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嘉嘉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幫孩子把閱讀與寫作連、黏、鏈在一起

2010年06月10日
公開
17

「有目的」、「逛街式」閱讀整理寫作思緒,學達文西做「作家筆記本」,讓孩子在樂趣中成長。   閱讀究竟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寫作,而家長的施力點又在哪?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心理學博士吳敏而認為,家長的角色是「連結」 --幫助孩子將學校學的東西、「有目的」與「逛街式」 閱讀所蒐集的資訊及生活經驗連結起來。 善用便利貼 閱讀、寫作很容易   專長在兒童認知心理學的吳敏而,她說,認知心理學恰好就是看「過程」而不是「產品」,即人的腦袋如何運用、過濾資訊,把新的資訊整理出來,也就是了解孩子從閱讀到寫作的發展過程。在閱讀的階段,吳敏而提出兩種孩子會應用得到的閱讀策略,一是「有目的」的閱讀,一是「逛街式」的閱讀。   「有目的」的閱讀是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不是讀完後才開始想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吳敏而說,閱讀時可以思考的面向很多,她帶孩子閱讀時每次都會給不同的主題,其中一個就是「聯結到生活經驗」,這是讓孩子去想生活經驗中認識的人事物有沒有跟故事中的一樣或相關,這就是將閱讀內容連結到真實生活、再連結到知識,如果書中內容無法連結到生活,可以換另一本書試試看。   搭配有目的閱讀的工具是不同顏色「便利貼」。吳敏而舉例,如果今天需要寫一篇關於友情的文章,可以讓孩子隨意看任何故事或文章,閱讀時就一邊想「書中有沒有提到關於朋友的」,一邊閱讀一邊搜尋,如果看到相關內容就在那一頁貼上一張便利貼,也可以在便利貼上寫下自己的想法、喜歡的一句話或是打算如何運用在寫作上,這就是孩子整理寫作思緒的過程。 此外,別的孩子或是父母看到這本書時, 可以用另一種顏色的便利貼,標示自己的想法,這麼做,孩子看到的就不只是故事本身,還有其他人的意見,而想法的交流就這樣產生,之後,親子還可以一起「聊書」,聊聊彼此的想法的異同。吳敏而說,閱讀是蒐集資料,但資料不能零碎散布,連結就是拉線,把資訊有機地整理起來;父母參與孩子的閱讀,是以身作則,也是對孩子示範什麼是「讀者的思維」。 偏食沒關係 挑書孩子自己來 有看最重要   另一種有目的的閱讀作法是先設定一個主題,以「願望」為例,她會先讓孩子想一想自己的願望是什麼,寫下來,之後再讓孩子隨意挑幾本書,閱讀時就要一邊為故事中某些特定角色許願;從孩子替故事人物許願的過程,就知道是不是有看懂故事。當孩子為故事角色許願時,家長可以趁機帶入許願的不同表達方法,如:我希望、我想要、如果⋯⋯會多好,或是讓孩子發現書中有沒有哪些直接、間接的願望表達方式。   在孩子寫出的願望當中,家長可以協助孩子進行不同向度的「分類」,如:重要與次要的、容易與不容易實現、為自己還是別人等。有了這些過程,當孩子要著手寫一篇關於願望的文章時,都不會是問題了。   相對於有目的閱讀,平常沒有特定目的的閱讀,吳敏而將之稱為「逛街式的閱讀」,這就像是平常有空去逛街,並沒有設定想買什麼,這個閱讀的過程也是在蒐集資料。無論是哪一種閱讀,都涉及「挑書」的決定權,吳敏而說,應該讓小孩自己挑書、決定看什麼書,而不是家長、專家,因為這是形成孩子的閱讀品味,家長不用擔心閱讀﹁偏食﹂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要求孩子各項體育項目都要會,而是只要有運動就好了,閱讀也是同樣的──「有看就好了」,孩子會有自己的方式去吸收,有吸收腦袋就會動,就會有方法將不同的書、自己的、朋友的、爸媽的想法連在一起,寫文章時就能整理出想要寫的東西,寫出跟別人不一樣的內容,這就是閱讀與寫作的關係。 作家筆記本 跟著達文西 發現自己的天才   除了閱讀,「作家筆記本」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吳敏而指出,達文西有他自己的「發明家筆記本」,就是他到處走時,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畫在、寫在記事本上,他的繪畫、發明、創作,靈感與點子都是將筆記本上那些經過長時間蒐集、不完整的想法組合在一起,而這就是形成創意的過程。   「作家筆記本,可大可小,但就不可以被老師、家長拿來檢查、批改」,吳敏而說。至於如何運用筆記本,孩子可以在上面記錄任何事情,例如:感動或好玩的,經過一個月或一個半月,再請他們分享記錄了哪些東西,並針對這些內容加以歸類,例如:是室內或室外的多?與聲音或顏色相關的多?關於自己的心情還是別人的事情多?家長可以多提供一些向度,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原來關注、喜歡的事情是什麼,如筆記本怎麼記錄都是關於動物,那作文時,可以盡量將動物入文,因為孩子在這方面的素材最多,也最有想法,而這方面就是孩子的書寫特點與優勢。 吳敏而 •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董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學士,紐約市立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 •曾任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所研究員、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首席講師、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員 •研發國民小學國語實驗教材,推動閱讀 •著作有《聊書學文學》、《聊書學語文》、《語文學習百分百》等書 出處:PChomeKids NO.5 幫孩子把閱讀與寫作連、黏、鏈在一起

