -張庭枝

2010年04月16日
公開
39

提昇與嬰幼兒溝通的技巧 -張庭枝 你會和嬰幼兒說話嗎?語句是賄賂、交換、強迫、命令、干涉、溺愛、盲從、偏袒、放任、冷漠?還是尊重、同理心、和諧、關懷、寬容? 2004年,臺灣的生育率創全球最低,孩子成了「稀有動物」,可是成人依然堅守慣用的模式,深信成人的理性思維。無時無刻不局限於成人的自我觀念裡,碰觸不著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坊間的育兒育嬰雜誌、書刊愈來愈多,親子教育的電視節目、廣播也大鳴大放,符合市場效益的幼教產品繁不勝數。但是這些媒材帶來大量的知識,使得成人偏愛用腦的知識,以致不用心、不用情反而沒有用省思和智慧,去反芻思考這些知識。因此,語言帶來了大量的認知學習,賦予了「過度期待」,增添成人的思維模式,卻減少了成人照顧者與孩子互動間最令人珍重的「關懷」,與綿綿不斷的「情愛」。 關懷式語言取代教導式語言 新生兒紅撲撲的雙頰,嬌小的身型比例,總讓人忍不住放軟聲調、降低音頻,對著可愛的小生命說話。可是,當孩子慢慢長大,有了獨立的意志,從不活動兒到爬行兒、學步兒,成人照顧者與嬰幼兒的衝突就開始了。等到孩子真正會使用語言時,一來一往的語言衝突就正式登場!出生~三歲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尚不足以釀成頂嘴、吵架事件,但搖晃晃的小腦袋、驕縱的「不要!」拒絕聲、扁嘴的表情…也足夠令成人照顧者煩惱的。到了三~六歲階段,成人若不調整自己的語氣、語態、語言表達邏輯,彼此的語言衝突就會慢慢增多。到了兒童期、青春期,成人若再不深層自我檢視,和諧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一定岌岌可危。 學習用「關懷式語言」取代「教導式語言」,以同理心和孩子溝通、對話,彼此間互動就可以更流暢。也許幼教老師們可以這樣做:出生~三歲嬰幼兒的溝通技巧 在《生命重要的前三年》一書中,蒙恬娜羅提到胎兒約六、七個月左右,聽覺已發展完成,可以聽見外界的聲音。所以,剛出生的新生兒能辨識母親的聲音,會試圖做出轉頭的反應,積極嘗試探尋母親的聲源。嬰兒也會透過皺眉頭、打呵欠、轉頭、哭聲、手勢等非語言訊息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同時,也在成人照顧者對自己的回應中,點點滴滴建立起溝通的模式。這段語言學習的「接收期」,嬰兒不單接收了人類的語言,也吸收了「社交人際」的互動經驗。嬰幼兒在成人照顧者影響下發展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可能學習到:「我是獨一無二的」,是爸爸、媽媽、老師們的「心肝寶貝」;也可能學習到:「我一定要大聲哭喊,才會有人理我」。於是,自我價值感、自尊心、自信心,也在語言、非語言的接收回應中奠定基礎。 一個月 在出生的第一個月,母嬰溝通應著重在安全感的建立,有計畫、有秩序地幫助小小新生兒自我調節,漸進、穩健得適應從水中生活過渡到空氣中的生活。 一~四個月 滿月到四個月大左右的嬰兒,開始對外界感興趣,甦醒的時間經常會反覆企圖用自己的肢體和外界互動,包括踢踢腿、拉拉小被巾、咿咿呀呀的呼喊著…這個階段和嬰兒溝通的技巧,著重在聲音的交換和傳遞,並配合臉部表情,重複具有節奏感的動作。簡易的描述性語言,幫助孩子持續對外探索與互動。譬如洗澡時對寶寶說:「洗澡囉!洗澡囉!先洗洗背,再輕輕洗洗前胸…」。都是簡潔具節奏感的描述性語言,慢慢的嬰兒就理解了其中的語意與溫暖。 四~八個月 四~八個月的孩子更是以「物」為主體,對外不斷的觀察與探索。照顧者可以在孩子完成新的動作和行為時,給予肯定、鼓勵的描述和讚美:「哇!你已經會坐了!你坐得好挺喔!」「小手再伸長一點點,就快搆著海灘球了!加油!」 八~十二個月 這時孩子的咿咿呀呀聲更豐富了,與人互動的非語言訊息也更豐富了。此時,成人與孩子說話時,更應該眼對眼凝視,熱情回應孩子的咿呀聲,孩子「咿呀」叫喚,成人照顧者也以其他的聲音回應;用確實的行動鼓舞孩子用「聲音」與別人互動,也讓孩子有機會有充分的機會和時間,察覺自己探索行為的後果。譬如:「玩水喔!袖子濕了!」「抓糖果吃,手黏黏的!」