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嘉嘉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2009年08月31日
公開
35

12招讓孩子更專心 2007-04-29 Page:1/1 孩子老是不專心、坐不住,不一定是過動兒。父母如何幫他集中注意力? 動起來像脫韁野馬、話匣子打開停不了、做事虎頭蛇尾、常常「神遊太虛」……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不免懷疑: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是不是過動兒? 其實,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長需要發揮「名偵探柯南」的精神,去觀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孩子的大腦還在「施工」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注意力、抑制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也就是說,小朋友的大腦還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小學年紀的孩子如果讀書寫功課2、30分鐘,就會想做點別的事、起來動一動,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坐下一兩個小時專心做事,其實是不切實際、強人所難的。 2.過度學習,資訊爆炸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說,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補習、學才藝,可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消化、吸收那麼多東西,表現出不專心並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飯,父母卻硬要塞給他一碗,最後他什麼也吃不進去,」她比喻。 3.學習內容不適合孩子的程度或興趣 學習內容太難、太容易、不符合興趣,讓孩子跟不上或覺得沒有挑戰、無聊,都會讓他無法專心。家長可以跟老師討論如何調整學習內容、進度及方法。 4.動態的學習太少 洪儷瑜說,小孩(尤其是男生)本來就需要較大的活動量,但現在的小孩太多時間都在坐著從事靜態活動(看電視、打電動、補習),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就容易顯得躁動不安。 「有足夠的活動,特別是戶外活動,對提升注意力,甚至整體智能發展都有幫助,」她說。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動(例如觀察自然生態或大人的活動),「探索、摸索是孩子學習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們會顯得比較靜不下來,可是這個重要歷程卻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們坐著去看參考書上的答案,」洪儷瑜感慨。 她小時候在鄉下自己摸索怎麼編稻草,到現在都還記得;「自己摸索學到的東西,想忘都忘不了;別人塞給你現成的知識,拚命記卻都記不住。」 5.父母管教不足或不當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講時,常有聽眾帶著小孩一起來,卻不約束小孩,任由他們在演講進行時跑來跑去、大聲喧嘩。 「很多孩子該靜的時候靜不下來,該動的時候動不起來,」她建議父母,從小就要教孩子在什麼地方應該安靜,什麼地方可以說話、走動。如果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可事先準備一些書、小玩具,讓孩子練習自得其樂、不干擾旁人。 6.生理或心理問題 孩子放學回家,可能餓了或睏了,就不容易集中精神。 過敏的症狀,如皮膚起疹子、發癢、流鼻水、鼻塞,也會連帶使孩子不能專心。 心情不好、壓力大等心理因素也會造成不專心。 7.藥物副作用 有些感冒藥、抗過敏、氣喘或癲癇藥物會讓人昏沈、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可以請教醫師能否換藥。 12招提升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專心並不是以上因素造成的,可以參考下列方法提升注意力: 1.