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Ellen

安弟十一月食物泥大公開 - 二十全大補食物泥

2007年11月08日
安弟十一月食物泥大公開 - 二十全大補食物泥_img_1安弟十一月食物泥大公開 - 二十全大補食物泥_img_2

做食物泥入門 


認真做食物泥至今已有近三個月的經驗,食材也漸漸增加到二十多種, 為均衡分配營養,將澱粉,蔬菜和蛋白質分別用儲存杯(AVENT 及樂扣)冰凍儲存起來。新食材或用量不多的配菜如牛肉,昆布則是做成冰磚。


依Andy的食量一餐食物泥需要150 ~200c.c., 因此為了預備食量增加彈性,通常都會準備220 ~240的食物泥,所以前天冷藏解凍的食物泥至少有三罐分別為澱粉,蛋白質及蔬菜各 160c.c.的食物泥,早上則目測將三類食物泥各均分成三餐的綜合食物泥(如左圖);右圖則是回娘家時,阿嬤幫Andy作食物泥時,為達精準比例,除了澱粉,把其它類別的食物都製成冰磚。




























  澱粉 蛋白質 蔬菜 現打水果(調味)
基本菜單 1. 糙米+地瓜

2. 糙米+馬鈴薯 + 地瓜(冰磚)


1. 米豆或紅豆

2. 蛋黃 (現做, 一天一顆)


高麗菜牛蒡高湯 + 洋葱 +

青花椰菜 +  紅蘿蔔


香蕉 (一天三到四根)

蘋果 (半粒)


配菜   1. 牛肉 (冰磚) 或

2. 昆布 (冰磚) 或


3. 魩仔魚 (冰磚)


1. 南瓜 (冰磚)

2. 葉菜類 (冰磚)


鳳梨, 葡萄
一天三餐總量 一杯 / 160c.c. 一杯 /160c.c. 一杯 / 160c.c. 現打一次約200c.c. (註二)


安弟十一月食物泥大公開 - 二十全大補食物泥_img_3

心得:入門做法是陸續有新食材的加入中,且為了精準分配比例,因此基本菜單會依類別各裝成單杯,每天早上除了要分裝解凍的食物泥,還要打當天的果汁,有點小忙。


每次食物泥只做一類如今天做澱粉類,幾天後做蔬菜類,幾天後做蛋白質類,可以輕鬆利用空下來的儲存杯,只是每種必須輪著做,因此約二,三天就要做一次一類的食物泥。


進階做食物泥的方法


安弟十一月食物泥大公開 - 二十全大補食物泥_img_4

前幾天電話詢問我心目中的食物泥專家,小拎拎,她建議在食材有一定的量之後,可以考慮一次把所有食物泥都做好,由於不同的食材用不同的煮法,如燜燒,電鍋,快鍋或瓦斯水煮,所以同時做食物泥還是很方便的,做好食物泥後,再全打在一起,作成一杯即一餐的食物泥,如此可省去每天早上分裝食物泥的工作。只是做一次可能要花上3 ~ 4小時, 但累積的經驗可以讓每一次做整週食物泥的的效率變好,辛苦一次,可以輕鬆一整個星期。於是,決定改變做法,特別請了我母親,Andy的阿嬤大廚南下新竹來幫忙。


第一鍋:燜燒鍋 ==> 糙米1.5杯 + 地瓜五小條 + 米豆1杯 (註一) + 肋骨高湯底6杯


第二鍋:水煮蔬菜 ==> 高麗菜(半顆) + 牛蒡(一條,切片) + 紅蘿蔔(半根) + 洋葱(一顆) 煮成高湯,關火之前加入青江菜(葉菜類)


第一鍋中含澱粉及蛋白質,由於食物泥還會加入牛肉,魩仔魚或昆布冰磚,因此米豆的比例並沒有比較高。


打成泥前,先自第二鍋撈水煮蔬菜到食物調理機內,再加入第一鍋的澱粉與蛋白質,比例約為 1:2, 然後分幾梯次打成泥後,分裝在 AVENT的儲存杯內。食物泥若太稠,亦是加入剛熬出來的肋骨高湯,以利調理機的攪拌轉速效率。用V牌打食物泥,噪音大,但省事許多。


未來努力的方向


相信做食物泥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因為baby要吃,大人也要吃,如何能簡化做食物泥的繁瑣並且依然能顧全均衡的營養,同時也調整大人食物類別的完整與品質是下一個階段要學習的功課。也許大人的食物還沒調味之前,分食一些給baby,然後再從飯鍋裡挖個二碗飯,再加個蔬菜高湯或肋骨高湯,全放進V牌食物調理機打一打,應該會更省事吧!嗯,好好想一想,求神給我智慧能同時做大人與小孩的料理高手。


********************************
安弟十一月份安全食材更新
********************************


澱粉:糙米,地瓜,馬鈴薯


蛋白質:蛋黃,牛肉,米豆(黑眼豆),魩仔魚,昆布,紅豆(新食材)


蔬菜:高麗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葱,地瓜葉,青江菜,青花椰菜,南瓜,木耳,牛蒡(新食材)


水果:香蕉,蘋果,鳳梨,木瓜,葡萄


 


註一:下回處理糙米時,應改用電鍋,因燜燒鍋讓糙米幾乎吸乾高湯,打泥的過程會較辛苦。比例上,這次的地瓜太多,糙米太少,下回要改進。


註二:水果多打的原因是,不容易控制量,且是調味用,所以可依每餐的口味酌量加入調味與降溫加熱食物泥用。


註三:製冰盒不用太多,因為製成冰磚後,就可以取出裝在大盒子裡,依顏色辨識食物,十分方便;但僅適用配菜或是新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