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祈求人人健康喜樂~阿不不

動態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2009年06月07日
動態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MRT

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

中山醫學院附設孫中山先生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發展最先進之強度調變順形治療方式來增強劑量,將使更高的劑量集中照射在腫瘤,周邊器官受照射劑量更低,不只可以提昇腫瘤的治癒率,亦可降低放射治療後殘留毒性引起併發症之可能,促進癌症病人癒後之生活品質•

腫瘤治療可因為局部控制率的提高而降低遠端轉移的機會,對患者可促進生活品質,提高存活率,對社會而言又可因為醫療資源的有效運用而降低社會成本。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一樣是屬局部治療,傳統上放射治療因為可以保存器官的緣故而合併手術治療或單獨放射治療,但由於某些敏感器官位在腫瘤附近易因放射劑量而引起併發症而限制腫瘤劑量,降低局部控制率。90年代初期順形放射治療的發展固然可因劑量集中於腫瘤,避免正常組織的傷害而提高腫瘤控制率,但對於若干腫瘤呈內彎形、非常不規則形,週邊敏感之正常組織多而近時,或腫瘤癌細胞輻射敏感度很低或變異很大者,90年代的順形放射治療結果仍不理想。

腫瘤影像由生理到功能影像的進步,使放射治療在腫瘤的定義上層次更分明,放射治療的方式也要以具有層次感的腫瘤位置施以不同的劑量。如同2000年的美國時代雜誌風雲人物PET/CT,放射治療也擷取CT的反投射原理來模擬出治療不同層次腫瘤所需要的非均勻強度射束,而要製造這種射束,必須增加傳統射束千百倍的可調控度。例如美國威斯康斯大學研究直接結合CT與直線加速器的斷層放射治療(Tomotherapy),或史丹福大學研究中以自動化機械手臂(Robotic arm)掃描,或是目前最成熟的動態多葉準直儀,都是可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reatment, IMRT)一種。以動態多葉準直儀調控的治療方式,可視為動態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動態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已經臨床證實可以有效提高腫瘤控制率和降低正常組織併發症機率,提高腫瘤患者的存活率。此治療技術選擇的病例考量為(1) 腫瘤組織需要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將其順形包覆,而危急器官亦須將劑量降低者(如攝護腺癌、鼻咽癌)。(2)胸腹部腫瘤包圍在危急器官周圍者(如肺癌、肝癌、胰臟癌、胃癌)。(3)多重病灶分布(如腦癌)劑量的控制。而此治療技術在硬體方面需要在直線加速器配備動態式多葉式準直儀,在軟體方面須配合逆向式電腦治療計劃系統。除此之外,也須由醫學物理師做好劑量驗證和機械準確性方面的品管。自1995年IMRT在MSKCC, UCFS(1996年)等醫學中心臨床試驗,2000年美國FDA正式核准以來,世界各地IMRT治療成果如下;

疾病
重要器官
輻射傷害
採IMRT結果



乳癌(乳房保存放射治療)

註:1,3
冠狀動脈

對側乳房

同側肺臟
心疾

對側乳癌

肺水腫
腫瘤劑量均勻,乳房外觀較好

心疾、對側乳房、同側肺臟後遺症降低

鼻咽癌

註:1,2,3
唾液腺

顳頷關節
口乾症

牙關緊閉
腫瘤控制率提高15%以上

唾液腺分泌保護50%

牙關咬合較容易

攝護腺癌



註:1
膀胱

直腸
急性二、三期傷害

急性一、二期傷害

慢性一、二期傷害
腫瘤劑量提高5-10Gy,

腫瘤控制率提高20%

胰臟癌

註:3,4
小腸
二、三期傷害
手術前放療可增加10Gy,

小腸劑量大幅降低


IM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註:

1.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 1996,IMRT技術五年 )

2.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1997, IMRT技術四年 )

3.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00, IMRT技術一年 )

4.美國Emory大學醫學中心(1998, IMRT技術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