營造適合讀書的環境 .書桌、書架整理乾淨整齊,玩具收起來。書架上課外書跟教科書分開放、分科別放,而且只放這學期的書,用過的書收起來。 .房間不要有電腦、電視、電話。 .文具準備齊全,不要臨時東翻西找。 .父母不要變成「干擾源」。例如在門外大聲看電視、說話、走動,或一直探頭「關心」孩子寫功課的進度等等。 2.作息規律 注意力不足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幫忙建立規律的生活。例如起床、讀書、睡覺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週末可以稍做調整。 也可以協助孩子訂讀書計畫。如7:30∼7:55寫國語習作,休息5分鐘;8:00∼8:25溫習數學。每做完一項就打勾。 訂計劃可以讓孩子知道今天有哪些事要做,學著分配時間;看到勾勾愈來愈多,孩子也會有成就感。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建議,在孩子上課期間,家庭生活的節奏盡量有規律、簡單一些。 她看到有些小孩放學後要趕5、6個活動:去安親班、才藝班、去奶奶家吃飯……,衝衝衝、趕趕趕,小孩缺乏規律的生活讓他可以自己學習安排活動、學習計劃做完一件事。 3.找到讀書的黃金時間 親職教育作家李國英小時候曾經成績不好,後來有位大哥哥教她,把每天做每件事開始和結束的時間都記下來。 一星期後,大哥哥和她一起討論這份作息紀錄,才發現她在洗完澡後才比較有精神,是讀書的黃金時段,後來她試著放學後先洗澡,果然學習效果好得多。 4.漸漸延長專心時間 一開始孩子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鼓勵他「要不要再多5分鐘」,慢慢延長到可以專心15、20分鐘。不要一開始就訂高標準。可在書桌前放計時器或鬧鐘,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目前的功力。 5.手到口到 讀書時寫筆記、劃重點、唸出聲來,都有助專心。 6.讓大腦喘口氣 台灣師大特教系教授洪儷瑜說,人要一直保持專心其實會累,專業的口譯人員每15∼20分鐘就要換班,就是要避免過度專心造成疲勞,工作反而出錯。 因此,讓孩子每讀書半小時到40分鐘,就起來活動5到10分鐘,是很必要的。 「要求孩子整天時時刻刻都要專心,不讓他放鬆,不見得有利學習,」她說。 台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王淑俐建議父母要改變「讀書愈久,效果愈好」的想法。與其要求孩子在書桌前坐得久,不如要求他們有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該做的事做完、做好。如果孩子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功課,父母就沒有理由硬要他們坐一小時。 7.驗收學習成果 著有《教出學習力》的台大化工系教授呂宗昕建議,當孩子「宣稱」讀完書或做完功課,父母不妨抽查、抽問一下,如果發現孩子只是敷衍了事,應要求孩子補齊。幾次下來,孩子就會知道,專心唸書只要用很少時間,心不在焉卻要付出幾倍的時間,聰明的孩子自然會選擇專心。 8.節制使用「三電」 洪儷瑜指出,電腦、電視、電玩雖不會直接導致注意力不足,但孩子習慣了充滿聲光的刺激,就不易靜下來品嘗書本的知識。「習慣了重口味食物,就不愛吃白飯,」她比喻。 9.保持好心情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與情緒的部位接近,「情緒會直接影響注意力。」成年人如果情緒低落、煩躁、沮喪,就很難集中精神,孩子也是。 如果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情緒有異狀,爸媽要試著去了解,幫孩子解決;也不要孩子一進門,就不停嘮叨、責罵,把孩子的心情「碎碎唸」到谷底,做什麼事都會顯得散漫。 10.了解孩子的氣質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都不同,需要的學習方式和步調也不同。 例如有人是「慢吞吞型」的人,可是現在整個社會的步調都快,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有點「恍神」。事實上,他不見得有問題,「他只是需要發展適合他的生活和學習方式,」洪儷瑜指出。 父母的角色,是觀察、了解孩子的氣質,幫助他發展適合的學習方式。有些孩子的確天生注意力就短,如果他只能專心10分鐘,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學習:把作業拆成幾部份,分次完成。 