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祈求人人健康喜樂~阿不不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2011年01月21日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吳立民(信如)居士著




編輯說明

作者簡介

藥師經特質

釋經題

卷上

卷下


經文中的咒語部分,因電腦字有限,故多以相似字代替。



藥師經典自《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以來,凡有五譯,以玄奘三藏所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為最流行,以義淨三藏所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為最完整。本書釋義、講記、研究以淨師譯本為主而以奘師譯本為輔,蓋取其完整而顯密圓融也。

藥師法是圓融世出世間之法,是圓通顯密之法。是釋迦、藥師、大日,非一非二,本師本尊一具之法。是般若空、般若不空雙顯之法。是法性、法相雙融之法,是曼殊室利、執金剛對揚之法。是了生脫死,即在生活中了生死,以藥物為第一性、性空為第二性來認識人生而改造人生,不離實際,不尚空談,現前腳下立地起修之大法也。

藥師法既不離世間法,故必會通世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為研究,能破除宗教之偶像、教條和迷信等等。藥師法既不離出世間法,故亦必會通佛法大小乘、顯密教以為研究,才能破除世間之小我、妄執和邪見等等。至於藥師法的本質就是藥師定。

《藥師經》是藥師法的說明,藥師法是藥師定的作用,而藥師定的本質就是色、息、心法。人為色息心之一具,修藥師定者,教人明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頂天立地之人也。

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所以藥師經法是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是教人即生即身認識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也。釋迦為人間之本師,藥師為人道之本尊,大日為天道之本尊。修密教者,修人道也。而修藥師法者,是正修人道,以人合人,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也。故藥師經法,是人間佛教正信正念、正知正見、正定正命之正法也。

佛法三學,定為樞紐。
就禪定自身性質而言,能修者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而修人自身,顯見於外,密藏於內,顯在其中,密亦在其中矣。能修者人,人為色息心之一具;所修者人,而人又為貪瞋癡之一體,轉貪睼癡之一體為戒定慧之一體,轉色身為琉璃光身,又在此色息心之一具。

故禪定修法,總不外色法、息法、心法三門。此由人體自性而定,法爾如此,概莫能外。色息心三法具於一體,而一體又分色息心三法之用,三法相通而又法住法位。

故三法雖融,卻以因地方法側重不同,而果地證得自然大異。佛法禪定,八萬四千法門,攝之不外如來禪、祖師禪、秘密禪三大類。如來禪以安般入手,都攝六根,較側重於息法,祖師禪以觀心為本體,較側重於心法;秘密禪以六大四曼三密為體相用,較側重於色法。

故如來禪為破惑證真之禪,祖師禪為明心見性之禪,秘密禪為即身成佛之禪。人體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飲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動之需要,法門有如來、祖師、秘密三大體系之類別,禪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開。藥師定者,融秘密禪修色之要,會如來禪修息之奧,通祖師禪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決食色問題;以安般法(循環生理)修息,解決呼吸問題;以入寤法(大腦生理)修心,解決睡眠問題,實為現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禪也。

定有境界,有行相,有果證,皆待實修實證,憑空開口不得。以其在生活中實修實證,故日常做人做事,生活習慣,飲食起居,呼吸睡眠,舉手投足,起心動念,言語云為,心境意識,均為修藥師定之行境,所以會做人生活者,會通藥師法,而不會做人生活者,必不會藥師法,所以修學藥師經法必需做人第一,學會生活。

一九四三年,余曾於顧山侍顧淨緣恩師修藥師大法四十九日。一九四四年又侍師修藥師護摩,大死大活七日,悉地現前,感應持續,是知周易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通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狀」;「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真實不虛也。蓋天人同步,生死一如,法爾如是也。一九五六年,適逢本師釋迦牟尼二千五百年佛誕,師又以該年為藥師年,不離現實生活,弘揚藥師經法。以余親炙,聽聞抄記不少,惜遭動亂,法本稿件大都散失。

自一九四三年迄今,近半紀矣,整理藥師經法宿願,未忘未了。幸逢現世維摩趙朴初大善知識提倡「人間佛教」,正見正定,圓融二世,與師所說,若合符契。

樸老慈悲,賜我機緣,促我精進,囑講寫藥師經法,因回憶昔日聽聞,綸貫經典法義,自一九九二年以來,余先後於河北趙縣柏林寺、北京廣化寺、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講《藥師經》。

一九九六年大病,奄奄一息,仰仗藥師加持,仁醫慈護,解業劫氣,起死回生,放琉璃光,使余得以續來之身,還末了之願。草寫此本《藥師經法研究》,其中釋義與講記,均係趙玉璽大夫根據錄音整理,又賴李家振、徐蓀銘等較排,佛源、淨慧、夢一等法師及胡維新、岳小丁、藺湘東、楊贊儒、張立諸先生等鼎力資助,終於付梓應世,敬申供養,用示回向。

《藥師經法研究》,約分四輯:

(一)七佛藥師經釋義

(二)七佛藥師經講記

以上二部為一類,係為普門而作講解者。

(三)七佛藥師經法隨筆

(四)七佛藥師經法雜鈔

以上二部為一類,係應深層而作研究者。

《藥師經》之根本在十二大願。
言為心聲,願為心師。
世法做人之根本端在立志,佛法修行之根本首在發願。
聖賢講立志,菩薩講發願,實質一也。心之所之曰志,心之所凝曰願。
行茲在茲,言茲在茲,念茲在茲,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心境所凝,歷劫不斷,精誠所至,天地為開,是則為願也。
有藥師之十二大願,才有琉璃光世界,心大世界大,心淨佛土淨、願真成就真也。
人本具欲,心可發願。願之與欲,本體是一,用則有異。
有我則欲,無我則願;迷則是欲,覺則是願;識則是欲,智則是願;業則是欲,密則是願。
清淨行欲,欲即是願,貪瞋行願,願亦成欲。
凡欲學藥師經法者,必先立藥師之大願,修藥師之大定,無我為人,淨心行願,因行真實,果地不虛,層層藥師身,重重無盡意,必能以色身透法界,以法界透色身,現證藥師本尊,圓滿成就淨琉璃光世界也。

近代大德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就是希望人人發藥師願,行藥師行,修藥師定,成藥師身,轉娑婆世界為人間淨土。現前人間世,轉成琉璃光,這就是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之根本總願。

他們應化人間世界之東方中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正是乘此根本大願而垂跡的。蓋伊等均係藥師會上之菩薩,其指教弘揚藥師經法以當今日人間佛教之機,蓋有由也。用志其緣起,以為東方世界下世紀轉成淨琉璃光之預記焉。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會上諸菩薩摩訶薩

南無無盡意菩薩摩訶薩

吳明信如薰沐拜識 一九九六年藥師聖誕日

編輯說明:

一、《七佛藥師本願功德經》為顯密圓融的一部大經大法,最能適應現代文明社會而當機。作者吳信如居士追隨其先師顧淨緣先生,修學此部經法多年,綸貫師說而又結合現前實際,著有《七佛藥師經法研究》,由淺入深,分為四部:

第一部《七佛藥師本願功德經》釋義

第二部《七佛藥師本願功德經》講記

以上二部為一類,為普門而作講解者。

第三部 七佛藥師經法隨筆

第四部 七佛藥師經法雜鈔

以上二部為一類,為深層而作研究者。

第一、二部由作者講述,由趙王璽居士等根據錄音整理,最後由作者審定的。

二、《七佛藥師本願功德經》凡有五譯,

以唐義淨三藏譯本為最完整。
本書經文即用淨師譯本,現依大正大藏經校刊。
譯本中真言譯音,因唐迄今已歷千餘載,時代遷流,音讀演變,已難得梵音正調。
幸一九三四年吳潤江、王家齊兩上師曾將所傳本經各咒梵音,用藏漢英三文對譯,其中漢音以當時北平音為標準,得到諾那活佛印證,較為正確,故將三文對譯音咒照原經段編入,以利誦行。

作者簡介

吳立民,號吳明,法名信如(1927)年生。祖籍湖北陽新,自幼隨湖南長沙二學園掌法顧淨緣修學,並承傳東密、藏密法要,通儒、釋、道三家,畢業於湖南東安耀祥書院並從事教學。

曾任湖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政協秘書長、省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船山學社社長等職,現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兼研究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日友好協會理事、中國茶禪學會秘書長,主辦《佛教文化》、主編《佛學研究》雜誌至今。著有《船山佛道思想研究》、《佛教與中國文化》、《佛法禪定論》、《藏傳密教與人體科學》、《周易象數研究》、《藥師經法研究》、《地藏經法研究》、《印度古代學術思想述要》、《藏密大圓滿發微》等。受趙朴初會長之托,為北京佛牙塔地宮莊嚴設計。

1994年破譯陝西扶風法門寺佛指舍利塔地宮唐密曼荼羅。應法門寺靜一法師之請,為法門寺地宮莊嚴設計,並為法門寺博物館設計唐密文化陳列館,專著《唐密曼荼羅》一書。曾應日本真言宗十八派總部邀請,在日本智積院講演唐密曼荼羅,對佛教界及學術界影響很大。近年來兼任中國佛學院教授,帶研究生。主持編輯《佛藏輯要》、《中國佛教文化叢書》等,並應邀去法國、新加坡講學。

************************************************************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內容提要:

本書為《藥師經法研究》的第一部,旨在闡釋藥師經經義,揭示修持藥師經法對於資生延壽,提高人們的生命力、生活力,開發智慧,進行生理、心理治療的重大作用。共分三部份:始釋藥師經資生延壽的特質,揭示經題從因、果、悲、智作圓滿開示的作用;卷上、卷下對經文逐段逐句進行盰解,然後根據師承和自己的修證體會,提綱挈領地對經義進行分析,作簡要發揮。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講藥師經特質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唐玄奘、義淨法師等譯。簡稱「藥師經」、「七佛藥師經」。
藥師琉璃光,藥師係東方佛土教主的別名;藥師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顯佛的大智慧。經文對佛之悲智因果作了圓滿開示,具有密教性質,以說明現世利益與淨土往生之思想為其特質。

藥師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諄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

