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tac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貼>過敏性鼻炎

2009年01月15日
公開
51

過 敏 性 鼻 炎 過敏性鼻炎俗稱「鼻子過敏」,統計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兒童為此所苦惱,台北市的學齡兒童更高達百分之三十三罹患有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三大症狀 ─ 揉眼睛、揉鼻子及清喉嚨。 常見的症狀為連續性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三大症狀, 並且鼻子、眼睛、喉嚨常有搔癢感, 因此罹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常喜歡揉眼睛、揉鼻子以及清喉嚨。 臨床常見外觀症狀 鼻樑橫紋 常揉鼻子的病童,在其鼻樑根部可看到一道道的橫紋;同時鼻子也會比較朝天。 黑眼圈 病童的下眼袋也會比較黑,這是因為鼻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淋巴液回流不良而造成的。 丹尼氏線(Danial lines) 同時在下眼臉可看到數條由眼角內部向外散開的紋路,由於病童常喜歡揉眼睛所引起的。 鼻塞合併症 慢性鼻塞的結果,會造成張口呼吸、打鼾、嗅覺失靈、中耳炎、聽力減退、頭暈、頭痛以及口臭等併發症。 鼻竇炎 鼻竇容易得到細菌感染而引起慢性鼻竇炎。 無法集中注意力 過敏性鼻炎所帶來這些令人不適的症狀,常造成病童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地無法專心。 過敏性鼻炎分季節性、全年性兩大類鼻炎 過敏性鼻炎從小孩至大人都可能發生,但是發生率以十多歲的青少年較高。大致可分為兩類: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和「全年性過敏性鼻炎」。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引起過敏的因素多為花粉與黴菌,這兩種過敏原須在春暖花開及潮濕的梅雨季才會大量繁殖,因此疾病的發生人在每年特定的季節。 「全年性過敏性鼻炎」的發生率則常為全年性且會反覆發作,致病的過敏原比較廣泛,例如灰塵或塵璊等。台灣因為地窄人稠,並無大片的土地可供栽殖花草,以全年性過敏性鼻炎為主。 患有過敏性鼻炎的病患常會合併其他的過敏性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以及過敏性氣喘,其家族成員中也常會患有過敏性疾病。 鼻涕和血液檢驗 診斷此病時,醫生常會抽點病患的鼻涕在顯微鏡下化驗嗜伊紅性自血球(和過敏有關係的白血球)的數量,還會抽血檢查和過敏有關的蛋白質叫IgE以及IGE特異性過敏抗體,以及血中嗜伊紅白血球的數日。也可作血清或皮膚試驗直接找出致病的過敏原。 過敏性鼻炎治療 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一般來說,有藥物、減敏療法、手術治療以及環境控制等方法。 在藥物治療的方面: 包括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抗發炎等藥物。 (1)抗組織胺藥物: 對於打噴嚏、流鼻水的緩解很有效,但部份抗組織胺藥物有嗜睡的副作用,且長期服用後,部份患者會有效果變差甚至無效的情形:但目前已有新一代的抗組織胺藥物,不僅較不會引起嗜睡且為長效型,所以每天服藥的次數可以減少。 (2)抗發炎藥物: 主要有過敏細胞穩定劑 (如Intal 敏鼻素樂) 及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兩類。(如Fixonase輔舒良) 前者(如Intal 敏鼻素樂)只作用在鼻黏膜的過敏細胞上,使過敏細胞穩定,減少鼻子的症狀,主要是用於預防,但常須連續使用三到四星期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3)類固醇鼻噴劑 類固醇鼻噴劑(如Fixonase輔舒良)直接噴在鼻黏膜,不經口服全身,副作用少,可直接減少鼻黏膜的過敏細胞數量,降低過敏抗體而減輕過敏症狀。類固醇有口服及鼻噴劑等兩種給藥途徑,鼻噴劑由於是局部直接作用在鼻黏膜,全身吸收量只有百分之二左右,長期使用不致於造成如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 (4) 抗生素 一般過敏性鼻炎的治療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但合併發鼻黏膜的細菌感染以及鼻竇炎時,就必須合併使用抗生素。 非藥物療法 一、手術治療 針對長期發炎,合併有鼻甲肥大,造成持續性鼻塞或合併鼻中隔彎曲症狀,手術的方式有三種: 鼻甲切除術: 將肥厚的鼻甲切除,同時矯正鼻中隔,以改善呼吸通道,而鼻甲面積減少,也有助於減少過敏反應。 鼻黏膜燒灼術: 可使用電極刀、雷射刀或化學藥物燒灼鼻黏膜,使鼻黏膜縮小。手術簡便,適合懼怕開刀的患者。 鼻竇手術:適用於過敏性鼻竇炎造成鼻內鼻肉增生,或是有持續性鼻涕倒流的患者,目前可以採用鼻竇內視鏡手術予以治療。 二、環境控制 屬於非藥物治療的環境控制,避免患童接觸到週遭的過敏原,也是重要的輔助療法。 三、減敏療法 使用少量精製過的過敏原(需先做過敏原測試),注射於患者前臂皮膚下,採逐次加量漸進式的方法,刺激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使其免於過敏原的刺激,是較能夠治本且改善體質的療法,但並非全部有效而且較耗時需要定期注射兩三年。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遺傳性的過敏病,可檢測過敏原加強環境控制預防,避免與過敏原接觸;並使用適當的藥物來緩解症狀,反覆地發作症狀影響上課睡眠作息,可依醫囑可使用類固醇鼻噴劑治療,減敏療法並可考慮。  