11.把學習變有趣 有時候孩子不專心,是因為內容或教學方法單調,引不起興趣。老師、父母需要用點心思,把學習變成有趣的事,例如戶外觀察、動手操作、遊戲等,或把長的學習分段進行,不要讓過長的學習造成注意力疲乏。 但是洪儷瑜提醒,學習方式活潑固然可以引起興趣,但也不能太過頭,「靜態的學習還是有必要,最好靜動學習活動穿插,不要讓學習過膩或偏食了。」 香港學界已在檢討,近年實施開放教育,用許多闖關遊戲取代傳統教學,孩子玩得很高興,但到了高年級,卻發現他們缺少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 「反覆練習是有效學習必要的條件,無聊的東西不一定不好,」她說,例如學英文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最基本的26個字母學起來;如何把無聊的活動變有趣,也是值得孩子學習的技能。 12.遠離「不專心」食物 您家孩子速食、甜食不離手嗎?這可能也是造成不專心的「兇手」。 營養師趙思姿在《營養IQ》一書中指出,攝取不當的食物常是造成頭腦昏沈、反應遲鈍的主要原因,這些食物包括: 氧化食品:各種油炸食品(炸雞、薯條、炸過的泡麵、甜不辣、洋芋片等),以及肉類脂肪、豬油、植物油等,若經過油炸等不當處理,會讓食物中含有大量過氧化脂肪,破壞頭腦的靈活。 精製加工食品:飲料、奶昔、冰淇淋、點心、零食、糖果等。這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流失,加入大量精製的糖,會影響腦部運作。 含咖啡因飲料:如可樂、咖啡、紅茶。少量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過量會讓人躁動不安。 要幫助孩子專心,父母得花點心思為孩子準備新鮮食物。可參考: 「孩童魔法飲食」《康健雜誌》83期,2005年10月 「20種活力食物」《康健雜誌》44期,2002年7月 「吃出記憶力」《康健雜誌》42期,2002年5月 「如何吃出IQ」《康健雜誌》12期,1999年9月 《大腦元氣飲食》生田哲著,天下雜誌出版。 【以上內容擷取於康健雜誌101期(2007/04)】

享給今年上小一的家長

2009年08月30日
公開
42

享給今年上小一的家長 壹、前言 吾家有子(女)初長成,是人生一大樂事。恭喜您有小寶貝要上一年級了,相信此刻您的心情一定既興奮又充滿期許,希望寶貝有好的開始,更希望寶貝能順利學習與成長。 當您的小寶貝告別幼稚園的生活,正式從幼稚園畢業,就意味著您的小寶貝已經慢慢長大了,即將邁入他人生中第一個階段的求學生活。看著小寶貝興奮的穿上剛買的新制服,喜悅的背著新書包,開心期待上學去的模樣,您是否也感染了他那一份天真和快樂。 小寶貝要上小學了,您的心裡一定既歡喜欣慰又焦慮擔憂。歡喜的是:我的小寶貝要上學了!那個處處依賴您,時時黏著您,令您牽掛的小寶貝已經平平安安的到了另一個人生階段,即將展開學習獨立的人生旅程。擔憂的是:從今天起,小寶貝將開始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不知道小寶貝能不能適應學校的規律團體生活,能不能遵守學校老師的規定,能不能和同學愉快的相處,能不能順利應付繁重的課業壓力,上課能不能專心聽講,學習能不能趕上進度……等。真的有好多好多令您焦慮擔憂的問題ㄋㄟ! 信誼基金會曾經針對教養問題做過一份調查,「入學適應」的問題亦名列「十大教養問題」中的其中一項,可見孩子上小學的適應問題是值得關切注意的。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心理認知與發展」理論,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好處於個性較依賴、愛幻想的「前運思期」,和具初步邏輯思維、較獨立的「具體思維運思期」之過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逐漸形成的,不會因為孩子九月要上小學,八月份就會大幅成長,剛上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心理上並不會一下子就能獨立自主。因此,適當的「幼小銜接」環扣措施,可以縮短寶貝的適應期,讓寶貝儘早適應新環境,並融入學校規律的團體生活中。 國小一年級對一個兒童而言,是人生一大轉捩點,升上小學一年級,孩子將面對與適應學習壓力,替小朋友做好心理準備是一項必要的功課。面對小一生活,家長和寶貝都得做一番調適,事先做好準備。為了協助寶貝早日適應學校的作息活動,家長必須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用關心、愛和支持來陪伴寶貝面對小一生活的一連串新規範,寶貝才能穩健踏實的踏出每一個步伐,進而順利且愉快的學習與成長。 