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嘉嘉

心態解密:學習與不學習的差別

2008年04月22日
心態致勝」書摘的第二章
【Chapter2】心態解密:學習與不學習的差別

※ 過去我心中的理想伴侶是:英俊瀟灑、成就非凡,也希望自己的事業飛黃騰達,但又不需太辛苦或冒險。多年來,這願望並未實現,但我現在卻很滿足當今的自己,因為改變了自己的心態。
※ 能力的意義並非只有一種,而是應有兩種:一種是「定型的能力」,需要時時向他人證明;另一種是「可改變的能力」,可透過學習來開發。
※ 當進入某種心態,也就進入另一個新世界。在「定型」世界中,需時時展現自己有多聰明,能力有多強;但在「成長」世界中,成功在於如何擴展自己,學習新事物、自我開發。
※ 著名社會學者班哲明˙巴博(Benjamin Barber)說:「我不將世人分成強者與弱者,成功者或失敗者,我將世人分成學習者與不學習者。」
※ 人類生來都有求知慾,但有些人為何中途打住?因為「定型心態」作祟。一旦開始對孩子能力作判斷,孩子就害怕挑戰,擔心自己不夠聰明。
※ 具「定型心態」的孩子相信聰明才智是天生的,有時為了不犯錯,他們寧可守在安全的範圍內,做自己有自信的事,以「確保成功」;具「成長心態」的孩子則相信人可以越來越聰明,他們願意一再挑戰自己並不熟悉或專長的項目。
※ 面對問答時,多數孩子只在有把握下才會舉手搶答,但有些孩子很樂於舉手搶答,有個孩子說:「如果答錯了,我的答案可以被糾正...這樣,我會變得更聰明」。
※ 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實施全面英文化,所有教科書及教學內容全以英文實施,由於入學學生未必全都具良好英文能力,學校安排新生英文訓練課程。但針對同樣是英語能力不佳的學生,校方發現部分學生態度積極、願意參加英語訓練課程;但也有部分學生興趣缺缺,不願參加。
※ 抱持「成長心態」的學生相信,成功來自於學習,所以不放過可以學習的機會。而「定型心態」的學生卻不願自曝其短,為了一時的自尊,他們不惜危及日後的學業。
※ 「定型心態」者只在意能顯示自己能力的回饋。從實驗的腦波顯示,告知答案是否正確時,他們注意力最高;但對於有助學習的資訊,他們則興致缺缺,當答案錯誤時,他們對正確的解答也不感興趣。
※ 如果可以選擇,你的優先順序為何:是許多成功與肯定?或是許多挑戰?
※ 定型心態者心目中的理想伴侶:
把他們當偶像 / 讓他們覺得自己完美無缺 / 崇拜他們
※ 成長心態者心目中的理想伴侶:
看到他缺失,協助他改善 / 挑戰他們讓他們更進步 / 鼓勵他們學習新事物
※ 聽一個「成長心態」女性跟一個「定型心態」丈夫的婚姻生活:
每次我說:「為什麼我們不再試一下?」或是「我希望你決定前跟我商量一下。」他都會大發雷霆。有時他還會打電話給他母親,因為她永遠不吝給予他似乎渴切需要的崇拜。
當兩種不同心態的人結合時,一個人的成長,可能反而是另一個人的惡夢。
※ 高踞神壇上,希望成為眾人心中的完美偶像,種心態常被稱為「CEO症」。艾科卡(Lee Iacocca)這位曾令克萊斯勒反敗為勝的人物,他在獲得初步成功後,就一再推出相同車款,只在表面略做改變,卻不知那些款式已不讓人感興趣。
※ CEO隨時都需面對抉擇,他該正視、修正自己缺點?還是創造一個完美世界,讓自己在那世界中顯得完美無暇?艾科卡選擇當後者,他將批評者趕走,讓身邊圍繞著膜拜者,也讓自己成了不學習的人。
※ 許多CEO也必須面臨一個抉擇:採用短期策略讓自己成為華爾街英雄?或是採用短期看不出成效的長期策略,讓企業脫胎換骨?