<轉貼>冬季濕疹

2009年01月10日
公開
40

一、定義 冬季空氣乾燥,皮膚所分泌的油份也較少,尤其是中老年人,或皮膚本質比較乾燥的人,在冬天時會因皮膚乾燥而發癢,搔抓一段時間後,導致出現濕疹的變化,稱為冬季濕疹。 二、常見症狀 『癢』是最主要的臨床症狀,在冬季可能惡化。臨床上可分三型表現: 乳兒型:發生輕度潮紅於頰部,乾裂伴隨丘疹,激癢易呈滲出性或結痂,大多會逐漸地自然治癒。 小兒型:出現激癢丘疹群,因搔抓丘疹造成表皮缺損及結痂,有時可見境界顯明的苔癬化病灶發生於皺摺處。 成人型:病變類似小兒型;融合性丘疹成為苔癬化,其周圍有散在性的表皮脫落性丘疹;惡化時會有濕潤滲出或結痂。好發於臉、側頸、手或足背。 三、預防措施 主要在於減少惡化本疾病的原因之侵襲,包括: 不穿過多衣服。 不曝露於寒冷、乾燥或有風的環境中。 禁止穿著易於引起激癢的衣料(如毛衣)。 家中不宜鋪地氈以免藏污納垢,增加過敏原累積的機會。 飲食方面對小麥、蛋、牛奶、蕃茄、調味料過多的食品,或刺激物如咖啡、茶、酒等應儘量的減少食用。 不過度焦慮或過度疲倦。 使用暖氣時,溫度不宜太高,並且要同時使用空氣濕潤器,保持室內濕氣。 洗澡次數不能過於頻繁,可間隔1~2天洗一次,洗澡水不宜太熱,溫水即可。減少使用肥皂,可改用較不刺激、無香料、微酸性、不含皂或SLS之沐浴乳。 洗澡後立即用嬰兒油、潤膚乳液或凡士林塗抹皮膚。 若已產生病變,應請醫師治療,儘量避免搔抓以免病情惡化。 四、治療方法 除了上述的注意事項外,應請皮膚科醫師診治,一般使用的藥物包括:煤焦油、類固醇軟膏、紫外線或投與抗組織胺劑等止癢藥物。

<轉貼>今年冬天你(妳)皮癢嗎?談抓到血皮模糊的冬季濕疹!

2009年01月10日
公開
39

文�高雄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朱俊盈 王老先生一進門診就很擔心的說:醫師啊,我會不會又得疥蟲感染了。因為長年照顧住在安養中心的老婆,王老先生己經有多次疥蟲感染的記錄,所以只要是身体癢,他就會像驚弓之鳥似的緊張起來。王先生這次主要的症狀是全身搔癢,手腳並且出現脫屑現象,呈鱗片狀龜裂,身体多處甚至有抓傷的痕跡,尤其是下肢,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並沒有很明顯的丘疹。經過診察後,發現王先生的皮膚病灶並不是疥蟲感染,而是老人家常見的冬季濕疹,尤其這陣子寒流來襲,對年紀大的人更是造成莫大困擾,除了流行性感冒的威脅外,皮膚的問題也造成他們很大的不安。因為癢的睡不著、癢的很難受、癢到影響日常生活,有些人癢到想要換一層皮或是抓的「血皮模糊」。 其實冬季濕疹並非老年人的專利,由於氣溫下降,加上天氣乾燥,角質層含水量減少,以致皮膚過度乾燥,因而引發一連串癢的反應。老年人因為生理老化的關係,皮膚變薄、皮脂腺萎縮、血管壁擴張以及過度角化,所以成為高危險群。其他常見的族群,如乾皮症、魚鱗癬患者、甲狀腺機能低下和維生素或營養不良的患者。有些人酷愛在泠天氣洗熱水澡,加上用鹼性肥皂,以致原本身体的保護皮脂膜變薄,水份容易散失也成冬季濕疹俱樂部的一員。 冬天人体不感性的水份蒸發減少,不易感覺到口渴,常常讓人忘了喝水,加上對肌膚的不當處置,有些老伯伯身体一癢,以為長蟲,所以洗澡時,鹽巴、明礬通通用上了,大力的搓、擦、洗,造成皮膚的二度傷害。 冬季癢的問題需要患者和醫師共同來面對,首先病人本身要先改變一些生活習慣: 1. 冬天裡,不要猛泡熱水澡,洗澡次數也不宜過多。 2. 可以在洗澡水裡面加些沐浴油或是用PH值比較偏中性或微酸性的濕潤型沐浴乳取代夏天常用的皂類,盡量不要用太刺激的盥洗物品。 3. 早晚可以在身体塗抹一些乳液、保濕霜或膏或凡士林和綿羊油之類的物品,尢其是下肢和手臂的部份。 如果以上的DIY還不能解決冬天的皮膚癢,可以向你(妳)的皮膚科醫師求助,利用一些口服的止癢藥物和外用軟膏來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些藥物通常不會有什麼副作用。適當的處理自己的每一寸肌膚,保持愉快的心情,忌高糖、高脂、高鹽的食物,遠離菸酒,三餐均衡,減少紫外線的曝曬,不不當使用化妝品,如此才能使我們的肌膚晶瑩剔透,減少老化,不被皮毛問題所困擾。 本文由【高雄榮總皮膚科】提供

<轉貼>天氣逐漸轉涼,冬季癢嚴防搔抓!

2009年01月10日
公開
45

秋冬時節來臨,雖然少了夏日的酷熱,但眾多過敏體質的病人所面對的是秋冬寒冷時的冬季癢,若處理不當很容易變化成錢幣型濕疹、慢性濕疹、蜂窩性組織炎與慢性潰瘍,不可不慎。 冬季天氣較冷,常常叔叔伯伯,婆婆媽媽都會技癢,在牌桌上一較高下,不過手在牌桌下都因冬季癢常常搔抓小腿,是因為年紀稍長的病人因為小腿的皮脂腺退化的關係,造成角質層不完整。 冬季癢的真正主角是角質的完整性不夠,造成皮膚表面的保水度不佳,而使皮膚易受刺激就造成極度的癢感,一般的民眾有可能有這樣的反應,但對於敏感體質,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與氣喘患者,與慢性疾病罹患者,如:洗腎、鬱血性心衰竭、高血脂症等,更容易罹患冬季癢。 冬季癢最常見的部位是小腿外側,手臂外側以及腹部,少數病人連背部也會發癢,一整天都會發病,不停地搔抓,有些病人會表示要抓到流血才會止癢,但這樣的情形常常會造成細菌感染或是慢性潰瘍,算是一種惡性循環,必須要特別小心。 另一大類病人會表示當晚上洗澡洗很熱也會改善,但睡覺時會更癢,這是因為較熱的水或是溫度變化可以暫時抑制癢感,但熱水會洗掉更多保護表皮的角質,會使皮膚更加敏感,對於刺激的反應會更大,這類病人會發現一覺睡起來皮膚的狀況會越來越差。 冬季癢的治療最重要的是平時的預防,可以使用過敏體質專用的乳液,降低皮膚對於環境刺激的反應過大,進而保護皮膚,減少病人自身對於皮膚進一步的破壞。 倘若已經發病,病人對於癢的感覺無法忍受,可以先以涼敷的方式,鎮靜皮膚與降低癢感,一般會以短期的類固醇藥膏治療,與口服止癢藥物治療,在正確的護理與衛教的配合之下,可於一週內改善許多。 不過對於合併有其他併發症的冬季癢,則其治療時間會延長很多,尤其是慢性潰瘍一般都需要兩至三個月以上的治療時間,如果在診治的時間內沒有診斷出該病症與冬季癢有關,沒有針對冬季癢的本治療則在治療的期間內,常常會發現新的病灶,這通常都是病人自己在睡夢中慢慢抓出來的。 冬季癢似乎每年都會發作一次以上,只要平時有使用乳液的習慣與正確的處理方式,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轉貼>幼兒午睡 恐發育不良

