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m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故事不一定有結局

2005年09月23日
公開
1

文章轉貼: 故事不一定要有結局 ...... 去年我到東京參加書展,拜訪了不少日本出版社,希望可以買到一些好書的版權, 把書引介進台灣。日本出版社在介紹他們的書給我之前,先很客氣的提醒我: 台灣的童書出版公司都會要求故事一定要有一個結局,可是日本的童書有很多 故事是沒有結局的......」 我笑笑說:「不要擔心,我的公司沒有這種堅持,沒有結局的故事若是很棒, 也請介紹給我吧。」 結局就是答案 我們唸書時,上課習慣要老師教一個標準答案;考試時,當然也要給一個標準答案。看電視、電影,一定要劇情交代得很清楚哪個是壞人、哪個是好人,最後男女主角到底有沒有在一起、壞人死了沒。 沒有結局的,就是沒有答案,我們就不懂了! ! 這也是我們整個文化表現對一個作品能不能理解的標準。 所以,很遺憾的,我們的編劇就覺得只要給觀眾「台灣霹靂火」這種東西就可以了。好人一路好到底、壞人完全沒心肝,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壞人不會有好下場,好人一定有好報,答案清清楚楚,完全不必用到大腦。 其實,我們都知道---人生很多事情沒有答案。 一個在公司討人厭的傢伙,可能回到家是個好得不得了的爸爸,因為他要給兒子最好的, 不得不在公司壓過別人、好多掙一點錢給兒子買好東西。 你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一個每天安分守己過日子的老好人,竟然得了癌症..... 你說,這是好人還是壞人的下場? 這些有關人生、人性的複雜多樣,我們一直要經歷過很多很多事之後, 有幸的人才可以有一點點體會理解。 這要怎麼教給孩子呢? 很難! 真正的人生是要自己親身走過才算數的,別人怎麼教都有限。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設限、 給他太多所謂的標準答案。 好的故事是會讓人留在心裡想很久很久的。有沒有答案都一樣。 我曾經看過一些法國童書在最後給了三個不同的結局。 明明是同一個故事發展出來的,卻可以有三個不同的結局。 我問過法國出版社的人,他們的小朋友怎麼看待這種多樣結局的故事呢? 他們說:「很平常呀!就跟看一般書一樣。」 顯然這對法國小朋友來說,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的當一個問題看! 我很心懷嚮往那樣的閱讀胸襟,所以很大膽的引進一本看似沒有結局的法國童書 --《海上小精靈》(Un gnome a la mer)。 故事裡的小男孩有一本很心愛的書,可是那本書因為太破舊了、缺了幾頁, 糟糕的是,缺的那幾頁正好是最精采的結局! 一本沒有結局的書呢! 真是吊人胃口! 小男孩於是自己開始往下編故事了,他的結局是..... 當然書裡面有小男孩編的結局,聽故事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看編一個 屬於自己的故事! 呢? 這就是人生!有一些是我們無可選擇的,也有一些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 故事跟人生一樣,都需要一點時間練習。 沒有從小一直接受別人給答案的小孩,會相信世界有無限可能, 不會只拿一條路來堵死自己;也會相信人是有千百樣的, 不會因為別人跟自己一點點不一樣就恨別人或怪自己,對世界的包容性會較強。 我的蝴蝶才一歲四個月,我喜歡看她自己吃東西的樣子..... 一般人會給一根小湯匙,教這樣的小小孩用湯匙舀起食物吃。我也是。 不過當她舀不起來時,我沒有說:「唉喲!搞得一身髒,讓媽媽餵!」 我讓她自己一直不斷的試。 起先她也想用湯匙,每次快到嘴邊了,東西就掉出來,吃不到。 她只好換個方式--用手抓!哈哈!這招有用! 吃到東西了!蝴蝶笑得好開心..... 衣服髒不髒,對我是其次。 蝴蝶習慣自己摸索著學習一些事,用她的方法,這才是我在意的。 她的答案是她自己找出來的,不是我給的。 就算她找到的答案不是最優的,我也相信有一天她自己會慢慢調整, 那是她自己的東西了。 我唸書時,也是從小唸一個標準答案長大的。 很慶幸的是,我在家沒有被一個標準答案壓著,我的父母容許我胡作非為、 胡思亂想。 我受過學校很僵化教育的苦,也在家領略過沒有被硬性規定施壓的樂趣。 所以,今天我這樣對待我的女兒;所以,我今天做童書、寫文章,想告訴所有父母--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了解,都只是一部分而已。 不要急著給孩子答案、不要隨便剝奪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 讓孩子自己去看、去感受這個世界。 沒有答案的故事,其實有更多可能......

愛的感覺...不是不愛了..是變懶了....