※ 路˙葛斯納(Lou Gerstner)是個成長心態者,他在挽救IBM的初期,選擇採用長期策略,改變IBM的體質,導致IBM股價走低,也被華爾街嗤之以鼻,但在數年後,IBM果然在他領導下起死回生。
※ 抱持「成長心態」的人不僅尋求挑戰,而且樂在其中。挑戰越大,他們就拓展得越開闊。但「定型心態」者樂於做自己有把握的事,如果挑戰太高,他們就失去興致。
※ 美國大學醫預科(美國學制規定,修過醫預科課程才能考醫學院),「化學」是一門相當困難的課程,想進醫學院的優秀學生們,過去的成績很少低於A,但這門課的平均成績卻是C+。多數學生一開始興致都很高,但一學期過後,就完全不同。「定型心態」的學生除非成績仍保持高分,否則學習興趣驟降,一名學生說:「我從前對化學很感興趣,但現在只要一想到,胃就不舒服」。相對的,「成長心態」的學生即使成績不佳仍然興致勃勃,一個學生說:「雖然比我想像中困難許多,不過這是我想做的,所以只會讓我更堅定」。
※ 年齡更小的學生也有相同情況。在我們實驗中,發給五年級學生好玩的拼圖,大家都很喜歡,但隨著難度增高,「定型心態」的孩子學習興趣直線下降,也不想帶回家練習,即使號稱「拼圖高手」的孩子也一樣;相反地,「成長心態」的孩子卻不願放棄困難的拼圖,有孩子還問道:「可不可以告訴我拼圖名稱,我想請媽媽買一些,以免到時後沒得玩。」
※ 俄國舞蹈名師瑪莉娜˙賽米歐諾娃創立一種篩選學生的方法,學生須通過一段考驗期,這段期間他會觀察學生對讚美與糾正的反應,她認為對糾正比較有回應的才算是可造之材。
※ 我們詢問過從小學生到社會年輕人:「你什麼時候覺得自己聰明」?
「定型心態」者的答案:「沒犯任何錯誤」、「迅速而圓滿作完某件事」、「某
件事對我而言輕而易舉,但其他人卻不會」。
「成長心態」者的答案:「碰到很困難的事,經過努力嘗試,終於學會」、「努
力很久,終於弄懂一件事時」。
※ 對「成長心態」者而言,重要的不是立即完美無缺,而是投入時間去學習一件事,面對挑戰,獲得進步。
※ 「定型心態」者期望自己是天縱英才、不學而能。他們認定:有天份就是有天份,沒有天份,則一切免談。
※ 我任教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研究所,每年收六名研究生,入學學生都是全國最優秀菁英。但在入學後,很多卻表現出「定型心態」,他們在看到教授的著作清單,或是研究生的論文後,表現出:「拜託,我怎麼做得到」的心態。他們或許擅於考試,但他們忘記:這不正是你入學的目的?你入學不正是要學習如何做這些事?
※ 「定型心態」者相信「一試定終生」,他們相當在乎即刻的完美無缺。某個五歲、剛移民美國的孩子,在入學時並未被編入資優班,後來她成績突飛猛進,進入資優班後成績也相當優秀,但她認定第一次測試的結果才是他真正的能力,自己並非「真正資優生」。她沒考慮當初未編入資優班的各種可能原因:可能因為她剛移民,學校認為須讓她適應、可能資優班剛好暫時沒有名額、...她卻認為:如果自己夠優秀,應該在第一次考試就輕騎過關。
※ 因此對「定型心態」者來說,每次的成功都是那麼重要,他們的心中也對每次測驗充滿急迫感。他們看重成功而非成長,他們要證明自己與眾不同、優於常人。
※ 網球名將約翰˙馬克安諾(John McEnroe)相信天份就是一切。他曾說:「每件事都以你為中心...你只要做自己喜歡的,其他的就可以『管他去死』」。如果成功,你就比別人行,你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只能卑躬屈膝。對「定型心態」者來說,這就代表自尊。
※ 相對地,麥克˙喬登(Michael Jordan)面對外界給他的封號:「超人」、「籃球天神」、「穿球鞋的耶穌」,並未暈了頭,他說:「真是不好意思,我不就是和大家一樣的平凡人」。
※ 馬丁一家把三歲大的羅勃當成寶,老是吹噓他有多了不起。沒想到羅勃做了一件不可饒恕的事:他沒考上紐約第一名的幼稚園。從此後,馬丁一家人就冷淡下來,自己的孩子已經不是聰明的小羅勃,三歲年紀,他已經是個失敗者。
※ 我(作者)六年級時是全校拼字冠軍、九年級時法文成績優異,但她拒絕代表學校參賽,因為她不敢冒著讓自己由成功者變失敗者的風險。
※ 每年四月,各大學會發出「拒絕入學申請」的通知。如果抱持「定型心態」,相當於成千上萬的學子成為「被普林斯頓拒絕的女孩」或是「進不了史丹佛的男孩」。
※ 即使抱持成長心態,面對失敗也未必容易消受。只不過他們不會用失敗來定義自己,而是視之為必須面對、處理與學習的問題。然而對定型心態者而言,失敗的打擊卻可能成為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
