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涵茹媽咪

我的孩子不太乖?

2013年01月30日
作者:台北市立重慶國中教師鍾滿振

『最親近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

每天中午,我習慣和輪值的同學到一樓抬餐,校門中庭擠滿了送便當的家長。許多學生可能是對家人太過熟悉,會主動和家長說謝謝的人並不多,甚至連一個微笑或感恩的眼神也不常見。找了一個熟悉的學生詢問:「為什麼你沒有和媽媽說謝謝呢?」他只回答:「這樣子很尷尬呢!」又找了幾個孩子問,他們的回答多半是:「不習慣、很丟臉、下次會注意。」

家人的愛與關懷,通常會被孩子認為理所當然,如果進一步的去導正孩子的行為舉止,孩子感覺沒面子,反射出來的行為是嫌父母嚘叨,甚至頂撞。在”只是小事”與”害怕受傷害”的心態下,孩子的錯誤認知與壞習慣也逐漸生成,等大人發現管不動孩子,要導正除了要對症下藥的良方外,更要花費倍增的時間與心力。

常聽到家長說:我的孩子每天回家不是看電視就是玩電動,從不主動把書拿出來看,強迫坐在書桌前,也只是東模模、西看看,要不就發呆。二十分鐘前書本翻在第12頁,二十分鐘後書本還是在12頁,讓人看了就有氣,講也講不聽,現在的孩子真是不受教。

為了瞭解每日相處超過八個小時的學生,我做了一個小實驗,選擇一天聯絡簿,生活札記訂小作文,題目:影響我最深的人、事或物。實驗結果令我感到憂心,因為有三成的孩子寫的是電腦、近四成的孩子寫的是同學和朋友、只有二個孩子寫的是家人。

少子化的世代,國中階段的學生普遍缺乏知福、惜福與感恩之心。家中一位國中生,全家不快樂,這是很多為人父母的心聲。國中階段的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那麼多問題,個人覺得其主要原因在於課程設計,幾乎不考慮國中階段學生程度已有顯著的落差。

就以英文來說,私立幼稚園標榜雙語教學或全美語環境;公立幼稚園則倡導學生多元快樂學習,並沒有主要的課程,國一新生有些孩子己經通過了英文初級檢定,有些字母與發音卻仍然陌生。同樣的學制,不同的教學內容,以現今考試成績掛帥的教育制度下,升上國中開始面對學業壓力,程度落差的問題自然的被突顯。

常態分班是一個好的政策,但在配套不足的狀況下,衍致有超過五成的孩子上課只能發呆,這個情境所造成的結果是非常嚴重的,近五成能力前段者錯認國中課程很簡單,大多都是小學就學過的,這些聰明的孩子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學好大部份的課程,剩下來的時間,若沒有好好規劃,腦袋想東想西,等到發現八年級的課業開始加深之後,才驚覺自己的程度己經不如先前。

再者,因為班上學生的程度落差過大,也影響了老師的教學,教科書裡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對於後段約三成的孩子來說,心根本不在課本上,每天平均發呆三;四節課,對正值青春期的學生無疑是一種折磨,所以學生會想盡辦法能在課堂上找樂子,老師稍有不注意,學生自然就跨過應有的界限,造成老師上課的困擾,而那些程度較好的孩子,反正老師上的課很簡單,而且補習班早以先行上過,所以也會跟著同儕一起玩樂,全班的上課與讀書氛圍,完全無法掌控,心沒學會靜,要專心讀書,對孩子來說,發呆比較擅長。

在教學歷練中,我覺得國中學生的第一課題應該是學習如何學習,專注力不足、過動是在學校學生常見的問題。如果學習能向拖把拖地一樣,先把拖把洗乾淨,一階一階認真拖地,即使一次只完成五個梯階,踏實雖然比較慢,但卻可以紮實的把地拖乾淨,這一種循序漸進精實的學習,會比洗一次拖把拖一層樓,剛開始的五階效果一樣,接下來每況愈下,而且髒的地方會愈積愈多,學到的知識也只是一知半解。

十三、四歲是孩子人格與習慣塑形的最後關鍵期,常見的學生問題包含了:站三七步、單手拿東西給長輩、說話沒禮貌、行為舉止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為什麼要讀書、缺乏專注力、沒有責任心……等。這一切對孩子有壞無益的習慣,在我當導師的經驗中,如果能把握初上國中的黃金時間,安排一個適當的教育環境與生活學習策略,這個階段的學生是可以被制約,身教+言教+境教三合一的作為,對學生人格與習慣塑形是有明顯效益的。

【閱讀短評】
身教+言教+境教

需要父母一起參與

不能光靠老師一人
(父母光要搞定兩三個小孩就很厲害了
更何況老師真的很難一次兼顧40個
外加校園行政作業、教學教案、課業訂正還要外加人格培養)

學習的循序漸進

不知不覺改變就這樣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