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GFF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母乳迷思

2007年03月19日
公開
44

哺餵母乳,原本應是人類的本能、一種愉快的經驗, 然而若干積非成是的「母乳迷思」容易誤導母親,使她們逐漸減少哺餵、 甚至完全斷奶,儼然是今日的母乳殺手。 目前社會大眾對於母乳存有哪些迷思? NO.1【母奶六個月後就沒營養】 NO.2【母奶寶寶很難帶、黏媽媽、難以獨立】 NO.3【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 NO.4【母奶最好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 NO.5【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 NO.6【餵母奶乳房會下垂】 NO.7【母奶餵不成還有配方奶】 NO.8【只要媽媽生病服藥就不可以餵奶】 NO.9【沒有脹奶就是沒有奶水】 NO.10【餵母奶會很累很痛又麻煩】 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透過一項「母乳迷思大調查」指出, 包括「六個月後就沒有營養」、「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 「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 等迷思都是今日最常見的「母乳殺手」。 在國民健康局與台灣母乳協會所公佈的母乳迷思大調查中, 有75.7%的受訪者表示,最常聽聞「母奶六個月後就沒營養」, 其次59%為「母奶寶寶很難帶、黏媽媽、難以獨立」, 「喝母奶的寶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位居第三,佔56.4%, 排名第四的是「母奶最好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52.6%), 第五名則是「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50.8%), 而第六至第十名分別是:「餵母奶乳房會下垂」、「母奶餵不成還有配方奶」、「只要媽媽生病服藥就不可以餵奶」、 「沒有脹奶就是沒有奶水」、以及「 餵母奶會很累很痛又麻煩」。 諸多母乳迷思需要加以破除,而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的 台灣母乳協會理事長陳怡君,幫大家釐清這些觀念。 母乳在六個月之後真的沒有營養了嗎? 呼應今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持續哺乳」,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推薦嬰兒在出生的前六個月應純母乳哺育, 接著在添加副食品的狀況下可以持續餵到2歲或2歲以上。 母乳是幼兒最佳的食物,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改變, 六個月後的母乳並非不再有養分,而是需要藉由副食品的補充 使寶寶獲得所需的養分。母乳中富含的保護因子對大寶寶尤其重要, 可以幫助大寶寶對抗疾病,並減緩疾病的嚴重度。 由於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母乳所提供的保護在六個月之後 持續有助益,即使哺乳的次數大幅減少,仍可以提供保護。 母奶寶寶難帶、黏媽媽不獨立? 很多母奶寶寶的照顧者,正是以這樣的理由要求退貨,改以配方奶餵食。 這個迷思凸顯出來的問題是:越來越多的上班媽媽工作同時親自哺餵母乳, 然而社會提供的支援並不充足! 同時在國外的諸多研究指出,在小時越能提供寶寶安全感, 長大以後將越獨立;母親不需要為了重返職場而做出離乳的決定, 週遭的親友應該尊重並支持母親這項明智的抉擇。 喝母奶容易餓,不能一覺到天亮? 的確,由於母乳是非常優質、容易被吸收消化的食物,因此 相對於配方奶寶寶,需要較為頻繁的餵奶次數, 父母親會擔心寶寶不能一覺到天亮,對於需要上班的父母尤其造成困擾。 但是,如果母親能夠學習躺餵的技巧,半夜寶寶需要喝奶時, 只要輕輕攬住寶寶,讓寶寶吸吮乳房,通常就可以很快的入睡, 甚至全家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起床來安撫寶寶,相對於所謂「用腳指泡奶粉」 -用腳指喚醒另一半起床泡奶粉,是不是輕鬆愉快得多呢? 母奶一定要擠出來,才知道寶寶喝多少? 事實上,藉由直接吸吮,寶寶所得到的奶水比擠出來的多更多。 把奶水擠出來,只能知道母親「擠得出」多少奶水, 不能讓我們知道寶寶到底喝了多少。而且,擠奶這樣的行為 很可能會讓母親的心情受到奶量高高低低的數值所影響,造成母親的壓力; 由於身體分泌的乳汁會與寶寶需求達到平衡的供需量, 一旦在「擔心擠出的奶水不夠」的壓力驅使下,做出「添加配方奶」的決定, 可能會因為逐漸減少寶寶直接吸吮的量,使得奶水分泌越來越少。 如果是擔心寶寶沒有吃飽,其實可以藉由其他方式觀察, 例如:寶寶喝奶時是否有吞嚥的聲音、一天尿濕(換尿布)的次數是否正常、 體重是否增加等,這些都是比擠出的奶量更有效的指標。 多數媽媽無法生產足夠奶水? 一個母親所生產的乳汁比寶寶所需要的還要多生產過量的奶水是常見的, 而且,每一個媽媽都有辦法餵養雙胞胎。 奶水的分泌非常神奇,只要寶寶喝奶的姿勢正確,吸吮越多, 身體會得到需要更多奶水的訊息,自動分泌更多的奶水。 即便母親已經開始使用配方奶,只要有堅定的決心, 逐步增加哺乳的次數、逐漸減少配方奶的用量, 如此,再以全母奶哺餵寶寶是絕對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