2005年08月28日
公開
2

對於婚姻抱著高期待的我.目前在婚姻中逐漸失望..或許是彼此都變懶了.. 一成不變的日子過久..就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 有點累...有點煩...有點倦... 文章轉貼:愛的感覺 你發覺到了嗎? 愛的感覺,總是在一開始覺得很甜蜜, 總覺得多一個人陪、多一個人幫你分擔,你終於不再孤單了, 至少有一個人想著你、戀著你,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能在一起,就是好的.......... 但是慢慢的,隨著彼此的認識愈深,你開始發現了對方的缺點, 於是問題一個接著一個發生,你開始煩、累甚至想要逃避, 有人說愛情就像在撿石頭,總想撿到一個適合自己的, 但是你又如何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撿到呢?她適合你、那你又適合她嗎? 其實,愛情就像磨石子一樣,或許剛撿到的時候,你不是那麼的滿意, 但是記住人是有彈性的,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 只要你有心、有勇氣,與其到處去撿未知的石頭, 還不如好好的將自己已經擁有的石頭磨亮磨光,你開始磨了嗎? 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感情淡了,所以人才會變得懶惰。 錯!其實是人先被惰性征服,所以感情才會變淡的。 在某個聚餐的場合,有人提議多吃點蝦子對身體好,這時候有個中年男人忽然說: 「十年前,當我的老婆還是我的女朋友的時候,她說要吃十隻蝦,我就剝二十隻給她! 現在,如果她要我幫她剝蝦殼,開玩笑,我連幫她脫衣服都沒興趣了,還剝蝦殼咧!」 聽到了嗎?難怪越來越多人只想要談一輩子的戀愛,卻遲遲不肯走入婚姻。 因為,婚姻容易讓人變得懶惰。 如果每個人都懶得講話、懶得傾聽、懶得製造驚喜、懶得溫柔體貼, 那麼夫妻或是情人之間,又怎麼會不漸行漸遠漸無聲呢? 所以請記住:有活力的愛情,是需要適度殷勤灌溉的,談戀愛,更是不可以偷懶的喔! 有一對情侶,相約下班後去用餐、逛街,可是女孩因為公司會議而延誤了, 當她冒著雨趕到的時候已經遲到了30多分鐘,他的男朋友很不高興的說: 「妳每次都這樣,現在我甚麼心情也沒了,我以後再也不會等妳了!」 剎那間,女孩終於決堤崩潰,她心裡想:或許,他們再也沒有未來了! 同樣的在同一個地點,另一對情侶也面臨同樣的處境; 女孩趕到的時候也遲到了半個鐘頭, 他的男朋友說:「我想妳一定忙壞了吧!」 接著他為女孩拭去臉上的雨水,並且脫去外套蓋在女孩身上, 此刻,女孩流淚了!但是流過她臉頰的淚卻是溫馨的, 你體會到了嗎?其實愛、恨往往只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愛不僅要懂得寬容更要及關心,很多事可能只是在於你心境的轉變罷了!你懂了嗎? 當有個人愛上你,而你也覺得他不錯。那並不代表你會選擇他。 你說:你要找一個你很愛很愛的人,你才會談戀愛。 但是當對方問你:怎樣才算是很愛很愛的時候,你卻無法回答他,因為你自己也不知道。 沒錯,我們總是以為,我們會找到一個自己很愛很愛的人。 可是後來,當我們猛然回首,我們才會發覺自己曾經多麼天真。 假如從來沒有開始,你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很愛很愛那個人呢? 其實,很愛很愛的感情是要在一起經歷了許多事情之後才會發現的。 或許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找到自己心目中百分之百的伴侶,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身邊會不會早已經有人默默對你付出很久了,只是你沒發覺而已呢? 如果你也正在為愛迷惘,或許下面這段話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愛一個人!要了解,也要開解;要道歉,也要道謝;要認錯,也要改錯;要體貼,也要體諒; 是接受,而不是忍受;是寬容,而不是縱容;是支持,而不是支配;是慰問,而不是質問; 是傾訴,而不是控訴;是難忘,而不是遺忘;是彼此交流,而不是凡事交代; 是為對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對方諸多要求; 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費;可以隨時牽手,但不要隨便分手

