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水靈兒

教出情緒不爆走的孩子

2014年01月06日
媽媽,他打我!面對孩子被欺負

百貨大樓裡一個大型的兒童遊樂場,裡頭有各種卡通人物造型的玩具。媽媽帶著三寶到遊樂場去玩:媽媽手上抱著兩歲的小安安;已經六歲的欣欣,自己專心地投入益智遊戲中;只有好動的佑佑,興沖沖地往球池衝去。
球池裡放了幾樣男孩子喜歡的玩具,裡頭的孩子就像挖寶一樣,不斷往球池裡撈。只見佑佑撈起了一輛玩具模型車,開心地向媽媽揮手─就在這時,佑佑身旁的一個小男孩,一把搶過了佑佑手上的車車;佑佑才剛反應過來,要伸手去拿回來時,小男孩卻拿著模型車,從佑佑頭上敲了下去。
「哇……」遊樂場裡爆出了佑佑的哭聲。媽媽和那個小男孩的媽媽並肩站在外頭,對彼此露出了尷尬的表情。


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身為一個母親,都有一種很自然的防禦本能:只要看到有人想接近自己的孩子,就會很自然地把孩子拉近一點-這種本能大約從懷孕時期就開始,所以走在路上,要是你膽敢去撞到孕婦,可是會被瞪回去的。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兩個小小孩在玩耍呢?如果有一個小孩想搶另一個小孩的玩具,而兩個母親都在場,這種情況如何處理?當母性本能遇上小小孩之間的權力鬥爭議題,該以何者為重?
面對這樣的問題,許多家長可能會有一個困擾:好像保護了自己的孩子,就對另一個小孩和小孩的母親不太好意思;保護了另一個孩子,又好像沒有顧慮到自己的小孩。
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孩子可能這樣想
你要表現得像我媽媽
在孩子與其他孩子發生搶奪的狀況下,孩子心裡最直覺的感受是:我的媽媽應該保護我,幫我把玩具搶過來;如果媽媽沒有保護我,孩子會降低對媽媽的信任感,覺得媽媽沒辦法在他需要的時候為他出頭。
當然,理解孩子這樣的心聲,和真的這麼做是兩回事。但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這樣,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就能把注意力關注到孩子身上-也許是喚孩子過來抱抱他、安慰他,而不是急著就跟孩子說:「沒關係啦!你去玩別的就好。」

只要你放手,我就有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
除了採取客氣式、禮讓型的媽媽,有些媽媽在旁邊看了可能會跟著冒火:這個死小孩,怎麼能這樣欺負我的孩子?
所以有些媽媽可能會跟著捲進孩子爭奪戰裡。我還看過有些家長,會忍不住在孩子耳邊小聲說:「你去搶回來啊!就給他搶回來啊!」或者,用眼睛瞪著那個強自己孩子玩具的小孩說:「小朋友,你沒有看到他在玩嗎?」
其實,這種反應方式也沒有做到「把關注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為在這種狀況下,家長自己的心情與處事作風,可能已經被孩子這相處的插曲,給深深引發了。
當家長涉入孩子的人際相處方式,孩子眼睛在看、耳朵在聽、心裡在學,而且父母涉入的影響力,往往比孩子真正的自己更有力量。所以,孩子不知不覺便會用「父母的方式」在交朋友,但那不見得是孩子真正的模樣。

家長可以這樣做
情境當下:以自己的孩子為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每個為人父母者,心裡也有自己的議題,而且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將這些議題投到對孩子的養育方式上。所以像上述情境的反應方式,其實主要是反映父母如何面對他人的眼光、父母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父母的人際議題。
在這種狀況下,家長開始有所反應之前,可以先做兩件事:
•覺察自己的心情,是不好意思?還是生氣、心疼?了解這些心情可能來自自己,而不見得是孩子現在真實的情緒。
•先觀察孩子的反應,是否已經有不舒服的情緒?如果孩子已經快哭、或有受傷的反應,可以把孩子喚到身邊來給予安慰,不然也可以用眼神陪伴他,讓孩子知道你和他在一起。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沒辦法去向另一個孩子要回玩具(而且另一個孩子還一直要搶他玩具),鼓勵孩子主動去解決問題,比家長幫他解決問題更具力量。例如,當家長想要請另一個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為時,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站在孩子身後,拉著孩子的手,用堅定的語氣和其他孩子說:「這個玩具我還在玩,你可以還給我嗎?」即使孩子第一次還沒辦法自己說出口,但慢慢的,孩子就學習到- 這是父母在陪著我處理問題。

除此之外,有些家長可能還會有下列兩個問題:
•另個孩子的家長也在,這樣捍衛自己的孩子好嗎?-換個角度想,每個家長都能理解父母捍衛自己孩子的心情,只要你不是把自己的情緒帶進去處理,大家都能體諒的。
更何況,以後你也不見得會再遇到這個孩子的母親了。
•我的孩子個性比較強硬,遇到這種狀況,他會打另一個孩子,直接把玩具搶回來,怎麼辦?-換個角度想,這表示孩子是很有人際力量的,只要孩子年紀還小(大概未滿三至四歲),這都是直接的防禦反應;你可以回家再教育孩子,當下卻不能因此而懲罰他,這會削弱他的自信和競爭力。
換句話說,在情境發生的當下,家長最適當的處理方式就是:挺自己的孩子,和他在一起-尤其,是六歲以下的小小孩。

