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嘉嘉

心態致勝書摘

2008年04月22日
心態致勝書摘

【Chapter1】何謂心態: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敗?
※ 羅勃•史登堡(Robert Sternberg) 認為,一個人是否成就傑出,關鍵因素「並非某種既定的先天能力,而是有目的的努力。」
※ 二十年來,我的研究顯示,你對自己採取什麼看法,會深深影響你的生活方式。
※ 定型心態──相信自己的能力先天注定──讓人想急切地反覆證明自己,有些人從小就給灌輸這種心態。許多人就是抱持這種強烈的目標,一心想證明自己──不論在教室裡、事業或人際關上。不論碰到任何情況,他們都得證明自己的智力、人格或德性。任何情況都像在評量他們:成功或失敗?聰明還是愚笨?受到接納還是拒絕?像個贏家還是輸家?
※ 成長心態──如果你相信某些寶貴才華能夠培養、開發,就會充滿學習的熱情。如果可以提升自我,幹嘛還要浪費時間反覆證明自己有多行?為何要掩飾自己的缺陷,而不想辦法去克服?為何只想親近一面倒讚美你的朋友,而不喜歡那些也同時激勵你成長的朋友?為何只敢採行熟悉的方法,而不肯嘗試自我拓展?不斷積極拓展自我,即使遭遇挫折也堅持下去,正是成長心態的特徵。這種心態讓我們經歷人生最艱鉅考驗時,仍然可以從中成長茁壯。
※ 我六年級的老師,威爾遜女士。她認為IQ決定一切。教室座位按IQ高低排列,而且只有IQ最高的同學才有資格擔拿旗子、清理板擦、送紙條到校長室的工作。她那種老是在評斷高下的態度除了讓人天天胃痛,也養成班上同學心裡頭只有一個強烈的目標──要看起來很聰明,千萬不可以顯得笨。如果老師每次考試或課堂發問,都可能危及我們整個人的存在價值,又還有誰會去關心樂在學習呢?
※ 我們一向聽過許多格言,勸人勇於承擔風險、堅忍不拔,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試再試做不成,再試一次」或「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聽說義大利人也有類似的說法)。但令人訝異的是,定型心態者對這些格言並不認同,在他們心目中,「不入虎穴,安全無虞」、「一試再試做不成,八成你的能力不足」、「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也許根本造不成」。換言之,風險與努力這兩件事,都可能暴露你的不足,顯示你根本就不夠格承擔那些任務。事實上,定型心態者不相信努力有什麼用處,而且到了相當鐵齒的地步。
※ 如果我們灌輸成長心態,強調發展的可能性,受教者自然而然就會養成這些正向的看法。同樣地,也不是有人生來就不喜歡挑戰與努力。如果我們讓人們(暫時)處於定型心態,聚焦於無法更改的本質,他們很快就畏懼挑戰並貶抑努力。
※ 我們常看到書店中充斥著《全球最成功人士的十大秘訣》之類的書藉,不過通常你看到的是一連串片段的提示,像是「多冒一點風險!」「相信你自己!」結果只是讓你徒然欣羨那些有辦法這麼做的人,卻不清楚該如何把這些東西串聯起來。然而,一旦你了解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就能把事情的因果關係看得一清二楚──因為認定天賦特質無法更改,從而導致某些想法與行動;如果認為某些特質可以後天培養,又會導致另一些想法與行動,走上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 一些研究的確發現,一般人評量自己的能力時錯得相當離譜。我們發現參與者對自我表現與能力的估計很不準確,但這些誤差幾乎全都發生在定型心態者身上,反而成長心態者的準確度出人意料地高。
※ 你抱持的是哪一種心態?回答以下這些有關智力的問題。請閱讀每一選項,然後看看你是否贊同。
1.智力是一個人非常基本的東西,你不可能改變多少。
2.你可以學新事物,但你的智力無法真正改變。
3.無論你現在智力高下,總是可以做相當的改變。
4.你永遠可以顯著改變自己的智力。
選項1與2 是定型心態者的看法,3與4反映的則是成長心態。你比較贊同哪一種心態?你可能兼有兩者,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會偏向其中之一
※除了能力之外,還有你的個人特質。請閱讀以下各項有關個性與人格的敍述,看看你是否贊同。
1.你是某種特定類型的人,沒有辦法可以真正改變。
2.不論你是什麼類型的人,永遠都可以有顯著的改變。
3.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做事,但是你自己一些重要的部分不可能真正改變。
4.你永遠可以改變自己人格中的基本特質。
選項1與3 是定型心態者的看法,2與4反映的則是成長心態。
※ 你也可以用下面幾種方式來思考心態:
想想你所認識的人之中,有哪些屬於高度定型心態者。他們如何老想證明自己,又如何對犯錯極度敏感。你是否曾好奇他們為何會這樣?
※ 想想你所認識的人之中,有哪些善用定型心態──知道人的重要特質可以經由後天培養。他們如何因應困境?如何拓展自我?你想採取哪些做法來改變或拓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