一歲左右的孩子是「一字走天下」的小冒險王,溝通的重點在於「重複」和「講重點」。像:「躺」下來,要「睡覺」了!尿布「溼」了,要「換」尿布了!久而久之,孩子吸收了這些關鍵的語句,在適當的時機,自然就能使用這些字句來表達。 一歲~一歲半 一歲以上的寶寶,成人可多運用圖畫、海報、有聲書和童書繪本,增進孩子的語言能力,讓孩子的生活經驗更廣泛地連結,也能藉此躍升孩子的生活視野。 一歲半~兩歲 一歲半到三歲左右的「老嬰」,粗大動作發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正處於用「腳丫子」思考的階段。他們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搬運、撥亂生活環境的秩序,這個時候如果成人照顧者「夠英明」,最好少下「禁令」,少用「不」字,多用「預告程序」和「肯定句」引導,並採遊戲式安排孩子的生活作息。比如:「小小玩具要洗澡,小敏也要洗澡;玩具洗好澡要在玩具箱休息,小敏洗好澡,也要擦痱子粉睡覺!」下肯定指示令之前,最好不要給這階段的孩子太多選擇,但一定要預留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心甘情願「跟」上來。 與三歲以下的孩子說話,一定要不急不徐,有計畫地提供字彙或換個方式說。另外,平緩的語氣、禮貌的用語、適度的音量、和緩的語速、正確的發音等,比「字句的豐富性」更加重要。 三歲~六歲幼兒的溝通技巧 三十個月大以上的孩子,已經有強烈的「自我概念」,能準確使用形容詞、動詞、主詞、代名詞,也能表達不是「當下」發生的事情。此時,陪著孩子蒐集海報、圖片、製作小書、閱讀圖畫書,不僅可以啟發孩子看圖說話的能力,也是親子間、師生間很好的溝通媒介。 三~六歲幼兒的語言發展逐漸由「自我中心語言」轉化為「社會性語言」。因此,成人應給予良好的語言示範,盡量讓幼兒發音正確、語速正常、語彙豐富的成人或同伴相處。若幼兒一時有不當的語法、發音,不要給予正確的語言即可。如果孩子告訴你:「我有去阿嬤--兜!」你可以再敘述:「你是說,你假日有到南部的外婆家!」也可以請孩子再仿說一遍,但不要強迫他;也不要太過保護他,不要時時揣摩他的想法,不要時時替他表達意見。 三~六歲幼兒多半已進入幼兒園,社交人際和學習都有了多元的新挑戰,這時期成人與幼兒互動的重點是「澄清想法」和「情緒教育」。每天聆聽孩子的生活、學習、新朋友、新發現,無論是知識的、情感的、天馬行空的,通通都要用心傾聽,再彼此談論。童言稚語中可能有情緒的色彩,經常是「晴時多雲偶陣雨」,照顧者不妨當個心靈捕手,同理孩子的情緒和想法:「老師說星期一才能再分享你從家裡帶來的玩具,讓你覺得很失望,是不是?」「你跌倒了,小明還在旁邊笑你,讓你覺得很不舒服,對不對?」「星期二的戶外教學卻下大雨,但是我們可以去視聽教室看卡通。」 另外,這時期的幼兒可能會從電視節目或同儕中模仿不當的語言,因此要特別留意孩子的言行,及時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如不插嘴、不亂吼、不說粗鄙的話,常用請、謝謝、對不起。幼教老師更應該身教、言教兼顧,常常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當「關懷式語言」盈盈滿室,師生間幸福的對話才能有質有量。 「書寫」也是一種語言表達的管道。從孩子畫出第一條線開始,孩子就不斷運用線條、色彩、形狀展現內在的自我。對四歲以上的幼兒,可以用「小圖文」做溝通,白板上不妨留一些活動的磁鐵板,讓孩子來分享、發表他的「小圖文」。稚拙的筆觸,又畫、又寫、又摺紙的特殊表達方式,也算是「讀寫萌發」的回應行為,老師們也不妨認真地用國字加注音符號回應他們。適度表達人師的感動、感謝和叮嚀,一來一往的圖文互動中,款款流動著師生之愛,語言的表達技巧,也在其中緩緩滋長。 永續營造幸福對話管道 要永續經營親密順暢的親子關係,肢體語言和非肢體的語言溝通,都是很重要的管道。照顧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傾聽者」,在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間,洞察孩子的想法、行為、意圖;與孩子同樣的視線高度,臉對臉、眼神對眼神;慎選對話時機,善用同理、支持、信任和鼓勵。「柔婉堅毅」是與孩子對話的不二法門,柔軟和緩的用「我」訊息發聲,堅持正面、肯定、積極、鼓勵、寬容的態度,但也固守善惡是非的界線。站穩為人師的立場,且歌、且舞、且說、且言、且書,用身教、言教的光源,持續陪伴、守候、祝福孩子日日平安、天天喜樂成長且茁壯。