貳、讓幼小銜接大階梯變緩斜坡的小撇步 適當的幼小銜接,可以把幼小之間的『大階梯』,轉換成緩步上升的『斜坡』,協助寶貝踏出穩健成功的第一步。以下就我個人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出幾件注意事項,與身為小一新生家長的的您分享,請您耐心仔細閱讀。 *幼小銜接第一步:了解幼稚園和小學的差別,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和準備。 小學生活和幼稚園是完全不同的!要和寶貝好好討論幼稚園和小學的不同,讓寶貝做好心理準備,了解及面對小學的生活。 ◎幼稚園的生活:上學時間比較晚,拘束較少,每天可穿便服,上課多半是參觀和玩樂等操作學習,上課的時間短,自由活動的時間長,有許多的玩具和遊樂設施可以玩,有冷氣可以吹,還有點心可以吃……。 ◎國小的生活:作息比較有規律,重視團體紀律和秩序,有一定的團體生活規範,有統一的制服,有固定的上下課作息時間表,聽鈴聲上下課,有固定的座位,要有耐心坐在座位上聽課40分鐘,上課要專心聽課,不能隨便走動或和小朋友講話、嬉戲,發問要舉手,有一定的課程進度,每天回家還要完成老師交代的功課,沒有點心吃,要評量考試,每天要整理書包,帶齊書本、用具準時上學…。 *幼小銜接第二步:重視生活習慣和能力的培養,訓練寶貝獨立完成自己的事。 孩子從幼稚園升上小學一年級,有許多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是必須事先培養訓練以奠定良好基礎的。培養獨立、自主、負責的態度,教育孩子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鼓勵訓練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分內事。 ◎生活習慣:訓練固定規律的生活作息,培養早睡早起和吃早餐的生活習慣;養成上廁所的習慣,不憋尿;學習使用蹲式的馬桶,並正確洗手;指導專心用餐不挑食的習慣,訓練用餐的禮儀及速度(30分鐘以內);練習正確潔牙的方法,訓練餐後潔牙的習慣;練習掃地、擦桌子、擰乾抹布的基本勞動技能;培養正確閱讀的習慣,規劃閱讀時間;能整理自己的書包,準備自己的書本學用品;能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東西用完放回原來的地方;能用適當的語言,清楚的表達事情、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能夠回答問題,耐心傾聽他人說話,主動與人打招呼…等。 ◎自理能力:基本的自我生活能力、技能和自我服務本領,例如:自己穿脫衣褲、扣釦子、拉拉鍊;自己穿脫襪子、穿鞋繫鞋帶;自己會削鉛筆,整理文具學用品;自己整理書包、帶齊書本用具;自己使用筷子或湯匙吃飯;自己收拾抽屜物品,整理座位整潔工作…等。 *幼小銜接第三步:用耐心和關愛陪伴寶貝學習成長,分擔寶貝的憂慮和快樂。 對一個滿六足歲的孩子來說,剛上小學處於規矩多且陌生的環境,面對許許多多的新規定和團體規範,除了要適應新環境,面對許多未知的事物,也要學習與班上老師和同學相處,寶貝會有些緊張、惶恐、擔心害怕,甚至會覺得學校是個不好玩的地方,剛開學時的興奮、喜悅、新奇,可能會因為適應不良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這時您一定要抽空多和寶貝聊聊天,耐心引導寶貝談談學校中的學習生活和趣事,和寶貝在家模擬學校的作息,上下課的情形,利用假日或傍晚和寶貝到學校走走,參觀學校也熟悉新環境,及時伸出援手輕輕扶他一把,適時給予安慰和關心,用愛心陪伴他(她)順利走過這段過渡期。 *幼小銜接第四步:培養正確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奠定穩固的學習根基。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一年級的學習重點不在於立刻學到多少新知識,也不止局限於讀、寫和計算能力,而在於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團體生活,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習慣和態度,爲將來的學習做準備。一年級時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日後漫長的學習過程是助益匪淺的,所以,一年級是一個重要的關鍵,一定要培養正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 1.