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lison

文ღ 腸病毒的治療─手足口病

2007年11月06日
腸病毒的治療─手足口病

臨床表徵:

發燒、手腳、口腔及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
其頂端大多有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
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見於手掌、腳掌、
手指及腳趾間;病患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 
建議治療模式:
1.症狀治療為主,如退燒、止痛、預防與治療脫水。
2.教育家屬需注意事項,如觀察重症前驅症狀、隔離病患與其他小孩及謹慎處理分泌物與糞便等。高危險群病患出現重症前驅症狀時,考慮住院觀察,其特徵包括:年齡小於三歲、高燒超過39℃、發燒超過三天、肌抽躍(myoclonic jerk)與其他抽搐、頭痛、嘔吐、嗜睡、肢體無力、高血糖(>150mg/dl)、白血球過高(>17,500/mm3)。

腸病毒病童的照護原則

雖然勤洗手、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感染的方法,但萬一不幸感染時,若能掌握黃金就醫時機,腸病毒其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可怕的。更何況在台灣,腸病毒的疫情通常是感染腸病毒71型所引起的,在嚴重病例出現併發症前,其實是有些表徵可尋的,因此。建議民眾家中若是有腸病毒的病童時,千萬要謹記下列的照護原則,以免病情惡化、延誤治療時機:

1. 病童有持續發燒、持續嘔吐、活動力降低、全身無力、煩燥不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現象時,是為即將衍生併發症的警訊。
2. 病童若出現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時,則應儘速就醫。
3. 對於感染腸病毒的病童,必須讓他充分休息而少運動,因為過度的活動可能會增加病毒在體內擴散的機會。
4. 注意病童的水份補充,因為口腔有潰瘍的病童常因無法進食而導致脫水,只要小孩喜歡喝,原則上白開水、飲料都可以。
5. 萬一病童真的無法補充水份,導致尿量減少、沒有眼淚、口腔黏膜乾燥等脫水現象時,必須帶小孩去醫院打點滴以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