2009年01月08日
公開
38

TVBS 更新日期:2008/03/10 16:33 溫元樸 很多幼稚園或是小學,都規定學生中午要睡午覺,不過日本最近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硬性規定小朋友午睡,恐怕會收到反效果,因為很多小孩中午睡太飽,結果晚上該睡覺的時候睡不著,睡眠週期被打亂,很可能會影響小朋友的生長發育。 幼稚園的小朋友睡得香甜,這項午睡規定,在日本從1948年就制定,在1965年甚至列入幼稚園保育規範,不過為什麼要午睡?厚勞省的答案讓人意外。厚勞省保育課課長義本博司:「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學說(規定)。」 午睡到底有沒有必要?福島大學教授決定做個研究,他在1500個幼童手上,套上這個像手錶的監測器,調查小朋友的睡眠狀況。幼稚園老師:「小陸,起床囉!」還在讀幼稚園的大橋陸,也參加了研究計畫,他每天在幼稚園睡1個半小時,回到家吃飽飯父母開始傷腦筋。爸爸:「幾點啦?」幼稚園學童:「晚上9點20 分。」爸爸:「那就該睡覺囉!」賴著爸爸玩耍、聽故事,整整折騰了1小時,小陸還沒睡著。幼稚園學童父親大橋浩朗:「通常要到晚上11點才睡,我很擔心會影響他的成長。」 研究顯示,不睡午覺的孩子,晚上10點前一定會就寢,但是睡了午覺,晚上11點還不見得會睡著,這是因為人類的睡眠有固定週期,從嬰兒到幼兒階段週期會延長,如果硬逼孩子午睡,反而打亂睡眠週期影響發育。福島大學教授福田一彥:「小孩子不想午睡,其實也不用強迫他睡覺。」 追蹤調查還發現,從小睡覺時間就不固定,長大後很可能變成慣性逃學的學生,這項報告引起厚勞省重視,打算重新檢討午睡規則。