作文,就是勾起孩子「很想寫點什麼」的欲望

2010年06月10日
公開
24

多年的寫作教學經驗,與家長分享如何扮演「 引導」的角色,讓孩子不再跟寫作說NO!   來自文學世家、作文教學經驗長達二十五年的朱天衣說。她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不喜歡寫作,就算是那些文章寫得很好的孩子也是一樣,而家長可以做的就是為孩子營造一個氛圍,勾起孩子的寫作欲望。對於國小階段的孩子,她認為首要的是讓孩子「享受」寫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過早強調名言佳句、段落結構等文章技法,反而會造成孩子寫作上的障礙。 有撇步 讓孩子說出「可不可以開始寫了!」   教過三千多位學生作文的朱天衣,她覺得自己是「引導」而不是「教導」,每次上作文課都先花半小時講故事,一次主題是「發現」,她跟學生分享她小時候有趣的「發現」,如:第一次發現聖誕老公公原來是假的、發現小孩是如何出生的......,學生聽到後來,會主動問她「我們可不可以開始寫了!」。   朱天衣的觀察是,要孩子沒有感覺、沒有素材的前提下開始寫作,是困難的,因此需要營造一個氛圍,讓孩子聯想到相關的生活經驗及勾起他們的寫作欲望,這個過程需要練習,一星期可以進行一次,久了,孩子自然看到主題就能找尋相關資訊與對應的情感。至於涵養寫作的基礎,靠的是生活經驗與閱讀。   談到生活經驗,朱天衣覺得就是父母要勤勞一點,多陪伴孩子外出走走。她印象很深刻的是,她的作家爸爸朱西甯還在服軍職時期的創作,寫作時間是從星期六下午到隔天早上,她的母親劉慕沙擔心她及兩個姐姐朱天文、朱天心星期天早上吵到父親的睡眠,就帶著她們到外面,但也沒有什麼特定的目的,就是去摘摘野菜、認識植物、跟狗狗玩、唱唱歌,「我跟姐姐都很享受這段時間,這也是奠定了我們觀察能力的基礎」。   朱天衣建議家長利用周休二日的時間帶孩子出去時,也許是騎腳踏車,感受風的感覺與帶來的味道,並不需要有特定的目的,也不用每個行程排很細,無論出去踏青或是看展覽,「這都不是為了交一個學校的報告或作文,無目的的出去才是真正的涵養」。 除路障 先長出想法內容再做修剪   對於有些作文書籍或作文老師強調文法、多引用名言佳句、多看範文,或是第一段一定要怎麼開頭、最後一段要如何收尾,朱天衣覺得「這些東西很要命,需要排除掉」。她說,我們是以母語進行寫作,已具備基礎的文法,如果孩子下筆前還要考慮「現在我要用一個動詞」,或是閱讀時心想「這個成語用得真好」,這只會讓孩子在寫作及閱讀的路上寸步難行,甚至連正常的敘述都會被絆倒,「我相信大人寫作閱讀時,也不會這樣處處考慮文法!」。   對於如何引導孩子進入寫作,朱天衣分享自己及二姐朱天心帶女兒的經驗。她說,在她女兒或是謝海盟還不會寫字的年紀,會讓她們用嘴巴口述一件事情或心情,孩子說什麼,媽媽就寫什麼,完成後再唸給孩子聽,「這樣孩子會覺得這就是一篇文章,對作文不會疏離,就覺得作文其實不難」。   對於如何避免流水帳的文章,朱天衣覺得還是有方法的。她的做法是引導孩子著重「情緒」的描寫,包括:喜、怒、哀、懼,一般寫記敘文時,如寫遊記時,很容易流於交待事情,但只要當中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開心、開心的感覺像什麼,這樣就自然而然寫出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 勿催吐 閱讀的反芻需要時間   對於是不是應該送孩子上作文班,朱天衣覺得只要孩子有閱讀的習慣,其實可以不用補作文,上作文班只是培養寫作的習慣,而一般適合上作文班的年紀則以小學三年級會較合適。對於國小中、低年級階段孩子的閱讀,朱天衣強烈建議家長不要逼孩子寫「閱讀心得報告」,因為那可能是最傷害閱讀胃口的東西。   朱天衣說,「閱讀的反芻需要很長的時間,不是今天看就有,而可能是明年;蠶寶寶也不是吃一口桑葉,就馬上吐一口絲,一定是一直吃、一直吃,最後才會吐絲」,她覺得要孩子閱讀後馬上寫心得,就是「催吐」的行為,用心的老師家長是不需要靠閱讀心得來檢驗孩子是否有閱讀,而是用眼睛觀察。「閱讀是大基礎」,朱天衣說,她的經驗是有閱讀習慣的孩子,有百分之九十寫作一定沒問題,及功課都會不錯,因為閱讀會啟動思考力、注意力、學習力。 朱天衣 •來自文學世家,父親朱西甯、母親劉慕沙,姊姊朱天文、朱天心皆為台灣當代 文壇知名作家 •自1985年開始作文教學,至今學生數已逾3000,現從事教學與專業寫作 •著作有《甜蜜夢幻》、《三姊妹》、《下午茶話題》、《帶我去吧,月光》及《朱天衣的作文 課》等書 出處:《PChome Kids數位小天才》2010年5月號 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