情境之後:啟發式的機會教育
情境發生之後,父母和孩子可能對當時的事件有不同的想法與反省(當然,父母的反省絕對是比較多的),也可以就此觀察:孩子的性格是什麼?人際處事風格是什麼樣子?有沒有太過軟弱?太過霸道?缺乏獨立?
當我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孩子的身上,我們需要從這個情境中教育孩子的是什麼?例如,對於太過霸道的孩子,可以給他三種啟發式的思考方式:
•問題思考法:「寶貝,你覺得你剛剛那樣對嗎?」(通常父母會這麼問的時候,就是覺得孩子做法有問題。孩子如果說對,你可以請他再想想;孩子如果沒辦法想出哪裡有問題,你可以語言直接、但情緒委婉地告訴他:寶貝,你剛剛做了…這是不對的。)
•換位思考法:「寶貝,如果剛剛你遇到一個比你更兇的小朋友,變成他打你、你又打不過他,你會不會很難過?」
•未來思考法:「寶貝,所以如果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你覺得我們該怎麼辦才好?」
至於太過軟弱的孩子呢?父母可別因為自己心疼孩子被欺負,就要讓孩子變得跟我們一樣生氣。我們同樣可以用上述的三種思考方式,只是角色反過來,問孩子:
•「剛剛那個人這樣對你,你覺得他哪裡錯了呢?」
•「你覺得要怎麼樣可以讓他以後不要再這樣?」
•「以後如果他再這樣你要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容忍孩子當下的軟弱或霸道,但不能放過的,卻是孩子得要在這些情境中學習思考,並沿用到他未來的人際相處中。這是父母可以協助與陪伴他的最好禮物。

這些不能說或做

• 一味的幫著別的孩子。(孩子會覺得你沒有和他在一起)
• 比孩子還要生氣。(父母被自己的情緒淹沒,會阻礙我們觀察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我不會,這好難……面對孩子容易放棄

新學期,欣欣帶回來老師發的一張「才藝通知單」,有韻律、畫畫、黏土、點心、樂高、科學……好多好多才藝活動可以選擇。

「欣欣,你想要學什麼?」媽媽問。
「嗯……我不知道。」欣欣聽了這麼多選擇,很猶豫。
「學跳舞?」媽媽又問。
「嗯……我不會。」欣欣說。
「不會才要學啊!」媽媽說。
「可是我不會。」欣欣又說。
「不然,樂高呢?」媽媽再問。
「嗯……那是什麼?我不會。」欣欣又說。
「就是把很多積木排起來呀!很好玩的。」媽媽鼓勵欣欣。
「我不敢,好難喔!」欣欣低頭說。

看著欣欣好像每一樣都想放棄,媽媽忍不住一直要鼓勵她。於是,好好的才藝班選擇,就這樣變成一場「說服大會」了。

孩子的「不敢」,會表現在很多層面。小小孩的「不敢」,會讓他們不敢嘗試許多「明明無危險性」的人事物;而大一點小孩呢?這些事物對他們來說已經不是非常陌生,但他們卻很容易退縮。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已經跨越了「不敢嘗試」,到了一種比較偏向「消極」的心理狀態:未戰而先放棄。
要鼓勵這種「容易放棄」的狀態,父母除了要先了解背後的原因,還要幫助孩子建立「成功的想像」。

★孩子可能這樣想
[自主性的挫折:罪惡感與退縮]
心理學上的「肛門期」,發生在孩子大約一歲的階段,孩子此時會透過排泄物的自我控制,來完成「做自己主人」的感受與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常常喜歡自己做或決定某些事。

例如,有些小男生,在這個時期看到爸爸繫著皮帶,就跟你說他也一定要穿有皮帶的褲子,殊不知這種剛學會「尿尿要說」的階段,繫皮帶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要上廁所時解皮帶不及就可能會尿在褲子上。倘若,這個時候大人的反應是:「你看看,早就叫你不要穿這種褲子了吧!活該。」

孩子的自主性就會受到挫折,他們有自己想法、卻又因這想法而受挫,加上大人的責難,就會開始萌生「我的想法會害人」的罪惡感;這可能讓孩子不再敢有那麼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和作為,也會變得比較容易退縮。做起事來自然綁手綁腳,一旦有挫折感覺「即將降臨」,就先舉手投降了!