此佛誓願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其人得以蘇生續命。

這種藥師佛之信仰古已盛行,其中有關人體生命力、生活力、智慧開發、心理、生理治療等合理因素,至今仍有積極意義。無論從佛教信仰,還是從人體科學上說,藥師經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部經典,值得吾人信受奉行。

人生在世,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生死。
諸佛出世,無非將自己所證知的如何解決生死問題的經驗與方法,告訴我們,使眾生依之實行,得以解決人生最大、也是最難解決的生死問題。

現在世間所流傳的佛法,都導源於釋迦佛。但許多寺院大雄寶殿中,除了供養釋迦佛外,還供藥師與彌陀佛,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釋迦牟尼佛能達生死本空而使眾生明白究竟解脫的真理,所以釋迦佛居於供養三佛之正中,為主佛,而把濟生、度死之大事,付與東方之藥師佛和西方之彌陀佛。

中國佛教,自唐宋以來,注重於救度亡靈,或臨終往生,所以彌陀法門十分盛行,以至有的人認為佛教就是超度死人的宗教,對於生人無益。其實這是誤解。
我們今天瞭解藥師經,奉持藥師法門,就是著重瞭解佛教對於資生延壽的重大作用。
所以,太虛大師說:「此資生之佛教,即為釋迦付託與藥師之法門,……此於過去專
重度亡之佛教,有補偏救弊之功用,尤合於現代人類生活相資相養之關係。」(太虛大師《藥師本願經講記》)講養生,講現實生活,講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變娑婆世界為人間淨土,這便是當今弘揚藥師經法的實質所在。

【釋經題】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是本經的經題。經題一般以人、法、喻立名。佛菩薩名號歸於「人」一類;佛所說法歸於「法」一類;以淨妙寶貴的東西喻經的好處,歸於「喻」一類。藥師七佛是「人」,本願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

藥師,即日常所誦「消災延壽藥師佛」,是梵音秉殺社窶嚕之意譯。現代談到藥師,只是配藥的人,而古代卻不然,藥師與醫生的涵義是一樣的。佛法中常稱佛陀為大醫王或大藥師。

藥為世間治病的物品,如藥店中所陳列的藥品,但以佛法而言,不只是病人有病時才吃藥,凡世界眾生無時不浸在惑業苦病中,身心充滿諸病。經裏說,人的生理上有三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種病:貪、瞋、癡。佛能拔除眾苦,善治諸病,以物藥治身病,以法藥治心病。所以,我們不可把含有崇高意義的藥師一名視為普通配藥人和一般醫院的醫師。

物藥,即世間治身病之藥。廣義而言,萬物皆為藥。如寒時穿衣,餓時進食,倦而需臥,困而需行。此饑、寒、困、倦等,無非是病,而衣、食、住、行等,無非是藥。總之,人生之有需要,無非是病;所需要者,無非是藥。

故眾生充滿諸病,宇宙萬物莫非是藥。
以普賢菩薩與善財童子一段問答因緣,更可顯明藥與非藥的意義:『一日普賢命善財入山採藥,凡能為藥之草木,皆可採來。而善財踏遍山岩,徒手而歸。詢問他,則言滿山皆藥,無從採起。普賢又命入山,將非藥者採來。善財依然空手而歸。再問之,則言滿山皆非藥,無從採起。』是藥、非藥,全在醫生之得當與否,得當則砒霜亦可為藥,不得當則人參也能令人致死。故從廣義而言,雖宇宙萬物皆可為藥的原料,若不經醫生如法配製,礦植物等又皆非藥。藥須經醫生制方配成,方可治病。

藥中有丸、散、膏、丹等已製成之藥,許多「祖傳秘方」之類即是。綜上可知,物藥不外三種:1.動植物、礦物等為藥的原料;2.按處方配製的藥;3.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藥。

法藥亦有三種:
1.經、律、論;
2.五乘、三乘、一乘;
3.陀羅尼。佛依眾生而施設經律,皆為醫治眾生身心之病。

眾生墮無明惑,得業報身,充滿諸病。佛說諸經、諸律,廣為醫治;乃至菩薩聲聞結集經律,造論申義,真理重重,法門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亦猶如宇宙間之礦植物等皆為藥之原料。

雖然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機施藥,方能治病,故有五乘、三乘、一乘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在人乘,則施五戒、十善之法,對治五逆十惡之病;在天乘,則施四禪八定等法,對治散心位中諸病。

此二乘為出世三乘之基礎,必經之階梯,故亦說為五乘共法。再說出世三乘共法,就是使聲聞、緣覺依四諦、十二因緣等教法,滅除三毒煩惱,解除生死側。聲聞等所行四諦等法,雖屬二乘,而為大乘之所共行,故亦為三乘共法。又為一類發菩提心,修大乘之機,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對眾生之根性差別,而施五乘、三乘、一乘之法藥,亦猶世俗醫師對病人而制方配藥也。陀羅尼,又名總持,總持無量教法,亦名遮持,遮一切惡病,持一切善法,能治一切病,亦猶物藥中之丸散膏丹,為祖傳秘方,不可示人。

故總持咒語,義不可解,亦無須推尋其義。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結印,口密持咒,意密觀想,三密相應,便得遂願所求,解除生死,消滅過患,得大妙用。如此經中之藥師咒,若能依之誦持,亦可消災獲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

師者,能以物藥、法藥善治眾生身心之病稱為師。古代藥醫義兼醫師,礦植動物之物藥與經律論之法藥,皆由師調製方可為藥。

若無師亦無藥。
唐黃檗禪師所謂:「大唐國無禪師」,又言:「不是無禪,乃是無師」,故以師為最重要。
世俗如神農、扁鵲等以物藥治身病,即為物藥之師。佛以種種法藥,善治眾生之病,故為法藥之師。
九界凡聖,皆為病人,唯佛界乃為究竟無上藥師。佛之法身遍一切處,隨物應生,神變莫測。其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現他受用,應地上機,為地上師;現大化佛,應地前機,為地前師;現小化佛,應二乘人天之機而為師;現隨化佛,應人天及邪外之機而為師。總之,唯佛一人,為究竟藥師。列表如下。

琉璃光,合梵華方言。梵音為「薜琉璃缽喇婆曷納舍也」。琉璃,即薜琉璃,是東方佛的名字。此中所說的琉璃,不是琉璃燈、琉璃瓦等琉璃,而是一種寶物。薜琉璃,其意為青色寶,即寶石中的蔚藍色者。如天青之色,有晶瑩之質,表裏洞徹,內外相映。琉璃光,即天青寶中所含的淨光,如蔚藍天空,萬里無雲,充滿旭日光輝;其體質堅固,如金剛石,極為稀有。這是以琉璃寶的光輝、明淨,而比喻佛法。所以東方藥師佛又以琉璃為名。

琉璃寶,或譯作遠山寶。依佛所說,我們這一世界,當中是須彌山,山的周圍有四大部洲,須彌山的四峰皆寶類所成,南贍部洲所對的山峰,即琉璃寶積聚而成。此寶山光輝映入空際,遂呈青色,故琉璃義釋為遠山寶。現代科學家對天空何以呈現青色,當然有科學的解說。而印度當時的見解,說是由琉璃寶光反映而成。

佛與菩薩,皆是依德立名。但佛德崇高,難以用適當言語來表示,所以只能從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德的某些特性,或用譬喻來勉強詮示。如須彌山王佛,是以巍峨高大的山王,比擬佛德的偉大崇高;如檀香佛,因佛的德香遠聞,故以檀香立名;又如雷音王佛,形容佛的法音遠震,如空中的雷音一樣,震撼世界。佛的名號,以德或從譬喻安立。這裏的琉璃光,也是從比類來讚佛的德行。

琉璃光的含義,現在略說兩點:


1.依眾生的心境說。本經以東方佛土為琉璃世界,佛名琉璃光如來;輔佛宣揚正法的,是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薩。前面說過,琉璃寶即遠山寶,琉璃光係由遠山寶映現於空際的光彩;而今此二菩薩,以名喻德,當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眾生——人類在生死輪回中,都有一種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隨應眾生的心境,也就以明淨的青天與日月,表徵如來的德行。向上、向光明的趣求,是人類普遍而本能的共同希望;佛教,固然是傾向真理與光明,即其他宗教中,也有許多同樣是向上、向光明的。多神教中,崇拜太陽、月亮;基督教的上帝,雖說無形無像,而見上帝的也是赫赫的光明;印度教崇拜天(天梵語提婆),也就是崇拜光明。

所以人類對於日月光輝或明淨空界的景仰,只是渴求光明與明淨的內心表現。人類的本性便是向光明的,不過有的外道信神(如太陽、月亮)信鬼,而不能自覺景仰光明的真實意義——皈向於佛陀,引發而實現佛性的明淨。所以藥師法門,即以青天與日月的光明,表徵佛德,顯示人類最高的理想界。

世間的光明,無過於日光和月光。
此二種光明,同是清淨的,象徵希望與幸福的,然多少也有些不同。大致說來,日光是溫暖的,富有熱力的。一切的一切,在日光朗照下,都能明顯地發露出來。
這正如智慧的光明,能給予世間熱力,能透過蒙昧,灼照一切,通達世出世法的真相。

月光呢,它是清涼的、安寧的、幽靜的;它在黑暗中放出皎潔的清輝,引導人們走上正路,避諸險難,具有大慈悲普濟的意義。

太陽光給人以熱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給人以清涼、安寧、幽靜的境界。光和熱能激發我們奮發向上;而清涼與寧靜,足以陶冶我們的性靈,獲得自在與安寧——這都為人生所必需的。

現實世界,人人都有傾向光明的意欲,人生要有光明的人生,社會要有光明的社會。中國古有「光天化日」四字,形容光明的社會。
唐朝武則天皇帝,有以佛教思想導入政治的抱負。她想使政治走上正軌,人民得以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她特別造了曌一字,作為自己的號,讀為照,便是日月當空照的意思。

由此可見,她是怎樣憧憬光明幸福的遠景了。
然而,真正能引導我們達到終極目標,達到究竟的光明人生境地,唯有佛法。故唯有大家向佛法的大道上走,才能完成究竟圓滿的人生,才能使我們達於永久光明、無限光明的境界。

