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Rebecca Ko☆╮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手是用來探索的

2007年11月05日
公開
24

嚴禁打孩子的小手 打孩子小手的做法太有誘惑力了!許多父母都不用想就會這麼做,但是請考慮一下這麼做所帶來的後果。蒙特梭利是打孩子手心的早期反對者之一,她認為孩子的小手是用來進行探索的工具,是孩子天賦的好奇心的延伸。打孩子的小手實際上是向孩子傳遞了強烈的負面信息。我們採訪過的所有敏感父母都贊成對孩子小手嚴禁進行體罰的,研究也支持了這個觀點。心理學家們研究了一群16個孩子,他們都是14個月大,與各自的媽媽一起玩耍。當其中的一組孩子試圖用手去抓一個不允許的東西時,他們會被打一下手;而另一些孩子則不會受到體罰。在7個月之後對這些孩子進行的跟蹤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受到體罰的孩子探索周圍環境的技巧比較低。比體罰更好的做法是將孩子和不允許碰的東西隔離開來,或者對孩子的探索過程進行監督指導,並且防止孩子的小手受到傷害!! 對小手進行指導 孩子探索中的小手總是在搜尋著可以抓在手裡的東西,因此有必要給這個年幼的探索者一些東西相關的語言聯想,幫助他挑選哪些東西是可以用手碰的。對於安全的東西,你可以說:可去碰;而對於嚴禁觸摸的東西,可以說:不能碰;對於臉和動物,可以說:輕輕碰。為了調教任性的,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你可以試一試鼓勵他"用一個手指去碰一碰試試看"。如果孩子想碰的東西你認為完全應該去碰,你可以聯想到另外一些詞,比如"使勁去碰","值得去碰"。 要尊重見東西就抓的小傢伙 你初學走路孩子手裡拿著一罐橄欖,你預見到不用多久她就會把橄欖弄得滿地都是,於是急忙從她手裡把罐子奪了過來,並想都不想,立即發起脾氣,要她別再弄罐子。這麼做,你確實可以免去打掃地板的麻煩,但是却惹來孩子情緒上的麻煩要你操心。 從孩子的手中把她珍視的東西奪走,這種做法在社會生活當中無論如何是不恰當的;這有違孩子的天性,而且這也是不好的教養。"別亂抓東西"你對她說,而正是你把她拿去的東西又抓了過來。把罐子從她手上奪過來一定會讓她感到憤怒,而且還會進一步加重了好亂抓東西的心思。 實際上有更好的辦法,對於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你可以和她進行目光接觸,把她的注意力轉移到她喜歡的東西上去。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你會告訴她你會幫助她打開罐子,讓她拿一粒橄欖,並且指給她看你要把這罐橄欖放在什麼地方。這樣的做法絕對是在禮貌和尊重當中進行的一種練習,採取了"大人指導"的方式。大人希望孩子做到的行為需要大人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盡量少用玩具來哄寶寶 哄寶寶,讓寶寶安靜下來,這是一項繁重的工作。我們會用搖床,唱歌的teddy bear、電動玩具等等東西來哄寶寶。為了讓照顧bb變得容易一些,勞累的父母往往會抓過這些人造玩意來哄寶寶玩。當父母需要走開一會兒的時候,偶爾可以用這些東西作為代替品來哄寶寶。但是,經常性使用這些代替品會破壞你對孩子的教養。在帶孩子很吃力的時候,你應該使用自身的才智來提高自己的創造力,耐心和自信心----所有這些都是你教養孩子所必須的。如果你過度使用那些人造代替品,那麼你的寶寶很有可能就學會從物質中尋求安慰,而與人在一起反而會感到不舒服。當你流連於嬰兒用品商店的時候,且慢拿出你的信用卡來付款。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過多地依賴那些人造的替代品會讓你以後感到失望,你會認識到沒有任何代替品可以幫助你養育,管教自己的孩子。