※ 一家餐廳原本名列「米其林指南」三顆星評價,但在另一本評鑑「高特米優指南」將其評等降級後,其廚師便自殺。「高特米優指南」主編說,簡直無法相信他們評分會要人命。對「定型心態」者而言,評價的降低讓他們重新定義自己:失敗者、過氣者。
※ 「定型心態」者會因挫折受嚴重創傷,也不容易從挫折中恢復。如果某項考試成績不佳,「定型心態」的學生會認為自己在該項目缺少天份,再努力只是浪費時間;「成長心態」的學生較會正視自己問題,表示下次考試該更努力。
※ 「定型心態」的學生,較想維護自己面子,他們會找出比自己成績更差者,證明不是自己的問題。
※ 「定型心態」者另外一個失敗後修補自尊的方式,就是責怪他人或尋找藉口。以馬克安諾為例,輸球永遠不是他的錯。有次是感冒,有次是背痛,有次是各方期待太高,有次是八卦小報害的,有次是因對手正談戀愛、而他沒有,有次天氣太冷,有次天氣太熱...反正不是他的錯,所以他不必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或控制情緒的能力。
※ 奇異電器總裁威爾許面對企業內發生的醜聞,他打電話向十四位高階主管道歉,並說:「我為這場災難而自責」。
※ 美國的「校園憂鬱症」經常發生於三月,此時冬天未盡、夏天遙遙無期,功課堆積如山,人際關係千瘡百孔...有人勉強自己去面對,有人則被打垮。
※ 「定型心態」的學生受創情況較重,他們不斷反芻自己的問題與挫折,認為失敗代表自己能力不足或無價值;心情越沮喪,他們越放任不管,更不願採取行動解決問題。「成長心態」的學生心情越沮喪,越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越是心情不好,越會鼓舞自己,積極面對問題。
※ 「龜兔賽跑」的故事為努力帶來污名,因為許多人會覺得,只有遲鈍的人才需要努力,而且他們只有在敏捷者偶而失手時,才有機可乘。這故事往往設定「二選一」的結論:如果你不是有能力(天份),就必須努力。
※ 年輕時我在伊利諾大學心理系擔任助理教授,某天深夜經過系館,看見許多教授的研究室仍亮著燈,同情地認為「他們一定不像我這樣聰明」。卻沒想到他們或許跟我一樣聰明,卻比我更用功。
※ 「紐約客」雜誌撰稿者葛拉威爾曾指出:比起經由努力取得成果,社會更看重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的成果。杜克大學一份報告指出,女大學生為了顯示自己「輕輕鬆鬆即可達到完美」而感到焦慮與憂鬱。他們認為不論外在、女性特質或學業,都應完美展現,而且該輕易做到。
※ 小提琴神童納加˙莎勒諾—索納柏格十歲時即與費城管絃樂團合作,後來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追隨名師桃樂西˙德蕾,當時她已形成一些壞習慣,但拒絕改變,讓一些同學後來居上超越她。她後來說:「我經歷的每件事最後都歸結到恐懼上。害怕嚐試失敗...如果你不認真努力,結果沒成功,你就可有藉口為自己的失敗開脫...最困難的莫過於承認:『我已全力以赴,可是仍表現得不夠好』。」努力,會讓你沒有任何藉口。
※ 在人際關係中,也常見害怕付出的現象。一個年輕女孩總是交些怪裡怪氣的男朋友,有次朋友介紹一個不錯的男生給她,當雙方關係變得認真時,她開始惶惶不安:「如果我真的很努力,可是卻沒有用,那該怎麼辦?我想,我承擔不起這種風險。」
※ 當然,定型心態者一定也看過某些書,但她們就是無法把這些道理付諸實現,因為這些道理跟他們的基本心態背道而馳。
※ 心態是人格中重要的成分,但並非無法改變。當陷入定型心態的枷鎖時,人們其實可以開始警覺、設法轉變成成長心態。即使是定型心態的人,也未必永遠處於這種心態中。
※ 我們並不是固定於某種心態中,有些人對不同領域會產生不同心態。例如某人可能認為自己藝術天份是天生的、固定的,但智力卻可以透過努力而提升。
※ 當然,努力並非一切,而且不是所有努力一定有成效。
※ 成長心態者只重視結果,如果失敗了,一切努力都屬徒勞;成長心態卻也重視自己努力過程。
※ 部分定型心態者並不一定「拒絕努力」,但她們會時時炫耀自己能力,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且難以忍受錯誤、批評或挫折。
※ 米雪˙韋依,這位十多歲的高爾夫女選手決定向男人挑戰,周遭的人警告她這可能會傷害她的自信,她說:「我參加競賽不是為了培養自己信心」。她追求的是學習的經驗—體驗置身於錦標賽的氛圍中,與全球最佳的選手們一決高下的滋味。
※ 在成長心態中,你不見得永遠信心滿滿,有時是因為你不精通才投入,這就是成長心態的優點之ㄧ。你不必認為自己已精通某事,才願意去做或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