<轉貼>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

2009年01月07日
公開
23

第一章 給母親的繪畫入門講座──請先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繪畫的態度 1、是否要“聽”孩子的畫? 孩子的畫與成人的畫不一樣,孩子用畫來說話,請耐心聆聽。請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孩子的繪畫,看孩子的畫,並不是需要看他畫得像不像,而是要“聽”他的畫所表達的東西,理解他在畫中所訴說的內容。對孩子來說,透過讓別人“聽”,他的畫才有了意義。讓別人“聽”、理解,就是他用畫畫這種模式來表達自己的樂趣。 對不同年齡孩子的畫,有不同的聽法。在孩子2-3歲時,對他的畫,要問“這是什麼意思?”,聽他講述自己的畫所表達的意思。四歲以後,則要對孩子的畫中所表現的內容進行“聽”,如像“這是在做什麼?” 原則上,當孩子正專心與繪畫的時候,最好不要在旁邊嘮嘮叨叨地詢問。在孩子畫完后給你看時,或他畫膩了、累了,暫時告一段落時,去問問他就行了。 2、你是否在形狀方面指導過孩子? (書中多次提到畫形狀,卻沒有定義什麼算畫形狀。我理解除了教孩子畫圓形、三角形等形狀外,畫形狀還包括教孩子畫類似圖1中那些成人式的畫。另外書中還提到採用繪畫歌謠教孩子畫畫,我理解是類似《小孩學畫》中的那些線條和歌謠, 擅長繪畫的母親愛給孩子做示範,“這兒要這樣畫,還畫花畫車畫洋娃娃”,喜歡讓孩子模仿自己的畫,但這會影響孩子自己的創造力。因為表現思想的形狀不是能教會的,是要靠繪畫者自己來創造。孩子試圖傳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畫出的畫,即使在技術上還不成熟,也能打動看畫人的心,而小作者也能由衷地體驗到表現的滿足,這就是人生的一種樂趣,體驗到藝術所帶來的歡喜。請千萬不要剝奪孩子的這種樂趣。 請記住,繪畫的能力,任何人生來都具備。成人樂意關心孩子的這種能力,為孩子創造型式活動的場所,才是至關重要的。請為孩子提供畫畫的伙伴和場所,通常與小朋友一起畫,能激起孩子的繪畫慾望。 畫畫是一種樂趣,但還是有些兩三歲的孩子討厭畫畫,分析原因,主要是他們自然發展的進程被忽略,大人讓他們畫形狀,使用顏色,而他們自己的那種真實表現又沒有得到讚許。或者,大人像上課一樣對他說“現下是畫畫的時候了”,在他們不想畫的時候強迫了他們。家長只要覺察到自己的失誤,就應該盡快糾正自己的模式。圖2-5就是兩個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3個月中繪畫發生變化的例子。 讓孩子系統學習繪畫技能,要到9歲之后才有意義。 3、你是否討厭孩子弄得臟兮兮? 畫畫是一種型式藝術,這種藝術是透過型式來表達感情或思想,型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破壞以前的形狀,弄髒以前的形狀。畫畫,就是把白色的紙,用蠟筆和彩筆來弄髒它。 在孩子的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破壞”和“弄髒”模式,就是玩兒沙,玩兒泥。所以請家長們寬容一點,不要怕他們弄髒,可以給他們穿上不怕臟的工作服,讓他們與沙和水相伴成長。一旦他們成了玩沙玩兒水,玩兒到心滿意足的孩子,畫也會畫的更好。 4、你是否從孩子的畫來推斷她的性格? 過分在乎孩子畫出的形狀和顏色的使用模式,憑借這些像占卜一般對孩子做心理判斷,是毫無必要的。就顏色而言,5歲前的孩子並不在乎,通常她們會只用一種顏色來畫。 5、你是否與孩子一起做愉快的體驗? 孩子自己說“我要畫畫”時,通常畫的內容都是孩子印象深刻、快樂、有趣和心中受到感動的事情,如︰父母的臉、自己捉到的小蝦,第一次跳繩、挖紅薯的情景。只有經歷了快樂的體驗后,才能產生畫畫的慾望,才能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畫來。而如果整天看電視,生活平淡無奇,孩子就不可能產生畫畫的強烈願望。 請讓你的孩子過一種自然的、與朋友在一起生氣勃勃的生活,並請多多體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把古老的傳說講給他聽,也是一種快樂的體驗。無論多么小的孩子,從由衷的歡笑、快樂的充滿活力的生活中,都能創作出屬于自己的自然、坦率、充滿思想感情和活力的作品。 第二章 孩子就是畫這種畫長大的──了解孩子繪畫發展的一般規律 1歲孩子的特點︰與其說是畫畫,不如說是手運動的痕跡。 家長注意︰讓他充分地亂畫,不要教他畫形狀。不要給多種顏色,只給他一種喜歡的顏色。 用具︰給他粗的彩色筆、蠟多較硬的蠟筆、3B-6B的鉛筆。用掛歷紙或大紙來畫。 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馬上停止,孩子很快會恢復她原來自由的畫法。 詳細解說︰對嬰兒來說,隨著握鉛筆的手的運動,紙被弄破,並出現了鉛筆畫出的痕跡,他就會高興地哇哇亂叫,他們把用手使畫紙發生變化當作樂趣。1歲半以前,可以透過手的往返運動亂畫。留下的通常不是水準狀態的橫線,而是像半圓弧那樣的曲線,由肘到手的長度,大致就是這個圓弧的半徑。此時孩子還沒意識到自己在畫畫。1歲半以後,由畫大的圓向小的的圓轉變。接近兩歲,圓的線條變得流暢,當能把手腕當成軸來活動后,就能畫小圓了,還能上下來回亂畫出縱線條,手的活動開始從手腕往手指尖發展,也能像成人那樣拿繪畫工具了。此階段孩子還不會給亂畫的東西下定義,問他“這是什麼”還為時過早。因此只要給他一張足夠大的畫紙,使他能自由揮洒。請讓他不受形狀顏色的束縛,用單色自由地畫。 2歲孩子的特點︰ 眼睛隨著手移動,可以用語言來解釋。 家長注意︰還不能讓她畫臉等形狀,媽媽畫形狀給孩子看也不好。 工具︰一種顏色。除了粗彩色筆,還要用細簽字筆、圓珠筆、2B-4B鉛筆,蠟筆。大紙、小紙都行。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讓他回到畫圓的時期,可以陪他畫。 詳細解說︰手功能逐步發展,眼睛能注視到手指尖,2歲2-4個月左右,能畫出一條有頭有尾的線,圓開始能封口了。自己想要畫什麼的意識開始萌芽,當此意愿遭到侵害時,會猛烈反抗。對自己所畫的東西開始能憑自己的想像來解釋,但解釋經常會變化,這是因為孩子時時都在挑選,比較自己的想像,越是想像力豐富的孩子,越能把一個圓比作各種不同的東西,所以請不要用不近情理的話對孩子說︰“為什麼這是媽媽,媽媽不像這樣啊﹗”。孩子畫了畫以後,請尊重他的作品,他的想像,幫他把他所賦予畫的意義記錄下來,並寫上日期,這樣可以了解孩子畫畫的變化情況,同時作為他的成長記錄,還可以讓他挑選自己的傑作貼在牆上,舉辦小畫展供人欣賞。 