2.約佛陀的證境說:佛的自證境界,本不可以心思口議,平等平等,無有差別,離一切相的。

若從離無明暗翳而顯證說,稱佛的自證境界為最清淨法界,猶如淨虛空,或稱畢竟空,或稱空性,都從現證的真性說。琉璃光,即佛的自覺境界。

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顯發無邊光明清淨功德,朗耀皎潔,平等無差別,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團,故喻佛的自證境為琉璃光。

佛果的圓滿境界,實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所以經中每以菩薩的因德,表達如來的果德。如毗盧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賢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大行。或以四大菩薩,表彰佛的悲(觀音)、智(文殊)、行(普賢)、願(地藏)。

本經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薩,表彰藥師佛的大智慧(日)與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輝遍照世間,普濟一切。如來所有的無量無邊功德,在這二大菩薩的德行中,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藥師佛又名琉璃光,他的國土是淨琉璃世界,菩薩為日月光遍照,是具此一番深義的。

東方淨琉璃世界,表佛現證的清淨法界;琉璃光,表無上菩提契證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體,日月運行於青天,放播光明,可說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

中國人一向重視太陽,所以重視溫暖、熱力、光明、希望,而說「光天化日」等。然而印度處於熱帶,特別對月亮發生興趣,「印度」即月亮之義;印度的文化思想(佛教也在內)皆特重寧靜、清涼的特質。近年來世界局勢動蕩莫測,文化思潮愈益蕪雜紛亂,寧靜清涼的人生性德,也就越來越沒落了。本來,動與靜,熱烈與安靜,強光與微明,溫暖與清涼,應互相協調而求平衡。這對於人性的發展、世局的安定,都是十分切需的。

我們學佛,從凡夫到達聖者——佛的境界,必發揮這兩方面的德行;對治人世的囂狂淩亂,應重視清涼與寧靜。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此有圓滿的表現,所以能為人世一切苦難病患的救治者。

如來,梵音「怛他揭多也」。
藥師琉璃光是一佛的專名,如來是諸佛的通名。
凡證獲無上佛果的,皆可通稱如來。
如來有三義:即如來、如解、如說。
(一)如來。如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的意思。菩薩到了功行圓滿,以最高的智慧,體證了究竟的真理,此真理就是如。佛是契此平等不二真如而來,如召如來。
(二)如解。佛有無上的智慧,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相,無不正確通達,毫無顛倒錯亂,如法的實相而解了,是名如解。
(三)如說。佛陀不僅是解悟正確,就是說法也如實而說。應該如何說就如何說,有如實說有,無如實說無,說得恰到好處。故經裏稱佛為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綺語者。如來、如解、如說,是佛陀所有的功德。譯者因不能遍譯三義,所以都譯為如來。
《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如義,名為如來。」

本願功德:願是願欲。本願即菩薩因地所發的弘願。
修學佛法,以發願為先,可說為成佛的根本。
菩薩在因地所發誓願,有通有別,如願成佛道,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等四弘誓願,名為通願,每一菩薩都如此發誓願。

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藥師佛因地的十二大願,乃至其餘諸佛所發八願四願等,皆為別願。大家別誤會,以為發願多,功德就大,發願少,功德就小。
要知道,諸佛願力,是平等的。
本願即根本願。所謂發願,即普通所謂立志,志既立定,抱有志者事竟成之決心,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以達到目的為止。若無願,便什麼也做不成。不獨修學大乘法門,即學小乘法,無願也同樣不能成就。

所以修學菩薩,首先必須立定志願,雖經艱難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實現其所志願之目的。

諸佛因地發願,所以與普通立志不同,在於諸佛菩薩因地中發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願,皆從清淨心中出發。

雖有本願,必藉功行圓滿方便本願得以修證。如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願,則須修六度、四攝等,功行圓滿,掃蕩無明障翳,才能顯於本性功德。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之依正莊嚴果德,是由因地本願策發功行圓滿而成。

功德,不但是在寺院裏做些佛事。
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禮佛、坐禪等,都要有一番功力。
德即是得,修行而得成績,做一分得一分,名為功德。
依本願去實踐,所成就的功德,稱為本願功德。

經,梵語「修多羅」或「素怛纜」,直譯其意為線。
釋尊在世,隨機說法,滅度後由弟子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經典。
各類的法門,有組織地貫串起來,像一朵朵的花,用線貫穿而成花蔓,便不會散失。
經也是這樣,佛在世時隨時隨地說法,若不加以編集,就難得保存於久遠了。佛說的法,是究竟的真理與德行,可給我們永久學習,永久依循。所以經又含有恒常法則的意義。
佛說的名為經,佛弟子的述說,不名經而名論(除禪宗六祖慧能所說為《六祖壇經》外)。這是表示尊重佛說。
如中國古聖先賢有價值的言教,如書、詩、易等也叫做經。經又有徑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徑。

經有五義:
(一)湧泉義(義味無窮);
(二)出生義(能生妙善);
(三)繩墨義(楷定邪正);
(四)顯示義(能示正理);
(五)結蔓義(貫穿諸法)。

以上對經題作分別的解釋,現在把它綜合起來說。
經是一切佛經的總名,是能詮教法。

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是本經的別名,是所詮表的理行果法。所詮法中,本願功德,約因地行願說;藥師琉璃光如來,約果德說。
果德中如來是一切佛的通稱;藥師琉璃光,是本經東方佛土教主的別名。別名中,藥師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顯佛的大智慧。
經題有因、果、悲、智;下面經文,即對於悲智因果等,作圓滿的開示。

卷上

藥師(1)琉璃光(2)七佛(3)本願功德(4)經(5)

大唐三藏沙門義淨(6)於佛光內寺譯

如是我聞(7)。一時薄伽梵(8)遊化諸國,至廣嚴城(9),樂音樹(10)下,與大比丘(11)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12)三萬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13)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微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及諸國王大臣、婆羅門(14)、居士(15)、天龍八部(16)、人、非人(17)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願,趣大菩提。

【註解】

(1)藥師:係由梵語義譯,亦可稱為大醫王佛。佛用戒、定、慧法藥,醫九界眾生報病、業病、煩惱病,故名藥師。在法華名藥王,在涅槃名新醫,在本經名藥師,其義一也。

(2)琉璃光:也是東方佛的名字,是梵語「薜琉璃」的略釋,其義為天青寶石中所含的淨光,以琉璃光的明淨來比喻佛德,所以東方藥師佛又以琉璃光為名,稱為東方藥師琉璃光佛。

(3)七佛:即七尊藥師: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

(4)本願功德:本願是學佛者所發的弘願。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禮佛、坐禪等,都需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功有所得,名為功德。

(5)經:釋尊在世,隨機說法,現今所流傳,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經典,是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而成,足令後世奉為圭臬。以上為本經題解。

(6)義淨:唐代譯經僧,河北涿縣人(或山東曆城人)。俗姓張。幼年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咸亨二年(671)由廣州,通過海路,到印度及蘇門答臘遊學十七年,歷30餘國,攜梵本經論400部,舍利300粒至洛陽,譯出經典56部,共230卷。為四大譯經家之一。

(7)如是我聞:如是者,是指這部經典;我聞者,是我(阿難尊者)親自聽來的。阿難尊者問佛:所作一切經首,要加何等文句?佛答:要用「如是我聞」為經首。所以每一部佛經,開頭總是說「如是我聞」,用以表示從佛得來。

(8)薄伽梵:是佛陀的尊稱,義譯為世尊。

(9)廣嚴城:是印度的毗耶離城,意譯為廣嚴城,在恒河邊,王舍城對面。

(10)樂音樹:樹名,因其樹林中一有微風吹動,枝葉便發出種種奇妙的自然聲音,如同奏樂,故名。佛遊化廣嚴城,即憩息此樹下說法。

(11)與大比丘:與者,即與會的大眾。大比丘者,是指精勤修學,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

(12)菩薩摩訶薩:菩薩是梵語菩提(覺)薩埵(有情)的簡譯。菩薩者,乃是一方面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眾生,以救助世人為己任之大覺悟者。此處所說的三萬六千菩薩,是指摩訶大菩薩。摩訶是大,薩即薩埵(有情)的簡稱,摩訶薩合稱為大有情。

(13)曼殊室利:即文殊師利,簡稱文殊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吉祥」,為釋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諸弟子中智慧辯才第一,典型法像是:手持寶劍,騎獅子座;和普賢菩薩(騎白象座),同為釋迦如來的左右二脅侍。中國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最早最大的道場之一。

(14)婆羅門:譯為淨行,是印度四大階級之一,專門執行祭祀的職務,在當時極重視祭祀的印度社會裏,有著極崇高的地位。

(15)居士:印度社會的第三階級,叫作吠舍,也就是一種自由民,其中富有的、有地位的紳士,稱為居士。

(16)天龍八部:指天眾、龍眾、夜叉(又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又名揭路荼,金翅鳥)、緊那羅(又名緊捺洛,歌神)、摩喉羅迦(又名莫呼落伽、大蟒神)。天龍八部都是守護佛的神將。

(17)人、非人:國王、大臣等是人,相對人而言,天龍八部、惡鬼、冥眾則係非人。

【講述】

本經全文,分三大科:即序分、正宗、流通三分。敘述佛說此經的因緣,是序分。由此而引起開示全經的中心主題,為正宗分。佛說法,不但是為了當前的聽眾,且為未來的眾生,所以還要囑咐流通,化化不絕,是流通分。

序分中,又分敘事證信與禮請起說,通常稱為通序與別序。敘事證信,是敘述佛在何時何地為何等人開示此一法門,以及當時在場共有聽眾若干,以表示結集經典的人,確曾從佛聽來,不是妄自杜撰,這才能取得後人的信仰。智度論說:「說時、方、人,為令人生信故。」

本經這第一段的大意是:弟子阿難說:這本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是我親自從佛陀那裏聽來的。在說此經的時候,佛陀周遊教化到了廣嚴城,行止到樂音樹下,與有德行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八千人等共同活動。佛宣說本經時,聽眾裏有三萬六千大菩薩,其中曼殊室利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峰菩薩、辯峰菩薩、持妙高峰菩薩、不空超越菩薩、微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等大菩薩坐於上首。國王、大臣、祭師、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這些無量無數的大眾,都恭敬圍繞著佛陀,諦聽佛陀為他們宣說微妙法門。