規律正常的作息:養成孩子正常作息,早睡早起,有充足的睡眠和體力,才能有較佳的學習成效。利用8月份開學前一個月,以學校作息為標準,養成孩子7:00起床、晚上9:00上床睡覺的正常作息,對他適應開學生活有很大的幫助。 2.定力、耐心與專心:俗話說:「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指的就是做任何事時要專心投入。培養孩子能持久坐好維持40分鐘的定力(學校一節課40分鐘,可以先從10分鐘開始訓練,慢慢增加到40分鐘)。培養孩子能有耐心、專心做完一件事的習慣,可以看完一本故事書、畫一張圖畫、著色活動等,訓練他專注的能力。 3.時間安排:先養成固定時間做功課及讀書的習慣,再慢慢引導他利用時間學習。給孩子一些小功課(可以自己規劃作業內容,亦可選擇市面上販售的簡單練習簿),要求他專心做功課,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做功課。配合專心度的訓練,務必養成孩子先做完功課在做其他事的習慣,此時切忌讓孩子邊玩玩具邊做功課,更不可以在電視機前邊看電視邊做功課。 4.養成閱讀的習慣:書本是充實知識學問,增長知識見聞,拓展眼界的最佳工具,多讀書可以增長智慧,涵養心性,培養氣質。提供孩子閱讀的機會,選擇優良的圖書,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除了家中規劃親子閱讀角落,亦可陪孩子上圖書館借書,讓孩子親近圖書,喜歡閱讀,養成閱讀的習慣。 5.整理書包學用品:讓孩子養成自己的學用品自己保管、自己整理的習慣,慢慢教但不幫他做,才不會剝奪了他的學習機會。 6.積極自主學習:鼓勵孩子自我比較,尋求自我肯定,父母要對孩子的成就給予肯定和鼓勵。在孩子遇到疑問時,引導孩子查詢相關書及資料,培養孩子探究真相,追根究底的求知心。 7.尊重與抗壓力:與他人互動要能尊重別人,要能用適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要培養孩子挫折容忍力及抗壓能力,要正確認識身為一個學生應有的責任,培養正面思考事情的態度,明白學校課業及父母和老師的要求未必是壓力。 8.自主和服從:培養孩子的能力及信心,能自主完成自己的分內工作。適時解釋團體規範和紀律的作用及意義,讓孩子了解團體秩序的重要,進而能遵守團體的規範和紀律。 *幼小銜接第五步:以同理心和平常心看待寶貝的學習,以耐心和關愛陪伴。 對於一個剛上小一的新生而言,上小學擴大了生活視野,不只是知識上讀、寫和計算能力的養成,還要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過新的學習生活,要學會和新老師及新同學相處,因此,父母們應該重視的是孩子的學習生活適應,千萬不要將孩子的學習狹隘的定義在課業的學習,不要操之過急,期待孩子一開始就能立刻學到多少知識,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學習是循序漸進的,我們不能指望剛上小學的孩子在短時間就能吸收多少的知識,有亮麗的學習成果,要耐心的陪孩子成長。此階段的孩子對事情的考慮往往周密性不夠,難免這兒錯一點,那兒落一些,這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放鬆心情以平常心來看待,別緊張兮兮的,讓自己的心情跟著孩子的學習起伏不定,給孩子平添了壓力,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給自己帶來焦慮,影響孩子的學習。 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有的快有的慢,做家長的您別過於心急,也別太擔憂。孩子的學習需要您的扶持與支持,耐心的陪伴及適度的關心,當個超級啦啦隊員為他加油打氣,才能讓孩子在啟蒙的學習道路上,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幼小銜接第六步:適合的鉛筆,正確的執筆姿勢和方法,讓寶貝寫一手好字。 不正確的執筆方法會影響書寫,在孩子剛拿筆練習寫字時,做家長的就要特別留意,不要讓孩子自行摸索,養成不正確的執筆習慣,要糾正就困難了。另外對於書寫的方法和筆順也要特別留心要求,依據中國字的特殊造字原則,有一定的書寫次序,按照正確的筆順書寫,比較不容易寫錯字。 寶貝上小學後,常要拿筆寫字,讓要讓寶貝寫一手好字,有三大秘訣: 1.一枝適合的鉛筆:選擇六角形的筆桿可以握得較穩固舒服,圓形、方形、三角形筆桿較不適合寫字。用2B的鉛筆寫字,字跡的濃度較適中,有錯誤時也較容易擦拭乾淨。