快樂瑪麗安w8親子文章

2010年04月09日
公開
15

Dear Parents: 本週(Week8)主題為Toys,教導孩子認識各種不同的玩具,並學著如何收拾和愛惜.孩子們也動手做了自己的玩具,週五時帶來喜愛的玩具來跟同學分享,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地玩著! 目前天氣多變化 ,請家長為孩子在書包準備口罩備用,謝謝配合. ★重要提醒: 1. 4月field trip台灣博物館 4/13(二) J3/J3A 4/27(二) J1/J2/J2A 2. 5/8(六)母親節愛心園遊會將於10:00-12:00在文德二號公園舉行(紫陽加油站旁), 除了幼兒部各班活潑可愛的歌舞表演外,當天幼兒部表演之後將有親子才藝show,趣味遊戲及食物攤位義賣,所有園遊會收入都將捐贈「兒福聯盟」-沒你救不行計畫,補助弱勢家庭兒童營養午餐及課輔費用,也藉此給學校內的孩子機會教育,親子一起做公公益。家長可以以買園遊卷的方式贊助,也可以直接前往快樂瑪麗安內湖金湖公益小將網站支持 http://love.children.org.tw/collector/mission.php?id=984 *當天也有二手物品募集的攤位,回收的二手物品將提供給光仁庇護工場,供身心障礙孩子販售. ★Weekly rule: Sit on the chair and change your shoes. ★Speak English correctly 英語正確語句教學(重複) ╳ This is what? ○ What is this? Good Manners 常規禮儀小天使 Best Effort 學業進步獎 Best English 英文學習好榜樣 J1 Ferris Mars Dan J2 all Mina Sky J2A - Alan - J3 Bryant - Wilson J3A Karen Alan Michelle ※隨信附上親子文章及菜單 快樂瑪麗安 內湖校TD Sarita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2010年04月09日
公開
5

爸媽不抓狂完全手冊 文/李想 專家/蕭勵健幼兒教育專家 轉載親子寶子網 家有發飆寶貝,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搞得做父母的也快抓狂。其實,孩子愛發脾氣並非沒有理由,多半是因為遇到挫折或無法表達心中想法的一種外在表現,父母如能對症下藥,就能輕鬆降低緊張的親子關係。 學齡前幼兒亂發脾氣是常見現象,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多數父母遇到這種情況,經常是手足無措,一旦處理不當,孩子就會愈鬧愈嚴重,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父母自己也跟著抓狂,長久下來,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愈來愈惡劣。要解決上述難題,首先得要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了解孩子為何發飆 三歲前的孩子由於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當他們遇到挫折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想法或欲望時,發脾氣就成了最佳的表達工具。常見的孩子發飆方式有:尖叫、哭鬧、丟摔東西或是賴坐在地上、停在原地不動要你拖才走…等。 平常這些情況若發生在家裡,父母比較方便處理,但是如果一旦發生在公共場所,如餐廳、百貨公司、捷運或公車上,那可就不得了,除了要尷尬面對旁人的側目之外,如何快速平復孩子的情緒,才是考驗所有父母的最大難題。 