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cc

學習是一種過程

2005年12月08日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479453&bid=20&page=3&r=56

Posted on Wed 11 Sep 2002 (2146 reads)
學習是一種過程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email protected]

談到學習,有一個重要的觀念要和大家分享,那就是:「學習是一種過程〈 learning is a process〉,不是結果。」這個說法曾經引起一些爸爸媽媽的疑慮:「過程是什麼,實在不懂。我們只知道當別人家的孩子會了一些東西,而我們的孩子還不會時,我們會有壓力,擔心孩子跟不上別人。怕我們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心,可以體會。只是,陪孩子成長的路上,請別急著看短期的結果;我們要給孩子的,應該是一輩子可以用得上的東西。

是什麼東西呢?

就是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

「外星人是什麼?」

一個孩子能不能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不能有正向的學習態度,和他把學習重點放在過程或結果有很大的關係。

舉個例子,就可以把「學習是一種過程」的想法解釋得更清楚。

兒子四歲時,有一天無理取鬧,我就笑他好像一個外星人(alien),有理講不清。兒子從來沒聽過alien這個名詞,馬上停止哭鬧,問我:「媽媽,什麼是alien?」我靈機一動,把家裡的E.T.錄影帶拿出來,陪他一起看。當電影演到E.T.把幾團黏土放在空中,指著那些旋轉的球說「
home」時,我對兒子說:「那些轉來轉去的球,很像我們的太陽系。」

電影結束後,兒子問我說:「媽媽,你剛剛說的太陽系是什麼東西?」為了讓兒子知道什麼是太陽系,隔天我們就到圖書館,借了一些天文方面的資料。兒子一看到那些星球圖片,便愛不釋手,也就展開了整整一年的天文之旅。

在那一年裡,兒子腦子想的、嘴裡說的、筆下畫的或寫的,幾乎都離不開星球。我也順著他的興趣,提供他各方面與天文有關的資訊,除了帶他去借各種圖書外,我們家也有了各種星球的掛圖和拼圖;還介紹他聽Holt作的The Planets交響曲,他選擇觀賞的錄影帶和玩的電腦軟體也都與天文有關。

每個月,我們還帶他參加天文協會舉辦的觀星活動。在那一支支的天文望遠鏡裡,我們驚喜的看到月亮、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兒子提出來的那些我們回答不出的問題,都從那群業餘天文學家身上得到了答案。

體驗學習的樂趣

因為抱持「學習是一個過程」的原則來陪兒子成長,我們提供種種活動的目的,不在於他能不能記住或學到很多天文知識,而是想讓孩子經由各色各樣的學習過程,體驗到學習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藉此鼓勵並培養他的學習動機。

一年之後,兒子的興趣轉移到世界地理,我們也隨他轉入另一個學習旅程,家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現在孩子已經七歲半了,當初記得許多有關天文方面的細節,已不復存在。有時想想,好像很可惜,但其實那並不重要。因為經由當年的學習經驗,現在他需要天文方面的知識時,已知道怎麼去找資料。

更欣慰的是,我們這種順著他的興趣引導他學習的過程,留給他的美好印象,使他在面對其它不知道的事情時,會一心一意地要查個水落石出。這種強烈的學習動機,就是我前面所說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東西。

允許孩子犯錯

培養孩子的學習動機很重要,而孩子碰到學習瓶頸或困境時,鼓勵他坦然面對的正向學習態度,則是另一個要點。

當孩子有正向的學習態度時,遇到問題,他會對自己說:「我可以試,我可以想辦法解決。」而不是想都不想就以「我不會」一句話,把問題推給父母或老師。

怎麼做可以讓孩子有正向的學習態度?答案很簡單,在學習過程中,要允許孩子犯錯。把犯錯當作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自然現象,去包容孩子的錯誤,孩子從你的包容中,就可以學習不怕犯錯,瞭解碰到問題時,不必懊惱。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被問到成功的秘訣時,講了一段小時候〈約三歲〉的記憶。

