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cc

老大心事誰人知?

2005年12月21日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479453&bid=20&page=3&r=56



老大心事誰人知?

有位媽媽生了老二,發現四歲的老大變的和以前很不一樣。以前自己會做的事情,都變的不會作了;也常常為了一點點小事,發脾氣、或大哭大鬧的。好好的說他,不聽;威脅利誘也通通不管用,傷透腦筋,他問我怎麼辦?這是怎麼一回事? 對家裏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老大的成長是比其他孩子辛苦很多,怎麼說呢?我想很多爸爸媽媽可能都還記憶猶新,自己初為人父人母的時候那種戰戰兢兢,不知所措的感覺。對剛出生的嬰兒更是寶貝的不得了。回到家裏,要先洗手才敢抱孩子。孩子的一舉一動更是難逃攝影機、照相機的鏡頭。不只父母親,舉凡來拜訪的親戚、朋友,注意的焦點也都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在老二還沒有出生之前,老大可以說是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所以,當有人來侵犯這獨一無二的天地,這叫做老大的情何以堪啊! 當然,依照孩子的個性,反應的強度不同,方式也不一樣。有些孩子會變得長大,變的更乖巧,很以自己變成大哥哥大姊姊為榮。但一般反應是退化的,也就是如上面所描述的,變的比以前更不行了。兩個孩子之間年紀的距離也會影響老大的反應。相差5歲以上,問題較少。 我自己有兩個孩子。兒子14歲,女兒12歲。從小到大兩人相親相愛的。當然,到了青少年期,兩個人偶爾會鬥鬥嘴,但兄妹之間一直沒有什麼爭吵。他們兩人的感情很好,我一直很引以為傲。在這裏我很願意把我所用的一些方法和大家分享。讓你的家庭也有快樂和諧的四人行或五人行。 第一、了解孩子的感受。 老大在老二出生之後,會有害怕父母給他的愛會減少的焦慮,這感受父母要能夠去體諒。就這一點我要特別說明一下,當孩子開始懷疑父母對他的愛減少的時候,他會表現出負面的行為去驗証這個疑慮。可是偏偏負面搗蛋的行為,常常換來父母的責備,甚至處罰,這就更証實了父母的確比較不再那麼愛他的假設。可是,他又不希望他的假設是對的,所以他就會在用另一個負面的行為來驗証。父母親們如果不察他行為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會讓親子關係掉入惡性的循環裏。如果你問我,孩子如果擔心父母不愛他,為什麼不作一些乖巧的行為來惹人疼愛,反而是用負面的行為來考驗父母。坦白說,我也不知道。只能猜在他們小小的心靈裏,也閉O這麼的假設:當我很壞的時候,你還願意包容我,那就表示你真的愛我。 我因為了解孩子會有這種疑慮,所以我在女兒嬰兒時期(0到6個月),花比較多的時間與兒子玩,也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他知道我對他的愛並沒有因為妹妹的來臨而減少。在這裏有一點要特別提醒大家的,就是我們體諒老大,但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順他的意,而變成一種溺愛。剛生下老二的媽媽們,往往會有一種罪惡感,因為以前所有的注意力都給了老大,現在被老二分心了,對老大覺得非常的楫飽C在這時要小心不要因為罪惡感而對孩子有了不必要的寵愛。有些因為顧及老大的感受,給了老大很多的注意力,因而對老二產生楫飽C其實這個罪惡感是不必要的,家裏由三人行變成四人行,是全家要學習的末牷C罪惡感只會讓你在處理親子關係的時候失去理智。 第二、教導孩子對待嬰兒的適當行為。 嬰兒的眼睛和頭部,比較危險不想讓老大碰的地方,千萬不要教他。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對一個兩歲或三歲或四歲的幼兒,你越不想他做的事情,他越會想去試試看。你告訴他不可以的事就變成了在提醒他要去做做看。也不是唱反調,純粹是這個年紀既有的好奇心的自然反應。所以,教他哪些行為是他可以做的,遠比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他不可以做的重要多了。所以,看到他想要摸嬰兒,可以引導他去摸嬰兒的手和小腳丫,眼睛和頭部就不要提了。 也可以把老大嬰兒時期的照片和影片拿出來和老大一起看,讓老大知道自己也是從嬰兒演變出來的。我就是這樣子和兒子玩的。我們把從他出生到妹妹出生這一段時間的照片,拿出來慢慢欣賞。邊看,一邊告訴兒子你就是這樣長大的。然後告訴他,妹妹也會和他一樣經過這些過程長大。而我們兩個人是教妹妹的最佳拍檔,他是我的助手。十多年下來,舉凡在彈鋼琴,做數學及其他末狺W的種種問題,他一直是妹妹的好老師。 第三、去除“老大需要讓老二”的傳統觀念 當老二慢慢長大,兩個孩子之間難免會有衝突,處理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以免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孩子之間有爭吵的時候,傳統的觀念,大的需要讓小的。希望藉此可以讓大孩子學得氣度大些,會禮讓,會照顧弟弟或妹妹。所以一旦孩子有糾紛,小的哭了,大的常常是挨罵的份。但這對三到六歲的孩子,甚至年紀更大一些孩子,都是很難接受的。他們只會覺得不公平,因而進一步產生爸爸媽媽比較不愛他的疑慮,引發第一點裏提到的惡性循環。這種處理方式,會讓大孩子覺得很委屈,常常心裏憤恨不平;對小的呢,也是不好的教導。怎麼說呢?如果小的哭了,大的就要讓,這讓小的學會用哭來達到他想要的一切,養成了不懂得尊重別人的霸道習性。兄弟之間的感情,在這種情形下是好不起來的。所以,家裏如果老大,表現得很彆扭,常常故意唱反調,父母親可以檢討一下,在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上,有沒有掉入傳統的這種做法裏。