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張無忌

《轉貼》我不要一個乖孩子

2008年03月21日
今天看到這一篇文章:

我不要一個乖孩子

其實我也擔心Megan太乖
我很喜歡陳文儀的觀點與文筆

《轉貼》如下:

作文課班上有個小女生,人很聰明,不過個性頗倔強。前次上課,她因為帶了玩具來,我要求她暫且收起來,因此她有點不高興。下課時,我請她幫忙打電話找媽媽,因為只有她媽媽持有電梯感應器,要請媽媽上樓,我才能離開。不過她忙著跟同學玩,我喚了她幾次,她都不理我,於是我忍不住提高聲音,小小的責備了她一下。小女生因此生氣了,斜睨著天,不肯看我。待媽媽上來,我向媽媽解釋了情況。媽媽要她跟我道歉,她不肯,我將她拉到我身邊,對她詳細解釋我必須打斷她玩的原因。不過,她顯然還在生氣,堅持不肯看我。

隔週上課前,我心裡還在想著:如果小女生還在生氣,我該怎麼做?想了幾個方案後,才安心去上課。沒想到,小女生當堂缺課,去醫院檢查身體。下課前,她蹦蹦跳跳的回來,一臉好奇的問同班的妹妹:「你們今天上什麼?」一聽到妹妹說我們今天唸了一個故事,馬上轉頭一臉豔羨的對我說:「老師!我也要聽!」

當場,我啞然失笑,心裡想:「唉!我真是『成人』之心度『小孩』之腹,孩子根本沒有隔夜仇,她早就忘了上週的不愉快,只有我還惦記著。」事後,跟她媽媽聊起,她媽媽告訴我,因為脾氣倔強的關係,小女生常常得不到老師的歡心,平常分數不佳,拉低了總平均。

我想了一想對她媽媽說:「其實我覺得這樣的孩子,是需要講道理給她聽的,而且,越是強行壓制,反而越得到反效果。」而且,我私心裡其實認為,孩子有點個性並不是一件壞事,只要能輔導她的倔強用在正途,或許將來她會比其他人更有成就。

我的兩個班上,都有幾個「皮蛋」,頑皮搗蛋的很。不過,我喜歡頑皮的孩子,他們上課反應很好,一雙手永遠高舉著準備回答問題,當老師開玩笑時,他們笑得比誰都大聲;而且天馬行空,往往可以說出很棒的想法,以及寫出很不錯的作品。只要稍微控制一下他們的多話、過動,頑皮的孩子常常是很優秀的。

我控制頑皮的孩子的方式,除了盡量讓課程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之外,就是約法三章,說話前要先舉手,如果違反約訂,他就得去坐特別座___離老師最遠的位置。通常孩子去坐了一下之後,就會因為想要參與討論、發表意見,而開始遵守「舉手」的規定。當然,因為我上課是小班制,一班才十來個左右的小孩,所以秩序尚容易維持。

不過,很可惜,這樣的孩子,在學校裡通常都得不到欣賞。

一個普通小學的班上,大概有三十個孩子。三十個吱吱喳喳的小猴子,吵起來真的很難以控制。難怪老師們總是特別偏愛那些守規矩、上課安靜、不亂發表意見、乖乖坐在座位上、寫字漂亮又整齊(小肌肉發育的比較早熟)的孩子。

而那些多話的、聒噪的、坐不住的、想法很多的、頑皮的孩子,則很容易被貼上標籤,變成老師的眼中釘,每天被扣獎章、罰站,久而久之,老師的評價也影響了同儕的評價,於是不是被同學排擠、就是因為一天到晚被責備而自信心喪失。有個孩子乾脆直接說:「那些蓋獎章的事,通通與我無關。」

聽了好不令人難過。

然而,「不乖」的孩子到底錯在哪裡?

錯在一個班上老師要照顧三十個學生,有人吵鬧會令她無法教學,因此只能用處罰的方式對待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其實政府何不將每班學生人數降低,一方面解決流浪老師的問題,一方面也增加教學品質?)

錯在我們的教學習慣,是老師說、學生聽,而不是學生說、老師聽。

錯在我們的教學都在「教室」裡,沒有其他的空間可供充分活動,跑、跳、消耗多餘的精力。

錯在我們的對孩子的成就評量只限於學業,而少了其他方面的瞭解。

其實叛逆的孩子多半很聰明。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當孩子開始叛逆時,其實是代表他開始尋求獨立人格的存在,為了要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他開始打破別人的價值觀,試圖尋找出 自己認同的新價值。

孩子在成人世界中,是弱勢的、是被管理的,因此他們也渴望模仿成人,握有權力跟影響力。因此,很多孩子會藉由打打殺殺、砍人、暴力的言語或戰爭型態的遊戲,流露出渴望擁有控制的「力量」。

除了過度的「過動」需要治療,大部分的孩子大肌肉需要鍛鍊與成長,以增強他未來求生的能力。因此,這是他坐不住、安靜不下來的原因。人類生物的本能,要求他這個階段應該要皮得像隻猴子、一天到晚試驗各種臨界點,讓他將來能夠趨吉避凶,適應弱肉強食的環境,增加存活的能力。

所以,在適度的管教之下,我們也得給孩子更多的耐性跟諒解。

老實說,有時候我反而擔心女兒「太乖」。太乖的孩子,在求學路上或許一帆風順,但是未來在職場上卻不見得有競爭力。太乖的孩子,容易臣服於高壓統治、不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太乖的孩子,容易依循既定的方向,不懂得變通思考。太乖的孩子,容易相信權威,喪失懷疑好奇的的能力。太乖的孩子,將來遇到困境,往往不容易出脫、樂觀以對。

有一次,女兒上自然課的時候,老師提議要改變下一次上課的地點,改成「植物園」。女兒聽了立刻擺出一張苦臉!因為我娘家靠近「植物園」,我們每個星期幾乎都會去,這個地點對她早已沒有吸引力。不過,當老師詢問:「贊成的舉手?」時,女兒眼見其他同學都舉手了,也緩緩的跟著舉起了手。

我看在眼裡,回家之後,就問她:「媽媽知道妳不想去植物園。妳是因為大家都舉手說想去,所以也跟著舉手;還是因為妳怕老師、同學不高興,而跟著舉手?」女兒不耐煩的說:「ㄟ!媽媽!妳為什麼每次都要問我一些怪問題?」

但我很堅持的要問出原因。我說:「因為媽媽想要知道,妳是不是因為怕跟別人不一樣,而跟著舉手?」她回答我:「沒有啦!我不會怕啊!我是覺得,如果同學都沒去過,他們應該會很想去,那我就陪她們再去一次好啦!所以我才舉手的!」

我聽了之後鬆了一口氣。也不管她聽不聽得懂,接著告訴她:「有時候,要跟別人表示不一樣的意見是需要勇氣的。但是,媽媽希望妳要勇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女兒點點頭,自顧的去玩了。

對於很多成人來說,這也是一個終身的課題。畢竟,當一個乖乖牌,有時候比當一個反對者要來的容易。但是,社會上很多的進步與幸福,靠的就是那些「異議者」。宗教的自由、婦女的解放、民主政治的發展,很多很多的貢獻,就來自於那些「不乖的人」。

媽媽曾經是一個不乖的孩子。我也希望,某些時候,我的孩子可以不要太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