3歲孩子的特點︰一開始就賦予意義地畫,向作為人的“表現”的畫的轉變期。 家長注意︰還不能教形狀,不要讓孩子畫人的臉、汽車和洋娃娃。聽聽孩子用許多的圓和線畫的內容。 工具︰一種顏色就可以了。買六七種顏色或十二色一套的蠟筆,最多給他三種。還可以用彩色筆、簽字筆、圓珠筆、鉛筆。採用圖畫本或是記筆記的紙。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由母親給她畫出3歲孩子畫的圓,可以使他對大圓和小圓的線條加以區別。並且,一邊給孩子談經歷過的事,一邊把圓和線條比作各種各樣的東西畫給他看。 詳細解說︰3歲以後,他從一開始就會確定要畫什麼,按照既定的想法來畫,所以畫的東西所代表的意義到最後都不會變。但這時還畫不好形狀,只是把圓比作什麼,就一個又一個地畫圓。3歲半以後,畫的圓就能表現出由點和橫線構成的“人的頭像”,即孩子給圓、線條,賦予意義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這就是畫人的頭和腳的前奏(見圖15)。3-4歲孩子的畫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以極其象徵性的線條把現實事物畫出來,此時,千萬不要對孩子的作品橫加指責,批評他沒有畫耳朵,沒有畫手腳,更不要越俎代庖地教他怎樣畫。 這期間孩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擬人化表現”,他們認為所有東西都與人一樣有生命有思想,比如會畫出長著鼻子眼睛笑瞇瞇的太陽。 4歲孩子的特點︰ 終于會畫形狀了,開始憑想像畫畫,畫中除了頭足人,還會出現畫了頭、軀幹、雙腿的人。如同商品說明一樣,畫出的只是雜亂擺著的各種東西。 家長注意︰看孩子的畫時,不要只看形狀,還要認真聽孩子講。把要畫的東西放在眼前寫生,要等到9歲以後,4-8歲,兒童畫畫的特徵並不是一邊觀察一邊畫,而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實”如實地畫出來,而不管看到的事實是怎么樣的。(轉下文) 工具︰雖然可以只用一種顏色,但若孩子想用多種,可控制在六種以內。除細簽字筆以外,還可以用彩色筆、蠟筆、圓珠筆、鉛筆。蠟筆要用蠟質多,較硬的。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這個年齡畫形狀不成問題,但不要讓他總是畫同一種類型的畫,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當他的生活體驗增多,朋友增多,能盡情地玩以後,他的畫也能自然地發展。還要注意多聽孩子敘述他的畫。 詳細解說︰不會寫字的孩子透過畫畫,表達出他們逐步認識的“人”,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畫出的人會有所不同,但一定表達了他那一時期印象最深刻的“人”身上的東西,例如︰都是從畫臉開始,慢慢孩子意識到有腳才能走,所以很快畫出了有腳的“頭足人”,然後注意到人有身體、手等,更可貴的是他開始慢慢發現每個人的特徵,比如畫媽媽的長頭髮、乳房,爸爸的眼睛等。所以家長千萬要忍住教孩子畫人的慾望,不要隨便說“腳不是從頭上長出來的,你畫的人怎么沒有鼻子?”,更不要在孩子的作品上粗暴地添上手,耳朵之類,這樣做是對孩子用好不容易才獲得的知識做出的表現給予否定,不但剝奪了孩子的認知樂趣,甚至會阻礙他逐步認識世界的能力。憑自己的想像畫畫。4歲的兒童還能把心中想的內容透過語言與具體的想像聯繫起來,並畫出像樣的形狀。如可以由“爸爸”這個詞來想像自己的爸爸,能夠抓住自己爸爸的姿態與特徵與其他的爸爸有所區分。印象深刻的東西就畫得大。孩子有一種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東西畫大的傾向。4歲半以後的畫,就像商品目錄一樣雜亂無章。 4歲到5歲期間,孩子會在一張畫紙上畫各種各樣的形狀,或是把同一形狀反覆畫,象商品目錄一樣把各種物體羅列出來的畫叫做羅列表現,作為整體,他毫無統一感,但聽孩子慢慢講解,才知道在孩子心裡畫上羅列的東西都是有關聯的。到五歲左右,就會逐步發展成為把家裡家外用四方形圍起來,成為有整體感的表現形式。另一特點是把時間的流逝表現下一張畫面上的同存表現,如聽了“仙女”的故事后,把不同階段干不同的事的羅羅都畫在同一畫面上。 5歲孩子的特點︰不是把經歷過的事情原封不動地畫出來,而是只把感興趣的如實畫出。開始有了把事物程度化的“基礎線”。能把聽到的事所留下的印象畫出來。 家長注意︰不要說他的形狀畫的丑。要多聽聽他用畫所表現的關係。 工具︰這是喜歡分別用顏色塗抹的時候,請給他十二色一套的繪畫用具或蠟筆。如果孩子喜歡用一種顏色,也可以只畫一種色。這個時期還是要用蠟質多,較硬的蠟筆,不宜用粉蠟筆。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是畫形狀的時期,但若總畫同一種類型的畫,就要多聽聽孩子的講解,擴大孩子的生活體驗。 詳細解說︰能抓住事物的特徵和形狀,還能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聯繫。如不但知道人有的各個部位,還知道了人與這些形狀之間的關係,還知道人和衣服之間的關係,能畫出穿著衣服的人。由於對事物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所以會畫出基底線,基底線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轉換成了二維世界,成為秩序的基礎。另外,無論是家裡還是海中,都清晰可見,這就是透視畫法,如圖22和24。能把從故事中得來的印象畫成畫,是5歲兒童的特徵。多給孩子講些民間故事和傳說,培養他豐富的想像力,然後他的畫也會成為充滿故事和想像力的畫。 6歲孩子的特點︰掌握了基底線的使用方法是事物秩序化。能做把世界抽象化的遊戲。 家長注意︰絕對不要對孩子的作品做好的或壞的評價。要更多注意與孩子對話,對他的畫問︰“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不要總開著電視讓他看,讓他以快樂的生活為主題來畫。給他將繪畫書,將民間故事和自己記憶中的故事給他聽。有時,讓他畫一畫講故事的畫。 7-8歲孩子的特點︰基底線變為水準線、地平線。能從前、側、后三個角度畫人像。 家長注意︰由於孩子希望能畫出一看就能理解的畫,所以應當理解孩子的心情,仔細地看孩子的畫。 詳細解說︰到了7歲以後,就不只用線條來畫,而是想用線條包圍起來的面來表現

