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Case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66

康健雜誌--12招讓孩子更專心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孩子老是不專心、坐不住,不一定是過動兒。父母如何幫他集中注意力? 康健雜誌101期(2007/04) 文.張靜慧 攝影.呂恩賜 資深廣告人孫大偉曾說自己小時候「八成是個過動兒」,媽媽說他「屁股是尖的,永遠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罵。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資訊爆炸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說,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她比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她說。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睏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 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 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7招讓孩子愛上蔬菜

2007年06月06日
公開
47

上菜囉!7招讓孩子愛上蔬菜 上菜囉!7招讓孩子愛上蔬菜 家有挑食小鬼頭, 不愛吃青菜只吃肉,怎麼辦? 康健雜誌101期(2007/04) 文.林慧淳 特約攝影.高北雁 卡通裡,大力水手卜派奮不顧身,衝到又高又壯的惡棍笨驢前,試圖拯救他瘦弱的女友奧莉薇,但他卻因矮小體弱,被打得七暈八素,幸好總在最後關頭,他吞下罐頭菠菜,瞬間精力百倍,一拳把笨驢打飛,從此和奧莉薇過著快樂的日子。 每當孩子拒吃蔬菜時,父母常搬出大力水手的故事,告誡他們「要吃蔬菜才能像卜派一樣力氣大喔!」不過這招並非總是管用,蔬菜仍像燙手山芋般被推開,傷透父母腦筋。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小兒科助理教授蘇珊強納森認為,小朋友利用聞、舔、吃等感官經歷體驗不同蔬菜,就算他們一時覺得難吃而把菜吐了出來,也無傷大雅,「就把這種行為當成孩子探索食物的過程吧!」 儘管如此,從小培養吃蔬菜的好習慣,對孩子的身體、心智健康都有益處。針對排斥蔬菜的小朋友,專家有7個好點子,讓孩子愛上蔬菜。 點子1:化整為零 大蒜、韭菜、洋蔥等被孩子稱為「好臭」的蔬菜,卻是抗菌、抗氧化、抗癌的好食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師許雲卿建議,可將蔬菜剁碎後加進孩子常吃的肉類,或和入絞肉包進餃子裡,讓討厭的蔬菜化為無形,輕鬆入肚。 倡導蔬果養生的生機飲食專家劉湘琪則將蔬菜搗成泥狀和入麵粉中,製成各式糕點,或加入味道香甜的蘋果、檸檬或優酪乳,打成精力湯,孩子都搶著喝。 換個烹調方式,也吸引孩子注意。將帶酸味的熟爛番茄換成生番茄切片夾入三明治、軟爛黏稠的燉煮茄子炒得油亮後,孩子就肯嘗試。 此外,勸孩子嘗試新蔬菜時,最好以他們愛吃的青菜為主,新菜從一湯匙開始,逐漸增加數量,讓孩子多吃不同蔬菜,攝取各種營養。 點子2:變更上菜順序 面對不吃的蔬菜,孩子常以「吃不下」的理由,在餐桌上耍賴,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就不給兒子推托的機會。 