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祈求人人健康喜樂~阿不不

鄭石岩的人生觀

2010年05月04日
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
鄭石岩的人生觀



1.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我幫你介紹你的小孩去某個人家放牛吧,有三餐,一年還有100斤的穀子。"

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了……"當然,有幾分心酸。



2.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

"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

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

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告訴他:你不是不念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



3.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

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有多少就繳多少。"

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4.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

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
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但母親說: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

這時,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你去做生意賺錢吧!"

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

5.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所以整個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

"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公里,再騎10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

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

他說,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

6.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

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

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

"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

7.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
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

"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

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

8.後來,與一位老師談話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

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

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這是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
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

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

"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9.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住在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

佛家的豁達生命觀,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

佛法的修持對於鄭石岩後來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助益頗大。

鄭石岩31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

在高科技領域中打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

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

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

10.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

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

你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

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

11.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

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生涯規劃、臨終關懷……

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

那年他39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癱瘓。

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

12.他盡是擔憂、沮喪。

有一天,鄭石岩的 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

"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都記得。"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

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

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他坐在輪椅上,開始動手。
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

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

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發覺: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

腳能走、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

"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13.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瑣事一般,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14.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 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

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

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

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

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扎根,然後再往前走。

"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

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

15.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

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

"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

在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

他說他已經一無所有。

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

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

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16.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

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17.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

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離開了她,她艱辛養大3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

老太太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

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
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

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

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

你能容忍 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

你總是問什麼時候有出頭天,我想跟你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不是很好嗎?

你還有能力照 顧你的 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是嗎?

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

就這樣,她露出笑容。

18.老人的笑容很美。

她說:'這句話我會記得。

你可不可再講一次?'

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一樣美麗。
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

但逢不逢源,完全是主觀。

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停在那裡抱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19.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

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借力使力,在那裡有所收獲。
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真正打敗自已的,是自己的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

20."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妄"。

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

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的。

【鄭石岩教授小檔案】
http://www.budaedu.org/ghosa/L00134/?1&pagenoav=last
籍 貫:宜蘭縣員山鄉;生 日:1945年生
學經歷:
 *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士
 *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
 * 前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委,主管全國學校與輔導事務
 * 從事心理諮商與教學研究多年
 * 曾獲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
 * 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 國際佛光會檀講師
 * 佛光山叢林學院講師
人生觀:快樂的生活、工作,隨時充實自己,有餘力則幫助別人。
作 品:
著作豐富,包括:《生命轉彎處》《過好每一天》、《換個想法更好》、《人生路這麼走》、《禪?生命的微笑》、《悟?看出希望來》、《覺?教導的智慧》、《父母之愛》、《發揮創意教孩子》…等三十餘本書,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