【轉貼】漫談腸病毒

2008年10月06日
公開
47

資料提供/書田泌尿科診所小兒科 腸病毒 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包括有「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Coxsakie) 」、「伊科(Echo) 」,及一般腸病毒三大項,因為這些病毒都是可經由腸道引起感染,所以在學術上統稱之為腸病毒,因為小兒麻痺在經過了多年的預防注射努力防治之後,問題已經很少了,現在的問題是小兒麻痺以外的這些腸病毒。這些腸病毒下面又可以再分為大約有七十多型,國內所流行的腸病毒,大多以克沙奇病毒稱之,因為手口足病以克沙奇病毒最常見。不同型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種類也有些不同,包括手口足病、咽峽炎、無菌性腦膜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流行性結膜炎、心肌炎等。因為有些不同的病毒也會引起相同的症狀,故手口足病這類的病症可能在同一人身上發作幾次。 腸病毒的流行曲線是什麼?根據台灣地區歷年腸病毒疫情統計,腸病毒流行曲線形態;第一形態,在4-6月,第二形態,在9-10月。隨著氣溫升高,腸病毒更為活躍,而對這個蠢蠢欲動的夏日駭客,民眾該如何防範呢? 腸病毒也有三危?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丁綺文指出,打擊腸病毒應針對高危險群,既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又不致引起無謂恐慌。根據歷年經驗,歸納發生嚴重病例的「三危」——危險族群、危險期間和危險症狀。 腸病毒的症狀 大約感染病毒之後二至十天以後才信出現症狀,大多數人的症狀不重。 標準的症狀是口腔的後部、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爛,在膝蓋與臀部也時常看得到相同的水泡所以常稱了為「手足口症」。如果只有口腔「後半部」出現水泡,其它地方沒有,則稱之為「咽峽炎」。最明顯的症狀是喉嚨很疼,不敢吃東西,口水變多,同時也可能有高燒,平均七天會痊癒。有的小朋友也可能不出現標準的手足口症或咽峽炎,只有一般的感冒發燒症狀,但是在發燒退了以後,皮膚會出現類似長痱子一樣,以軀幹為主的全身性紅疹,醫學上稱之為「熱性疹症(febrile exanthematous disease)」。 如果合併有「昏睡」、「抽筋」、「嘔吐」等症狀則要住院處理而且可能有危險性,因為可以合併出現無菌性腦炎、肺炎、心肌炎、心包膜炎及麻痺等併發症。其它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有:發高燒超過三天,血糖超過15Omg/dl,以及出現四肢無力的症狀等,都要特別注意。 腸病毒所引起的咽峽炎與另一種病「皰疹性齒齦舌炎(Herpetic Gingivostomatitis)」甚為相似,但是「皰疹性齒齦舌炎」的潰爛位置是在口腔「前半部」,一樣會疼痛、流口水,但是不是腸病毒造成的。 何謂「腸病毒333專案」? 丁綺文醫師表示,腸病毒「三危」恰好都能用333描述,簡單好記。 第一危: 危險族群,3歲以下。根據1998年,腸病毒疫情統計,78%的死亡案例年齡小於3歲。 第二危: 危險期間,3天之內。腸病毒71型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其發病到就診時間,平均3.4天,許多病例在第三天之後才到急診或加護病房,以致搶救不及。所以發病的最初三天,病情變化極不穩定,最需要密切追蹤。 第三危: 危險症狀有三,昏睡、持續嘔吐和肌躍型抽搐。針對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腦幹腦炎致死及瀕死病例分析,發現這三種臨床症狀最有指標價值,若有上述症狀,必須以重症處理。 腸病毒感染途徑 第一飛沫感染: 咽峽炎發病初期兩週,病毒集中在咽喉,咳嗽所散布的飛沫就有病毒存在,因此腸病毒疫情到達「紅燈標示區」,通常建議停課三週。 第二是糞口傳染: 腸病毒生存力、繁殖力強,經腸胃道排出長達2個月。 第三是接觸傳染: 污染的手接觸摸眼、口、鼻而受到感染。 腸病毒有三不怕 不怕室溫:可以在室溫活好幾天。 不怕胃酸:可在腸胃繁殖。 不怕酒精、乙醛等消毒物品。 如何向腸病毒說不?! 拒絕腸病毒的方法?丁綺文醫師表示,拒絕飛沫傳染,不去密閉且人多的空間。此外,腸病毒怕紫外線,所以可以帶小寶寶到戶外曬陽光。另外,咳嗽的時候,記得掩口,減少口沫散布;拒絕糞口傳染,吃飯前後、如廁後要徹底將手洗乾淨,幼稚園和學齡兒童,切忌共飲共食的不良習慣;拒絕接觸傳染,洗手之後要記得不要再觸眼、口、鼻等五官七竅。食物煮熱至56℃以上,游泳池有加氯且符合法規規定,游泳下水之前先沖洗,游泳完後漱漱口。 腸病毒VS.胎兒孕婦 此外,腸病毒不僅影響三歲以下的小寶寶,也影響大人,三歲以上的發病情況與三歲以下的發病情況不同。但是,孕婦若在懷孕期間感染腸病毒,對於孕婦本身的影響不大;但是對於胎兒可能會造成垂直感染的問題。 結論 打擊腸病毒最重要的是徹底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並謹記腸病毒的333→3歲以下、3天之內、3個危險症狀,一有可疑的症狀發生,應迅速就醫,追蹤病情,才能將腸病毒徹底圍勦。 http://www.dadupo.com.tw/New/bin.htm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zeelandia-123/article/view?aid=62

【轉貼】小兒預防肺炎,接受疫苗注射為最有效方法!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40

可愛的小寶寶生病了,發燒咳嗽已經4~5天,而且活動力越來越差,醫生說他得到了肺炎,必須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如果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好,說不定還要開刀,擔心的爸爸媽媽心理充滿了疑問:小寶寶怎麼會得到肺炎?肺炎會不會很嚴重?該如何治療?又該怎麼預防呢? 其實,肺炎是呼吸道感染的一種,而呼吸道感染是兒童最常見的感染症之一,呼吸道包括從鼻、咽喉、氣管、支氣管、到肺泡,隨時都與空氣接觸,呼吸道的任何一部分,一旦遭到致病菌的侵入,便會出現感冒的症狀,大部分感冒只侷限於上呼吸道,也就是氣管以上,上呼吸道感染在兒童非常普遍,據統計,一個兒童一年感冒七到八次是常有的情形,上呼吸道感染多半輕微而且會自行痊癒,可是一旦致病菌侵入到了下呼吸道,尤其是肺部,症狀往往就會很嚴重。 可以引起肺炎的致病菌很多,包括多種病毒與細菌,一般而言,不同年齡的小孩常見的細菌種類不同,五歲以下的小孩最重要的細菌是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與B型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在台灣,肺炎鏈球菌尤其重要,許多大約20%的正常的朋友人的鼻咽部帶有肺炎鏈球菌,其中以2-5歲的兒童的比率最高,這些帶菌者並不一定會發病,通常是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有一個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之後,肺炎鏈球菌才趁機侵犯人體導致疾病的表現,這兩種細菌都可以引起嚴重的大葉姓肺炎,近年來,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嚴重度似乎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常常看到肺炎鏈球菌肺炎合併肺膿瘍或膿胸的情形,若不加治療,都可以引起敗血症與休克而致命。 細菌性肺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領人擔心的是,近年來,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變得很普遍,據統計,台灣的肺炎鏈球菌至少有60~70%對盤尼西林﹝penicillin﹞具有抗藥性,許多醫院的抗藥性比率更高到80-90%以上,這讓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治療出現困難,也就是說是用傳統的抗生素治療肺炎可能會失敗,必須使用後線的抗生素。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小朋友得到肺炎,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小朋友一定會跟環境與其他人接觸,當然我們可以藉由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多洗手等方法減少他得到細菌的機會,但是這些方法都不是絕對的,小朋友一定會有許多途徑可以得到細菌,一但他的身體狀況或免疫系統稍有失誤便有機會出現肺炎。 所以,接受預防肺炎的疫苗注射,變成預防兒童肺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針對兒童肺炎最重要的兩種細菌:肺炎鏈球菌與B型流感嗜血桿菌都有疫苗可以使用,這兩種細菌的表面都是多醣體,多醣體不能在兒童有效的產生抗體,所以這兩種細菌都是到了最近幾年才有有效的疫苗可以使用,主要歸功於「接合型疫苗」的研發成功。 「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conjugated pneumococcal vaccine﹞,它是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與載體蛋白質接合在一起,使莢膜多醣體變成一種有效的抗原,即使是用在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也可以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含有7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抗原,所以也叫做七價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效果已經經過許多臨床試驗驗證,免疫反應的試驗發現,90%以上的疫苗接受者可以產生有效的抗體反應。 1995年針對北加州的多種族人口所進行的一項大型隨機分組的雙盲臨床試驗,長期追蹤參與這項雙盲試驗的兒童至1999年,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預防效果為94%。 除了肺炎,中耳炎的發生率減少了,鼻咽部的肺炎鏈球菌也減少了,有趣的是,在美國全面施打此一苗以後,沒有接受此疫苗的成年人,發生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機率也降低了,2000年,美國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將肺炎鏈球菌疫苗列為所有嬰幼兒的例行預防接種疫苗。 所以,兒童肺炎最重要的細菌再今天都已經有好的疫苗可以預防,這無非是我們下一代的福音,下次小寶寶萬一再發燒,爸爸媽媽就不用再擔心寶寶是不是得到來勢洶洶,又常常具有抗藥性的肺炎鏈球菌感染了。 新聞資料來源:臺大醫院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 呂俊毅醫師】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E9%86%AB%E8%97%A5%E7%96%BE%E7%97%85&pid=15822