他兩個兒子的飲食習慣大不同,哥哥愛吃蔬菜不愛肉,弟弟正好相反,因此每當用餐時,趙強總先替他們盛好飯菜,蔬菜哥哥的碗裡是一塊肉,肉弟弟卻是整碗青菜,兩兄弟必須先吃完眼前的食物,才能再夾其他東西,時間一久,兩人便養成不挑嘴的好習慣。 提供多樣蔬菜,讓孩子覺得每一口都新鮮。許雲卿建議,每餐可提供3種以上蔬菜,以汆燙、翻炒、入湯等各種烹調方法變化,讓孩子依照喜好自行組合,並把蔬菜放在最上層,讓他們優先吃到蔬菜。 點子3:發揮創意 孩子對過多的教條易生反感,寓教於樂較能輕鬆習慣吃蔬菜。小朋友通常不喜歡的青花菜,卻是趙強的兩個寶貝兒子的最愛,趙強認為,兒子們把青花菜稱為「小樹」,從小對它產生親切感,大大抵銷青花菜口味生澀的不討喜之處。 說故事也能讓孩子對蔬菜留下好印象,許雲卿就常和兒子聊起兔子吃紅蘿蔔的童話,從此家裡就常出現「媽咪,今天我要吃『兔子菜』」的對話,紅蘿蔔突然變得炙手可熱,兩個兒子都搶著吃。 再不然,把蔬菜變零嘴也是個好主意。劉湘琪在兩個兒女上幼稚園時,便有計劃地把小黃瓜、紅蘿蔔、芹菜等可生吃的蔬菜切成細長條,供孩子隨時用手抓來吃,青脆的口感類似餅乾、洋芋片等零食,不但能滿足他們隨時想咀嚼的快感,還可藉此培養吃蔬菜的好習慣。 點子4:帶孩子上市場 美國飲食協會發言人哈里斯指出,孩子樂見自己所選的菜色搬上桌,因此帶孩子一塊兒採購蔬菜、烹飪時讓他在旁幫忙挑菜,能讓孩子有參與感,並覺得自己的意見受到尊重,自然而然,在餐桌上開心地就把筷子伸到「我挑的」蔬菜盤裡。 專家甚至建議,若陽台上有足夠空間,不妨打造自己的菜園。對孩子來說,看著蔬菜從播種、發芽、成熟,直到採收,不但是很好的生態教育,他們更對採下的蔬菜變成桌上佳餚充滿成就感和好奇心,一定吃光光。 點子5:以身作則 劉湘琪觀察,小朋友不吃蔬菜,通常是因為父母也不吃。 國外曾用切薄片的紅色彩椒,實驗孩子吃蔬菜的情況,結果研究人員連哄帶騙、威嚇利誘,都比不上父母以身作則,親自吃一口蔬菜的效果好,「其實有的蔬菜我也不愛吃,但絕不會讓兒子知道,」趙強悄悄透露。 點子6:給點掌聲,但不能用「騙」的 當孩子勇於嘗試新的蔬菜,或把原本不愛的菜色吃完,別忘了給點掌聲,鼓勵他們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不過切記,別以玩具或看電視的時間當成獎勵,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反而會培養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不僅如此,更別「騙」孩子吃蔬菜,例如家長常對孩子說,「把這盤青菜吃完,就可以吃冰淇淋。」但根據國外研究,這種方式不但無益於正確飲食習慣的培養,還無形間傳達了「冰淇淋好吃,青菜難吃」的訊息,造成他們在心裡為食物畫分等級,往後反而更討厭蔬菜。 點子7:和孩子一起吃 根據哈佛醫學院一項研究顯示,全家一塊兒吃飯時,孩子所吃的蔬菜份量,比他們單獨吃飯時吃得多。讓用餐時間成為全家共享天倫的美妙時光吧! 例如烤肉聚會一片歡樂氣氛中,烤架上常見的青椒、金針菇、高麗菜、四季豆、茭白筍,就算平日再怎麼排斥,孩子也能吃得不亦樂乎,趙強笑稱,增添生活情趣,常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他都用這個方法讓孩子吃進各種蔬菜,效果奇佳。 許雲卿營養師提醒,父母若使盡渾身解數,孩子仍不吃某些青菜,不必強迫他們一定要吞下自己不愛的食物,可尋求其他種類的蔬菜水果,仍能補充各種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培養孩子開心吃蔬菜的飲食習慣,比強調攝取單一蔬菜重要得多。 你家的小孩排斥蔬菜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許雲卿營養師,擅於抓住孩子的胃,她分享四款蔬菜佳餚,一塊兒做「菜」吧!