爾時(1)曼殊室利法王子(2)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3)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4):世尊(5),今有無量人天大眾,為聽法故皆已雲集。唯佛世尊從初發意,乃至於今,所有無量塵沙數劫,諸佛剎土無不知見。願為我等及未來世像法(6)眾生,慈悲演說諸佛名號(7)、本願功德(8)、國土莊嚴(9)、善巧方便(10)差別之相,令諸聞者(11)業障(12)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菩薩言:「善哉(13)!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無量業障有情(14),種種疾病憂悲苦惱得安樂故,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此由如來威神之力令發斯問。汝今諦聽(15),極善思惟(16),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惟願為說,我等樂聞(17)。」



【註解】



(1)爾時:那時候,即大眾圍繞佛陀而聽法的時候。



(2)法王子:曼殊室利稱為法王子,是因為將來要繼承佛位。法王指佛陀,為佛之德號。



(3)承佛威神:佛的威德崇高偉大,不可思議,若無佛的威神慈悲加被,弟子是不敢冒然發問的;曼殊室利有智慧,了解法會大眾的內心要求,更深知末法眾生對此法門的必要;由於慈悲心的驅使,促使他來啟問這一救苦法門。



(4)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是按印度當時集會請法時的規則,向佛稟白時所行的禮節。白:稟告的意思。



(5)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6)像法:佛法共分三個時期:釋迦佛在世時稱為正法時期,此時期眾生修學佛法大都能獲得果證,其教法流行一千年。像法時期,佛法已經變質,到處是一些相似的佛法,故名像法,此時期證果的人已經很少,其教法流行也是一千年。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佛法轉為微末,眾生善根愈來愈淺,修行者愈來愈少,證果者更少,其教法流行一萬年。



(7)諸佛名號:即藥師佛等名號。



(8)本願功德:即本因地中初發心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弘願;功德即佛成就的功德,非常崇高偉大。



(9)莊嚴:莊美威嚴。



(10)善巧方便:善巧,即各種巧妙的度人方法;方便,即在施行的方法上的種種方式,隨宜而設,為方便權宜之妙用。



(11)聞者:聽到佛法的人。



(12)業障:人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作業;如好的思想行為叫作善業,壞的思想行為叫作惡業。障即障礙,由前生所做的種種罪業而衍生今生的種種障礙。



(13)善哉:好極了。世尊對曼殊室利的讚許。



(14)有情:又名眾生,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



(15)諦聽:注意地聽。



(16)極善思惟:要善巧地思考,將已聽過的,用智慧加以辨別、審察。



(17)樂聞:極樂意聽聞。聽到佛陀說法,內心非常欣喜。



【講述】



這一段從緣起分的禮請起說。這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從自己座位中站起來,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很恭敬地向佛行禮,然後讚歎說:「世尊,現在有無數無量人天大眾為聽聞佛法緣故都已結集,唯佛從因地初發心至今經過無數無量塵沙數劫時間,眾佛國土您沒有不知曉的,請為我們現在及末法時期眾生發大慈悲心,演講開示諸佛的名號,及諸佛因地的本大行願、無邊殊勝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能夠使聽聞佛法的人,因此得以業障消除,直至證得無上菩提,永不退轉。」



曼殊室利代眾請法,世尊便讚歎他說:「好極了!好極了!你以偉大悲憫心救拔那些受業障纏累的有情眾生,使他們解除種種疾病、憂悲、痛苦、煩惱,得利益安樂,以此緣故,勸請我廣說諸佛名號及本願功德,國土莊嚴。你是受了佛的威神之力加被、鼓勵,才啟請發問。你現在注意聽,並認真思考。我當為你們宣說。」曼殊室利聽了,很歡喜地回答:「是的,世尊,願您述說,我們很高興地聽您宣說這些道理。」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河沙(1)佛土(2),有世界名曰光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應(3)、正等覺(4)、明行圓滿(5)、善逝(6)、世間解(7)、無上丈夫(8)、調御士(9)、天人師(10)、佛(11)、世尊,有無量億眾不退菩薩之所圍繞,安住七寶(12)勝妙莊嚴師子之座,現在說法。曼殊室利,彼佛國土清淨嚴飾,縱廣正等百千逾繕那(13)、以贍部金(14)而為其地,平正柔軟,氣如天香,無諸惡趣(15)及女人名,亦無瓦礫、沙石、棘刺,寶樹行列,花果滋繁,多有浴池,皆以金銀真珠雜寶而為砌飾。曼殊室利,彼國菩薩皆於七寶蓮華化生。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16),皆當願生彼佛國土。」



【註解】



(1)殑伽河沙:即恒河沙的異譯。河中的沙又細又多;佛多在恒河流域一帶說法,所以每說到極多時,總是舉恒河沙為喻。



(2)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國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領土。



(3)應:梵語「阿羅訶」的義譯。因佛功德最為圓滿,應受人天供養,為人天作大福田;又應已斷淨煩惱,應不再受生死。



(4)正等覺:即梵語的三藐三菩提。乃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的意思,亦即佛的覺悟。



(5)明行圓滿:舊譯明行足;圓滿,就是足的意思。明是智慧,行如布施、持戒等萬行。佛的福德智慧,自利利他功行,一切圓滿具足,無欠無缺,故名明行圓滿。



(6)善逝:逝,即去的意思,也就是入涅槃。小乘聖者,丟下無邊苦惱眾生,自己一人入涅槃,是逝而不善;大覺佛陀不離生死而證菩提,不捨眾生而入涅槃,故名善逝。



(7)世間解:解是解了:對世間事理,眾生苦本、苦因、以及滅苦的方法,離苦的究竟處,都明達、解了。



(8)無上丈夫:又稱無上士。無上,至高無上者。佛之智德,於天上人間最勝,為人天的導師,故稱無上丈夫。



(9)調御:調御如馬師,能把暴戾的馬,訓練成馴服的馬。佛教化眾生,無論眾生的根性如何惡劣、乖戾,如何剛強難服,也能善巧調御,使他慢慢轉向佛法,修學佛法而得成就。



(10)天人師:佛出世間,不但教化人類,也同樣教化天人,有無量諸天參預法會聽法,故佛為天人的教師。



(11)佛:即是覺者,能究竟覺悟生命的秘奧,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



(12)七寶:指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七種寶物。



(13)逾繕那:印度計里程的單位,又稱由旬。一由旬約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不等。



(14)贍部金:指須彌山四大洲之南贍部洲出產之黃金。贍部洲又稱南閻浮提、南贍部洲。



(15)惡趣:眾生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與惡道同義,即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



(16)善男子、善女人:指聞佛法而信受的男女,這裏指在家、出家的修行者和六道中有緣眾生。無疑叫信,聞薰佛法叫「善」。



【講述】



以上從如來至世尊,是佛的十大通號。這十名,全是依佛的功德而安立的。因佛的功德太大,一名不足以表詮;當時,印度的一般習慣,凡歌頌或讚美,多用十個名詞,佛法循世俗習慣,也採用十種名稱讚佛。這十種名稱便是:1、如來,2、應,3、正等覺,4、明行圓滿,5、善逝,6、世間解,7、無上丈夫,8、調御士,9、天人師,10、佛。



經文的這一段,總標了東方淨土的名稱,及佛陀的聖號。



曼殊室利,彼佛如來應正等覺,從初發心行菩薩道(1)時,發八大願。云何為八?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無上菩提(2)時,若有眾生,為諸側逼切其身,熱病諸瘧蠱道魘魅(3)起屍鬼(4)等之所惱害,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側悉皆消滅,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註解】



(1)菩薩道:菩薩修行圓滿,自他二利,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名菩薩道。



(2)無上菩提:即無上正等覺。佛的圓滿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



(3)蠱道魘魅:魘魅:用邪道致人死亡;蠱道:即把蟲放在器皿裏,讓它們自相啖食,取那最後存留的做成蠱,這種毒藥奇毒無比,可以使人失去知覺。



(4)起屍鬼:對死屍念咒,使屍首活動起來。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盲、聾、喑啞(1)、白癩(2)、癲狂(3)眾病所困,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諸根具足,眾病消滅,乃至菩提。



【註解】



(1)喑啞:喉音嘶沙,語言不亮。



(2)白癩:大麻瘋病。



(3)癲狂:神經反常。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為貪瞋癡之所纏逼,造無間罪(1)及諸惡行,誹謗正法不修眾善,當墮地獄受諸苦痛。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令無間罪及諸業障悉皆消滅,無有眾生墮惡趣者,常受人天殊勝安樂,乃至菩提。



【註解】



(1)無間罪惡:沒有間斷地犯罪。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少乏衣食、瓔珞(1)、臥具、財貨、珍寶、香花、伎樂(2),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資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



【註解】



(1)瓔珞:用線貫穿起來的各色珠寶。



(2)伎樂:如琵琶、簫、笛、琴等樂音及歌唱之佛贊等。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或被枷鎖繫縛其身,以及鞭撻受諸苦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苦難都得解脫,乃至菩提。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於險難處為諸惡獸熊羆、師子、虎豹、豺狼、螈蛇、蝮蠍之所侵惱,欲斷其命發聲大叫受大苦時,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脫,諸惡獸等悉起慈心,常得安樂,乃至菩提。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鬥諍言訟(1)因生憂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鬥訟解散,慈心相向,乃至菩提。



【註解】



(1)鬥諍言訟:鬥是毆擊,屬身業;訟是爭辯曲直,吵到執法官方以求判決,屬瞋惡的口業。這些瞋惡可以升級到互相謀害,惡業更大。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入於江海,遭大惡風,吹其船舫,無有洲渚而作歸依,極生憂怖,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皆得隨心至安隱處受諸快樂,乃至菩提。曼殊室利,是謂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八種微妙大願。又彼世尊從初發心常以定力(1)成就眾生供養諸佛,嚴淨佛土,菩薩眷屬悉皆圓滿,此之福德不可思議。一切聲聞及諸獨覺(2),縱經多劫(3)說不能盡,唯除如來補處菩薩。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若王、大臣、長者、居士,心希福德,斷諸煩惱,稱彼佛名,讀斯經典,於彼如來至心尊重,恭敬供養,所有一切罪惡業障及諸側,悉皆消滅,諸有願求無不隨意,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註解】