【轉貼】我要教你怎麼愛我

2008年10月02日
公開
32

這兩天,兩個孩子輪番生病,兒子高燒不退,半夜我抱著他滾燙的身體、 看著他火紅的面頰,即使知道沒有什麼大礙,做媽媽的總是擔憂、睡不好覺。 下午載女兒出門溜冰,我有感而發的問她:「媽媽照顧你們好辛苦喔! 你將來會不會孝順我?」女兒傻呼呼的問:「什麼是孝順?」 我說:「就是對我好、愛我啊!」 女兒很天真的從後座探頭對我說:「會啊!我會孝順你!我將來賺的錢都會給你!」 (因為阿嬤常常問他們,將來賺錢會不會給阿嬤?所以女兒馬上這樣回答。) 我笑著說:「媽媽不用妳給我很多錢啦!但是媽媽現在每天這樣很辛苦的載妳去上課、 去玩,將來我老了,走不動了,我希望妳也要記得每天來看我、載我去玩、陪我去看病。妳會嗎?」 七歲的女兒馬上接口:「我會啊!我長大以後還是要跟妳住在一起,每天都會看妳啦!」 接著皺起眉:「? i是我沒辦法帶妳出去玩耶!」「為什麼呢?」我問。 「因為我不會開車、又不認得路啊!」 真是可愛的回答。我忍不住親親她粉嫩的臉頰。 之前收過網路上轉寄的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堅強的女性,為丈夫、兒女付出, 自己得了癌症,卻總是拒絕孩子與另一半的照顧,凡事自己來。她的好友勸她, 要練習讓丈夫、孩子來照顧她,因為,愛是要「教」的。 昨天,剛好又看到孫協志母親的部落格,看到一手帶大孩子的她,抱怨孩子不孝、不理! 她,雖然孩子為她買房、買車,她卻署名「孤姥」,兩個字道盡了年老母親的寂寞。 當然,母子關係不佳有很多複雜的緣由,也不是單方的問題,但我覺得顯然最大的問題在於, 這位母親所認為的「孝」與孩子所認知的「孝」有很大的差異性。 的確,我們應該要教會孩子怎麼樣來愛我們。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得了急性腸胃炎,晚上在浴室嘔吐不止。我一回頭, 看到四歲多的女兒,怯生生的站在我身後。我當時本來想叫她不要管我, 趕快去睡覺,後來轉念一想,便對女兒說:「妳有沒有看到媽媽在吐吐? 妳怎麼不問我『妳怎麼了?』」女兒很聽話的照我的話問:「媽媽,妳怎麼了?」 我對她說:「媽媽不舒服。妳可以替我拍拍背嗎?」她馬上上前來,用她的小手拍拍我的背、 還摸了摸我的臉。我擠出微笑謝謝她:「謝謝!媽媽覺得好多了!妳可以倒一杯水給我喝嗎?」 她很乖的立刻去倒了一杯冷水給我。 至此以後,我女兒只要看到我有什麼不對勁,一定會立刻問:「媽媽,妳怎麼了?」 我上個月在九份不慎摔到,女兒第一時間立刻來扶我,問我:「媽媽,妳怎麼了?會不會很痛?」 接下來的路程一邊走一邊叮嚀我:「媽媽,這邊很滑,妳要小心喔!」令人分外感動。 同樣的,我買了好吃的! 東西,也會要求她留給弟弟、我、跟爸爸一起吃。 看多了那種媽媽把雞腿讓給孩子吃,結果孩子長大以為媽媽只愛吃雞頭的故事,我深深引以為戒。 所以,當女兒第一次一個人把她愛吃的生魚片整盤吃光光的時候,我狠很的責備了她。 現在,她吃什麼好料,如果盤中剩下不多,她一定會問:「還有人想吃嗎?」 或是:「沒人吃的話,我可以把它吃完嗎?」再也不會自私自利的一個人吃光光。 我一直很認同人本的一個觀念,就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在孩子身上, 孩子將來就會花多少時間在你身上。你怎麼對待他,他將來就怎麼對待你。 這點,從我公婆身上得到驗證。我婆婆含辛茹苦的養大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對她都很孝順, 而我公公年輕時對家庭不太負責,現在老了,深怕孩子不理他, 但老實說孩子對他也真的沒有什麼感情。 不過,除此之外,我覺得做父母的,也有責任把真實的狀況透露給孩子知道。 無論妳是開心、憤怒、或是沮喪、挫折,甚至窮困、卑賤, 我覺得「掩藏」不是一個好的教養方式。爸爸媽媽不是完人, 我們應該學會承認我們也有錯誤、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我們會老、也會死,同樣的,我們付出的愛也希望獲得回報。 教導孩子回報我們給予的愛,跟我們愛他同樣的重要。

【轉貼】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書摘)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23