5要領用手跟寶寶哈啦

2006年11月08日
公開
28

5要領用手跟寶寶哈啦 看過電影門不當戶不對的第二集---親家路窄的人,一定對電影裡那個會用寶寶手語跟大人溝通,甚至告狀的可愛金髮小男孩印象深刻!究竟能和不會說話的寶寶溝通是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寶寶手語好不好學?是不是要寶很久寶寶才能學會?其實只要爸媽像電影裡寶寶手語的爺爺一樣用心,跟不會說話的寶寶用手語溝通其實很簡單! 文�楊文玉 採訪對象�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張學岭 參考資料�《用手和寶寶說話》.《嬰兒會說話:如何在寶寶會說話前與他交談》 寶寶本來就會運用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例如點頭表示要、搖手表示拜拜等,所以從1990年代末期,以美國為中心的許多國家就開始嘗試著用手語來和寶寶進行溝通,而目前使用寶寶手語的人數也在日漸增長中,甚至在國外已經試著在幼稚園推行寶寶手語。 何時能寶寶手語 通常在一歲左右可以學會十個寶寶手語,一歲半以前就可以進步到四十個,而這還不包括雖然寶寶自己不會用但卻能夠理解的。當寶寶已經學會坐,看到有興趣的東西就會伸手去抓,嘴巴並配合發出聲音時,表示寶寶對周圍的人事物已經開始產生很大的興趣。這時爸媽不妨就可以試著寶寶寶手語,不過每位寶寶的情況並不相同,所以研究人員通常建議最好在滿6∼9個月大時再開始,因為這時寶寶已經具備了手語所需要的身體運動機能。 寶寶手語的4好處 1.減少寶寶和父母的挫折感:因為溝通的錯誤率減少了,寶寶可以順利表達自己的需要,而大人也可以明白寶寶的意思,這讓寶寶和爸媽都省去了誤會造成的挫折。 2.明確了解寶寶的需求:寶寶的需求大都很原始,但爸媽只能去猜不會說話的寶寶哭的原因,究竟是尿布濕了不舒服,還是肚子餓了,或是受傷了?如果寶寶學會手語就可以和爸媽無障礙的溝通,爸媽可以給予最確實的幫助。 3.加深親子相處融洽度:寶寶因為不會說話,很多需求只能用哭的方式來引起爸媽的注意,雖然爸媽都很疼愛孩子,但是吵鬧不休的小孩真的會讓爸媽很困擾!有些爸媽甚至誤會了孩子哭鬧的原因而動手打他,這會讓孩子覺得很無助!所以使用寶寶手語可以協助爸媽明白寶寶的需要,而寶寶無須哭鬧就可以讓爸媽明白需求,有助雙方的感情合諧。 4.寶寶學語言更快:在教導寶寶手語時,媽媽一定會邊說邊寶,無形中也可以激發寶寶對語言溝通的興趣,而用身體來輔助記憶將記的更深刻,有助於學習的效果! 寶寶手語的5要領 1.邊說話邊寶:在說話時表情柔和、面帶微笑,專注的看著寶寶雙眼,重複寶寶手語的動作。也許剛開始寶寶並不明白妳在做什麼,但是熟悉之後就會跟著一起做,並且也會逐漸明白妳的意思。 2.不斷重複:要不斷的跟寶寶重複寶寶才能明白手語的意思,並跟著運用,所以在平時說話的時候,就必須附帶寶寶手語的動作。在寶寶學會幾個常用的手語後,寶寶手語的教學就會變得比較輕鬆,所以媽媽一開始要很有耐心! 3.稱讚寶寶:當寶寶學會第一個手語動作時就要好好的稱讚他,可以促使他更積極的學習,但是如果寶寶做的手勢和妳寶的稍有不同也不要灰心,因為寶寶手部的機能不似成人靈活,只要能了解寶寶動作的意思就應該加以稱讚。 4.全家一起學:當寶寶學會手語並能和媽媽以外的人溝通將使他更有自信,這就像我們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能和外國人溝通,我們也會有成就感是一樣的道理;此外,這樣也可以更加緊密的聯繫家族間的情感。 5.不要輕易放棄:在剛開始寶寶寶手語的時候,媽媽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也許是寶寶學得很慢,或是遭到家人的質疑,請媽媽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學習需要時間,妳一定能看到效果! 醫師的叮嚀 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張學岭表示,以手語與一歲左右的寶寶溝通,應該只是寶寶口語未發展成熟前的輔助溝通方式。讓寶寶以手語來表達自己,當然可以讓孩子較有信心;但父母要提醒自己的是,手語只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方式,學習的目的也不在使孩子「更聰明」,所以不應強迫孩子學習。

如何教寶寶正確的坐姿??