(1)定力:禪定的力量,能破除一切亂想,為五力之一。定,即心住一境,而不散亂。



(2)聲聞及諸獨覺:聽佛的音聲教化而修行悟道叫聲聞;不待佛的教化,看見現象界無常變化,即能悟道而會自己發心修行,開悟證果,叫獨覺。聲聞與獨覺,都能明自性,出生死,從此岸而登彼岸。



(3)劫:梵文劫波的簡稱,指時間很長的意思。世界由成到毀,叫做一劫。劫有小、中、大三種,一小劫為一千六百八十萬年。



【講述】



經文正宗分。



佛告訴曼殊室利說:從我們娑婆世界向東方去,經過四倍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光勝。這個光勝世界佛祖的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世尊。有無量無數億的不退轉菩薩之所圍繞。此佛安然住於大寶勝妙莊嚴師子座上,正在講佛法。曼殊室利,那裏的佛國土清淨,莊嚴,縱橫廣闊百千逾繕那,用贍部金鋪地,平整柔軟,氣味芬馥,沒有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沒有塵世污穢和男女愛欲,也沒有瓦礫、沙石、荊棘,街道上生長著繁茂的花果、寶樹,都用金銀、珍珠雜寶而砌飾的浴池。佛告曼殊室利,那個佛國的菩薩,都是七寶蓮花所化生,所以清淨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應發願,生於那個佛國。



佛告曼殊室利:那個佛、如來、應、正等覺從前修菩薩道時,在因地發八大願。這八大願是:



第一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若有眾生身受各種疾病折磨,痛苦不堪時,為熱病、外道法術、魘魅起屍鬼所害時,如能誠心誠意持我佛號,由此而得佛加持的緣故,所有的側全部消滅,直到證得無上菩提。



第二大願:我來世成佛時,若有眾生被盲、聾、喑啞或白癩、癲狂等病所困擾,如能一心一意持我聖號,受佛威德力之加被,諸根都會具足,眾病消滅,直到證得無上菩提。



第三大願:我成佛時,如眾生因貪瞋癡三毒所害,造了深重、沒有間斷的罪惡,誹謗正法,不修眾善,應墮地獄受眾多苦難,若能一心稱念佛號,於是佛之加被威力,能使無間罪惡及各種業障全部消滅,沒有眾生再墮惡趣三塗,而會得到人天殊勝的安樂,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四大願:我來世成佛時,若眾生缺乏衣服、飲食、臥具、財物、各種珠寶、伎樂,如能誠心稱念佛號,由此功德力,使所缺少的生活資料都得到滿足,直至證得大菩提。



第五大願:我來世成佛時,如果有人犯了國法,身被枷鎖繫縛,或受鞭撻及種種苦難,若能誠心稱我名號,由於得加被力之緣故,所有苦難都得解脫,直至證得大菩提。



第六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如有眾生在險難處受各種兇猛惡獸、熊、羆、獅子、虎、豹、豺狼、螈蛇、蝮蠍所侵害,生命將斷,受恐嚇大叫,受大苦難,若能憶念持誦我的聖號,以此殊勝功德力,所有恐怖全部得解脫,所有惡獸都會發起慈悲心,眾生常生安樂,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七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若有眾生爭鬥,發生言訟,而生憂愁煩惱,如能誠心稱念我名號。由此得加持之威力,鬥爭、言訟得以和解,產生相互慈悲之心,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如有眾生航行在江海中,遇到狂風惡浪,舟船處於危險之中,又找不到島嶼和海岸停靠,心生極大憂愁恐怖,若能專心憶念持誦我的名號,由我廣大威神力之加被,舟船都能隨眾生心願,行至安全、穩妥地方,並享受各種快樂,直至證成佛果。



佛告曼殊室利,這就是那個佛、如來、應、正等覺在行菩薩道時所發八種微妙大願。並且這個佛從因地初發心時經常以禪定力幫助成就眾生,恭敬供養各佛的莊嚴、清淨國土,菩薩的眷屬也都圓滿成就,此種福祿、功德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



證得小乘極果的聲聞和獨覺,即使經過多劫那麼長的時間來說,藥師佛的功德也說不完。唯有下一生就能成佛的補處菩薩才能如實任解。



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說,如有深具淨信的善男子、善女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希望增長福德,斷除諸煩惱,持誦藥師佛的名號閱讀藥師典著,恭敬、虔誠地供養藥師如來,所有的罪惡、業障和各種疾病痛苦全都消失,眾生有情所有願求無不隨意滿足,直至證得無上菩提,永不退轉。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妙寶。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有無量億菩薩圍繞現在說法,皆演大乘(1)微妙深義。曼殊室利,彼佛如來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八大願。云何為八?



【註解】



(1)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為宗旨。



【講述】



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從我們這個世界往東方去,過五倍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妙寶,其佛祖號稱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有無數、無量億的菩薩圍繞著佛陀,聚精會神地聽佛宣講微妙的奧義。曼殊室利,那個佛在因地初發心修菩薩道時,發八大誓願,這八大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為營農業及商賈事,令心擾亂,廢修菩提殊勝善法,於生死中不能出離,各各備受無邊苦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衣服飲食資生之具、金銀珍寶隨願充足,所有善根皆得增長,亦不捨離菩提之心,諸惡道苦咸蒙解脫,乃至菩提。



【講述】



第一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若有眾生經營農業、商業,使心思煩亂,不修菩提殊勝法門,在生死流轉中不得解脫,身受種種無盡痛苦、煩惱折磨,若能專心憶念,持誦佛號,由佛威神之力加被,衣服、飲食、生活資料、金銀財寶,隨願滿足,所有善根都得到增長,也不捨離菩提正法,各種惡道,都得解脫,直至證得無上佛果。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於十方界所有眾生,若為寒熱饑渴逼身受大苦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先世(1)罪業悉皆消滅。捨諸苦惱,受人天樂,乃至菩提。



【註解】



(1)先世:即前生、前世。佛教有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之分。先世即過去世。



【講述】



第二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在十方界所有眾生,如因寒冷、炎熱、饑餓、飲食等身受痛苦煎熬,若能誠心誠意稱誦我名,由佛大威德加持力的緣故,前生所犯的罪惡業果都消滅,脫離各種苦惱,享受人間、天堂無限快樂,直至證得大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於十方界若有女人,貪淫煩惱常覆其心,相續有娠,深可厭惡,臨當產時,受大苦惱,若我名字暫經其耳或復稱念,由是力故,眾苦皆除,捨此身已,常為男子,乃至菩提。



【講述】



第三大願:我來世證得佛果時,在十方界若有女人常被貪淫、煩惱覆蓋、纏繞其心,相繼而有身妊,深感厭惡,臨生產時,受到極大痛苦折磨,那怕暫時聽聞佛號或持誦我的聖名,由此功德威力加被,所有痛苦都消除,並捨女身而轉成男子,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或與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及諸親友,行險難處,為賊所侵,受諸苦惱,暫聞我名,或復稱念,由是力故,解脫眾難,乃至菩提。



【講述】



第四大願:我來世證得佛果時,若有眾生,或與父母、兄弟、姐妹、妻子等眷屬親友,行至危險處,被賊所侵害,受各種痛苦,煩惱,暫時聽到我的名號,並至心持誦,由此威力加被,可以解脫各種苦難,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行於暗夜,作諸事業,被惡鬼神之所惱亂,極生憂苦,暫聞我名或復稱念,由是力故,從暗遇明,諸惡鬼神起慈悲意,乃至菩提。



【講述】



第五大願:我來世證得佛果時,如有眾生有情在黑夜中作各種事業,被惡鬼神擾亂,心生極大憂愁、痛苦,聽我的名號並專心稱念,由佛威德神力加被,黑暗變得光明,甚至各種惡鬼神也發起慈悲心,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行鄙惡事,不信三寶(1),智慧鮮少,不修善法,根力覺道(2)念定總持皆不修習,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智慧漸增,三十七品(3)悉皆修學,深信三寶,乃至菩提。



【註解】



(1)三寶:即佛、法、僧。佛,有無上智慧與覺悟之人。法為佛陀所說的教法。僧為住持正法的出家人。



(2)覺道:大覺、正覺之路。



(3)三十七品:又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共三十七品,為修道的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



【講述】



第六大願:我來世證得佛果時,如有眾生作鄙劣惡事,不信佛、法、僧三寶,缺少智慧,不修習佛法,根本的戒、定、慧、真言都不修習,若能誠心誠意稱誦我名,由佛功德威神之加被的緣故,智慧逐漸增長,三十七道品都得修行學習,堅定信奉三寶,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意樂鄙劣,於二乘道(1)修行而住,棄背無上勝妙菩提,若能至心稱我名者,捨二乘見,於無上覺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註解】



(1)二乘道:指聲聞乘與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此二乘均為小乘。



【講述】



第七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若眾生樂於修住於鄙劣不究竟的二乘道中,背棄無上勝妙究竟的菩提正道,如能專心稱念我名號,就能捨棄二乘之見,皈依無上正等正覺之菩提,精進不退轉,直至證成佛果。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見劫將盡,火欲起時,生大憂怖、苦惱悲泣,由彼前身惡業力故,受斯眾苦,無所歸依,若能至心稱我名者,所有憂苦悉皆消滅,受清涼樂,從此命終於我佛土,蓮華化生(1),常修善法乃至菩提。



【註解】



(1)蓮華化生:佛教以蓮花代表清淨,因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的人,皆在蓮花之中化生。



【講述】



第八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如有眾生劫難將盡,烈火將燃起時,心生憂慮、恐懼、痛苦、煩惱,而悲傷哭泣,這是由於其前身所做惡業的緣故,受眾多的痛苦,沒有歸依之處。若能專心稱誦我名,所有痛苦、憂愁都能消滅,得到清靜、涼爽的安樂,死亡之後,會生我佛國土上,由蓮華化生,經常修習大乘佛法,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八種微妙大願。又彼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天妙香樹而為行列。天花遍覆、天樂常鳴。天妙鈴鐸隨處懸布。天寶莊嚴師子之座。天寶砌飾諸妙浴池。其地柔軟,無諸瓦礫,亦無女人及諸煩惱,皆是不退諸菩薩眾蓮華化生。若起念時飲食衣服及諸資具隨意現前,是故名為妙寶世界。