有的話,請趕快修正。 大約是我女兒五歲以後,孩子有糾紛時,我都鼓勵他們自己解決,把自己對發生的事情的感受講給對方聽。在兩人糾纏不清的時候,我才會介入。我的第一句話通常是:「告訴我,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有時候老二在一旁哭得很傷心,老大擔心會被處罰,一邊說一邊哭。我都要安慰他:「不要著急,慢慢說。妹妹哭並不表示妹妹對,我只是想了解事情是怎麼發生的,想幫你們解決問題,我不是來處罰人的。」幾次下來,孩子終於了解我是在幫他們解決問題,就算有處罰也是就事論事,很公平的。母子之間的信任就這樣培養出來了。 所以,當孩子有糾紛時,沒有大的要讓小的道理,要針對事情的發生的情形去判斷誰是誰非。千萬不要小的哭了,就是大的不對。也不要有責怪老大,不懂得讓弟弟或妹妹的情形。排解孩子之間的爭吵,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對你產生一種信任:相信你是來幫忙解決問題,而不是來處罰人的人。當然這份信任,還要有你是不是公平作為基礎。 第四、不要在孩子之間做比較 一般父母,常常在孩子之間做比較,目的是想用一個孩子來激勵另一個孩子。換句話說想把做得比較好的孩子拿來做另一個孩子的榜樣。這種作法的負面影響有:1) 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我們做父母的,要去發掘孩子的優點,教導孩子把他的優點完全的發揮出來。至於缺點呢?我們要去包容它、接受它。而不是把他的缺點拿去和另一個孩子的優點做比較來打擊他的信心。2) 破壞了孩子之間的感情。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自己是不行的。孩子之間的比較,只會引發孩子的忌妒和不平,更進一步激發孩子之間的競爭心理。這種競爭心理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孩子的告狀行為。告狀時,藉由對方的錯誤行為,來凸顯自己的好。這種情形下也讓孩子只會挑剔別人的錯誤和缺點,而不懂得去讚賞別人的成就和優點,讓兄弟之間的感情沒辦法很融洽。 不要在自家之間作比較的,更不要拿別人家孩子來做榜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因為連生自己的父母都對自己不滿意,那我怎能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呢。大一些的孩子還會頂嘴:「你比較倒楣,誰叫你把我生的這麼笨。」 唯一可以比較的是拿孩子的過去和現在做比較。指出他過去沒辦法做到,現在卻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來鼓勵孩子透過他自己努力的學習,他是可以一直進步的。這種比較是有建設性的,讓孩子去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可以不斷的突破、不斷的成長、不斷的進步。 我從來不在孩子之間做比較。不過,在女兒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她突然問我:「媽媽,我和哥哥誰比較好?」我愣了一下,回答說:「我沒有答案,因為我從來沒有在你們之間做比較,你們兩個各有各的優缺點,對我來說都很好。你為什麼問我的這個問題?媽媽有讓你覺得哥哥比你好嗎?」女兒回答說:「沒有。只是我覺得哥哥比我好。因為他鋼琴彈得比我好,他數學比我會,電腦也很棒。」我就告訴他:「哥哥那些事情都做得比你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比你大二歲,他學得比你早,所以他會的你不會,並不表示你比較差。更何況你們是不一樣的個體,你有你自己獨特的優點,譬如說你很會畫畫。拿彈鋼琴來比較,哥哥比你好,拿畫圖來比較,你比哥哥好。誰好,誰不好,怎麼比呢?你覺得這樣比較有意思嗎?需要比嗎?」女兒聽了搖搖頭。我進一步指出:「你看,你小的時候畫的人,只有一個圈圈的頭和兩條線當身體和手,但現在畫的人,那麼的仔細精緻,你自己一直在進步,這是最重要的,也是媽媽最驕傲的地方,因為那表示你是一個有能力學習,不斷進步的人。你覺得呢?是不是也要替自己高興?」女兒聽了點點頭,笑了起來。 我想,即使我們做父母的的很小心的處理,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會不由自主的在彼此之間做比較,而動搖了對自己的信心,就像我女兒的情形一樣。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澄清他的疑慮,並進一步的肯定他們。 第五、營造一對一的獨處時間 有兩個以上孩子時,如果先生可以配合的話,可以安排和孩子有一對一分別獨處的時間。這對孩子是很重要的,因為在那一段時間裏孩子會有擁有爸爸或媽媽百分之百的愛的安全感。時間不需要很長,半個鐘頭或一個鐘頭就夠了。對於父母,這樣的時刻也很重要,尤其當孩子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這種獨處會成為親子之間一個很好的溝通情境。 我的孩子正值青少年期,有些事情兒子不想讓妹妹知道,有些時候妹妹也不想讓哥哥知道她的一些事情,所以一對一的時刻顯得特別重要,因為這是讓他們肯吐露心聲的時候,而我也格外的珍惜。所以,從小培養這種溝通管道,也可以減少日後青少年時期的一些不必要的衝突。 以上一些經驗談,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一些參考,也祝福家家有快樂和諧的四人行、五人行、六人行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