2006年10月27日
公開
27

如何教寶寶正確的坐姿?? 嬰兒如果肌肉張力不足、柔軟度差、姿勢不能左右對稱時,成人就會期許他能「坐得很好」、「坐的挺直」、「不再垂頭、駝背,能專心」。許多外表看似健康的嬰兒,細察下,卻有背部硬、腿部僵、姿勢呈現不平橫的現象。預防盛於治療,讓孩子在嬰兒期,自然發展出好的姿勢,要比日後再去矯正來得容易。 人類不像其他動物,用四肢行走。直立行動有許多優點,譬如:可向任何方向作自由、快速的反應;騰出來的雙手,可用來從事具有創意及智慧活動。然而,直立行走卻有一項限制,就是:唯有維持了平衡,動作才牢靠、不費力。嬰兒要坐得挺直,需要父母的幫忙,大部分的父母,會拉孩子的雙手,使他由仰躺變成坐姿。這時孩子脊椎會彎曲呈弧形,與背部發展應該挺直,根本是背道而馳。因為您正用錯誤的方式,教孩子用下背部的力量學坐。如此會抑制呼吸、消化與活力,不利心智的清明。 許多大人坐的時候,也是靠下背部的力量,而許多家具的設計,也是在鼓勵人們用下背部來坐。事實上,這對建立良好的姿勢,是極端不利的。它阻礙脊椎的活動,對身體功能及學習能力,影響很大。 為奠定良好的姿勢,試作下述十個步驟的柔軟體操。 1.在兩、三個月大時(或當嬰兒的頸部有力時),把孩子擺成雙腿向前、膝蓋朝外、腳掌相對的坐姿。這個姿勢使孩子的髖關節成左右對稱。坐在孩子的身後,用一手穿過孩子的手臂下,環繞到其胸前,撐扶其胸部,讓他身體稍微向前傾。※這是讓他用臀部的力量來坐,而非用尾椎的力量。 2.用另一隻手,輕輕按摩孩子的背,以順時鐘的方向撫揉,由上背部往下到脊椎。最後,輕輕往尾椎處向地板方向推數下。 3.當孩子三、四個月大時,把他擺成同樣的坐姿,放一個墊子在他腿上、胸前,讓孩子把雙臂放在上面,上半身倚靠墊子。交替用雙手按摩,自孩子肩膀的背面開始,往下到尾椎。再度在下背部往地板方向推,幫助孩子扎根坐穩。※用臀部的力量坐,脊椎可自由活動,肩部及胸部也可自由活動,而且腹部是放鬆的。坐也像站一樣需要平衡,所以必須讓孩子坐的很穩。 4.進行下個階段按摩前,觀察孩子趴著時,是否能用伸直的手臂撐起上半身。如果可以,他已具備學坐的能力,因為他現在可以用手臂及手腕,來支撐軀幹的重量。 5.在五到六個月大時(或當您覺得孩子已準備妥當時),把孩子擺成坐姿,不用墊子。讓他身體前傾,用手臂或手肘來支撐軀體。避免讓孩子向前方或側邊倒下去。或許您認為孩子不會傷到自己,但協助孩子坐得安穩,是您的責任,否則他會對您失去信心。如果孩子跌倒了,以後再做這項練習時,他將不再合作。 6.用雙手交替撫摸孩子的背部,然後在其下背部、臀部往下推,幫孩子扎根坐穩。 7.大約八個月大時(或孩子不需任何協助,可快樂的坐一會兒時),您雙手抹上充份的嬰兒油或乳液,並排放在孩子的肩膀後面,向下撫摸,直到尾椎處。 8.雙手順著孩子的腿外側,向前撫摸。再順著其手臂,往上撫摸至肩膀。反覆作數次。※當孩子在這個姿勢上,能自己支撐得很好時,如果他向前傾的角度很大,把頭靠到地板上了,也不必緊張。因為這樣並不會損害到關節,相反地,他的柔軟度更好了。您還沒辦法做到這樣呢! 9.當孩子能獨立坐的時候,可進行下一步:在洗澡後、全身按摩後或換尿布時,讓他仰躺著,把他的腳掌互拍著玩,把他的雙腿抬高,使下背部離開地板,用腳去碰臉頰。 10.幫他抓住自己的腳,鼓勵他放入口中。用雙手按摩他的臀部。