[肛門期的自我放棄]
孩子的情緒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得更成熟(其實就是情緒變得更複雜、更難解)。大家不妨想想,我們因為語言學習夠了,所以老師曾經教過我們如何定義「忌妒」、「輸不起」、「做不到」……可是對孩子來說,這通通都是很難被表達、被定義的一種「不舒服感」而已。

既然孩子講不出來,那麼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不要面對這些,所以只要任何情境讓他們感受到危險的存在,他們不如都不要去做,就不會受傷害。這種孩子最典型的狀況是:完全服從於父母幫他們安排的事情、完全仰賴父母親對他們的幫忙。只是,被安排好了、被幫忙多了,其實是孩子一種不敢面對的放棄感。

所以家長們知道嗎?這個時期,孩子們所愛聽的童話故事,就具有幫孩子「整合挫敗感」的功能。

比如說:童話故事「灰姑娘」裡頭,有一對忌妒灰姑娘美貌的後母和壞姐姐,但這些人後來都受到懲罰了-這種故事孩子聽了會很高興,不是因為故事多好聽,而是因為「忌妒感」被打敗了,孩子可以重新回復那個美好的自己。也就是說,當家長們聽到孩子從童話故事裡學到了某些議題,我們還要回過頭來幫助孩子,把這些「虛擬的想像」與「真實的他」做連結,和孩子一起激盪思考,他們遇到這些不舒服情緒時可以怎麼辦?孩子就不需要總是用「放棄」來加以面對。

例如,和孩子討論:壞姊姊會忌妒灰姑娘,孩子知不知道忌妒的感覺是什麼呢?

孩子平常是否也會對某些人產生這種感覺?有這種感覺的時候孩子都怎麼辦?

★家長可以這樣做
[善用「畢馬龍效應」:引導想像,孩子就成為那個想像]
心理學裡頭有一種「環境療癒」的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潛能,只要在滿足內在需要的環境下生長,獲得良好的互動與回應,人們就能充分運用內在的資源、朝向自我實現。

就像那埋在土裡的種子,只要給予適當的養分和空氣,它的根會往土裡紮得越深,而它的莖和葉子則是昂頭地朝陽光的方向生長。

我曾經遇過一個朋友,她在拿到博士學位的慶功宴上,說了一句令人跌破眼鏡的話:「我要感謝我的國小老師,因為他小時候說我『撿角』了,我才會努力到今天。」

「撿角」是一句台語,形容「這個人沒有用」的樣子。那麼,為什麼這個朋友要這麼奇怪,感謝有人用這句話罵他呢?

原來,這個朋友是聽不懂台語的。她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沒辦法完整地唸出一段課文,一度被判定為學習遲緩;加上各科成績怎麼考都是滿江紅,所有任課老師看到她都搖頭嘆氣,偏偏她連體育、音樂都才藝課程都不太行,於是大家對她的評語就是:「世界上怎麼會這樣頭腦簡單、四肢也不發達的孩子?」

某一次的小考過後,這位朋友照慣例拿了一片慘不忍睹的成績。誰知,導師卻在放學喚她過來,用一口當時不被允許說的台語,微笑且慈愛地對她說了一段話……詳細內容是什麼她已經記不起來了,只依稀記得老師溫柔地撫著她的頭,說:「你真的是撿角啊(台語)……」

這個朋友是個標準的外省人,台語一點都不通,壓根就不懂老師當時在說的話意思是什麼;可是深印在她腦海裡的,是老師當時眼神、表情和語氣,於是她在那個溫柔慈愛的想像中,誤會老師是在誇獎她了-她以為「角」是在形容鑽石,簡直不敢相信老師會用鑽石來形容她!

於是這天大的誤會就陪伴著她的求學時代,她開始發奮唸書、以報師恩,上課時總努力地抄筆記,遇到真的不懂的地方,還硬背下來……就這樣一路讀到開竅、直攻博士,終於成為一顆閃亮亮的明日「鑽石」。

這就是心理學裡頭著名的「畢馬龍效應」-當你想像自己會成為什麼,你就將成為那個樣子。

在這樣的觀點下,我們可以了解:不管孩子過去曾經經歷什麼、不管孩子多麼容易放棄,只要他能重新擁有一段讓他感受到滋養、獲得鼓勵的關係,就有機會在內在充滿快樂的溫暖下,找到自己的未來道路。

•在實際情境中引導孩子想像,發掘孩子的喜歡。例如:帶孩子去欣賞兒童舞蹈表演(即使只是在公園看大哥哥、大姊姊跳街舞)、看畫展和藝術表演,引導孩子想像,發現孩子的興趣方向。

•分享父母的挫折故事,讓孩子了解「喜歡的事」不一定要「做得完美」。有些父母會向孩子說一些身心障礙成功人士的故事,但其實對小孩來說,不如說父母的故事來得有共鳴-特別是小孩。因為,當小小孩發現他們心目中如同「神」一般的父母,也會犯錯,就可幫助他們未來面對困難時,能更輕鬆以對。

【這些不能說或做】
*誤用激將法:「這麼容易放棄,就是沒有用。」(加深孩子的挫折感)
*用親子關係加以威脅:「你這樣什麼都不敢,真的很不像媽媽的小孩。」(加深孩子的罪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