您根本不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說過,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裡有機會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給我安靜的片刻,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囉,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齡差了兩歲半,也就是說,當第一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 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深深切切地體會到「孩子需要伴」嗎?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最可怕的地方。因為對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天和地;早上起床要媽媽,晚上睡覺要媽媽,好像世界上的其他東西通通不重要,只要有媽媽就好。不過,這也是事實啦! 但是,等您一旦體認到「孩子需要伴」這件事時,即使只有一絲絲的察覺,通常生第二個孩子的最好時機都已經過了。 過了還不打緊,不是說「亡羊補牢,猶未晚已」嗎? 可是再加上現代人生活步調太緊湊、還有得過且過的生活方式,這樣耗下去,拖到羊都跑光了,牢也不用補了啦。 第二個孩子出生的頭一年,對老大來說,老二還只是個樣版戲, 連吵個架都不行,只能稱為「心靈上的寄託」。所以嚴格來說,在老大四歲以前,您都可能誤以為,有沒有手足,不一定那麼重要。 剛成家時,我們為了生活,總是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想些眼前看不到的問題,日子就一天一天過去了。 直到姊姊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 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 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繫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 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多話可說呢?好似時間如果沒有盡頭,兩人的對話可以直到海枯石爛,仍不休止。 自此以後,孩子愈來愈大,我就愈來愈發現到,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性有多麼高! 甚至高到超乎大人的想像很多、很多。 下雨天,不出門,兩人可以從早玩到晚。 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有一天,搬家後的大採購,我和先生逛得不亦樂乎,孩子其實已經無聊到快陣亡了。突然,我們轉進一家大型電器行,剛好影音室正播放著電影《鐵達尼號》。 他們早已從書上知道這個故事,但是活生生地用人演出來(平時不看電視的孩子,這時根本就以為到了迪士尼樂園),即使只看到前後短短二十分鐘的片段,姊弟倆也興奮不已。 走出電器行之際,我與先生繼續行程,只見他們倆彷彿吃了大力仙丹,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之後的劇情, 甚至編起了各種不同故事發展的搞笑版本,一會兒傑克跌得狗吃屎,一會兒蘿絲差點掉進水裡,剩下的行程裡,兩人樂得不得了…… 先生跟我一樣愛孩子,但整日忙著工作的他,如果當初我只準備生一個孩子,他大概也不會有什麼意見的。某一天,全家晚飯後在台大校園散步,看著姊弟倆在前面殷切對話的小小背影,不習於表露情感的中國爸爸, 竟然用一種像是差點被捷運門夾到,才在最後半秒內衝進車廂的「好險」心態,呼了一口氣,說道: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轉貼】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2008年10月01日
公開
22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 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瞭,不做這件事對兄弟姐妹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也不做,無計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以下的事。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不用負面語言教育孩子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一代傳一代…… 我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 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上一代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您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 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只是批評、貶低、毀損,甚至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 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 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說到這裡,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 「爸爸,你每個月賺多少錢,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 「媽媽,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 「先生,早點下班回家,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 「太太,少吃一點,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 其實,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也並無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 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五歲就可以對著 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 弟弟,快七歲了,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 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不哭不鬧; 姊姊八歲了,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 這時我在情急之下,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你看姊姊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姊姊如何,弟弟會不知道嗎? 弟弟如何,姊姊會不清楚嗎?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 說了也是白說的話,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 甚至,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父母種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寫整齊、好好讀書、多運動……父母要表達的東西,愈單純愈好,別把別人牽扯進來。 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就是讓「兄弟不鬩牆」的第一個基本功。

【轉貼】願力念力

2008年09月22日
公開
5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他念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 有一次朋友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聽。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在。 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 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的相信。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想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佛家講「願力,念力!」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從今天起,我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轉貼】血管神經性水腫

2008年05月27日
公開
23

昆凱氐病(血管神經性水腫) (Quincke's Edema (Angioedema)) 定義: 血管神經性水腫是一種過敏情況,特徵是復發性的急性皮膚或黏膜水腫。當影響到咽喉小舌(吊鐘)時,便可稱為「昆凱氐病」。咽喉小舌是軟組織,在軟顎邊緣的中央下懸。吞嚥時,可防止食物進入鼻腔。發音時,咽喉小舌亦非常重要。咽喉小舌與咽喉周圍的結構突然腫脹,可阻塞上呼吸道,未獲即時治療的話,病人可窒息至死。 高危人士: 血管神經性水腫和風疹(蕁麻疹)關係密切,二者可同時出現。常患風疹的病人,是患血管神經性水腫的高危人士。如風疹一樣,血管神經性水腫可由物理原因包括冷凍、壓力、震動,體溫等原因引發,昆蟲毒液亦可誘發此病。 血管神經性水腫也可以是「第一型過敏性即時反應」的表徴。「第一型過敏性即時反應」是最嚴重的過敏反應,隨時致命。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濕疹的患者血液中常有高出正常的抗體IgE,具這體質的人稱作「異位反應性體質」,特別容易受害。如病人已知對某些藥物或食物敏感,再接觸到這些物質時,便可引發包括血管神經性水腫的「第一型過敏性即時反應」。 血管神經性水腫也與遺傳有關。我們的免疫系統除抗體外,另有「互補系統」協調免疫反應,一些遺傳有互補系統缺憾的病人特別容易患上血管神經性水腫和風疹。一些後天疾患如癌症和免疫系統紊亂亦可引起相似病況。 症狀: 嘴唇、眼皮、口部和舌頭突然腫脹發紅,病人變得面目全非,常同時見有風疹,這是由於皮下水腫,大量體液從微血管漏入組織間所致。病人投訴喉部有異物感覺或脹滿,可能有含糊或作嘔聲。張嘴可見咽喉小舌腫起,蒼白和甚至透明﹙即小舌水腫﹚,也可見到咽喉小舌在舌頭上隨呼吸內外移動。 治療方法: 當臉部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時,特別是近口腔頸部周圍,需立刻往就近醫院或急診室求醫。如呼吸困難,更需立召救援車。 專業人士未到達前,應該: 解鬆頸部的衣服和飾物,如衣領、領帶和項鍊。 可以的話,給與氧氣。 記下剛進食的食物或藥物,也留意其他可引致敏感反應的原因,如吸入物或蟲咬等。 安慰惶恐和不安的病人,請他慢慢有節奏地呼吸。 病人可能聲音嘶啞。除非必要,不應說話,更不要大叫。 病人可能曾有過去病歷,甚或已帶備緊急藥物(可能是注射用的藥物)。應協助病者找出藥物,細閱指引後跟著步驟使用。 醫生可能給與氧氣來減輕呼吸困難和注射腎上腺素來停止過敏反應,更可能以靜脈注射其它藥物,如抗組織胺與皮質類固醇等,經面罩給與病者的霧化藥物也有助穩定病情。如病人呼吸困難,有窒息危險,醫生可能需要進行緊急手術,在頸部氣管上開一小洞讓病者呼吸。 預防方法: 避免進食可能致敏藥物和食物。應寫下懷疑致敏的藥物和食物清單,告訴醫生。 如此情況經常發生,應與醫生商量,在家裡存有緊急藥物,以備不時之需,但需確保明白何時和如何使用。 http://www.banking.hsbc.com.hk/hk/chinese/personal/insur/healthnet/dic/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