4個月的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2006年10月18日
公開
17

4個月的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 據專家研究報告,剛出生時嬰兒的腦容量是美國國家檔案局的十倍,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腦部以極高的速度成長,三個月起到六歲間是高速成長,在此之後就非常緩慢了。所以嬰兒從出生起就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寶寶本身也很喜歡學習,家長應保握這段非常珍貴的時機,多給寶寶在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滿3個月的寶寶頭圍增大了,腦力更是快速增長,他們什麼都想學,視力、手的抓放能力都進步了;會玩躲貓貓;也會對鏡子微笑了,這時可陪孩子玩相關的遊戲以促進各項發展。 一、看移動物品 寶寶視力進步了,已有調節遠近的能力,不但能看綠豆般大小的顏色鮮豔的東西,也能隨物品移動視線。 方法:讓寶寶觀察快速滾動的線軸、小球,或其他移動較遠的物體,如各種電動玩具車、小火車、街上行走的行人、移動的汽車、正在飛的小鳥昆蟲飛機、嬉戲中的小孩等,不但能訓練寶寶的注意力,也可擴大寶寶的視野和認知範圍。 此外,常常抱寶寶到室外觀看小朋友玩耍,儘早接觸同齡的小朋友,有利發展同伴關係。這時的孩子還不懂認生,是結識小伙伴的最佳時機。 二、玩躲貓貓 從4個月起的嬰兒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 方法:拿一條大手帕蒙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呢?」,為引起寶寶的驚奇,當寶寶去找時,媽媽就扯下臉上的手帕,驚喜的說:「喵~」,寶寶會高興的手舞足蹈。當媽媽臉上蒙住手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因為寶寶最怕看不到媽媽會因此而大哭起來。 下次可換個方式,把乾淨手帕輕輕放在寶寶臉上,寶寶第一次被蒙住臉可能會不知所措,這時媽媽就握住寶寶的手幫他把手帕拿開,並說:「手帕拿下來了」,多次練習以後,他就逐漸學會自己拿下手帕了。有些3個月大的寶寶還會自己藏在被窩裡再鑽出來;有的也會抓毛巾蒙自己的臉,逗大人玩,十分可愛! 躲貓貓遊戲使寶寶發現看不到的東西其實還存在,於是會去尋找,拉開手帕探索,引導他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 三、找聲音 寶寶對熟悉的聲音會有反應,胎教時在胎內就被呼喊名字的寶寶,此時聽到他的名字會轉頭尋找聲音。在寶寶視力範圍外發出聲音,可以擴大寶寶的探索領域。 方法:當寶寶平躺在地板上時,悄悄走近他,並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在你出現他的面前時要多叫幾次,然後你停下來等他回頭。如果他沒什麼反應,再叫大聲一點。如果他回過頭來看到你了,就去抱抱他、摟摟他,然後放下寶寶,換個方向再玩幾次。為訓練他的聽力,在叫他之前不要讓他看見你。如果他做到了,別忘了給他愛的擁抱。 四、照鏡子 讓寶寶認識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有助於日常生活的學習。例如你告訴他「拍拍手」、「洗洗臉」,常會用到這些相關的名詞,如果寶寶對自己的身體部位越了解,越能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可透過照鏡子的遊戲,讓寶寶很快認識自己。 方法:放一面鏡子抱寶寶到鏡前,指著鏡中的寶寶說:「這是…(他的名字)」,「寶寶笑一笑」等等。摸著寶寶的嘴、鼻子、耳朵、眼睛或其他部位,告訴他這是什麼。經常照鏡子的寶寶,會注意自己臉上的器官,較快學會認識自己;經常照鏡子的寶寶,在照鏡子時,也會有較多的表情,或笑或做鬼臉,或摸摸鏡子裡的人,十分開心。 五、跳、蹬、踢 經常讓寶寶做蹬腿、踢吊球,讓下肢自由活動,有利於將來坐及爬的學習;也可讓寶寶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可發展寶寶的下肢力量,為站立作準備。 方法: 1.吊一個寶寶喜歡的有響聲的玩具,扶著他的雙腳教他「踢」,幾次以後就會了。 2.扶著寶寶腋下站立,讓他在你腿上跳來跳去。寶寶在跳躍時會刺激腦部的平衡或前區庭發育,有助於平衡活動。