哄孩子的五大秘方

2007年11月02日
公開
18

1. 轉移並提高興趣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對某一事物的注意力並不能維持長久時間,他們的興趣往往容易轉移。家長可利用這一特點來制止孩子的哭鬧,並引導他破涕為笑。 有時你正在教孩子認字時,孩子突然玩興大發或受到一點小挫折後就會不想認字,若果你想強迫他繼續,他肯定會噘起小嘴然後大哭。這時,你可能需要改變一下做法,改用遊戲的方式來轉移注意力,他就比較容易接受和感興趣。比如,將小熊維尼、米老鼠等玩具布偶排齊坐好,對孩子說:「看,小朋友和你一起認字,讓我們來比一比誰認的字最多。」她可能就會破涕為笑。 於是,你可以開始隨心所欲地教,孩子則聚精會神地學,一會兒工夫,這項學習就在愉快的氣氛中結束,並且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2. 表揚並給予激勵 有時候,孩子為了表現自己能幹,而不小心使自己受了傷,這時,他往往會大哭以示委屈。這時,您最好用表揚激勵的方法,鼓勵孩子勇敢堅強,逐漸培養他耐受挫折的心理素質。 3到5歲的孩子對諸多事情感興趣,甚至很多家務都要搶著做。看見媽媽洗衣服,他會過來說:「我的衣服要自己洗。」看見爸爸拖地板,他也會說:「爸爸,地板我來拖吧!」甚至在父母包餃子時,他也會湊熱鬧地拿起餃子皮……也許您注意到了孩子的參與意識,會特意留一點「任務」給他們。但在過程中,孩子難免「英勇負傷」,不是肥皂水濺到了眼睛裏,就是在自己擦過的地板上滑一跤;不是手上擦破了一點皮,就是…… 開始遇到這類情況時,孩子通常會用哭來引起家長的同情。而此時,就需要您及時給他安慰、鼓勵,並告訴他,勇敢的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是不哭的。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堅強起來。 3. 不予理睬給予冷落 孩子經常會無理取鬧,任性地大發脾氣。這時,最好還是暫時不要理睬他。在一定時間的冷落中,他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停止哭鬧。同時,從大人嚴肅的神情中,他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任性自私的毛病也會慢慢改正。 3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有的已經顯露出「當家」的風範,特別是家長帶著她們出門時儼然一個小管家,甚至連家長的東西都不許別人碰。如媽媽帶歡歡去朋友家拜訪,朋友的孩子看見了媽媽包上的小飾品忍不住就拿起來看看,歡歡見狀大叫:「是我媽媽的!」看到那個孩子仍然不鬆手,就大哭起來。 這種情況發生時,您最好來個冷處理,拉過朋友的孩子一起玩,把她冷落在一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大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主動上前承認並與其他小朋友言歸於好。經過幾次類似的事件,孩子就會大度許多。 4. 直接批評給予教訓 孩子常常會「狐假虎威」故意踢打別人,有時還故意弄壞小朋友的東西。看自己闖禍了,就惡人先告狀地大哭。每當此時,大人應該批評孩子,讓他記住「不尊重別人是錯的,欺負別人更是不應該的」。只有這樣,他才容易學會與人友善相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其實,兒童的行為是家庭教育的折射。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如果從小聽到的是充滿暴力的說教,並且長輩們對此不忌諱,那麼,在孩子的心裏就有可能播下暴力的種子,長大後,他就有可能用他從小所學到的、令他刻骨銘心的暴力方法解決他所遇到的難題。 5. 緩解壓力 或許我們一直都認為年紀小小的孩子必定是無憂無慮、幸福快樂的!可是,小寶寶當真沒有壓力嗎?當然不是!因為嬰幼兒有本身的成長與行為發展特徵,加上父母可能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所要求或訓練,如此,寶寶的壓力便隨之而生。所以,當父母在面對小小孩自我意願表達或追求獨立之際,雖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但若是完全加以嚴厲的要求或處罰,也非絕對良好或有效的方法。唯有瞭解每個孩子的個性或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因應不同的個性或特性來調整自己的要求;避免用批評、威脅或體罰的方式來對待;把對孩子的要求,和快樂的活動相聯結,如此才能減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感。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家庭教育與兒童行為的關係那樣,如果兒童生活在: ●批評的環境裏,他就學會自責; ●敵意的環境裏,他就學會打架; ●嘲笑的環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羞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忍受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忍耐; ●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讚揚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抬高自己的身價; ●公正的環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安全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具有信念; ●贊許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愛; ●互相承認和友好的環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上去尋找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