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吃素的媽

新改版就剛好來記錄妹妹雲從小班開始的生活記錄囉~

新改版就剛好來記錄妹妹雲從小班開始的生活記錄囉~

轉-音樂琴緣

2011年04月28日
中年的玩具�烏克麗麗琴緣
【聯合報╱段莉芬】

2011.04.27 01:44 am



圖�甘和栗路
去年底買了一把胡桃心木製的烏克麗麗(Ukulele),到今天剛好一個月,已經可以拿著詩歌本自彈自唱了。自彈自唱的感覺好奇妙!突然想起早已麈封的童年往事:很小很小的時候,爸爸買了一個很小的玩具鋼琴送我,我常常坐在地板上,胡亂的彈,自以為是的唱。那時住在眷村裡,還沒上小學。這個記憶我幾乎忘了,直到此刻,突然間回想起那樣童稚的往事──原來,小小的音樂種子早已埋藏在我的心靈深處。

小時家境並不富裕,我沒有學過琴。爸爸孤身從大陸來台,軍職退伍轉任國中教職,遠離家園,外無奧援,要養活一家子已經很吃力了,所以除了那個玩具小鋼琴外,父親並沒有能力送我去學琴。我只能站在鋼琴老師的窗外,壓抑著渴望,羨慕的看那一長排的黑白鍵。直到研究所畢業後,任教專科,拿到第一筆薪水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分期付款買YAMAHA鋼琴;但因天資不足,花了四年才彈完小朋友拜爾。結婚後漸漸荒疏了學琴的夢,等有了孩子,鋼琴成了客廳中的擺設而已。去年年初因緣際會開始學豎琴,到了年底又加了烏克麗麗,美妙的樂音終於撥響了心弦,引領我走上追求真善美的旅途……

我的豎琴情緣來自個人的神祕經驗。父親過世四年,我始終想念不已。去年年初的主日禮拜時,不知是不是因為太想念爸爸,我竟然彷彿看見親愛的爸爸在天上彈奏金色的豎琴。這景像強烈引發我想要學習豎琴的動機:如果,爸爸在天上彈豎琴,我能在地上也彈,天上人間合奏,豈不美好!

也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從起心動念到找老師、買琴,一路都有奇特的機緣,彷彿上天早已為我量身訂做預先安排好了的一般。我遇到非常好的豎琴老師,她在第一堂課就建議我買國外手工豎琴。去試聽時,深深體會一見鍾情的共鳴,於是費了一番苦心與等待,訂購的琴飄洋過海來到家中。十二月聖誕晚會,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的豎琴獨奏。美妙的琴音掩蓋過稚嫩的琴技,得到許多讚賞;不但如此,冥冥之中我強烈的感受到父親就在一旁與我合奏,內心十分的滿足!

至於學烏克麗麗,是因為我從彈奏豎琴愛上弦樂,而我的愛爾蘭36弦豎琴體形不小,只能擺在家裡彈奏,不方便外出時隨身帶著。但實在很想隨時都有弦樂可以親近那美妙的音樂世界,所以想要學一種不受空間影響的樂器,烏克麗麗於是走進了我的生命。

烏克麗麗像把小小的吉他;吉他有六弦,烏克麗麗只有四弦。琴身從21吋到23、26吋都有;和吉他相較,真的很像玩具。個頭雖小,但聲音響亮悅耳,琴弦不似吉他那麼硬;和弦單純;指法自由。

烏克麗麗的傳說

關於烏克麗麗的幾個傳說中,有「跳躍的跳蚤」和「來這裡的禮物」等說法。它大約是源自歐洲的樂器,可以為歡快的舞蹈伴奏,移民夏威夷的歐洲人在翻譯時,有了幾種不同的譯名故事:一是某夏威夷女王,以為它是「來」(lele)這裡的「禮物」(uku);一是跳舞的三弦琴Dancing ukeke(ukeke是夏威夷的三弦琴);一是英國將官帶braguinha(Ukulele的前身)見夏威夷國王大衛,人見該樂器又小又有活力,就叫它Ukulele(跳躍的跳蚤);一是歐洲移民家庭自製的四弦琴,他們自己介紹是Jumping Flea(跳躍的跳蚤),被翻譯成夏威夷語就是Ukulele。用跳蚤來形容它,雖然很生動,但我還是喜歡第一個說法,烏克麗麗是(上天)送來的禮物。尤其是我個人與烏克麗麗的關係更是如此。

