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宛兒

教導孩子全方位的情緒管理

2005年07月31日
【邱碧慧�衛生署草屯療養院心理師】

小威(化名)坐在教室的角落,頭低低的玩著自己的手,他並不在意周遭發生的一切事情,在老師的眼中他是一個相當內向溫馴的小孩。這和媽媽描述小威在家裡的情形有天壤之別,哭泣、煩躁、丟東西與黏著人等狀況,讓媽媽擔心不已,卻不知道如何處理。

事實上,小威有情緒障礙的問題,是由於在幼童時的分離焦慮延伸至學齡期,內心焦慮不安的情緒,在陌生的學校環境中暫時的壓抑,表現出幼稚退縮的行為,回到家裡之後則完全的爆發出來。在這些極端的行為表現的背後,蘊含著各種情緒運作之後的反應。

「理性」與「感性」是人的兩顆心,而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下,著重的是智育的培養,也就是所謂的以IQ為主軸。近年來研究發現,影響一個人成功的條件並不只是能力的高低,而有高EQ的特質,因此情緒管理的教育漸漸受到重視。在情緒管理的教育中,首先要了解情緒的本質是什麼,人基本的情緒有喜怒哀樂,但這些情緒會和生活事件做聯結,並有個別差異。

當孩子們有情緒反應時,不要立即做是非對錯的判斷,應該用接納同理的方式與孩子接觸,如此才有機會開始進行情緒教育。情緒教育並不只是一種理性認知層次,它更須讓孩子融入感性與體驗,利用生活情境引發感同身受的經驗,循著共鳴的動力與感受的深淺,配合理性的思考及討論,使理性與感性層面同時內化吸收。

情緒教育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身教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許多研究報告顯示,家庭氣氛對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好壞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父母親若能適當的表達與管理自己的情緒表現,不但可以作為孩子學習的模範,更進一步的是他能敏感的體察到孩子的情緒,適時的提供引導與教育,如此對孩子的EQ培養是相當有利的。

在學校時,教師面對的是整個班級的孩子,同學間有著極大的個別差異,除非老師有情緒教育的知識與適當的敏感度,否則除了教學的工作之外,可能無力顧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目前學校的情緒教育大多包括在生命教育課程中,其中有情緒管理學習的認知教育與人際團體經驗的課程。其實學校教師若能與家長充分配合,掌握孩子的狀況,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如同認知一般,情緒也是有記憶的,這已經有醫學上的證據。情緒的記憶讓每一個人在面對相同環境時有不同的情緒感受與行為反應,這樣的發現好像意味著情緒反應是自動化,而且是早期經驗已經決定好的,幸好還是有機會經由學習而再次改變。

前面提到的小威,可以幫助他的做法是提供不具威脅性的互動經驗,例如類似遊戲治療方式,從接納他的情緒,貼近其情緒本質,透過引導與修正情緒經驗,達到培養情緒管理能力的目的。此外,在情緒教育中,除了需要教師與父母親作為孩子情緒的陪伴者與支持者之外,還需要依照孩子身心發展狀況的個別差異,提供情緒出路的因應方法,如:放鬆身體、安全的情緒宣洩、換個想法改變心情等。

情緒的變化看似複雜,藉由平時經常的學習與體驗,可增進對情緒運作的了解,進而掌控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情緒穩定的小孩不僅可以活得快樂自在,當在學業與人際關係遇到挫折時,問題很快的能迎刃而解,平靜順利的度過發展階段,相信這樣的小孩是家長們所期待樂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