建議您選擇鉛筆時要留意:(1)不買顏色鮮豔的筆,以免油漆中有鉛、鎘,孩子不小心啃咬會有中毒的危險;(2)孩子剛開始寫字用力尚不平均,自動鉛筆筆芯容易折斷;(3)末端附加裝飾品的鉛筆會增加筆的重量,重心也不穩,會妨礙寫字;(4)附橡皮頭的鉛筆無法真正取代橡皮擦,且易讓孩子養成啃咬的壞習慣。 2.正確的握筆方法:大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圓圈握住筆桿;無名指和小指握成拳頭狀,但不要握得太緊,掌中要有空虛;筆桿靠在中指的第一關節上。 3.正確的坐姿:桌椅擺正,簿本放正,抬頭挺胸坐好。右手拿好筆,左手輕輕壓在簿子上。筆桿與桌面大約45度的傾斜角度,讓眼睛可以看到筆尖。 *幼小銜接第七步:多練習和複習,透過輕鬆的、遊戲化的方式學好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是幫助學習及閱讀的工具,學會注音符號後就可以自由閱讀,對寶貝日後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注音符號的學習步驟是:先會聽、再會念,會念之後才會認字,最後會寫。一年級前10週的語文課程是首冊注音符號教學,老師每天反覆教注音符號,家長應站在輔助的立場,在孩子放學後幫助孩子複習,在指導的過程中千萬別過於心急,太焦躁反而會讓寶貝沒信心。學生的學習快慢有個別差異,有時孩子會感到厭煩無趣,此時透過輕鬆的遊戲方式,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而適時的讚美鼓勵,則可以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 加強孩子學習注音符號的方法真是不勝枚舉,可以利用聯想法進行注音符號認讀、辨識及拼音練習,也可以透過遊戲來辨識注音符號及練習拼音,或是利用有押韻且音相近的繞口令來辨別語音。另外,配合附有注音符號的童話故事書,進行找注音符號及拼音練習,也是不錯的好方法唷!總之,多複習和練習絕對是學好注音符號的不二法門。 *幼小銜接第八步:適時和寶貝的級任老師溝通聯繫,建立良善親師合作關係。 級任老師和家長是陪伴寶貝學習成長的教育合夥人,適時與級任老師保持聯繫,有效的進行溝通交換意見,共同尋求並建立妥當合適的理念來教育寶貝,建立親密的親師良性互動關係,一起同心齊力教育寶貝,創造教師用心、家長關心、寶貝開心學習的教育園地,真正達成親師生三贏的教育境界。以下提出幾點親師合作的要項供家長參考: 1.確實記住寶貝就讀的班級,級任老師姓名及聯絡電話。 2.每天親自檢查寶貝的功課,了解寶貝的學習。 3.每天親自簽閱聯絡簿,有需要時透過聯絡簿或貼張小字條與老師聯絡溝通。 4.有任何的困難或疑惑,不可全然聽信孩子一面之詞,要先行了解後,再與老師坦誠商量、善意委婉溝通。千萬別在背後批評,在孩子面前生氣的批評老師和學校。 5.簡單確實的敘述寶貝的成長及發展狀況、個性及習性、需要留意注意的身體狀況、家庭成員對寶貝的管教方式…等,讓級任老師可以很快了解寶貝,有助於引導寶貝正向學習。 6.留下家裡及服務單位的電話、住址,以及一定可以聯絡到的第三緊急聯絡人(親戚朋友或鄰居皆可),以便學校在緊急狀況時方便聯繫。 7.學校舉辦班級親師座談會、家長座談會、親職教育講座…等活動,最好能抽空撥冗參加。 8.有需要到校與老師面談時,能事先約定時間。 9.可與級任老師談談寶貝的學習情形,研討管教指導寶貝的方法,聽取老師指導寶貝的做法,與老師交換意見,良善溝通,密切互動。 10.主動幫助級任老師進行班級活動,提供人力支援、物力資源。 參、其他知識及基本能力 從幼稚園升上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要先具備一些知識及基本能力,才能更順利的銜接小學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唷!(可先在□內打〝ˇ〞檢核) 一、安全知識: □1.熟記並能撥打重要電話:家裡、父母手機及工作機關電話。 □2.熟記家裡的地址。 □3.會用國字書寫自己的姓名,知道父母的姓名。 □4.不隨便接受陌生人的東西,不與陌生人交談。 □5.正確使用剪刀、鉛筆…等文具用品,注意安全。 □6.認識基本的交通規則,如辨識紅綠燈、走斑馬線…等。 □7.了解遊樂器材的使用方法與安全,確實遵守使用規範,排隊輪流使用。 □8.避免單獨行動,不到危險的地方或學校裡的陰暗角落。 □9.知道並做到不在走廊及教室裡奔跑嬉戲。 □10.知道並做到不攀爬欄杆、窗戶…等。 二、基本學習能力: □1.會自己收拾書桌抽屜,整理書包。 □2.會拿鉛筆寫字。 □3.能有定力專心坐好維持40分鐘。 □4.能分辨基本的顏色。 □5.能分辨昨天、今天、明天。 □6.能分辨上、下、左、右、前、後六個基本方向。 □7.能認識並說出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例如:桌椅、文具用品、電器…。 