其實,孩子有時候並不是真的在發脾氣,他們憤怒或哭鬧的表現,有時只是因為父母不懂他們的需求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導致他們覺得不被尊重。父母應該利用各種方式去了解孩子發飆生氣的原因,以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情形,進而也能減少孩子發飆的機會。 糾正孩子的惡形惡狀如果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出現以下這些狀況,做父母可要幫助孩子糾正過來。惡習1 高聲說話、尖叫惡習2 說髒話惡習3 沒大沒小,不尊重長輩惡習4 取笑捉弄惡習5 隨意打鬧、舉止粗魯惡習6 東奔西跑、探人隱私惡習7 行為暴力惡習8 忸怩自閉 父母不抓狂八大法寶 當孩子在公共場所鬧情緒的時候,爸媽肯定是既緊張又尷尬,在眾目睽睽下,想盡辦法要讓他安靜下來,無奈他就是不買帳,您愈急他愈故意。到底要如何安撫怒氣衝衝、又哭又叫的孩子呢?以下提供八大法寶,讓您處變不驚、臨危不亂。 ●保持耐心 深呼吸,不要自己也跟著生氣。你必須避免自己情緒失控,否則事情會更糟。其實孩子的記憶很短暫,只要在事發時運用適當方法,他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譬如你可以對正在生氣的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但是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告訴媽媽,你為什麼要生氣?」雖然孩子年紀還小,他可能聽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說出他生氣的理由,但是面對如此情緒平和又有耐心的爸爸或媽媽,他也許會有樣學樣,慢慢和緩自己的怒氣。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你感覺到孩子開始浮躁不安時,先下手為強吧!用他有興趣的事吸引他,讓他暫時忘了原本的不高興。例如,在餐廳中,他可能一直吵著要下餐桌去玩,這時你可以跟他玩個小遊戲,你可以告訴他:「我們用牙籤來排圖案好不好?看誰第一名!」轉移他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種,但千萬不要用賄賂的方式,如果給他食物或玩具,嘗過甜頭的他可是會變本加厲的。 ●幫助孩子利用其他方式洩憤 當他準備發怒時,試著引導他唱他喜歡的歌,或是要他講他喜歡的故事,或者拿出他最心愛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看到你在生氣囉,你這樣生氣不理人,小維尼會不陪你玩喔!」或者你可以告訴他:「小維尼是你最好的朋友,你可以告訴他你為什麼生氣,讓他分擔好朋友的心情如何?」另外,塗鴉也是個發洩情緒的好方法,國外近來使用「藝術」來改變孩子的情緒,如聽音樂、畫畫、演奏樂器等。 ●讓他自己平靜 長輩的干預愈多,他的脾氣可能愈強烈。孩子鬧情緒,有時是帶點試探的性質,爸媽表現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過份,所以,如果不會影響到其他人,就試試讓他哭夠了自己安靜下來吧! ●鼓勵他敘述 例如,當孩子吵著要買東西時,鼓勵他說出:「媽媽不讓我買小火車,我很不高興!」讓孩子學著瞭解自己的情緒與情緒發生的原因,進而嘗試用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講道理 告訴他這些行為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困擾,教他學習尊重別人,並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 ●適度的處罰 可以用適度的處罰,例如取消例行的散步或點心時間等等,但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原因。