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酷頡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9年06月16日
公開
41

上寶寶排行榜

上寶寶排行榜

2009年06月10日
公開
40

健兒門診回診

健兒門診回診

2009年06月10日
公開
39

上寶寶爬行榜

上寶寶爬行榜

2009年06月09日
公開
15

上寶寶爬行榜

上寶寶爬行榜

2009年05月20日
公開
28

小兒科回診

小兒科回診

2009年05月15日
公開
23

小頡滿兩個月

小頡滿兩個月

2009年05月13日
公開
26

健兒門診回診

健兒門診回診

2009年05月05日
公開
26

信爸爸農曆生日

信爸爸農曆生日

2009年05月02日
公開
35

教出快樂的好寶寶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寶寶哭時到底該不該抱?孩子半夜不睡覺一直哭,你會怎麼處理?寶寶開心大笑時,你會陪他笑嗎?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你是否回應過寶寶的情緒?他的喜怒哀樂,做爸媽的你是否參與過?想培養出高EQ的孩子,讓他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從現在起,請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做情緒的主人吧! 請與孩子一同提升EQ 「不同於IQ受限於天生條件,EQ是可以後天培養的。而EQ不高的父母,養育不出EQ高的孩子?答案是肯定的。」親職教育專家陳姝伶這麼認為。也就是說,孩子的EQ高低似乎取決於父母平時生活中的表現,若凡事都以冷靜、溫和的態度處理;試著說明道理讓孩子理解;包容孩子的缺點……等。那麼,可以預見這孩子未來不會用暴力來解決事情,因為這是他從爸媽那裡學到的。陳姝伶老師在書中表示,正因為EQ是靠培養及學習而來的,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爸媽可以與孩子一同提升,而且隨時都可以開始。 EQ的內涵 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沙洛維(Peter Salovey)和梅耶(John Mayer)於1990年提出。沙洛維認為EQ的內涵大略可分為5個元素: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自己的感受、自我控制欲望衝動的能力、知道別人的感受、和諧的人際關係。 3步驟•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Lesson 1 認識情緒 【爸媽這麼做】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在不舒服時,表現讓別人知道,於是他們在肚子餓、尿布濕時會哭;開心時會揮動手腳,但是他們並不了解這意味著什麼?陳姝伶老師在書中說,對新生兒來說,許多動作並非出自本身的意願,而是一些反應動作的表現,但是爸媽可以藉與寶寶互動的過程中,描述他的感受讓他明白,而且從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媽媽可以跟寶寶說:「你現在哭的很傷心,是因為你肚子餓了!媽媽餵你喝ㄋㄟㄋㄟ,肚子就不會餓了!」在寶寶剛睡醒卻哭泣時,也可以說:「寶寶!你是因為看不到媽媽,所以才哭了!媽媽現在就來陪你喔!」 【寶寶會這樣】讓寶寶了解自己的情緒是提升EQ的第一步,陳姝伶老師書中認為,時間久了隨著寶寶年齡增長,當他可以用語言表達時,他便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情緒。例如:得不到東西會覺得「傷心」;媽媽不在身邊會感到「寂寞」;事情做不好會「懊惱」等,孩子的表達方式不再只有哭,而是用情緒字彙來表現自我。 Lesson 2接受情緒 【爸媽這麼做】當寶寶摔倒時,你會怎麼做?跟孩子說:「不痛!不痛!不哭哭,你很勇敢!」還是邊打地板邊說:「不哭!不哭!它(地板)壞壞!」這兩種都不是很好的反應。在《教出這樣的好孩子》一書中,陳姝伶老師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爸媽不如說:「你跌倒了!是不是很痛呢?我來幫你揉一揉。」這樣可以讓寶寶了解他真正的情緒,不會受到壓抑,日後也不會傳達出錯誤的情緒。 【寶寶會這樣】「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陳姝伶老師書中說。當孩子哭時,許多爸媽可能會轉身離開現場,他們認為「不要理他,他自己會停下來。」其實這樣的做法,對年紀愈小的孩子傷害愈大。嬰兒時期,寶寶有時候會沒來由的哭泣,老一輩的長者都認為不要一直抱,抱久了會習慣,但是這可能會影響寶寶對人的信任及安全感。日子久了,寶寶也變得不愛哭了,因為他知道哭了也不會有人理,但是他也沒有適度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但擁有這種想法對EQ的發展是不健康的!」陳姝伶老師在書中強調。因此,建議爸媽應該要正視、接受寶寶的情緒,並且回應他們。 Lesson 3表達情緒 【爸媽這麼做】除了告訴孩子哪些發洩情緒的方式是不對的之外,別忘了一定得告訴他,有哪些宣洩管道是合理的、可被接受的。陳姝伶老師在書中說,一個生氣就會打人的孩子,即使在接受過懲罰後,下一次宣洩情緒的方式一定還是「打人」,更何況若爸媽懲罰的方式是「打」的話,孩子又怎麼會了解打人是不對的呢?因此,建議爸媽陪孩子一起找到適合的宣洩方式,例如:說出來或是大哭一場,甚至是把心裡的感受畫下來,都是不錯的方法。 【寶寶會這樣】情緒的本身並沒有對或錯,而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有好或壞,陳姝伶老師認為,必須經由爸媽的教導,孩子才會了解這點。「你可以覺得很傷心,但是你不可以打人;你可以很難過,但是不可以摔玩具。」諸如此類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而非發洩在其他人、物品或自己的身體上。如此一來,相信孩子在情緒適當的宣洩後,也能靜下心來與爸媽再做溝通。這時,爸媽所講的道理,孩子才可能聽得進去、也才會記在心裡喔。

2009年04月30日
公開
30

媽咪--長庚回診

媽咪--長庚回診