【講述】



佛告訴曼殊室利,這就是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在因地修習無上菩薩道時所發的八種微妙誓願。那個佛所居住的佛國國土廣闊博大、莊嚴、清淨,地面平整如手掌,美妙的樹木芬芳成行地排列,滿布萬紫千紅的鮮花,美妙的音樂飄灑、演奏,悅耳的鈴到處懸掛著,佛安坐在各種寶石裝飾莊嚴的獅子座上,各種珠寶砌飾的美妙的浴池,地面柔軟,沒有各種瓦礫。此佛土沒有女人,沒有貪瞋癡各種煩惱,都是不退轉眾多菩薩蓮花化生。只要思念一下,飲食、衣服及生活各種資具會隨自己的意願來到面前,所以名叫妙寶世界。



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國王、王子、大臣、輔相、中宮、彩女,晝夜六時(1),慇重至心恭敬供養彼佛世尊及稱名號,並造形像,香花、音樂、燒香、末香、塗香而為奉獻,清淨嚴潔,於七日中持八戒齋(2),於諸眾生起慈悲意,願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諸菩薩護念是人,一切罪業悉皆消滅,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於貪恚癡(3)漸得微薄,無諸病苦增益壽命,隨有希求悉皆如意,鬥諍怨家咸生歡喜,捨此身已往彼剎土,蓮華化生,當生之時念定總持,悉皆明了。曼殊室利。如是當知,彼佛名號無量功德,若得聞者所願皆成。



【註解】



(1)六時:印度古代晝三時與夜三時合稱六時。晝三時是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



(2)八戒齋: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脂粉、香水,不穿華麗的衣服,不觀玩歌舞伎樂,七、不睡臥高大床褥,八、不非時食。前七為戒,後一為齋,故又名齋戒。



(3)貪恚癡:又名三毒。貪是貪欲,恚是瞋恚,癡為愚癡。



【講述】



釋尊告訴曼殊室利,若有清淨、信奉佛法的男子、女人、國王、大臣、輔相、中宮的彩女,晝夜六時虔誠一心一意地恭敬供養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持誦聖號,並造佛像,香花、音樂、燒香、末香、塗香尊重奉獻,清淨莊嚴、整潔,在七天中持八戒齋,對諸眾生生慈悲心,希望生於妙寶佛土,那麼,佛世尊及眾菩薩會保護憶念修行人,一切罪業都能消滅,證得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其貪瞋癡逐漸減少,沒有諸疾病痛苦,壽命增長,雖有稀罕之所求,也都能如願,爭鬥怨家仇人都生歡喜心,捨棄此身往生那個佛土,托蓮花化生;當投生的時候,戒、定、慧、真言都知曉。



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的聖號,有無量功德威神力,若聽聞者,所有願望都能滿足。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圓滿香積,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應、正等覺。有無量億萬菩薩圍繞,現在說法。曼殊室利,彼佛如來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講述】



佛告訴曼殊室利,從我們這個世界向東方去,經過六倍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圓滿香積,其佛祖號稱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應、正等覺,有無數億萬菩薩恭敬圍繞著,現在演說開示大乘佛法。曼殊室利,這個佛如來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心發四大誓願,這四大誓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作種種屠害之業,斷諸生命,由斯惡業受地獄苦,設得為人,短壽多病,或遭水火刀毒所傷,當受死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無病長壽,不遭橫死,乃至菩提。



【講述】



第一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如有眾生有情從事各種屠殺、傷害生命的行業,由此惡業應受地獄苦刑,假設投胎為人,會短命,多疾病,或遭受水溺、烈火,為刀、毒藥所傷害,並受到死亡危險的痛苦,若聽聞我的佛號,專心持誦,由佛功德加被力之緣故,所有罪惡業障都能消滅,無病而長壽,不會遭受橫禍,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作諸惡業,盜他財物,當墮惡趣,設得為人生貧窮家,乏少衣食常受諸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衣服飲食無所乏少,乃至菩提。



【講述】



第二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若有情眾生作種種惡業,盜竊別人的財產,應當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假設投生為人,



會生在貧窮的人家,缺少衣服、飲食,經常受種種苦難,若能夠誠心實意稱誦佛號,由佛功德威神之力加被,使所有惡業全都消滅,衣服、飲食不會缺少,直至證得無上佛果。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更相淩慢,共為仇隙(1),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猶如父母,乃至菩提。



【註解】



(1)仇隙:仇恨。



【講述】



第三大願:我來世證得佛果時,若眾生相互欺侮、傲慢,產生仇恨,若聽聞我佛號,誠心稱誦,由於佛功德力加被的緣故,眾生都生起慈悲心,相互尊重友愛如父母,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貪欲、瞋恚、愚癡所纏,若出家在家男女七眾(1),毀犯如來所制學處(2),造諸惡業,當墮地獄,受諸苦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斷諸煩惱,敬奉尸羅(3),於身語心善能防護,永不退轉,乃至菩提。



【註解】



(1)七眾: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眾為出家眾,後二眾為在家眾。



(2)學處:即所學之處,一般即戒律。指比丘、比丘尼所遵循之戒條。



(3)尸羅:梵語音譯,即戒、持戒。是以意志抑制種種欲望。為一種意志之努力。



【講述】



第四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若眾生被貪欲、瞋恚、愚癡所纏繞,不論出家僧尼或在家男女,七眾若毀壞如來制定的戒律,作種種罪業,應當墮於地獄中,受種種苦難的報應,如聽聞我佛號,虔誠憶念持誦,由於佛威神加被力的緣故,全部惡業都消滅,斬斷諸多煩惱,尊敬、奉持戒律,防備和保護身口意,造諸善業,永遠不會退轉,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四種微妙大願。曼殊室利。又彼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皆以寶成,常有香氣,如妙旃檀(1),復以香樹而為行列,天妙珠瓔摩尼等寶處處垂下,多有浴池,天寶嚴飾,香水盈滿,眾德皆具。於其四邊懸妙繒彩,街衢八道隨處莊嚴。所有眾生無諸煩惱及憂悲苦。亦無女人。多是住地諸菩薩眾。勝妙音樂不鼓自鳴,演說大乘微妙深法。若有眾生聞此音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註解】



(1)妙旃檀:旃檀木,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為粉末,可為檀香,或制香油。有白、赤二種。白檀可療治熱病,赤檀可祛除風腫,皆能除疾安身。烏洛迦旃檀更具消除蛇毒之效。故稱有如此香氣之旃檀樹為妙旃檀。



【講述】



世尊告訴曼殊室利,這就是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應、正等覺修菩薩道時在因地發四大微妙誓願。曼殊室利呀,那個佛如來所居住的佛土寬闊、博大、莊嚴、清淨,由各種寶石砌成平整的地面,散發著妙旃檀芬芳的香氣,各種香樹排列成行,處處垂掛著美妙的珍珠、瓔珞、摩尼等各種寶石,各種寶石裝飾浴池中,香水充盈,具備各種高尚功德,四周懸掛美妙的長幡、彩帶,八條街道寬廣、莊嚴,所有眾生都沒有各種煩惱和憂愁、悲哀、苦悶,也沒有男女欲愛。他們是住在此佛土的各位大菩薩們,不用吹奏而自然鳴唱奇妙動人的音樂旋律,都在宣講大乘微妙、深奧的佛法。若眾生聽聞此聲音,都能證得不退轉之無上菩提。



曼殊室利,彼佛如來由昔願力,善巧方便成就佛土,圓滿莊嚴坐菩提座。作如是念:於未來世若有眾生,為貪瞋癡之所纏繞,眾病所逼,怨家得便,或時橫死,復由惡業墮地獄中受大劇苦,彼佛見此苦惱眾生,為除業障(1),說此神咒(2),令彼受持,於現世中,得大利益,遠離眾苦,住菩提故。即說咒曰:



【註解】



(1)業障:由前生所作種種罪惡,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如所作所為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



(2)神咒:神秘的咒語,即陀羅尼。



【講述】



釋尊告訴曼殊室利,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由過去因地所發弘願,善巧方便,成就佛土,安住於完美莊嚴的菩提座位上,作這樣的想法,於未來世,若有眾生受貪、瞋、癡三毒纏繞,眾側逼身,怨仇人家得了便利,或遭橫禍身死,或做惡業,遭受惡報懲罰,墮地獄中,受苦難的煎熬,此佛看到苦惱眾生,為拔除罪惡業障,說此威力無比神咒,讓眾生領受憶持,於現世中,就能得到很大利益,脫離眾苦,安住於菩提道。於是演說大陀羅尼咒如下:



呾侄他 悉睇悉睇 蘇悉睇 謨折你 木剎你 目帝毗目帝 唵末麗毗末麗忙揭例 四嚂若揭鞞曷喇呾娜 揭鞞薩婆頞他 婆但你 缽囉摩頞他娑但你末捺細 莫訶末捺細 頞步帝 頞室步帝 毗多婆曳 蘇跋泥去 跋羅蚶摩 瞿俠祛跋囉蚶摩柱俠帝 薩婆頞剃數 阿缽囉匝帝薩跋呾囉阿缽喇底歇帝折睹殺 瑟致勃陀俱胝 婆俠帝 納摩娑婆 呾他揭多喃 莎訶



爾時世尊,說此大力大明咒(1)時,眾中所有諸大菩薩、四大天王(2)釋梵王(3)等讚言:「善哉!善哉!大悲(4)世尊。能說如是(5)過去如來大力神咒,為欲饒益(6)無量眾生,竭煩惱(7)海,登涅槃(8)岸,除去疾病,所願皆滿。」



【註解】



(1)大明咒:指放大光明以破除眾生迷暗的陀羅尼。明是咒的別名。大明就是大咒。



(2)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3)釋梵王:帝釋天與梵天。



(4)大悲:偉大的悲心。拔眾生苦叫做悲。



(5)如是:如此的意思。



(6)饒益:給人豐富的利益。



(7)煩惱: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能擾亂眾生身心,令人心煩意亂的見思惑,叫做煩惱。