處罰過後,他的心裏一定不是滋味,別忘了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處罰歸處罰,爸媽還是愛他的。 ●使用隔離法 孩子變得不可理喻時,可以把他帶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已經不生氣了,就可以出來和我們一起玩。」很多爸媽都用過這個方法,但必須注意隔離處的安全性,而且不能是會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間或不熟悉處;當然也不能是太有趣的地方,否則孩子連玩都來不及,不可能學到教訓。最重要的一點是,您可得隨時注意他,別因為忙別的事而把他忘了。 事情結束之後,記得要把它置諸腦後,別讓它影響自己的心情。孩子的脾氣就像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別太在意,試著微笑面對吧! 有些教育專家建議父母,當孩子發小脾氣時,不需要刻意去安撫他,因為人都是有情緒的,太過克制或壓抑反而有害身心發展,除非有安全上的考量,否則你可以讓孩子短暫地紓解情緒。 孩子有禮貌脾氣不亂發 你的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行為規範,與他是否經常發脾氣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對許多事都有一定的認知及規範,則會增加他們對周遭事物的理解,明白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或不可以時,就能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次數。 ●以身作則 要教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身教重於言教。有一家麵包店的老闆娘對客人總是笑咪咪,噓寒問暖,態度和善有禮,所以她那四歲大的小女孩,在媽媽的耳濡目染,待人接物也就自然地和善有禮,客人進門時她會說:「你好!很高興你來買麵包喔。」這不是一貫的生意技倆,而是因為孩子平日看多了母親的示範而自然培養的態度。如果你時常讓孩子看見你等車時排隊、在下車時對司機說謝謝、在公共場所輕聲細語、會在拿其他人東西時先詢問告知…,你可以發現孩子也會跟你這樣做。 ●制定明確的規則 孩子對反覆無常的規則,最沒有辦法應付,而那些不確定、不清楚的規定和教條,對他來說最沒有說服力。最好的方法是明確地告訴他該怎麼做,如「你看那裏有條界線,不要超過喔。」與其對他說「你要對客人有禮貌」、「在公共場所要守規矩」這樣的含糊籠統的規矩,倒不如明明白白具體地告訴他。當然,孩子表現的行為有正面負面,在教導的過程中,獎懲賞罰也就難免。爸媽還必須堅持這些原則,千萬不能因為自己一時情緒不佳或心軟,造成孩子混淆,也就不易建立明確的價值判斷標準。 ●培養孩子的自我滿足感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某些反應時,爸媽可以更明確地告訴他:「你看,你對爺爺說晚安,爺爺很高興喔」。引導孩子體會自己正面負面的行為態度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當孩子正在建立自我意識與信心的階段時,如果讓他知道自己真的做了一件令大家高興舒服的好事,孩子會感到十分的有成就感。注意,這並不是助長孩子傲慢,也不可拿這些「規矩」作為一種威脅強迫的手段,應是帶領孩子體會人被尊重、和氣、溫暖對待時的好心情。相信孩子會將這樣美好的經驗延伸貫通,學習發揮自己的善良溫和的一面。 ●認真回應孩子的疑問 為什麼要有禮貌?怎樣才有禮貌?小小孩常會用「問句」表達自己的疑惑,此時爸媽的回應態度必須認真親切,才能讓他進一步對事情有所瞭解。如果只是敷衍、答非所問,不但不能打消他的好奇心,恐怕只有讓他更加懷疑行為的合理與必要性。用孩子懂得、可理解的說法,即使必須重複,也要耐心懇切地說給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