他說:「有一天,我開冰箱拿牛奶,手一滑,奶瓶掉到地上,牛奶灑了一地。媽媽看了,只對我說:『好久沒看過這麼大的牛奶坑〈 puddle 〉了,你一定很想玩,給你十分鐘好好玩一下』,十分鐘以後,媽媽說『犯錯並沒有關係,但是,要去面對它,承擔後果。所以,這兒有抹布、海綿和拖把,任你挑,我們把地板清乾淨。』

等地板清理好了,媽媽又說『奶瓶沒能拿好,可能是方法不對。讓我們到後院去,也許可以找出問題的癥結,下一次,就不會把牛奶灑了一地』。在院子裡,媽媽把奶瓶裝滿了水,我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終於領會了拿穩奶瓶的訣竅。

整個過程中,我學到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要能接受事實,知道為什麼犯錯,更進一步找出可行方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個觀念在我做實驗屢次失敗時,不會氣餒,反而把失敗當作是下一次成功的希望。」

這位科學家媽媽的智慧,把孩子犯錯的時候變成教育的機會,想辦法把問題解決,而不急於去處罰、責怪孩子。這就是培養孩子正向學習態度的典範。

讓孩子自己找出正確答案

一般而言,做父母的在孩子犯錯時,直覺反應就是去糾正它;在孩子有問題時,則馬上提供答案。不過,不管是更正或解答,答案是由孩子自己找出來的,還是由父母或老師直接給的,對孩子的學習態度會有不一樣的影響。我的建議如下:

第一,不要急著給孩子正確的答案,留給孩子一些思考空間。譬如,我的女兒〈五歲〉喜歡在她的圖畫後面標上日期,有時候她會問我:「媽媽,今天是幾號?」我從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說:「昨天是八號,你想今天是幾號?」或「明天是十號,你想今天是幾號?」若要更有挑戰性,我就會說:「大前天是六號,你想今天是幾號?」女兒在這種刺激下,不但自己會去推算日期,也澄清了前天、大前天、後天、大後天等的觀念。

這個例子印證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他們主動學習、思考的能力。我們如能多給予機會,孩子就可以繼續保有那一顆活潑的心。直接給予答案的結果,孩子往往變成被動學習者,碰到問題,只有兩手一攤,求助大人了。

孩子有犯相同錯誤的權利

第二,允許孩子犯同樣的錯。前面提到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並找出其他可行方法,以避免犯相同的錯誤。但不要忘了,孩子終歸是孩子,受限於他們目前智力和理解力的成熟度,還是可能犯相同的錯誤,我們要能接受這種情形。

學習上一再出現相同的錯誤,通常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目前的認知發展階段沒辦法突破。這種情形,父母暫時不要勉強孩子一試再試,這會讓孩子和你都有很大的挫折感。父母可以做的是陪孩子複習一些能勝任的問題,再慢慢找出哪兒出問題了。

另一個可能是大人講解的方式,孩子沒辦法領會,許多對大人來說是那種想都不用想的簡單道理,卻是孩子的大難題。我有位朋友回憶她二年級做減法時,一直不懂由十位數借位的意思,考試錯了,回家就挨罵,媽媽教她時,一直說:「個位數這兒不夠,就向隔壁借1,就是借1啊!」這位朋友說:「我實在不懂,後來只好用背的。印象中,一直到六年級了,才弄懂借位的意思。但是現在一想到數學,媽媽那『借1!』的聲音依稀在耳邊,對數學我一直沒什麼好感,也沒有信心。」每一個學習的困境,對孩子來說,都是他自己突破自己,前進到下一個智力或心理的重要時刻。所以,孩子一再犯錯時,先別急著責怪他,靜下心檢討一下自己的表達是不是不夠清楚,是不是符合孩子目前的能力,然後換個方法再試試看。否則,不但問題沒解決,還可能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和學習的動機,得不償失。

耐心澆灌,終有收穫

最後,希望各位爸爸媽媽不要擔心,當我們以「學習是一種過程」的心態陪孩子成長時,他不會比別的孩子差的!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動機,和不怕犯錯的正向學習態度,就像栽植一顆果樹一樣雖然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得到成果,但認真的灌溉、施肥,耐心的等待,我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著作權為陳姝伶博士所有; 如欲轉載, 請先徵求 陳姝伶博士 本人許可

(本文曾刊登於信誼基金會的學前月刊上)  

Return to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