認識"感覺統合"

2006年09月28日
公開
40

本文摘錄自:媽媽寶寶雜誌11月號】 文�賴秀媛 採訪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暨兒童復健科王錦滿主治醫師.台北市立療養院復健科醫師高麗芷主任 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在清醒或睡眠狀態時,我們身體的觸覺、味覺、聽覺、前庭覺、嗅覺、運動覺等等都會接收到我們腦波所傳達出的訊息,讓我們感受到身體的狀況,甚而處理身體所發出的訊息。寶寶從一出生開始也是如此,透過腦部傳達出的各種感覺來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及外在環境的訊息。再依訊息透過腦部做過濾、促進、統合的工作,讓身體的肢體動作能夠靈活運用,做出適當的反應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發展十分重要 如果寶寶感覺統合發展正常,他的情緒穩定、學習力旺盛、對人、事、物都會感到興趣,尤其感覺統合能力發展較好的孩子,比較會保護自己,而且對於環境的學習也較易顯現孩子的反應能力;如果孩子走路常常跌倒等感覺統合失調,也會間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學習反應以及其他社會性互動的障礙。因此,從小打好感覺統合的基礎十分重要。 台北市立療養院復健科醫師高麗芷主任,建議家長應提早認識嬰幼兒發展里程碑的過程,可做為家長發現孩子發展異常的初步發現,隨時多注意孩子各項精、細動作的肢體發展,家長才能有效提早預防及治療。 感覺統合與身體的互動性 嬰幼期的感官教育十分很重要,因為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這六種感覺可以決定嬰幼兒大腦、神經體系及身體感覺互動協調的成熟。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是焦距;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不可缺的過程;音辨能力來自觸覺;嗅覺是潛在的智慧基礎;味覺會影響生活品質;觸覺不足會引起學習障礙;平衡感不良造成幼兒好動不安。   @@孕期.寶寶感覺統合建立的第一步 前庭神經系統 胎兒9週時,前庭神經系統就已開始發展,隨著媽咪日常生活作息及活動,不論在搭乘電梯、走路、坐車等晃動,無形中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神經系統的運作。如果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刻意減少活動,胎兒就比較缺乏前庭系統的刺激了,建議準媽咪依然可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除了避免太過勞累之外,不必刻意減少活動量,這對寶寶未來平衡感有密切關係喔。 聽覺及視覺 胎兒6個月大前,聽覺器官已漸漸成熟,寶寶聽到的都是媽媽的心跳聲、呼吸聲以及腸胃消化的聲音。6個月大之後,胎兒對母體外界的聲音已有接收音波頻率的能力,建議準媽媽應該輕聲細語,此時可多聽些曲調溫和、節奏簡單的胎教音樂。提醒您,任何吵雜、尖銳的聲音都會讓胎兒受到驚嚇,準媽媽要避免長時間處於這些環境下。此外,胎兒透過肚皮對視覺的刺激雖然不大,但是對於強光也會有閃躲反應,準媽媽也須避免。 