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Alison

改改小寶寶的「牛脾氣」!

2007年03月09日
打包自【諭☆瑄】的家 ∼

孩子真的很倔強?!

當孩子對事、對人、對物有所堅持時,家長可以多觀察後,再判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堅持與變通之間的平衡;勿因為孩子的堅持,而以強迫的方式讓孩子遵從,剝奪孩子選擇的權益,反而可能助長孩子倔強脾氣與固執的性格。
個性倔強的孩子,為了堅持己見而與家長發脾氣抗爭,個性固執的孩子,為了不易變通而與家長爭執不休,一方面這的確是令許多父母頭痛的時刻,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正是培養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關鍵時刻。
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堅持已見的時候,父母別以生氣、權威方式壓制孩子的自主意識,從小讓孩子有多點機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意志與見解,對孩子適應未來社會是有幫助的。
獨立、剛毅、堅強的人格特質,與倔強、固執是否有相似之處?孩子成長過程中,展現出倔強、固執或剛毅、堅強等特質時,父母該如何面對?如何處理呢?

不同教養態度V.S.不同個性的孩子

不同父母就有不同的教養態度,不同的教養態度與不同個性的孩子相遇,也會產生不同的交互作用,父母面對孩子的倔強,常會產生下列幾種不同的效應,分析說明如下:

當親子衝突升級時,遇到親子雙方的堅持度都高的情況,有的孩子選擇與父母抗爭頂撞,若父母親態度更強硬,易造成日後孩子脾氣更倔強。

當親子衝突升級時,膽子小或堅持度不高的孩子,在父母強勢壓力下常會放棄己見,選擇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懦弱沒主見。

當親子衝突升級時,尚無反抗能力時,在父母強勢壓力下暫時壓抑自己,表面順服父母,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叛逆反社會規範。

當親子衝突升級時,父母因為寵溺孩子或受不了孩子的堅持,選擇放任,易造成日後孩子個性跋扈不講理。

由上述四個例子看來,無論是父母任由孩子予取予求,抑或以權威壓抑孩子,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法,都可能助長孩子產生倔強脾氣與固執的性格。

合理、一致的教養原則

其實,孩子的倔強脾氣常導因於父母或照顧者,成人總是認為孩子還小聽不懂道理,直接命令孩子要無條件聽從命令,長期強迫孩子服從自己,孩子在不明道理的情況下,反而更容易產生固執己見或表裡不一的行為,甚至出現特別倔強的個性,公然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父母抗爭到底的情況。

民主氣氛從小開始營造

孩子有被尊重的需求,想要孩子能接受父母的意見,父母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權威思想多半是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好孩子就應該乖乖聽話,倔強固執、脾氣不好就是不聽話的孩子。
民主時代的親子教育,家長應避免採取高姿態,勿把自己的意見當成至高無上的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父母必須先修正自己的傳統價值,認同孩子在家中也享有自主的權利,才能順利推動民主氣氛。
父母也經常因為管教的需要,制定各種家規,對於孩子而言,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及的,有的父母太講求管教的效率,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孩子一時間不容易達成目標,反倒又興起家庭裡的另一場親子戰爭。
父母非聖人,受到生活與情緒的影響,難免會對教養子女的尺度失去準則,心情好的時候,孩子犯錯無所謂,在情緒不佳的時候,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件,孩子可能會被處罰得很重,這樣反覆的教養態度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
隨著孩子成長,智力發展愈來愈成熟,當然也會培養出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有合理且一致的教養原則,告訴孩子那些事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又有那些事是必須請父母幫忙的,長期下來才可以建立孩子對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共識,有了親子共識,自然就可以減少親子間的爭執。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持度發展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先天氣質中「堅持度」瞭解其個性,更重要是要依據孩子的特質因材施教,父母所採取的是怎麼樣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與孩子互動的結果是正向還是負向,對培養孩子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堅持度表現原本並無好壞之分,成人的褒貶態度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成人的「褒」會讓堅持度轉化為正面「有責任」與「剛毅堅強」的特質;成人的「貶」則會讓堅持度轉化為負面的「倔強」或「固執」。
平時可以觀察孩子對某人、某事、某物是否有堅持的情形,如果不是太過份的情況,家長可以給予多一點的時間來轉換,孩子堅持也是專注的另一面向表現,更是未來學習過程中持之以恆的原始類型,當孩子堅持時,家長可以多加觀察後,再判斷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堅持與變通之間的平衡。

避免造成孩子倔強性格的教養技巧

家長應該明白您的教養態度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當孩子非常堅持某件事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幾個項目來檢視自己是否給予孩子最佳的引導。
若能正確的處理與判斷親子間的緊張關係,孩子便能逐步享有自己處理事情空間,親子間自然就不必經常面臨彼此僵持的局面。下面的三個實例,有具體的親子對話示範,提供您育兒時參考:

實例1 二歲多的綸綸,雖然不完全會自己吃飯、穿鞋,但是他可能堅持要自己吃、自己穿鞋,此時你可以支援他說:「寶寶長大了,想自己做……,自己試試看,需要幫忙可以告訴我哦!」

實例2 三歲的捷捷,依照平時的作息,下雨天也吵著要出去公園玩,因而與家長發生爭執。如果想要孩子接受你的意見,態度卻硬性阻止,只會引起親子間的不愉快。建議父母先尊重孩子的意識,以同理的語氣跟孩子說:「你很想去公園,我也很想去耶!」「寶寶幫忙看看現在還有沒有下雨?」「雨停了,趕快來跟我說,我們就可以去散步了!」,或者EQ更高的父母,會利用雨天的機會,引導孩子觀察雨的情境、聽聽雨的聲音,是不是感覺更棒!

實例3 四歲的強強,喜歡溜直輪,不喜歡彈鋼琴。家長用強的口吻:「強強,每天一定要

練習一小時的鋼琴,才能出去溜直排輪。」親子間為了練鋼琴抗爭場面非常頻繁。如果家長一味認為你才有權利決定孩子學什麼,不能學什麼,對於孩的選擇權利不但未予重視,更常剝奪喜歡的直排輪時間,恐最後孩子對於鋼琴跟直排輪的學習,都無法培養更進一步的興了。建議與孩子溝通:「鋼琴以訓練強強靜下來,直排輪可讓強強有充分的運動,兩個活都是一個小時的時間,你可以擇要先溜直排輪或先彈鋼琴。」
親子互動,並非要爭個誰贏得勝利、誰屈服於誰的競爭結果,教育倔強的孩子,要從瞭解孩子的人格特質著手,慎思如何發揮孩子堅持的優點,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教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