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cc

為什麼總是有這樣的新聞「30歲的大人還在問,我要做什麼?」

2015年08月19日
彭菊仙:為什麼總是有這樣的新聞「30歲的大人還在問,我要做什麼?」
作者
作者:彭菊仙
2015-05 Web only
社群功能列
加入書籤
立即分享
文章內容
生涯的探索,不是「選大學時」再來說,更不是「上了大學之後」再分流,更難是「大學畢業之後」再去面對!我們應該問的關鍵問題是,分數背後,孩子到底有沒有自己?

圖片來源:ed_davad@Pixabay,-CC0-Public-Domain
*原文出處: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為什麼總是有這樣的新聞:30歲的大人還在問,我要做什麼?】
最近至國中演講,我開始把重點放在對這個階段孩子來說極為重要的部分---自我了解及生涯初探。
許多孩子在此階段成績開始大幅滑落,因此產生自我否定,甚至不少父母也隨之徬徨與懷疑。
我舉了在我身邊好幾個「敗部復活」的例子,而他們之所以能逆轉人生,卻絕非因為成績突飛猛進,而是願意開始面對「自己到底是誰?喜歡什麼?能力在哪?方向在哪?」等真正關鍵的問題。
方向對了,能量自然能夠匯聚;方向不對,能量亦是短暫、分散、無果效!
而成績好,則人生註定一帆風順?我則把自己人生上半場攤在陽光下,讓所有父母聽眾來做「個案分析」。
原來,針對「生涯探索」這個題目,我自己在每個階段都犯了嚴重的錯誤!
1. 只為成績而唸書,但從未思考為了自己的什麼夢想而爭取好成績。
2. 選擇文組或是理工組,不是因為自己找到了方向,純粹為了逃避自己害怕的科目。
3. 從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新聞系,完全依據別人的建議、排名來選擇科系。
4. 從來未曾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熱情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完全依據「社會外在價值」選擇職業。
5. 在職場上遇到問題,未曾真正面對、透徹分析,以致在同樣的錯誤中循環,卻誤以為自己職業倦怠。
為什麼每天都在補習、天天撥不出時間的中學孩子會大聲告訴我,他將來的目標是進入NBA當職籃隊員?
→難道沒有人清楚告訴他,一個NBA職籃隊員的養成教育絕不會發生在國文數學生物理化補習班?
為什麼一位名列前茅的孩子告訴我,用功拚第一只是因為夢寐以求的I phone 6?
→難道拿到I Phone 6 之後,就可以放棄追求知識?不必去思考追求知識的最終目的?
為什麼有媽媽看到我猛搖頭,說上了大學的孩子夜夜上線打電動,日日晚起頻翹課?
→難道孩子選擇科系時,所選非所愛,所以進了大學毫無動力?
還有,為什麼新聞總是出現這樣的標題:都是30歲的大人了,還在問:我該要做什麼?
→難道30歲的人生,還不屬於自己?還要繼續聽命於大人的擺布?30歲還是孩子嗎?
為什麼動用社會資源、消耗人生智能的博士生,最後去賣雞排?
→這,實在不必再回答。
是的,生涯的探索,不是「選大學時」再來說,更不是「上了大學之後」再分流,更難是「大學畢業之後」再去面對!
人的精神、時間、能量都有限,父母在分分計較的同時,更應該計較的是:分數背後,孩子到底有沒有自己!
在威迫孩子分分必追的同時,更應該做的是:如何在陪伴、觀察中,全力引導孩子找到自我的興趣、能力,看到夢想,並真實將自己的能力對準「外在世界的真實職業」。
因為關於「生涯探索」,從天馬行空的「幻想」開始,到「產生興趣」,到「克服難關」、操練琢磨,再到發展成「特定能力」,最後構成一種具體的「職能」,絕非一蹴可幾,更非突然的受到當頭棒喝、福至心靈;
而是從兒童期開始,就得一點一滴探索、感受、醞釀、發展、調整、修正、再精進,不斷不斷經歷「苦盡甘來」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