(8)涅槃:華譯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又譯做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又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講述】



當佛說此威力無比大明咒時,眾中所有十方三世一切大菩薩,四大天王、釋梵王等齊聲讚美:「好極了,好極了,你以偉大的悲憫心,演說過去如來如此威力無比神咒,為拔除無量眾生的種種煩惱,使眾生獲最大利益,脫離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治癒疾病,使眾生所有願望都能滿足。



佛告大眾:「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國王、王子、大臣、輔相、中宮(1)婇女(2),情希福德,於此神咒起敬信心,若讀若誦,若為他人演說其義,於諸含識(3)起大悲心,晝夜六時香華燈燭,慇重供養,(4)清淨澡浴,持八戒齋至誠念誦,所有極重無邊業障悉皆消滅,於現身中離諸煩惱,命欲終時諸佛護念,即於彼國蓮花化生。(5)」



【註解】



(1)中宮:即太監,管理王宮事務。



(2)婇女:王宮中照應帝王和後妃的女子。



(3)含識:一切眾生。



(4)供養: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憫、愛護的意思。



(5)化生:四生之一,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都是化生的。



【講述】



釋尊告訴大眾,如有清淨信仰的男子、女人、國王、王子、國家眾臣大官、太監、宮女想有稀罕的福德,對此神咒恭敬、奉持,若朗讀或背誦,為別人講解妙義,對諸眾生起悲憫心,虔誠地洗澡、淨衣,於晝夜六時中香華燈燭恭敬供養,守持八戒齋,誠心誠意地持誦此咒,所有極大無邊無盡的業障,全部消滅,在現在脫離各種煩惱,臨命終時,受眾佛保護憶念,則能在那個佛土托蓮花而化生。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憂,佛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為眾說法。又彼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皆以寶成,細滑柔軟,常有香氣,無憂苦聲,離諸煩惱,亦無惡趣及女人名。處處皆有金砌浴池,香水盈滿,寶樹行列,花果滋茂,勝妙音樂,不鼓自鳴,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國(1)功德莊嚴。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註解】



(1)無量壽國:阿彌陀佛的國土,即西方極樂世界。講述



【講述】



釋尊告訴曼殊室利,此去東方,過七個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國,有個世界,名叫「無憂」,有佛祖名「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應、正等覺。現正為眾生講演大乘佛法。那個如來所居的佛國,地面寬廣遼闊,莊嚴、清淨,地平整如掌,以寶石砌成,國土精細、光滑、柔軟,飄灑著芬芳香味,沒有憂愁、痛苦聲音,脫離眾多煩惱,也沒有惡趣三塗及女人名,處處可見金砌的浴池中充盈著香水,花樹、果樹茂盛生長,排列成行,美妙音樂,不用演奏,自己鳴唱,就像西方阿彌陀如來的極樂世界一樣,功德莊嚴。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無憂最勝吉祥王如來、佛、世尊,在修行菩薩道因地發四大弘願。這四大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常為憂苦之所纏逼,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憂悲及諸苦惱悉皆消滅,長壽安穩,乃至菩提。



【講述】



第一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若眾生常常被憂愁、苦難所纏,不得解脫,如聽聞我的佛號,並誠心實意地憶念持誦,由於佛加持力的緣故,所有憂傷、悲哀和各種苦惱全部消滅,過安寧、康樂、長壽的生活,直至證得無上佛果。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諸惡業,生在無間黑暗之處,大地獄中受諸苦惱,由彼前身聞我名字,我於爾時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見光時,所有業障悉皆消滅,解脫眾苦,生人天(1)中,隨意受樂乃至菩提。



【註解】



(1)人天:人趣與天趣,即人間與天道。



【講述】



第二大願:我來世證得佛果時,若眾生造作各種罪惡行為,生在無有間斷的黑暗地獄之中,受眾多痛苦、苦惱。由於前身聽聞我的佛號,這時,我身放光明,照耀受苦者,由於佛的加被威神之力,而見到光明,所有業障全部消滅,解脫各種痛苦,而生在人、天道中,隨其意願,享受歡樂,直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諸惡業,殺盜邪淫,於其現身受刀杖苦,當墮惡趣,設得人身,短壽多病,生貧賤家,衣服飲食悉皆乏少,常受寒熱饑渴等苦,身無光色,所感眷屬皆不賢良。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隨所願求,飲食衣服悉皆充足,如彼諸天,身光可愛,得善眷屬,乃至菩提。



【講述】



第三大願:我來世證得正等正覺時,若眾生造作殺人、偷盜、邪淫等眾多惡業,在他的現身受刀杖、鞭撻的痛苦,應當墮入惡趣三塗,假設投生為人身,會短命多病,生於貧苦、低賤家中,衣服、飲食全部缺少,經常受寒冷、炎熱、饑餓、口渴等眾苦折磨,身體無光澤潤滑,所遇到的眷屬都不善良賢慧,若聽聞我的佛號,專心持誦憶念,由於佛加持之威神力的緣故,隨眾生的願望,飲食、衣服都會豐足,像諸天神的身體光澤可愛,得到善良的眷屬,直至證得無上佛果。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常為藥叉(1)諸惡鬼神之所嬈亂,奪其精氣(2),受諸苦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諸藥叉等悉皆退散,各起慈心,解脫眾苦,乃至菩提。



【註解】



(1)藥叉,即夜叉,漢譯捷疾鬼,它能在空中飛行。是惡鬼之名。



(2)精氣:中國古代道家、養生學家的名詞,指維持人體生存和健康長壽的元精、元氣(不是一般的呼吸之氣)。



【講述】



第四大願:我來世證得無上佛果時,若眾生被藥叉等各種兇惡鬼神糾纏、擾亂,奪取眾生精氣,受痛苦、煩惱折磨,如聽聞我的佛號,並專心持誦憶念,由於佛的加被威神之力,眾藥叉都倒退、散離,並生起慈悲之心,解脫眾多苦難,直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所發四種微妙大願。若有眾生聞彼佛名,晝夜六時稱名禮敬,至心供養,於眾生處起慈悲心,業障消滅,解脫憂苦,無病長壽,得宿命智(1),於諸佛土,蓮花化生,常為諸天之所衛護。曼殊室利,稱彼佛名能生如是無量福業,而彼佛土願力莊嚴,殊勝功德,聲聞獨覺所不能知,唯除如來應正等覺。



【註解】



(1)宿命智:六神通中的宿命通智慧,是能知過去世生命與做過什麼事情的神通智慧。



【講述】



佛告訴曼殊室利,這就是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應、正等覺所發四種微妙殊勝誓願,若眾生聽聞我佛名號,晝夜六時誠心誠意地恭敬禮拜、供養、持念佛號,使眾生生起慈悲心,業障消滅,解脫憂愁苦痛無病長壽,得到宿命通的智慧,將在無憂佛國,托蓮花化生,並得到眾多天神的保衛、愛護。佛又告訴曼殊室利,持誦那個佛的名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能生這些無數無量的福德,而這佛國世界偉大弘願,莊嚴殊勝的功德,聲聞、獨覺乘,是不能理解的。只有如來、應、正等覺能夠知曉理解。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法幢,佛號法海雷音如來、應、正等覺,今現說法。曼殊室利,彼佛世尊所居國土清淨無穢,其地平正,頗梨(1)所成,常有光明香氣芬馥,以帝青寶而為城郭,有八街道,砌以金銀,樓閣殿堂,飛甍戶牖,欄楯莊飾,皆眾寶成,天香寶樹隨處行列。於其枝上掛以天繒,復有寶鈴處處垂下,微風吹動出妙音聲,演暢無常苦空無我,眾生聞者,捨離欲纏,習氣漸除,證甚深定。天妙香花,繽紛而下,於其四面,有八浴池。底布金沙,香水彌滿。曼殊室利。於彼佛土,無諸惡趣,亦無女人,蓮花化生,無復煩惱。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註解】



(1)頗梨:即玻璃。



【講述】



釋尊告訴曼殊室利,從我們這個世界向東方去,經過八倍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法幢,號稱法海雷音如來、應、正等覺,現在正演說大乘佛法。釋尊又告訴曼殊室利,這個佛、世尊所居住的佛土清淨無煩惱,地面平整,由玻璃寶所成,處處充滿光明,香氣芬馥,用帝青寶作成城廓,由金銀砌為八條寬廣大道,樓閣、宮殿、小樓屋上飛簷及窗戶、欄楯,都由各種寶石裝飾,處處天香寶樹,排列成行,樹枝上懸掛著天繒彩帶。隨處可見垂下的寶鈴在微風吹拂下演奏美妙動聽樂章,都在讚頌佛法的無常、苦、空、無我。眾生聽聞,捨離欲望糾纏,壞習氣逐漸消除,證得甚深禪定。美妙奇異香花,紛紛落下。此佛土四面有八浴池,底佈滿金沙,香水彌滿。釋尊又告曼殊室利,那個佛土無諸惡趣三塗,也無男女欲愛,都是蓮花化生,沒有煩惱。佛如來在修行大乘菩薩道時,在因地發四大誓願。這四大誓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生邪見家,於佛法僧不生淨信,遠離無上菩提之心,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無明(1)邪慧(2),日夜消滅,於三寶所深生正信,不復退轉,乃至菩提。



【註解】



(1)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2)邪慧:邪指左道。慧即智慧。不明因果,違反正理的一切知見,障蔽智慧,叫邪慧。



【講述】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證得大菩提時,若有眾生不幸失去正見,誤入邪門外道,不能清淨信奉佛法僧三寶,遠離究竟無上的菩提心,只要聽聞我的佛號,並誠心誠意持誦,由於佛加持力的緣故,無明邪門外道迅速消滅,深信並皈命三寶,安於佛法正見,永不退轉,直至證無上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生在邊地(1),由近惡友,造眾罪業,不修善品,三寶名字曾不經耳。命終之後,墮三惡趣,彼諸眾生暫聞我名者,由是力故,業障消除,遇善知識,不墮惡趣,乃至菩提。



【註解】



(1)邊地:邊隅之地,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有地名懈慢界,亦名胎宮,往生於那裏的人,五百歲間不得見聞三寶。



