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jcc

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三天,你最想做什麼事?

2015年08月24日
如果你的人生只剩三天,你最想做什麼事?
傅佩榮
死亡的意識

非洲野生動物園裡的生物,是按照自然界的食物鏈,讓牠們自然發展的。獅子午睡醒來,想吃晚餐,於是去追捕斑馬。斑馬群開始逃命,其中一隻被抓到,在關鍵時刻發出哀鳴,因為知道自己立刻要沒命了。斑馬在草原上吃草時,沒有一隻對死有警覺,更不會想到自己傍晚就要淪為獅子的俎上肉。

然而,我們人類不一樣。根據專家研究,人類從五歲開始就知道什麼是死亡,只是那時還覺得死亡與自己無關,並且以為死亡只是去什麼地方而已;七歲時知道死亡與自己有關係;九歲時明確肯定死亡後不會再回來。

所以,在所有生物裡面,唯有人在年幼時就知道將來的結局。看見流水悠悠,一切有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過去的不再出現,未來的尚未出現,現在的這一剎那帶給生命一種不安定的感覺,此時就會出現對死亡的意識。

奇怪的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卻沒有人「相信」自己會死。我們根本不相信自己會有那一天,死亡好像永遠是別人的事,我們也永遠在談論別人的死亡。人的生命是走向死亡的,把死亡拉到眼前來,就會認真面對人生了。

我在《人生問卷》裡面列出一個非常直接的問題:如果你還能活三天,最想要做什麼事?

於是每個人都會開始認真地思考:該對誰說什麼話?該幫誰做什麼事?有什麼心願還沒有實現?還想聽什麼音樂?還想看什麼電影?還有什麼小說沒念?因為時間有限,人會立刻動手去做,這三天的生命將會非常充實。

如果能以這三天的生命密度繼續活下去的話,這一生肯定精采異常。因此,把死亡拉到眼前,就會產生一種屬己的感覺,肯定生命屬於自己,自然非常真誠,絕不說一句客套虛偽應付別人的話,絕不故作姿態以博得外在的稱讚;或者對別人虛與委蛇。

人為什麼怕死

一般而言,我們對死亡都會感到恐懼,這份恐懼主要來自於一種想法,就是「死亡與痛苦緊密相連」。我們所了解的死亡面貌,大都出現在醫院裡,與老人、病患,或是重大傷害聯想在一起,有些人還需要靠著醫療設備來維持生命。

因此,我們害怕的是痛苦,而不見得是死亡。我們對死亡沒有經驗,又怎麼可能害怕呢?但是對於痛苦,因為「我受過傷,所以了解痛苦是怎麼一回事」。許多人由於害怕痛苦,所以恐懼死亡。

死亡帶給人的恐懼是,屬於「我們」的關係逐一瓦解,人是活在關係網裡的。比如張三與李四是朋友;李四死的時候,不光只有離世這件事,也把他與張三的「關係」一併帶走了。換句話說,也就代表「們」字跟著消失了。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與許多人的互動關係所構成的網,任何一個人離開,這張網不是少了一個點,還少了與那一點一切相關的線。因此,「我們」的關係瓦解,那種傷心欲絕難以想像。人到老以後,會覺得愈來愈孤單,因為與自己過去生命相關的人慢慢不見了,線索慢慢模糊、消失,以至生命到最後只剩下孤單。這或許是人對於死亡的最深的恐懼。

死亡的比喻

我們很難正面來描述死亡,為了明白死亡是怎麼回事,最好採用比喻。那麼,究竟有哪些關於死亡的比喻呢?自從電影「第六感生死戀」(Ghost)播出後,許多電影裡也經常出現與死亡相關的鏡頭,這些鏡頭有些類似之處,以下分別介紹幾個常用的死亡比喻。

太陽

首先,可以用「太陽」來比喻死亡,因為沒有人可以直接注視著太陽。直視太陽反而會感覺一片漆黑,因為太陽的光芒太強、太亮,會射傷人的眼睛,眼睛無法適應,因此只覺得一片漆黑。所以,我們平常只能瞇著眼睛從側面去看太陽,或趁日蝕時,一窺究竟。換言之,死亡就如同太陽一樣,我們不能直接看它,而必須從側面去看,從別人的情形去了解。

通道

有些電影裡描寫死亡時,都會出現一條通道,有一道白色的光引領著;透過那條長長的通道,可以看見過去的親人與朋友前來相迎。以死亡為通道,代表它背後有一種信仰,相信人生尚未結束,而是透過這條通道前往另一個境界。至於另外一個境界是更好還是更壞,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思考也不會有結果的。只能說死亡是個通道,每個人都要經過,如此而已。

睡眠

第三,把死亡比喻為「睡眠」,這是蘇格拉底提出的比喻。睡眠時有兩種情況,一是睡著後會做夢;二是一睡不醒,不再有夢。我們有時候會因為睡覺做夢,而使睡眠品質受到干擾;如果能「一夜無夢」,一覺到天亮,精神會非常好。而蘇格拉底認為死亡是一種睡眠,一睡著後完全沒有夢,並且永遠不用醒來,一直在夢中,這豈非求之不得?

宴會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宴會總有結束的時候。人生就像宴會,死亡就像散會。我這幾年很少參加宴會,就是因為不喜歡散會的感覺,那會使我悵然若失。在這麼忙碌的現代,朋友好不容易聚首,一起吃飯、喝酒、聊天,氣氛非常愉快,感覺到生命力在跳躍、奔放。但是等到老闆打烊時,就非常煞風景了。雖然也許有人會相約「下星期再會」,但等到那時,原班人馬不見得可以真的重聚一堂;更何況,人生再相聚時,感覺也不一樣了。

人生就好像是每個人都出席宴會一般。所以,這一生我們都要努力活得開心一點才行。

落幕

最後是把死亡比喻成「落幕」。人生像演戲一樣,我的老師方東美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乾坤一戲場,生命一悲劇。」悲劇帶有一種波瀾壯闊的意味,它是由命運在主導。人類表面上是主角,實則只是玩偶而已,這叫做悲劇。希臘悲劇的意義就是,不管我們再怎樣不願意,或者有多麼努力,當命運做出決定的時候,也只能照著走,沒有人可以違抗。

人生都是要演戲的,無論你是販夫走卒,或是帝王將相,每個人在各行各業裡,各有各的發展,各有各的角色要扮演,如此才能構成完整的社會。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一個社會一定是集合了各個不同的角色,才能順利地運作。對自己的角色不要有成見,要肯定自己在這一生所扮演的角色。到了落幕時,每個人都需要做個交代,評估自己的一生到底將各種角色扮演得如何。

珍惜所有

人生有許多愚笨的行為,其中之一就是:失去之後才後悔自己所失去的。能在擁有的時候就珍惜,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西方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的快樂在於兩件事,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享受你所有的』。」通常我們只能做到第一點,努力念書、升學、做生意、就業,以取得各種有利的東西;第二點就難以掌握了,因為我們通常對待所有的東西,都是抱著「有了就好」的觀念。

我經常逛書店,每次一逛,就會想到過去買的很多好書還沒看,於是我立刻回去看書。每買一本書,就好像與它建立了某種關係;換句話說,這本書被我買了,它就不能被別人買,就這一本書來說,它是唯一的。如果被我買來後,竟是放在家裡打入冷宮,豈不是太委屈了嗎?如果經常能這樣想,就會對我們所有的一切加以珍惜,不論是什麼東西,都要讓它們發揮作用。

摘自《宇宙的舞者-自我修練的六個階段》

- See more at: http://bookzone.cwgv.com.tw/article_421.html#sthash.NDhVFaG5.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