去年十月分生日時,先生帶我們去斗六的特色餐廳摩爾花園用餐,在餐廳入口處收票的兩個女孩正在玩形似小吉他的烏克麗麗。那日明亮的陽光、那小小樂器隨手一揮發出的明亮又開朗的音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一月底時,工作上的緊繃與壓力讓我感到很需要有一種可以隨時陪伴的樂器,我就想到烏克麗麗。我有一種想到就做的急切性格,很奇妙的從買琴到找老師也是一路如有神助,一切水道渠成,自然而然;有位友人有感而發的說:「簡直是上帝為你預備的!」是啊,我也覺得在追求真善美的路途上,彷彿一直得到上天的厚愛與佑助。又或者如風行的《祕密》一書所言,若你衷心渴望,全宇宙都會協助你達成夢想!

接觸烏克麗麗一個月來,剛開始有些摸不著頭緒。我曾接觸過吉他,但沒學也不會,和弦看不懂也聽不懂。感謝我的神,好像靈感來了,某些暗自累積的能力突然間湧出,很快的就可以照著詩選的簡譜彈奏音階,自彈自唱起來,好像突然踏進了一個新的殿堂,好開心!

喜愛音樂 不會造成物質上的「占位」

不過,也只是初入門而已。即使只是這樣很基本的技巧,但可以看著譜,邊彈邊唱,就覺得像進了天堂一樣。天堂是敬拜讚美的地方,在世上所學的各式各樣的學問,將來有哪些會存留在天上呢?有哪些可以繼續「玩」下去呢?我想音樂一定是其中一項吧。

因為不耐煩一再的整理各種物品、文件、書籍、衣物,包含個人創作的種種作品,深深以為唯有音樂不會造成負擔。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彈奏樂器是在當下享受,美的感受存留在心中,卻不會造成物質上的「占位」。除了器樂本身以外,不會「生」出太多要管理的物件(琴譜什麼的畢竟有限)。我在藝術科系任教,自己每次辦個展,事前要買材料、工具;事後要收藏。常常感到收納作品及相關器材是件很吃力累人的事。同事中從事雕塑或繪畫,不論展示或收納,累積到一個程度時,簡直沒有倉庫是不行的。

我和丈夫都是學文史的,小孩也愛閱讀,我家的書不敢說比真正愛書的人多──那種書海氾濫的事例在學者文人之間不是少見的,但也實在夠煩的了!如果可以,我真想把家裡的書捐出去十分之九,只留十分之一。或者說,規定只能留最愛的百本就夠了,其他就當舊衣送回收箱吧。人生苦短,何苦做書奴!書奴不比衣奴高尚:都不自由,都自以為是,一個徒然裝飾外貌,一個自以為有學問,其實又有何兩樣呢?父親過世,母親一股腦把父親畢生的書與剪報處理個乾淨!母親的做法當時令我內心受傷,從受傷裡,回憶諸位過世師長的身後事,尤以方師鐸老師的做法最令我欽佩:方師鐸老師自己在生前就把書、衣服都處理得一乾二淨。因此我覺得身後事與其讓家人難以承當,不如自己先行整理了斷!

音樂抽象而無形,卻又具體而美妙,既是當下又是永恆。沒有後遺症,不會有負擔。這兩天看的時間管理的書,作者認為,要做時間的富豪,其中一個要項是越忙越沒閒情,越要花錢花時間在自己身上「去學東西」。唯有如此,才能轉變因為太忙而有都是為他人活的被剝奪感;唯有如此,才有我是「時間主人」的從容與餘裕。我很認同這樣的觀念。我不想等有錢有閒有條件了,才去學東西;那時老了,熱情也不再了;總是壓抑自己的熱情和想法,最後大概會變成無聊的老婦人,只愛看電視吧?

藉著琴弦,日日我都要沉浸在美妙的樂音中,讓心靈依著琴音往真善美的天地而去。

【2011/04/2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