三、與人互動能力: □1.與同學要和睦相處不吵架。 □2.要能用適當的語言,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 □3.與同學一同遊戲要有分寸,互相尊重,遵守遊戲規則。 □4.學會與他人互助合作,一起玩遊戲,一起完成老師給予的任務。 四、語文能力: □1.會用正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及需求。 □2.能用簡單的句子描述一件事情的人、事、地、物及時間。 □3.能認識基本的注音符號。 □4.能認識基本的國字(人、大、小、中…)。 五、數學能力: □1.能正確數數(1~50)。 □2.能分辨基本的幾何圖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3.能認識基本的時間,看懂整點的時鐘。 肆、暑假中的基本訓練 在暑假中,家長可以陪伴寶貝做一些準備功課,進行基本訓練,協助寶貝能在幼小銜接過程中,順利踏出穩健成功的第一步。 一、規律的正常作息時間:模擬學校的作息時間規劃安排活動,將家裡的作息做一個適當的調整。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避免日後早上賴床,上學遲到及親子戰爭。 二、在家吃完早餐的習慣:早餐是一天當中很重要的一餐,可以提供寶貝一整個早上的學習活力,吃完早餐刷刷牙,可以讓寶貝擁有健康的的牙齒。 三、替寶貝做好心理建設:和寶貝討論幼稚園和小學的不同,讓寶貝初步認識與了解小學的學習與生活,調整心態。 四、帶寶貝參觀學校:先讓寶貝熟悉學校學習環境,有助於先在內心接納學校,心理上產生歸屬感。 五、專心及定力訓練:能持久維持40分鐘坐在書桌前,不站起來走動,心無旁鶩專心做一件事。 六、表達能力訓練:能主動、勇敢且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和需求。 七、傾聽與回答問題的能力訓練:多與寶貝對話、討論,訓練寶貝交談時能注視對方的臉及眼睛,耐心傾聽他人說話、不插嘴,並能用清楚完整的語句回答問題。 八、與人打招呼和一起玩遊戲的習慣:訓練寶貝主動與人打招呼(問早、你好、再見…),和他人和睦相處一起遊戲,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 九、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穿脫衣服及鞋子、扣釦子、拉拉鍊、收(掛)好外套、整理書包、使用湯匙或筷子吃飯、上廁所脫褲子、削鉛筆、掃地、拖地、擦桌子及窗戶、擰乾抹布…等。 十、愉悅的期待與準備:愉悅的和寶貝聊一聊小學生活,讓寶貝覺得上小學一件很快樂的事。和寶貝一起準備開學需要用到的學用品,讓寶貝對小一新生活有參與感。 伍、結語 從幼稚園到小學對寶貝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過渡期,是成長與學習的轉捩點。無論在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各方面,都有著大大的不同。孩子的身心發展是逐漸形成的,不會在暑假短短的一、兩個月間大幅成長。升上小學除了適應新的環境,也要爲將來的學習做準備,要學習的新課題不只有說、讀、聽、寫、作及計算等課業,更要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和生活態度。對寶貝來說建立新觀念,吸收新知識,樣樣都是新的任務與挑戰。 一年級是寶貝學習生涯正式起步的關鍵,是培養寶貝愛學習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寶貝良好學習習慣和興趣的最佳時機。小一新鮮人首要學習的是『獨立』和『養成團體生活紀律』,要能明白『何時』『何地』拿捏應該做『何事』。 親師是陪伴寶貝學習成長的守護者,是教育的合夥人,親師要密切互動和合作,在教育寶貝的路上同心齊力、攜手相伴,就能陪伴寶貝穩健學習成長,共創親、師、生三贏的局面。 寶貝的成長只有一次,要讓寶貝做自己的主人,在學習的競技場上親身自主學習。所以親愛的家長們記得當個超級啦啦隊員,放手讓寶貝在自己的人生競技場上自由奮鬥,用關心、耐心和滿滿的愛心陪伴寶貝學習與成長,替他加油打氣,隨時給予讚美鼓勵,不吝掌聲喝采,適時從旁扶持,給予指點引導,讓寶貝明白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有自信且毫不畏懼的邁開穩健的腳步向前進,體會學習的樂趣,快樂學習與成長,有著豐碩充實的學習,收穫滿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