培養高EQ小孩

2005年08月27日
公開
2

節錄至"培養高EQ小孩"一書. 為人父母不應該打小孩,因為: 被打的小孩智商會降低 在一項針對一歲至四歲的幼兒,長達四年的研究裡,新漢普夏大學的史卓斯博士發現,每週遭到父母親毆打三次以上的小孩,再長期追蹤研究結束時,每位小孩的智商平均降低兩分,至於那些從未被父母親打過的孩子,他們的智商則是平均增加了三分. 史卓斯認為,當父母親願意跟小孩耐心的講理,而不是一味以毆打的手段管教孩子時,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能力.史卓斯同時發現,長期遭到雙親毆打的孩子,往往會出現焦躁不安的傾向,長此以往,小孩會開始出現攻擊性或是性格孤僻,以及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徵兆. 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當小孩在玩玻璃花瓶時,此時父母親如果打罵孩子,絕大部分的小孩都會立刻停止胡鬧.但是為人父母者管教小孩的初衷,不僅僅是要小孩立刻停止玩耍危險的玻璃器皿,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教導小孩學會自制.如此當大人不在孩子身邊時,小孩依然能夠循規蹈矩,才不至於發生危險. 但是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教導小孩時,孩子並不瞭解自己的行為有何錯誤,他們只會得到一個結論:下次搗蛋時,千萬不要讓父母抓到.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能夠耐心的教導小孩,雖然這種方式必須耗費較多的時間力氣,但是小孩往往可以瞭解父母親規定的真意,即使大人不在身邊,小孩也會確實遵守規定,因而確保孩子的安全. 錯誤的示範 如果當哥哥出手打弟弟,你卻動手教訓大兒子,此時孩子得到的訊息並不是打人不好,而是只有在你個子比對方高,力氣比對方大時,才可以出手打人.當父母親使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小孩時,只會增加孩子打人的慾望. 有些父母親平時並不打小孩,但是一旦碰上攸關孩子安全方面的問題時,大人會打孩子一下屁股,藉由這個舉動向孩子表示:你絕對不可以自己過馬路,絕對不可以把手指伸進電扇裡面等等.但是我認為,無論遇上何種狀況,為人父母者都不宜使用暴力的方式教導小孩. 也許在以前的時代,大人輕拍孩子幾下屁股其實無傷大雅,但是如今小孩生活裡充斥著各種不同型式的暴力,無論是電腦,錄影帶,電視節目或是電視新聞,處處充滿著各種暴力影像.難怪會有那麼多團體要求電視台實施節目分級制度,呼籲大型玩具連鎖店停止販賣玩具手槍,因為大眾已經警覺到,小孩子長期暴露在暴力訊息之下,往往本身的行為也會趨向暴力.因此為人父母者有責任為孩子建立一個沒有暴力的生長環境,但是如果你習慣輕易的動手毆打孩子,小孩子難免有樣學樣. 打小孩會打成習慣 我想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在疲憊不堪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定都曾經有過想要把不聽話的孩子丟到窗外的念頭.當為人父母竟然想要把自己的親生骨肉丟掉時,並不是因為這些父母心腸惡毒,而是因為父母親也是人,耐心和體力都有極限,難免會碰上心力交瘁,面臨崩潰的時刻. 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既然身為萬物之靈,因此具有絕佳的自制能力,對於寶寶無限愛意,以及保護孩子安全的本能,基於人類的種種天性,使得父母親無論如何煩躁疲倦,都還不至於真正把孩子丟出窗外. 但是如果你平常就有打小孩的習慣,假使哪一天孩子突然闖禍了,你很有可能下意識的立刻出手毆打孩子.絕大部分的父母親都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為非常生氣而動手毆打孩子.可是我認為這種說法完全是因為父母親還沒有真正碰到小孩子犯下大錯,當孩子把果汁灑到你昂貴的套裝上時,碰上這種狀況誰不生氣呢?當你在震怒的時候,真的還可以控制自己出手的輕重嗎? 打小孩跟虐待兒童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養成動不動就毆打孩子的習慣,如此你就完全不必憂心這些惱人的問題了. 小孩也許會怕你,可是他絕對不會尊重你 管教小孩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希望當孩子處於青少年叛逆階段期間,父母親仍然管的動小孩.如果從小你就培養小孩子講道理的習慣,當孩子到了十五歲的叛逆階段時,比較有可能會聽從父母的建議.換言之,付母親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讓小孩瞭解即使他們犯下大錯,依舊可以得到大人的協助,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怕你,當他們遭遇困難時,小孩肯定不會前來向你求救. 有一次我在超級市場裡,親眼目睹一個令人非常難過的鏡頭.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在超級市場的走道上到處亂跑,雖然女孩的父親高聲嚇阻,但是小女孩依舊跑個不停.沒想到正當他跑得非常的興奮時,突然間小女孩停止腳步 -- 他並非被父親抓到 -- 臉上充滿恐懼的神色,小女孩立刻蹲在地上,整個頭埋在臂彎裡,準備接受懲罰.果然他父親過來以後,真的捲起手裡的報紙,狠狠的打了他幾下,當我目睹這一幕,小女孩非常清楚自己一定會被父親修理時,那種感覺真令人心酸. 我常常不斷的思考,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將來他們面對性,毒品,或是成績不及格等問題時,孩子會詢問父母親的意見嗎? 假如你以為只要大人嚴加管教,小孩就絕對不敢亂來,那你就太健忘了,如果你回想一下自己從前的模樣,就應該知道所謂的青少年,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天不怕地不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