【講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究竟證得大菩提時,若有眾生,生於邊隅之地,遠離佛法正見,親近惡友,造種種惡業,不修善業,從不聽聞三寶名字,命終之後受報,墮入惡趣,那些眾生暫時聽聞我名,由佛的加被力的緣故,所有業障都會消除,轉而親近善知識,而不墮惡趣,直至證得無上佛果。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所須,悉皆乏少,由此因緣生大憂苦。為求覓故,造眾惡業,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乏少,隨念皆得,乃至菩提。



【講述】



第三大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若有眾生飲食、臥具、醫藥、生活所需都很缺乏,由此原因而心生憂愁、苦惱,為尋求飲食而造眾多惡業,若聽聞我的佛號,專心憶念,由於佛的加持力,所有缺乏的資生用品,隨願都能得到滿足,直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由先惡業,共相鬥諍,作不饒益(1),弓箭刀杖,互為傷損,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不相損害,不善之念尚自不生,況於前人欲斷其命,常行喜捨乃至菩提。



【註解】



(1)饒益:給人豐富利益。



【講述】



第四大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若有眾生,因先世的罪業受報,相互仇恨爭鬥,損害利益,以弓箭、刀杖相互傷害,若聞聽我的佛號,專心持誦憶念,由佛的加持力,使相互對立雙方都生起慈悲之心,不相損害,罪惡念頭不再生起,即使以前欲害其性命的冤家,也常行喜心、捨心,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四種微妙大願。若有淨信男子女人,聞彼佛名,至心禮敬,慇勤供養,受持念誦,業障消滅,得不退轉菩提之心,具宿命智,所生之處,常得見佛;無病長壽;命終之後生彼國中,衣服飲食資生之具,隨念皆至,無所乏少。曼殊室利,彼佛世尊,具足如是無量功德,是故眾生常當憶念,勿令忘失。



【講述】



釋尊告訴曼殊室利,這就是法海雷音如來、應、正等覺在修行菩薩道因地所發四種微妙弘願。若有信心的清淨善男子和善女人們聽聞那個佛名號,專心恭敬,慇勤供奉持誦,業障迅速消滅,正法、菩提之心永不退轉,具有宿命通智慧,所生之處常能看見佛,聽聞佛的教誨,無病而長壽。命終之後生於佛土中,衣服、飲食、生活資具隨念都來,不會缺少。佛又告曼殊室利,此佛世尊具有如此無量無邊功德,所以眾生應當常常憶念受持,不得忘記和失去。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善住寶海,佛號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應、正等覺,現在說法。曼殊室利,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講述】



釋尊告訴曼殊室利,從我們這個世界,向東方去,經過九個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國,有個世界名叫善住寶海,有佛祖名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應、正等覺,現正在演說大乘法門。曼殊室利,那個佛如來在修行菩薩道時,在因地發四大弘願,這四大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眾惡業,種植耕耘,損諸生命,或復興易,欺誑他人,戰陣兵戈常為殺害,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資生之具不假(1)營求,隨心滿足,常修眾善,乃至菩提。



【註解】



(1)不假:不借用。



【講述】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若有眾生造眾多惡業,種植耕耘,損害生命,或經商欺騙別人,在戰場上以兵戈殺害他人,若聽聞我的佛號,專心持念,由於佛加被之緣故,生活資具不用靠營生而求,隨心願皆得滿足,常修眾善行,直至證得無上佛果。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十惡業(1)、殺生等罪,由此因緣當墮地獄,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於十善道(2)皆得成就,不墮惡趣,乃至菩提。



【註解】



(1)十惡業:又名十不善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欲、瞋恚、愚癡。



(2)十善道:即十種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



【講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證得無上佛果時,若有眾生造十惡業、殺生等罪惡,由此惡業故應墮地獄受苦,若聽聞我佛名號,誠心持誦憶念,在十善道中修行,都能成就,不至墮入惡趣三塗,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不得自在(1),繫屬於他,或被禁繫、杻械、枷鎖、鞭杖,苦楚乃至極刑,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厄難,皆得解脫,乃至菩提。



【註解】



(1)自在:進退無礙的意思,指吾人的心完全脫離了煩惱的束縛而通達無礙。



【講述】



第三大願:我來世成佛時,若眾生於煩惱中,失去自由,被他人捆綁,或犯法被監禁,被鐐銬、枷鎖繫縛,身受鞭撻,甚至將受殺戮極刑時,若聽聞我佛名號,一心皈依持誦,由我佛的慈悲、福德和威神之加被,所有災難,困苦都能解脫,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眾惡業,不信三寶,隨虛妄見,棄背正理,愛樂邪徒,謗毀佛經,言非聖說(1),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當墮地獄,無有出期;設得為人,生八難處,遠離正道,盲無慧目。如是之人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解脫眾難,常生中國,受勝妙樂,乃至菩提。



【註解】



(1)聖說:聖者所說的話,指佛所說之法。



【講述】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正等正覺時,若有眾生造種種惡業,不信奉佛法僧三寶,追隨虛假、違背正理的知見,親近邪門外道,誹謗詆毀佛經,宣傳邪說非理,恭敬奉持外道典籍,不但自己作,還教別人誤入歧途受其迷惑,應墮地獄,無有出頭之日;假設投生為人,生於八難處,遠離佛法,盲目,沒有智慧。這樣的人若聽聞我佛聖號,誠心誠意持誦信奉,由於佛加持之故,命終之時,佛法正念顯現,苦難速得解脫,常投生於佛法盛行之中國,享受殊勝美妙音樂,直至修成佛果。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四種微妙大願。曼殊室利,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與上妙寶如來世界等無有異。



【講述】



佛告曼殊室利,這就是那個佛、如來、應、正等覺修行菩薩道在因地所發四種殊勝微妙誓願。曼殊室利,那個佛國土功德巍巍莊嚴,與上面妙寶世界、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世界相同,沒有差別。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1)。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曼殊室利,彼佛世尊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云何十二?



【註解】



(1)淨琉璃:藥師如來的淨土,那個國土的佛號稱琉璃光。淨琉璃是依報世界,琉璃光是正報佛名。世界名淨琉璃,即常寂光淨土,以究竟清淨真如為體。藥師如來徹底破除無明障礙,證得最清淨法界,所以對所證成的境地——國土來說,即名為淨琉璃世界;而不離法界,圓滿具大智慧,光明遍照,能破一切愚癡暗昧。



【講述】



釋尊告訴曼殊室利,從我們這個世界,向東方去,經過十倍恒河沙那麼多的國土,有一個佛國世界,名叫淨琉璃,有佛祖名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曼殊室利,那位世尊從前修菩薩道,在因地發過十二大願。這十二大願是: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1)照無邊界,三十二相(2)八十隨好(3)莊嚴其身,令諸有情,如我無異。



【註解】



(1)自身光明:藥師說他將來成佛時,要身放光明,照遍一切世界。佛的慈光是隨時隨地照耀著,充滿著,只是眾生因無明煩惱的障蔽,常在光中而不見光。修學佛法若能精勤進修,除去煩惱的塵垢,必能沐浴於佛的慈光中。



(2)三十二相:是為印度公認的大人相,特別為男子的勝相,如佛足底的平滿相,千輻輪相,佛身的紫金色相,垂手過膝相,頂髻相等。這些相,依印度當時的相法,為最高貴最莊嚴的福德相。輪王或如來,才完滿的具足。



(3)八十隨好:是隨身體的某部形態,所有某種美的特徵,如佛手柔軟,毛髮光澤,面容豐滿等。佛法本不著相,但為了導引眾生,令眾生喜歡生信,所以藥師如來因地中,要發願具足這種福德莊嚴相。藥師佛的本願,不但希望自己身相光明,眾好具足,同時還希望,令所有一切有情皆如自己一樣,平平等等,無有差異。



【講述】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自身能放射大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圓滿莊嚴自己的德相。使一切有情眾生,皆如自己一樣,平等沒有差異。



依照這第一大願的大意,可以從兩方面說:



1、從淨琉璃世界的生佛平等說:生於東方淨土,身相圓滿,與佛無異。但不能說一切有情皆如此,因為現實的眾生界,並不曾真的如此平等。



2、從一切眾生佛性說:一切眾生性,本都是光明遍照,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的。只因為眾生為無明所覆,不曾開顯,所以隱而不現。這要到成佛,方能如實證知。故《華嚴經》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未能證得。」在佛的心境,照見一切眾生,確是平等不二的。從這個意義說,佛證得無上正等覺時,大地眾生無不是佛,眾生與佛原為平等。但從眾生邊看,眾生苦惱,愚癡暗昧,於一切諸法實相,從來不知不見,痛苦流轉,何能與佛平等?因此,有人說我們是凡夫,不要妄自尊大;儘管生佛平等,而我們還是眾生。有人說:我們要深信自己是佛,如禪宗要人直下承當自心是佛;密宗要人起佛慢,說即身成佛。這些話,可說都有一分道理。我們是凡夫,所以要修行辦道;因為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可修行成佛。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1),內外清徹,光明廣大遍滿諸方,焰網莊嚴過於日月,鐵圍中間,幽冥(2)之處互得相見。或於此界暗夜遊行,斯等眾生見我光明,悉蒙開曉,隨作眾事。



【註解】



(1)身如琉璃:藥師如來,徹底揭去無明暗影,刷除煩惱污泥,本身佛性畢竟顯發,故說身如琉璃。



(2)焰網:即光光相輝映結成網路,而此琉璃光身,即善安住於由光線所組成的光明奪目的焰網之中。



(3)幽冥:即三惡道無真理光之處。



【講述】



此文與第一大願的意義有關而用意不同。上願重於佛的法性身,顯示生佛平等。此願重在從法性而起應化身,開曉眾生。



藥師如來,所發的第二大願是說:願我來世,究竟證得大菩提時,身相猶如琉璃寶,內外都極明亮清徹,光明廣大遍滿各方。佛身的光明熾盛,光光相照,形成一種莊嚴的焰網,勝過於世間的日月之光。



藥師如來的身光,照及幽冥的苦惱眾生,眾生得到佛光的照耀,就得到開曉,就可隨自己的意趣,做他所樂意做的種種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