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umin(mindy)

我喜歡當媽媽、當孩子、當女人也當自己。 我,就是不良宅媽。

我喜歡當媽媽、當孩子、當女人也當自己。 我,就是不良宅媽。

放下「好為人師」的優越感 不干涉他人教養孩子的方式

2017年10月23日

喜歡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優點。

放下「好為人師」的優越感 不干涉他人教養孩子的方式_img_1

但是,
如果把自己認為很棒很好的觀念或認知,
硬是要加築在別人的經驗裡,
那就一點都不優了。

從開始懷孕到現在當了多年的母親,

為了育兒,
專業跟非專業的書籍我買了一整個書櫃。

只不過人很容易陷入一種迷思,
在被一本又一本的教養書籍影響了觀念跟做法之後,
便開始以為自己也成了專家,
然後在他人有意或根本無意的“討教”之下,
便任由自己匯集而成的“專業”大放厥詞,
儼然以為自己也成了「教養專家」。

其實朋友間有的大多是互吐苦水、互發牢騷,
特別在女人當了媽媽之後,
就算覺得自己再怎麼不濟事,
心裡也都把著尺,
懂得從經驗或是書籍裡去擷取自己能夠做到的、或是想做的,
去強化自己的能力跟角色。

但是說實在的,
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一,
更甚至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下,
很多事、物每個人都有跟他人不一樣的堅持。

沒有人可以因為這本書裡利用野外探險教會孩子獨立個性,就逼著自己不怕蟲的;
或是某個作者帶孩子環遊世界擴大了世界觀,
就逼著自己賣房子、解定存的到地球另一邊去旅遊。

只是,
書籍是被動的,
它被集結、出版、宣傳,然後安靜的擺在書架上,
接下來,
讀者因為嚮往、期許、或是需要,
拿下了它到櫃檯結帳,
閱讀之後把它融在印象裡再轉成知識跟意念去改變自己,
成為一種美好的學習;
而多數人,
就連我自己,
都很容易一股腦的把自己讀到、感受到、甚至理解成自我意識的觀念認定為真理,
然後主動的要去左右朋友的想法、看法、甚至做法,
成就了久而久之讓人翻白眼的討厭。

那天,
在跟朋友聚會的時候,
就因為教育方式跟想法的不一致,
我們從討論進入到爭論,
結束聚會之後的回程上,
心裡一直擠壓讓自己很不舒服的悶重感,
原來我很不喜歡朋友很主動又強勢的否決我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我建議的方法,
但是,
這又似乎不是讓自己發悶的重要主因,
想了好久才知道,
原來我又是再跟自己過不去了,
因為我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根本就也有這樣的毛病
~~~好為人師。

人都會求助,
而且我們從小也都被教育要有主動幫助別人的熱情,
只是聆聽、安靜、還有尊重別人隱私的重要性卻都被徹底的忽略。

發出牢騷或是抱怨的當事人都知道,
很多時候只是想要把事情一再覆誦,
(當然久了也是讓人討厭啦),
讓自己在這種循環裡找到自己的抉擇,
但是過度的熱情讓我們認定,
只要有問題,
就算關乎私密或是無關己身,
我們都必須竭盡全力的干涉跟提供意見,
而我們的週遭,
最容易被批評、被建議、或是提供意見甚至強勢為對方作決定的,
就是怎麼當母親,
或是怎麼教孩子。

其實嚴格說來,
親子關係其實也是一種隱私,
就像妳想跟妳的另一半怎麼互動,
或是妳想跟妳的朋友說什麼祕密一樣,
一.樣.的.隱.私。

當然,
除非有了什麼非法或是過當的對待,
否則認真說起來,
人家怎麼教孩子,關你什麼事?
人家想不想讓孩子上安親班,關你什麼事?
人家認為孩子不該輸在起跑點,5歲前就該學會5種語言,又關你什麼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變成的樣子,
每個人都會把自己放在自己舒服的位置,
所以每個媽媽也都可以順著己意去教自己的孩子。

願意改變的,
一定就會去尋找方式,
讓自己相信也讓自己改變;

但是如果遇到不願意改變或堅持跟自己不一樣方式的,
也該學會尊重與聆聽,
讓彼此都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畢竟在一個正常的範圍裡,
沒有一個媽媽會不愛自己的孩子。

認同菁英教育的學著欣賞放任式教育的自由;
希望孩子多多接觸自然的,
也請讚賞努力幫孩子安排學習營的父母;
認為踏上國際音樂聽才是成功的教育者,
也請誇耀喜歡在廚房嘗試做菜的孩子。

就像宗教信仰,
只要是誠心向善,
用哪一種方式走向真理、用哪一種步驟接受良善,
又有什麼差別?

放下「好為人師」的優越感跟壞習慣,
努力當好孩子心目中的媽媽,
這才是重點。

#教養 #母親 #給媽媽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