觸覺 懷孕過程中,胎兒的觸覺已經發展,準媽媽經由肚皮按摩時,胎兒也會有觸覺的刺激,並且常保持在心情愉悅的情緒下,有助於準媽媽分泌良性的荷爾蒙,亦可幫助寶寶在良好氣氛下培養好的EQ。 @@重視孕期的感覺統合的啟發 懷孕期間若沒有重視感覺統合的啟發,寶寶出生後可能會是個磨娘精、睡不好、愛哭泣,並且因為睡得淺所以會有長得不好、胃口不佳等問題,因此準媽媽應該從懷孕開始就應重視可能貸給胎兒的刺激,讓寶寶出生之後能成為妳心目中的乖孩子喔。   @@感覺統合階段性的發展 **0至一歲的發展 觸覺在這個階段對寶寶來說十分重要,從吸吮乳頭開始,除了獲得營養之外,透過吸吮的動作可讓寶寶獲得安全感與情緒上的穩定。此外,孩子在6個月之前,還不太會翻身時,家長可幫孩子做嬰兒身體按摩。一般而言,兩個月大前可先幫寶寶做簡易身體按摩,兩個月後再幫寶寶做全套式嬰兒按摩,這些都是有效幫助孩子奠定日後肢體動作發展的基礎。 以前庭神經系統來說,寶寶的翻身、抬頭、學會坐、爬行及站立等能力都是逐漸發展而來的,家長應給孩子適當機會讓孩子擁有沖分的活動時間與空間,尤其以爬行來說對寶寶最為重要,因為爬行的動作牽動全身肌肉,而且爬行可啟發手部觸覺,促進及增加手部的靈活,如此一來,孩子日後手部的精細動作會運用得很好,例如寫字、畫圖、剪貼等細部動作。 肢體動作通常是在視覺導引下發展出來,家長不可太過保護孩子而限制了孩子該有的行為發展,適度地讓孩子學習眼睛的追視能力不可或缺,而且孩子若看到的影像越少,日後腦發展越慢,智力開發就會更慢。因此,家長不可小看視覺與腦部開發的重要性。   異常現象的判斷 孩子出現下列異常現象時,家長必須特別注意: 當妳叫他、跟他說話時,他的眼睛不會注視在妳的視線上。 當妳跟他玩遊戲時,他的眼睛不會做視覺追蹤。 孩子6個月大前,頸部肌肉張力是否發育完全,這影響日後肢體發展的能力。 **一至二歲的發展 一至二歲的孩子,此階段的發展重點在於肢體動作,孩子大多活動力旺盛,走路走得穩,這階段的孩子可以多體驗不同地面的地板刺激,同時家長應注意孩子跌倒時,是否有頭部先著地的現象,這意味著孩子的反應能力較差。 2.這個階段的孩子也喜歡到處鑽爬,只要家長注意安全及衛生,鑽爬的動作可幫助他手部抓握有力,腳部腳弓能力良好。 3.孩子喜歡拿湯匙自己動手吃飯,家長可讓孩子自己發揮,孩子會有成就感之外,手眼協調能力會更好。尤其不妨從食用副食品開始,就讓孩子建立自己吃飯的習慣,不但口腔感受到不同的味覺及咀嚼、吞嚥能力,對於日後講話方面也會有所助益。   異常現象的判斷 孩子出現下列異常現象時,家長必須特別注意: 孩子超過一歲三個月,仍然不會走路。 一歲半了,走路腳步仍然不穩,搖搖擺擺的。 跟他說話,他還不能理解妳說話的內容。 吃飯吞嚥能力較差者。 不喜歡玩玩具,玩遊戲。 不喜歡飛高高或是轉圈圈者,日後可能會有懼高症。   多項遲緩家長須謹慎 語言發展是孩子各項發展差異性最大的一種,也就是說,有些孩子可能不到一算就開始會說話,有些孩子可能晚到兩歲才開始說話,這些都是可接受的範圍。重點在於家長要檢視孩子是否還伴有其他方面的遲緩,如果單只是語言方面的發展較慢,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只需要以誘導的方式讓寶寶學習用說的方式表達出來即可,但,若孩子還伴有其他方面的發展遲緩,家長可能就要懷疑孩子有發展遲緩的可能,建議家長此時必須前往復健科醫師處做進一步診察,確實找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