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Alison

轉貼ღ給他們 『最好的』

2008年02月29日
今天收到風車親子教育報,讀到其中給他們 『最好的』"香港父母的觀點"
感覺跟媽咪的觀念很相近,只可惜媽咪沒辦法辭到工作好好帶你們
如果可以的話媽咪也願意犧牲幾年的時間陪你們成長
轉貼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給他們 『最好的』

望子成龍,是為人父母的期望,然而各人處理之方法卻不盡相同,有人傾注財力,給子女最好的,為他們鋪下康莊大道;有人則注重身教言教,讓子女辨是非、明事理,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無論如何,為人父母的共同理念,都是要子女過得比自己好。

摘錄自2007年10月號讀者文摘

香港父母的觀點

周女士三十七歲,海外大學畢業,有三名年齡由一歲半至六歲的子女。她當會計師,丈夫是大學教授。四年前,當她懷老二時就辭去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她認為培育孩子,幼兒階段最重要。

「我覺得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重要是時間,或許應該說:時間、教育與物質都同樣重要,只是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重點。孩子年幼時,時間相對重要,然後是教育;若這兩方面都照顧得宜,或許他們將來對物質會有比較正確的態度。」
在教育子女方面,周女士並不刻意追求名校,反而更看重「德、智、體、群」四育。「坦白說,我對孩子真的沒有什麼期望,只要他們不學壞、學業上中規中矩、大專畢業就行了。對於成就,我沒有既定的答案。以我自己為例吧,讀了這麼多年的書,結果還是放棄工作當一名家庭主婦,在現代人眼中可說是沒什麼成就,但我認為,親自照顧孩子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女傭可以取代的。當然,那時候放棄工作,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課外活動方面,我們也是以『玩樂』為主。大兒子曾學習過繪畫、棋藝、游泳、籃球、黏土、溜冰、普通話等。學棋藝是希望他對『贏輸』不要看得太重,有時棋局的輸贏,不一定在我們掌握之中,而且在外面跟小朋友下棋,沒有人會刻意讓他,這樣比較好。學習籃球是希望他培養團隊精神;本來曾想讓他學習攀岩,但教練認為個人活動不宜太多,不如加添一些團體活動。學游泳則是為了維持健康。我還希望他能多接觸不同的東西,儘管對未來的工作未必有幫助,但對於性格的發展卻有好處。

「對於三名子女,我都一視同仁。由於孩子還小,大兒子暫時好像獲得較多的關注;有些課外活動大兒子上過了,覺得不好,便不再讓弟妹們上。反之,大兒子游泳本來學得好好的,但到了要考試時,他便不想再學;身為父母,當然希望他貫徹始終,而且也關乎他的健康呢。

「我們會培養他們直至大學畢業,之後就讓他們自己努力吧。至於到海外求學,現在還言之過早。能進入海外名校就讀固然好,不然也無所謂。海外升學不代表就一定好;當然,若到時對本地教育制度失望,又作他論。如果最後決定送子女到海外就學,學費方面倒不必太擔心,因此也沒有特別的儲蓄計畫。

「我們不期望老了後由子女供養,所以會為自己作退休的打算;養育他們是責任,不期望有什麼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